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我與新四軍 > 新四軍對新中國的歷史貢獻
新四軍對新中國的歷史貢獻
作者:陶余新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9-30 瀏覽次數:7824
新四軍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新四軍創造的鐵軍精神今天仍充滿勃勃生機。歷史永遠不會忘記新四軍!
上世紀30年代初,日本軍國主義憑借雄厚國力和擴張野心,于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國,迅速占領我東北全境。之后,又向內蒙古、察哈爾、熱河推進,鼓噪華北“自治”。1937年7月7日,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大舉入侵我華北、華中等地,中華民族危在旦夕。
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停止內戰,全面抗戰,得到了舉國上下廣泛地響應與支持。大敵當前,國共兩黨達成了合作抗日的協議。1937年8月,陜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4萬余將士由朱德、彭德懷統率,立即東渡黃河開到山西前線抗擊日寇。同年10月,分散在南方8省15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抗日戰場打先鋒
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在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八路軍、新四軍顧全大局,深入敵后,英勇作戰。他們是華北、華中敵后地區抗日的中流砥柱,是全國人民奮勇抗敵的主心骨。
剛成立的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和一個特務營。1938年5月,四支隊在皖中巢湖蔣家河口成功地伏擊日軍,打響了第一槍,首戰告捷。6月至10月,一、二、三支隊在江南取得了韋崗戰斗、青弋江陣地防御戰等一場又一場勝仗。新四軍打的幾個漂亮仗,威震華中,蔣介石及統帥部也不得不發電嘉獎,同時也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接著,新四軍在皖中、皖東、皖南、江南、湖北、蘇北等地奪縣攻城,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新四軍在屢戰屢勝中,部隊也迅速發展。他們的戰績,不僅得到了國共兩黨高層的贊賞和嘉獎,也得到了國際上的贊譽和好評。因此,1941年1月爆發的皖南事變,國民黨頑固派受到了國內外有識之士和廣大民眾的強烈反對與質疑。當時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崔可夫元帥和潘友新大使多次質問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等人,“當局為什么要圍攻皖南新四軍?”“新四軍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表現優良的部隊!”美國總統羅斯福派特使前來調查,不贊同這種做法。英國邱吉爾首相也與盟友持相同意見。可見,新四軍的聲譽與威信已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同。
新四軍的活動區域主要在南京、上海、徐州、武漢、杭州的外圍,這些地區既是侵華日軍和汪偽集團的統治中心,又是國民黨經營多年的戰略要地。這里日偽據點林立,交通便利,沒有大山依托,敵我力量又懸殊,因此,斗爭極其艱苦、尖銳和復雜。新四軍的物質條件也極其惡劣,部隊成立之初,經費供給上就受到國民黨當局的克扣、拖延和刁難。葉挺軍長在1939年紀念抗戰兩周年的講話中,說新四軍的勝利是在“餉款不濟、軍食不足、軍裝不備、糧彈不充、槍械不補”的狀況下取得的。
皖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此時,部隊達9萬余人,下設7個師和1個獨立旅。從此,新四軍走上了新的發展壯大之路。此時國民黨的軍餉完全斷絕,根據地軍民自己動手,艱苦奮斗,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創建了蘇中、淮南、蘇北、淮北、鄂豫邊、蘇南、皖江、浙東8個抗日民主根據地。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時,新四軍正規軍已達30萬人,還有一大批地方武裝和游擊隊。
八年抗戰,新四軍對日偽作戰共2.46萬次,日偽軍被斃傷、俘獲和反正共47萬余人,攻克縣城52座,繳獲長短槍23.6萬余支,機槍近5000挺,火炮690門。抗擊日寇多時達16萬余人,占侵華日軍的22%、偽軍的30%以上。
解放戰場顯神威
新四軍的稱謂一直延續到解放戰爭初期。抗戰勝利后,新四軍主力北撤山東,積極貫徹中央關于“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在江蘇,1946年6至8月,粟裕指揮取得了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攻占蘇中革命根據地的企圖。
