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 一張軍屬證背后的故事
一張軍屬證背后的故事
作者:王世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10-31 瀏覽次數:7848
《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和《軍屬證》以及其他和革命軍人相關的證件是國家給予革命軍人褒獎和崇高榮譽的見證,承載著革命軍人的歷史與榮光。
中國人民解放軍蘇南軍區政治部發給吳仲邨父母的《軍屬證》
夜深人靜,我在電腦屏幕上享受著信息文字的快樂。突然,眼前一亮,一張《軍屬證》映入眼瞼,放大后細細觀看,方知是一張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蘇南軍區政治部頒發給吳仲邨父母的《軍屬證》。該證長18厘米,寬17厘米。我是搞新四軍抗戰專題收藏的,這樣的《軍屬證》也是首次看到,欣喜之余,花了1800元將這張證書買了下來。
經查資料得知,吳仲邨(戰爭年代曾用名吳江、江濤) ,江蘇省江都縣吳家橋人,是江都吳橋地區抗日戰爭時期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他參加新四軍后曾任溱潼(泰州、東臺、興化三縣交界地區)縣長、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委,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中共溧水縣委書記(1951年5月至1952年3月)并擔任過鎮江市市長,后擔任江蘇省政府計劃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吳家橋(現為吳橋鎮)是蘇中著名的革命根據地,素有東方橋頭堡,蘇中“小延安”之稱。吳家橋地區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與日偽軍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創建新中國立下功勛。吳仲邨就是其中的代表。
史料載:1937年抗戰爆發,吳仲邨失學在家。因受中共地下組織的啟發教育,1938 年毅然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初,新四軍挺進縱隊在江都大橋、吳家橋建立向北發展的橋頭堡陣地,吳仲邨參與了江都抗日根據地的創建。
吳仲邨在抗日戰爭年代,主要從事敵軍工作。他化名江濤,長期跟敵人打交道。1946年冬,新四軍主力北撤,國民黨軍沿著大運河和通揚運河向蘇北大舉進攻,占領了泰州、東臺、興化等城鎮,駐扎了幾十萬軍隊和大批還鄉團。在這險惡的形勢下,吳仲邨臨危受命,被派往新組建的溱潼縣任縣長、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當時溱潼周邊的高郵、江都縣委書記相繼犧牲,縣委機關被迫撤離。地主還鄉團瘋狂進行階級報復,燒殺搶掠。溱潼三面受敵,情況異常嚴峻。吳仲邨帶領溱潼縣數十萬軍民堅持斗爭,歷經多次浴血奮戰,最終扭轉局勢,不僅守住了溱潼這塊土地,而且得以鞏固發展,保存了一批地方骨干,壯大了武裝力量。
吳仲邨夫妻都是新四軍,弟兄三人全部參加革命。在吳仲邨的影響下,父母全家都為抗戰出錢出力。抗戰時期,吳仲邨的哥哥吳伯邨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他很開明,熱心支持抗日,將自己的家變成新四軍地下交通聯絡站。當年新四軍領導人陳毅、粟裕、聶揚(葉飛)、吉洛(姬鵬飛)、惠浴宇、喬信明等人均在吳伯邨家食宿過,受到熱情周到接待。一次粟裕將軍受到敵人搜查,吳仲邨母親周德福機智地將敵人引開,使將軍安全脫險。聯絡站還接待過一批批過往參加革命的青年、新四軍干部和家屬,為他們無償提供食宿,并安全地把他們送往安徽、江南和蘇北等地,當年許多同志都稱吳伯邨家為“抗日飯店”。弟弟吳叔邨(吳飛)是新四軍挺進縱隊偵察連干部。1940年在一次執行偵察任務時被俘,日本鬼子嚴刑拷打,他英勇不屈,視死如歸;日軍用燒紅的鐵條穿過他的鎖骨,拖他到長江邊,最后被扔進長江,犧牲時還不滿17歲。
吳仲邨的女兒吳曉鳴曾回憶到,她的外祖父外祖母積極支持兒女們參加新四軍。外祖父因同情新四軍曾被國民黨抓去坐牢。姨媽李欣(后改名鄭少儀),是中共地下黨員,1939年被派往李明揚、李長江的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下屬顏秀五的第五縱隊政訓處任政訓員。1940年6月下旬郭村戰斗前夜,她冒著極大危險,泅涉數條河溝,把李長江突襲郭村的情報及時送到新四軍挺進縱隊首長手中,為郭村保衛戰的勝利立了一大功,被葉飛司令員贊為女英雄。
吳曉鳴回憶:母親在大姐李欣和二哥李正春的影響和引導下,于1941年參加抗日工作,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和新四軍戰士。在溱潼堅持中,母親任縣委機關黨支部書記、直屬機關黨總支書記。當時吳曉鳴被寄養在老鄉家打“埋伏”。母親帶著剛剛出生幾個月的妹妹堅持斗爭,在險惡的環境中妹妹不幸夭亡。手捧這張《軍屬證》我心情久久難以平靜,這是一個紅色的家庭,英雄的家庭,這張《軍屬證》是血與火歷史的見證,我要將這張《軍屬證》貢獻出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于是,我將這張《軍屬證》作為珍貴展品陳放在溧水李巷抗日戰爭收藏館內長期展示。(注:作者現為溧水李巷抗日戰爭收藏館顧問)
1950 年吳仲邨夫婦和兒女們在一起編
編后:《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和《軍屬證》以及其他和革命軍人相關的證件是國家給予革命軍人褒獎和崇高榮譽的見證,承載著革命軍人的歷史與榮光。
選取《一份烈屬光榮紀念證見證大愛》和《一張軍屬證背后的故事》兩篇文章刊載,是以期引起讀者對這類事情的關注。收藏者胡政海和王世清在收藏到革命軍人親屬不慎流失的證件后,沒有據為己有,而是選擇將證件歸還原有持證人和捐獻給相關歷史收藏館,我們應當為他們的這種尊重革命軍人及其親屬情感的舉動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