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老區隨州的一棵櫟樹——記隨州市曾都區政協常委、科協主席劉毓
老區隨州的一棵櫟樹——記隨州市曾都區政協常委、科協主席劉毓
作者:李穎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11-09 瀏覽次數:7829
如今,菇香飄隨州,菇農笑顏開。隨州在食用菌科研、菌種生產、加工、耳棒、袋料香菇的管理等方面均在湖北全省領先,成為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相傳在多少萬年前,隨著一聲雷鳴般的巨響,一座神奇秀麗的大洪山掉在了鄂西北隨州。大洪山號稱楚北第一峰!
第一次見到曾都區科協主席劉毓,是2019年年初的一天。他微胖且高的個頭,一張黝黑的臉膛寬大慈祥,一雙濃眉大眼透出睿智的光亮,活象一座雕塑,一尊活佛,與大洪人融為一體。
翻開2018年隨州市年報,一組數字赫然醒目:2018年隨州農產品出口創匯7.3億美元,其中香菇出口創匯6.5億美元,占農產口創匯的88.5%,同比增長36.2%,高居全省第一位,躍居全國地級市香菇出口創匯第一位,創歷史新高,成為隨州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帶動相關產業250多億元。三里崗鎮和草店鎮分別被授予中國香菇、花菇之鄉,曾都區被列為全國香菇基地縣。
以上這些數字,和區政協常委、科協主席劉毓緊密相連。
隨州食用菌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開門見美景,出門攀山峰。其實,很多天造自然風光的背后隱藏著歷史的愁容:貧窮與艱辛。“山高坡陡,仰山掉帽,古樹參天,豺狼橫行,野豬侵擾,累有傷人。石頭山,土層淺,掛坡地,屙屎滾,撒尿流”。一個字就能概括大洪山的歷史:窮!幾千年來,歷朝歷代,無論何等英雄,想拔掉窮根都苦無良策。拔掉大洪山里人的窮根,是人們千年的期盼和夢想。
1979年,19歲的隨縣外貿局生產股技術員劉毓在華農大植保系食用菌專業進修后,被派往三里崗鎮楊家棚村木瓜園,帶著單位籌措的5萬元,信心滿滿地配合華農大教授楊新美進行香菇種植選點、選料、建烘烤房、安水管、購發電機、油鋸等,就這樣開始了湖北櫟木香菇生產的研究、試驗、示范。
為了不給群眾增加負擔,他們買了鍋碗瓢勺盆自己燒火做飯。一個在城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伙子,一邊要研究櫟木如何長香菇,一邊要做群眾工作,一邊還要學會做飯。因為沒有先例,當地群眾對種香菇心存疑慮。有的說,自打盤古開天地,就沒聽說櫟木能長出香菇來。還有的說,真要是櫟木長出了香菇,情愿到四川峨嵋山捉個猴子恭喜。劉毓心中也沒多少譜,因為只有書本知識,并無實踐經驗。好賴有個頂梁柱,華農大教授楊新美撐腰。
當時,剛從日本考查歸來的華農大教授楊新美,引進菌種31個,一共種了2萬棒,并為每個菌種建立檔案,包括菌種名稱,點種時間、溫度,出菇時間,成菇時間,菇形、菇重、菇值,抗逆性等等,劉毓都一一記錄在冊。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6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探索,戰勝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櫟木上終于神奇地生長出了香菇,象新生的嬰兒沐浴著陽光,吸吮著新鮮空氣,健康地成長,揭開了香菇在隨州大洪山生產的神秘面紗。當年香菇收入20多萬元,是楊家棚村農業收入的5倍多。與此同時,劉毓卻飽嘗了夏天蚊蟲叮咬,毒蛇威脅,豺狼肆虐,飯也是熟一餐、生一餐的,菜都是在山上挖的野菜。為保障楊教授的生活,每餐特殊照顧他一個荷包蛋,其生活的艱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豐收后的楊家棚人,看到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1980年種了10萬棒,產值100萬元,人均純收入首次跨過了千元的門坎,成了全市首富村。楊家棚種香菇獲得巨大成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香菇沖擊波”,在全市由南到北34個鄉鎮發生了裂變,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推動香菇科學發展,惠及更多的群眾,劉毓編寫出版了《香菇栽培技術手冊》《食用菌病蟲害防治手冊》等書。無論是幾十年前還是今天,無論是在隨州還是省內外,這些教科書都被養菇人奉為經典。劉毓的成功,贏得了三里崗鎮供銷社參加香菇實習的技術員田鳳的芳心,共同的事業和追求讓他們喜結良緣。