從1947年1月起,新四軍番號取消,將原新四軍部隊改華中野戰軍(后又改為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原新四軍部隊在陳毅、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下,創造性地執行黨中央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的作戰方針,在粉碎國民黨軍全面進攻的戰斗中連續取得了宿北、魯南、萊蕪、濟南等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魯中會戰”的計劃。兩年多中,共殲敵50多萬人,是三大戰役之前殲敵最多的一支野戰軍,位居第一(四野殲敵12.6萬人)。1947年秋,華野主力一部實行外線作戰,挺進豫、皖、蘇,配合和支持中野千里躍進大別山,開辟了中原解放區。
1948年10月,華野在中野的協助下,發動了著名的淮海戰役。60萬打敗了80萬,殲敵55萬人。斯大林聞訊后十分驚嘆與佩服。此戰使國民黨軍在長江以北的主力喪失殆盡。
1949年4月,三野、二野及四野十二兵團,發起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橫渡長江。之后,作為主力的三野奪南京、掃江南、攻上海、取杭州、打舟山、挺江西、戰福建,一路凱歌,共殲敵245萬余人,直把國民黨軍的殘余逼逃臺灣。這期間,三野犧牲11.6萬人,傷43萬余人,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此時,三野發展到120余萬人,其中野戰軍83萬,地方軍37萬。中央軍委還從三野抽調一部分將士,組建海軍、空軍、公安軍等,成為新軍種骨干力量。
朝鮮戰場立新功
新中國成立不久,朝鮮戰爭爆發。戰火迅速燒到鴨綠江邊,新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黨中央決定,從人民解放軍中抽調精銳之師組成志愿軍入朝作戰。三野的二十軍、二十七軍等于1950年9至10月率先入朝。隨后二十三軍、二十六軍、二十四軍、二十一軍,于1951年至1953年又先后入朝作戰。有的部隊,如二十一軍,直到1958年才從朝鮮撤回祖國。他們參加了五次戰役和金城戰役,擔當接防上甘嶺、元山港等重擔,打得十分頑強和出色,打出了“鐵軍”的威風,為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爭了光。
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展再挑重擔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是漫長的、艱巨的。為了把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推向前進,廣大新四軍將士及其后人們,繼續奮斗,勇往直前。
翻開史料,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黨、政、軍高級領導崗位上,新四軍的將領們占有重要位置。中央政治局、人大、國務院主要組成人員,軍委、總參、國防科委、高法、高檢、中組部、外交部、內務部、中聯部、財政部、文化部等都有新四軍的領導擔綱或任重要職務。華東軍區(南京軍區)、福州軍區、濟南軍區、沈陽軍區等,以及華東海軍,之后稱海軍北海、東海、南海三大艦隊的軍政領導,也大都由新四軍將領擔綱。華東六省一市以及河南、湖北等省,從省級到縣級領導,大部分都是由新四軍將士們擔任。以安徽為例,省委第一書記(后稱省委書記)由原新四軍七師政委曾希圣擔任,省長由原新四軍二師六旅政委黃巖擔任,省委書記處書記(副書記)、副省長及廳局長、地市級領導也大都是新四軍出身,長達十多年。華東地區有許多新四軍老戰士,長期奉獻在基層政權機構和工農、司法、文教戰線。他們作風扎實,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埋頭苦干,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信。新四軍是黨和人民的軍隊,將士們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他們都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魚水相依。現代京劇《沙家浜》,電影《戰上海》《霓虹燈下的哨兵》等,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當年新四軍的革命情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時光進入到上世紀80年代末,在編纂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過程中,在原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的主持下,正式確認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36位軍事家,其中原新四軍領導人葉挺、陳毅、李先念、粟裕、徐海東、黃克誠、張云逸、彭雪楓、羅炳輝等9位同志位列其中。
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北京大閱兵中,由“劉老莊連”和“攻堅英雄連”兩支新四軍傳承部隊組成的英雄方陣,威武雄壯地走過天安門廣場,接受習主席和全國人民的檢閱。
新四軍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新四軍創造的鐵軍精神今天仍充滿勃勃生機。
歷史永遠不會忘記新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