《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聞動態 > 血染土地上的英雄壯歌 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勝利暨新四軍組建85周年紀念活動在江西大余、信豐隆重舉行
血染土地上的英雄壯歌 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勝利暨新四軍組建85周年紀念活動在江西大余、信豐隆重舉行
作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2-09-27 瀏覽次數:7827
本刊記者駱奇 姚耐 報道 一部浴血堅持的悲壯史詩,一曲艱苦卓絕的英雄壯歌。85年前,南方8省紅軍游擊隊經過三年浴血奮戰,終于迎來勝利曙光,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走出叢林,下山改編,匯集成一支鐵血之軍,開赴抗日前線。這支部隊就是被毛澤東譽為“華中人民的長城”的新四軍。
8月30日至31日,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勝利暨新四軍組建85周年紀念活動在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信豐縣隆重舉行。原南京軍區司令員朱文泉上將、副司令員徐承云中將、裝備部副部長徐紅少將、江蘇省軍區原司令員于中海少將,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和南方8省黨史、檔案部門、新四軍研究會系統、社科理論系統、軍地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新四軍老戰士代表,部分新四軍革命先輩后代,江西省和贛州市黨政領導共260余人,聚集這片紅土地,深情回顧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和新四軍的光輝歷程,緬懷長眠在這里的革命先烈,探討黨領導紅軍游擊隊和新四軍矢志不渝、浴血奮戰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紀念活動由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共贛州市委聯合主辦,中共贛州市委宣傳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共贛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江西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以及中共大余縣委、中共信豐縣委組織承辦。
中共贛州市委副書記熊運浪主持開幕式。大余縣委書記韓相云,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梅仕燦,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楊六華,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徐承云中將,江西省委副書記、贛州市委書記吳忠瓊分別致辭。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原會長、陳毅元帥長子陳昊蘇作視頻發言。
朱文泉將軍欣然題詩:七律頌陳毅大鵬一舉引飛幢,域外蜚聲和萬邦。曾記揮旌招舊部,每思飲馬渡長江。黃橋餅犒兵團勇,白鎮獅吞頑偽降。談笑當年淮海勝,舟車挑破蔣家窗。
徐承云將軍在致辭中說: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和新四軍華中抗戰在黨史軍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舉辦紀念活動是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告慰,是以史聚力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長效的務實舉措,是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深入開展理論研討是這次紀念活動的重要特色。年初研討會征文通知發出以后,截止8月上旬,共收到來自10多個省市的研究論文120篇,經專家組評審入選論文97篇,優秀論文37篇(消息另發)。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蔣金法、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路奇分別主持了理論研討會。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部門、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軍事博物館的專家學者龍新民、魏海生、田延光、王路奇、徐占權、姜廷玉、董志銘分別作了主旨發言。經專家組推薦,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繆毅,南昌大學歷史系原主任、教授劉勉鈺,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副主任王盛澤,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左用章,中共贛州市委黨史辦公室原主任胡日旺,信豐縣委黨校高級講師、贛州市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莊春賢,大余縣委黨校三級主任科員皮建文等7 名同志進行了學術研討發言。
理論研討涵蓋南方8省15塊根據地和新四軍組建的多個領域,既有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意義、重大貢獻、歷史經驗的綜合性宏觀論述;也有關于黨的領導、理想信念、統一戰線、群眾路線、青運工作、文化衛生工作和關于共產黨精神譜系問題等專題的深入探討;還有對一些具體事件、英雄部隊、重要人物或局部區域進行的中觀和微觀研究,其中許多問題是以往所不曾有過或甚少為人關注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大余縣屬贛粵邊游擊區的中心地帶,是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的核心區域和指揮中心。與會同志帶著崇敬的心情參觀了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坐落在綿延群山中的紀念館,是全國首座全面展示南方8省15個游擊區三年游擊戰爭光榮歷史的紅色基因庫,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破山而出的中國工農紅軍軍旗,氣勢如虹的旗幟仿佛述說紅軍游擊隊為理想向死而生的悲壯故事。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時,留下了紅二十四師和10個獨立團約1.6萬人,加上地方干部、傷病員約3萬余人。這些留守者被美國作家哈里森. 索爾伯里稱為“死亡之師”,他們掩護主力紅軍轉移后,陷入幾十萬國民黨軍包圍,在9路突圍時遭到慘重損失。1.6萬多人大部分在戰斗中犧牲,有的被俘慘遭殺害,2萬多傷病員失散失蹤。瞿秋白、劉伯堅、何叔衡、賀昌、李樂天……烈士們的故事驚天地、泣鬼神,是三年游擊戰爭中紅軍將士無私無畏、舍生忘死的縮影。1936年冬,陳毅在梅嶺被圍20多天,沒有糧食,舊傷復發,默吟寫下了豪氣沖天的“絕筆”詩《梅嶺三章》。參觀者無不為之肅然起敬。
信豐縣油山鎮坑口村,青松翠綠,竹葉蔥蔥,贛南游擊詞主題園顯得格外莊重肅穆。與會同志沿著游擊小道,重溫這段艱苦斗爭的紅色歷史。1935年春,在項英和陳毅的率領下,以油山為中心堅持中央革命根據地和鄰近地區的游擊戰爭。在國民黨軍重重包圍下,紅軍游擊隊被困在深山密林里,晝行森林、夜宿山洞,以野果、野菜、草根充饑,像野獸一樣生活。陳毅在這里寫下描述艱苦戰爭環境的《贛南游擊詞》。
通過實地研學,與會人員深切感受到,南方8省紅軍游擊隊百折不撓,英勇奮戰,護衛了共產黨的旗幟,保留了革命火種,為南方革命斗爭和全民族抗戰準備了基本條件。這里是新四軍的發源地,是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在南方實現的標志,是南方紅軍游擊隊從土地革命戰爭向全民族抗戰轉變的起點,是中國革命史上的苦難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