“食用菌生產是一門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它可以使農民由窮變富,也可以使農民由富變窮。”楊新美教授的話讓劉毓刻骨銘心。是啊,發展食用菌,菌種是關鍵。他抓住菌種這個制約食用菌生產的牛鼻子,于2008年6月開始,在全省率先建起了“科普惠農服務站”從事食用菌研究,聘請華農大食用菌研究所、湖北省食用菌協會的羅信昌、邊丙銀等20多名專家教授當技術顧問,邀請全市60多名各類技術人員參與研究和服務,在三里崗鎮等11個鄉鎮設分站,發展會員和志愿者541人。在草店、三里崗、殷店、洛陽四個鎮建立科研實習基地,印發宣傳資料100多萬份,培訓技術員50000多人,全都是免費服務。組織會員在各級報刊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16篇獲省、市科協二、三等獎和優秀論文獎。
劉毓參與研發的香菇7925品種推廣和應用,獲國家農業部、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他主持完成的省科協“金僑工程”項目,獲得優秀項目二等獎、省科技廳星火富民先進個人、省食用菌“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市食用菌協會獲省民政廳、農業廳聯合表彰的“全省50強協會”,獲國家民政部“全國先進民間組織”,科技部“星火富民示范協會”,湖北省科協“星級協會”;2005年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省民政廳、農業廳、工商局授予“全省知名協會”稱號;2006年,曾都區委、區政府為表彰食用菌協會在行業協會中起到的表率作用,特授予協會“先進農民專業協會”稱號。
2010年省政府授予劉毓全省科普先進工作者,2013年5月,他又被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他寫的《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實現科學發展》一文,入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百年潮》雜志,獲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院一等獎。
三次飛躍,食用菌產業立潮頭
隨州市食用菌發展經歷了三次飛躍。
1979年,隨州食用菌生產由無到有,是食用菌生產的第一次飛躍。食用菌在隨州發展了40年,產量呈酵母式逐年增加,經久不衰。如今,隨州的山依然是綠的,水依然是清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堅持保護生態和發展生產兩手抓,兩手硬。實現生態種植,科學興菌和可持續發展,確保農民增收。隨著食用菌生產飛速發展,人們對櫟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大量砍伐櫟木不僅破壞了生態,浪費了資源,而且制約了食用菌可持續發展,為解決這一難題,劉毓南下浙江慶元縣,北上河南泌陽縣,研究袋料香菇生產模式,1998年在隨州大力推廣并獲得成功,昔日當柴燒的樹枝丫、樹葉子粉碎后也能長出優質香菇。
袋料香菇的成功,大大激發了隨州人種菇的熱情。1999年,全市一哄而起,發展到2000多萬袋,算是食用菌發展的第二次飛躍。然而這次飛躍的背后,讓劉毓幾乎失去了飯碗。當時由于技術、管理等跟不上,操作不到位,如菌袋不能壘放,菌絲不能搬動的科學管理方法被棄之一邊,加上持續高溫燒袋損失了1000多萬袋。群眾意見大,市委召集劉毓等在常委會上說明原因。常委們說,不少種菇戶為避高溫,袋上架電扇,室內安空調,地上潑涼水,就缺給菇袋吃冰棍了。大家紛紛就隨州可否種袋料香菇提出質疑,并要追查失敗的責任。多虧時任市委書記蔣昌忠,他肯定地說,就我了解的情況,袋料香菇種的2000多萬袋成功了50%,說明是成功的,其余是沒掌握技術。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我們要堅定信心,抓住技術這個牛鼻子,培訓菇農。
失敗面前,劉毓沒有泄氣,而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到了2000年又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了,袋料香菇由1999年的2000萬袋,發展到2011年的1.2億袋,產值達16億多元,從業人員達35萬多人,使食用菌生產真正實現第二次飛躍。
