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渡江第一船”舵手陳文義父子:波瀾壯闊的夜晚叩開新中國大門
“渡江第一船”舵手陳文義父子:波瀾壯闊的夜晚叩開新中國大門
作者:阿友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10-08 瀏覽次數:7838
這面錦旗,記錄并見證了70年前渡江戰役中樅陽江段軍民一家親的烽火傳奇。
在合肥濱湖渡江戰役紀念館里,陳列著一面長20多厘米,寬12厘米的黃色錦旗。錦旗上方書“獎給水上英雄”,中間為“渡江第一船”5個大字,落款是“一零六團”。錦旗的左邊尚有斑斑血跡,邊角處有被炮火擊中后殘留的黑色印跡和幾處不規則破損。這面錦旗,記錄并見證了70年前渡江戰役中樅陽江段軍民一家親的烽火傳奇。
水手父子牽手大軍
1949年2月,中央軍委依據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既定方針,命令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及華東和中原地方部隊屯兵江北,征用民船船工,計劃在5月汛期到來前發起渡江戰役。為此,二野司令員劉伯承根據敵軍部署態勢,作出了“圍敵于城,迫敵就范,積蓄精力,專注渡江”的戰略決策。安慶圍城部隊堅決執行這一決策,圍困國民黨部隊于城內,野戰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籌備渡江事宜上。當時,安慶渡江前線劃分在四個地區:安慶、樅陽、望江和宿松。
1929年8月15日出生的陳正華和父親陳文義,常年在樅陽縣鐵銅鄉桂家壩村旁的菜子湖里打魚為生,所住的小漁村恰巧是大軍擇定的一個最早起渡點,即樅陽江段桂家壩到長沙洲起渡點。這里是最早被解放的安慶地區之一。
父親陳文義對江面水文、兩岸地形各方面都很熟悉。陳家父子自告奮勇和解放軍戰士在一起合編成水手訓練隊,同吃同住。船工們向戰士介紹長江中的風浪、江潮、暗礁等情況,一個月下來大伙結下了深厚感情。剛剛20歲的陳正華和解放軍相處得更親密,每天和戰士們一起下水練習游泳,在旱地上苦練臂力劃槳,一起犁地插秧下湖捕魚。他還和三兵團十二軍三十六師一○六團先鋒連的一位黃姓指導員結成好友,訓練間隙和晚上黃大哥教他識字。
渡江戰役前夕,為阻止解放軍過江,國民黨下達了“封江”命令,毀壞了幾乎所有的渡江船只。關鍵時刻,大江北岸群眾自發地啟用自家各式船只,聽候解放軍的召喚。解放軍渡江自然也征用了陳家木船,陳家的漁船不大,整個船身連桅桿的高度只有6米,全長8米多。當時小漁村里總共有5條木船,全被動員參加。1949年4月中旬戰役準備期間,負責樅陽江段渡點的野戰軍首長親自挑選了一批船工作為先頭部隊,每條船上配備兩名水手,陳文義父子榮耀當選共駕一條船。
拋棄生死強渡天塹
經過一個多月的水上訓練,很多北方“旱鴨子”成了“水中蛟”。在渡江前的動員大會上,一○六團政委的那句話令陳正華至今記憶猶新:“老鄉們,我們即將要渡江了,向前看就是英雄,向后看就是狗熊!”血氣方剛的陳正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渡江的前一天,十二軍首長親自為陳文義父子掛章。那可不是一般的章啊,章上面有陳文義父子的名字、年齡和出生地。戴上它后也就意味著隨時準備為共和國的解放事業獻身。陳家父子還獲得了一面印有“渡江第一船”的黃色錦旗,首長希望他們父子以身作則不負眾望,率先護送解放大軍過長江。接過這面錦旗,陳文義父子也知道他們擔負著最先沖向大江對岸這份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1949年4月20日,由于南京國民政府拒絕簽署和平協定。4月21日凌晨2點,這是一個被陳正華永遠記住的日子,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解放軍火炮發出猛烈的怒吼,一舉將對岸敵人10多個碉堡據點摧毀。大地顫抖江水激起巨型水柱間,陳正華負責扯帆父親專司掌舵。父子倆劃著自家木船滿載18名解放軍,從樅陽江段桂家壩起渡點疾速向對岸駛去,同行的另外4艘木船每船也載18人像離弦之箭向對岸駛去。敵人的炮火很猛烈,炮彈咆哮著穿過頭頂落在江面上,炸出的火光映紅了父子被汗水江水淋濕的臉龐。