劉毓并沒就此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他把眼光盯在了激烈竟爭的國際市場上,探索大眾化、規模化、集約化、低成本、高效益發展之路。“以草代木”。用稻草、麥桿、牛糞、棉子殼生產食用菌,菇農戲稱是“稻草變黃金,牛糞換美金”。推廣“菇+稻”模式。即利用麥季種菇,畝投入資金4000元,收入可達1.2萬元,不僅減少了麥桿焚燒造成的資源浪費、火災隱患和環境污染,而且菇料可作水稻肥料,改良土壤,抗倒伏、抗病蟲害、提高千粒重,使水稻畝增產15%以上。2012年在洛陽鎮已發展到1400多畝,市老促會在此召開了“菇+稻”模式現場推廣會,在全市老區普及。那年6月22日,華中農業大學、省食用菌協會等單位的專家對“香菇+中稻無公害高效生產技術”成果進行了鑒定,認為該項目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這也成為第三次飛躍的新亮點。
隨州食用菌生產由開始單一的香菇,發展到今天的巴西菇、茶薪菇、雙孢菇、白靈菇、杏鮑菇、雞腿菇、黑木耳等15個品種。催生出神農生態、三友食品、裕國菇業、榮盛隆食品和耀興大海等大型食用菌生產、加工、出口創匯知名企業。產品有香菇醬、罐頭、醬油、飲料、即食休閑食品等。
名不見經傳的榮盛隆(隨州)食品有限公司,2009年前一直從事香菇買賣,年營業額只有10多萬元。劉毓帶著公司經理楊榮到省科技廳,爭取到80萬扶持資金,到華農大和省農科院開展校企聯姻,聘請院士、專家研發食用菌新產品,如香菇肉松、香菇醬、即食休閑食用菌食品、膳食香菇纖維膠囊、巴西菇膠囊等,不少產品是全省首創。公司如虎添翼,2013年上半年出口創匯1050萬美金,上交稅款500萬元。
耀興大海有限公司原是家庭作坊式生產菌種廠家,在袋料香菇生產之初,劉毓帶領秦大海四處奔走,現場辦公、搞試點,走村串戶培訓技術人才,編印技術資料,制作技術光盤,現場技術指導,2010年公司銷售收入達8000多萬元,其資產價值1500多萬元。2000年公司總經理被評為全國勞模,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在劉毓的推動和配合下,湖北裕國股份有限公司,靠誠信打造名優品牌,長期注重食品質量安全,推行精益生產管理模式,建設高水準檢測中心等,率先在全國香菇行業引入工業4.0和智能制造、數字化工廠的理念,生產車間嚴格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GMP(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建設、運行,高科技的生產設備,合理的生產過程保證了產品質量。2015年,公司投入1000余萬元建立了檢測中心,配置了安捷倫氣相色譜儀等高端精密設備10多套,具有檢測多糖、鉛、砷、汞、鎘、二氧化硫、甲醛、六六六、滴滴涕、菌落總數、大腸桿菌、霉菌等微生物指標和農藥殘留的能力。完善的質量管理和嚴格的檢測系統,確保了最終產品質量符合要求,為公司嚴把食品安全關提供了科學檢測支撐。2014年10月,總投資超過3.5億元的裕國股份隨縣香菇科技產業園一期項目順利建成投產。產業園以干香菇加工為主,集香菇栽培、精深加工、科技研發、生物提取和香菇文化展示等五大功能于一體。香菇科技產業園全部建成后,年精深加工香菇等農產品2萬噸,實現產值20億元,實現利稅1億元,成為全國香菇行業首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首家海關AA級認證企業。2017年,裕國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1.9億元,出口創匯1.56億美元,同比增長22.9%;上繳稅收8747萬元,同比增長30.55%。成為“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區”“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成為全行業唯一擁有“五星榮譽”香菇標準化種植、加工示范基地的企業。發展起來的湖北裕國股份有限公司,擔當龍頭責任,助力深度貧困地區脫貧,2017年,公司在貴州省遵義市、畢節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4個市州的4個縣設立控股公司,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香菇產業的飛速發展,銷路成了劉毓研究的又一重大課題,在他的科學謀劃、積極組織下,因市建場,抓流通,讓香菇漂洋過海。全市共建立28個大中型香菇交易市場。2008年他參與籌備曾都區政府和中國食用菌協會在三里崗鎮舉辦的香菇節,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相關領導和經銷商參會,使三里崗香菇市場成為中南五省最大的交易市場,2017年交易額突破50億元,為香菇的流通和銷售打開了通往國內外的綠色通道。
抓發展抓管理菇業致富菇農笑
如何保證食用菌健康、持續發展,菌種是關健。1986年經上級批準,由劉毓領銜,在全省第一個成立了食用菌管理機構,探索了一整套管理辦法,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形成地方法規下發執行,獲得中國食用菌協會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
一方面,劉毓對全市700多家食用菌生產廠家進行檢查、驗收,核發《食用菌生產許可證》,簽訂供種合同,關閉取締設備簡陋、科技含量低的家庭作坊式菌種廠,扶持設備齊全、有技術、講信譽的菌種廠生產,形成了省級供應一級菌種,市級供應二級菌種,各鄉鎮和專業戶供應栽培菌種的生產、供種體系。
為完善這一體系,劉毓騎著摩托車,每天行程50多公里,翻山越嶺,爬山涉水,也不知摔了多少跤。他胳膊摔斷過,腿至今還留下摔傷的痕跡。一些不理解的菌種生產戶,有的看到他去了,鎖門走人;有的還讓狗咬他;更有的怕斷了財路,拿著農藥瓶以死相威脅。遇到這種情況,劉毓總是語重心長地說,核發《食用菌種生產許可證》,不是不要你們生產食用菌種,而是要你們取得資質合法生產,依靠科技、按規程生產合格的菌種,這樣既能保護你們的利益,更能保護用菌種戶的安全。他的一言一行,像一把把開鎖的鑰匙,逐步得到菌種生產戶的理解和支持。在一次檢查中,查出三里崗鎮楊家河村一戶生產的一萬多袋菌種不合格,讓其銷毀。戶主說銷毀了我得損失5萬多元。劉毓給他算了一筆帳說:你損失5萬元事小,菌種賣出去,將有10萬多袋不出菇,損失就是100多萬元,你不僅要賠償菇農的損失,還要進牢房,哪個損失大?一席話使他深受教育,當即進行了銷毀。
另一方面,劉毓依法打擊假冒偽劣菌種和原輔材料。
2010年底,殷店鎮600多戶、300多萬棒因劣質麩皮不出菇,引起菇農集群上訪。得知這個消息時,因痛風病正在住院打吊針的劉毓,心急火燎地對醫生說,我的病可以緩一緩,菌種的問題可緩不得。于是他拔掉針頭,連夜趕往武漢,請來華農大教授羅信昌、呂作舟、王卓仁現場取樣送省城化驗,確認是假麩皮所致,依法進行了查處,并采取補救措施,挽回700多萬元經濟損失,平息了事端,保護了菇農利益。
科研成果在一線應用,一線難題靠科研解決。因為長期生產食用菌,病蟲害的基數年年增加,而且產生了抗逆性,特別是近幾年螨害嚴重,不少菇農“談螨色變”,嚴重挫傷了菇農生產的積極性。劉毓和專家們經過無數次實驗,用磷化鋁薰蒸滅螨蟲、用燈光誘蛾殺螨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8月,他同食用菌專家戚欽標一起買上誘蛾燈,到安居鎮加廟村耳農王發業的種植基地,對1.6萬根耳桿園進行燈光誘蛾試驗,效果非常明顯,不僅產量提高了20%,凈收入增加2萬多元,而且少花藥費360多元、農藥殘留減少,省工30多個。殷店鎮二道河村菇農李素清,準備將3000個螨害菌袋報廢,采用磷化鋁薰蒸后,不僅沒有報廢,而且收回了成本。
厲山鎮封江30多戶菇農袋料香菇生長緩慢、菌絲生命力弱,劉毓立即請華農大教授邊丙銀現場會診,確認菌種酸堿失衡、營養不良、菌袋生產季節遲,加上長期低溫、菌絲生產緩慢,提出了加強管理、改變堆放方法、補種菌種等措施,把損失降到最低。2009年春季雨水多,黑木耳普遍發生紅色鏈孢霉,其傳染快、危害大、防治難。劉毓經科學試驗,找到了用柴油殺滅控制的良方,并在柳林鎮召開現場會予以推廣,有效地提振了菇農的信心。秋后,豐收的菇農,有的給他送紅包,有的送土特產品,劉毓一概拒絕。他說,為你們服務是我擔當的職責所系,你們的困難解決了,說明我的任務完成了,如果給我送禮,那就沾污了我的職責。
培養科技領軍人,把科技示范、試驗辦在群眾的大棚里、家門口,讓菇農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劉毓配合華農大共同建起五大基地,即洛陽鎮雙孢蘑菇“菇+稻”模式、安居鎮巴西菇、草店鎮無公害種植、殷店鎮黑木耳種植、榮盛隆食用菌加工等基地,還與領軍人簽訂了協議,聯手華農大將基地辦成科研、碩士生、博士生實習基地,成為食用菌生產、科研、品種篩選、病蟲害防治、管理、加工的重要支點,成了國家級項目研究的“航空母艦”和平臺,更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幾年來,培養出一個全國勞模,一個享受政府津貼的國家級專家,6人獲高級職稱,23人晉升中級職稱,構建起了人才興食用菌產業的堅強后盾和永不枯竭的科技力量源泉。
如今,菇香飄隨州,菇農笑顏開。隨州在食用菌科研、菌種生產、加工、耳棒、袋料香菇的管理等方面均在湖北全省領先,成為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