船到江心,茫茫白霧裹織著嗆人的硝煙,迫使第一船放慢了速度。在減速確定方向間,戰船被子彈和炮彈片打穿了幾個洞,江水噴涌而入,船身開始傾斜,搖晃間有幾名戰士失足落入湍急的江水中。“大家不要慌,先把人救上來,我來堵漏,一定要穩?。 标愇牧x在火光彈雨中進艙修船,陳正華系好帆繩后跳到船尾,使勁扳正舵,咬牙調整好在江心打轉的船身后奮力前進。突然,一顆流彈擊中陳正華右臂,他身子一軟,一個踉蹌差點跌入江中。他來不及包扎傷口,咬緊嘴唇,掌穩舵穿越風浪急進。此時茫茫江面偏偏又刮起了西北風,一個個浪頭猛烈拍打在船頭,狹窄的艙室頓時水滿為患。陳文義邊堵漏邊用葫蘆瓢排水,戰士們則在顛簸起伏的江面上向敵人射擊。半個時辰后,“渡江第一船”乘著風浪九死一生僥幸從敵人的炮火中穿過,又躲過了敵人岸防工事的彈雨沖向江岸。
江岸四周是敵人設置的尖銳障礙物和密集地雷陣,第一船在黃指導員的指揮下,戰士們跳上岸,立即清除眼前障礙物和地雷。陳正華剛泊好船,突然一顆迫擊炮彈在他身邊炸響,他被強勁的氣浪沖出數米外,身上多處被彈片炸傷。陳文義在船上也被彈片擊中跌倒在船頭,血流如注,綁在他身上的那面黃色錦旗也被炸掉了一個邊角。此時黃指導員左手被炸斷,即便如此,他仍嘶啞著嗓子指揮大家邊排雷邊攻擊前進。
意識混沌倒在地上的陳正華依稀看見,登陸戰士用信號燈在為部隊指路,后續大部隊殺聲震天陸續登岸。陳正華看著解放軍已經勝利登岸了。念叨著“向前看就是英雄,向后看就是狗熊”那句話,不斷地提醒自己千萬不能在冰冷的江水里睡著。幸運的是,陳家父子被最后登岸的衛生隊搶救活了下來。后來,陳正華知道,1949年4月20日晚至21日晚,解放軍百萬雄師分別從南京以東的江陰到江西九江湖口千里江面,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勢打過了長江!
幾十年后錦旗面世
陳正華傷愈后,又完成了好幾個地方的渡江任務,協同解放軍肅清一些隱匿在江心洲和長江南岸方圓數十里山旮旯里的國民黨軍殘余。新中國成立后,當年的渡江部隊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跡,特地為他發了一枚獎章。這塊獎章在文革期間不幸遺失,成了陳正華終生的遺憾。而陳正華的父親在渡江結束后不到一年就離開了人世。陳正華說,父親是在黑夜炮火中搖槳穿行時受到了過度驚嚇,加上受傷才早逝的。當年,他在江中被炮彈炸傷之時,曾聽到父親撕心裂肺地叫聲,只恨自己也受傷,未能上前給父親創口止血,成了終生愧疚。后來,年事已高的陳正華把“渡江第一船”那面黃旗,以及那艘遍布彈孔的木帆船,捐給了安慶市樅陽縣(現歸銅陵市管轄)文物管理所,以讓更多的后人了解那晚慘烈的戰斗場面,記住這段血與火交織的光榮歷史。
渡江戰役過去的幾十年間,長江流域各地出于對先烈的敬仰紛紛挖掘紅色資源激勵后人。由于時間過去太久,加之當年的戰線又太長,所以多年來關于“渡江第一船”的說法紛繁多樣,至少流傳有5種版本:江蘇南京的“京電”號機電船;安徽無為英雄馬毛姐的船;軍旅作家吳強所說的王東誠的船;首先在蕪湖三山區夏家湖登陸的無名船工的船;安徽巢縣張孝華父子的船等。
究竟誰是真正的“渡江第一船”?誰是真正的渡江第一營?誰是真正的渡江第一團?糾結這些史實其實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我們敬仰著每一位渡江英雄。正如渡江戰役后,有人曾問第三野戰軍二十七軍軍長聶鳳智:究竟是誰先過的江?他巧妙地一笑而答:肯定是解放軍先過的。是的,偉大的渡江戰役千里江面各個江段、各個時段、各個部隊都有自己的“渡江第一船”。
2012年4月,位于巢湖畔的合肥濱湖渡江戰役紀念館隆重開館,里面陳列著陳家父子的“渡江第一船”黃旗。此前,紀念館在向全國征集渡江戰役文物時,樅陽縣文物管理所在征得陳正華老人同意后,將黃旗捐出以激勵更多的國人緬懷英烈,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人民解放戰爭史實。
如今每年的4月21日傍晚,白發蒼蒼的陳正華老人都會來到當年渡江的出發地,聆聽滔滔江水,喃喃告訴天堂里的老父親:當年戰士們和船工舍身打下的新中國如今日益繁榮富強,正在偉大的民族復興之路上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