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云嶺:脫貧彰顯鐵軍魂
云嶺:脫貧彰顯鐵軍魂
作者:甘桐文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11-21 瀏覽次數:7830
云嶺和新四軍有著不解之緣,這里不僅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給老區人民留下了代代相傳的“鐵軍精神”。
云嶺和新四軍有著不解之緣,這里不僅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給老區人民留下了代代相傳的“鐵軍精神”。在近幾年的脫貧攻堅戰中,云嶺人在鐵的意志下奮發圖強,在這片土地上續寫了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向人們展示了云嶺鎮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蓬勃朝氣。
故事之一:脫貧要有“鐵一樣的意志”
云嶺鎮梅村村委會主任王國云,在村委會已經工作了22年,他把最美好的青春貢獻給了這塊土地。
縣委縣政府下達了扶貧攻堅的動員令,王國云聽得熱血沸騰。但梅村50多戶貧困戶中半數以上是病殘戶,脫貧路異常坎坷。
怎樣才能穩步脫貧致富,他在思考。
前幾年,梅村很多家庭都種了中藥材,可惜遇上藥材市場低迷,收益低下,村里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只剩下了老弱病殘,導致全村的貧困狀況在加劇。
王國云經過市場調研,相信中藥材市場有需求,只要堅持就有希望。他對村民說:“我們的老本行不能丟,種植中藥材這么多年了,技術經驗都在我們手里,我們要開拓市場。”為此,他在村里成立了中藥材合作社,把大戶小戶都集中在一起,互學所長,提高藥材質量,研究市場。他和上級派來的扶貧干部帶領種植大戶外出調研,拓寬視野跑市場,把先進理念和技術帶回來,使藥材生產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村民張銀子80多歲,患有中風后遺癥,他的2個兒子智力殘疾。這樣的家庭如何脫貧?王國云手把手教他的兩個智障兒子種中藥材,不能“等、靠、要”,要靠勞動脫貧致富!
扶貧干部也在村里扎根,運用電商等手段幫助開拓市場。在村委會一班人用鐵一樣的意志頑強堅持下,梅村的脫貧工作雖艱難但穩步向前,展現一片希望和生機。
故事之二:飄香的云嶺鍋巴
在云嶺,當地老百姓習慣將米飯制作成鍋巴,備以外出勞作時充饑。鍋巴儲備時間長、食用方便,干吃、湯泡、蘸醬均可。新四軍進駐云嶺后,鍋巴就自然成了新四軍野戰時的主要干糧之一。皖南事變發生后,2000多名突圍將士就靠著它跋山涉水數日,終于和蘇北新四軍匯合。期間“北有黃橋燒餅,南有云嶺鍋巴”就成了新四軍的美贊。
2006年,王靜華用土特產鍋巴,建立了云嶺星火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王靜華的外公當年是涇縣地區青年抗日會的會長,經常為新四軍送干糧,外公告訴他:鍋巴在當時被新四軍定為主要戰備糧之一,每次新四軍要去打伏擊或者上山執行任務的時候,就會把鍋巴掰成小塊,裝在一個背袋里,可以吃很長時間。當時為了支持新四軍,很多老百姓家的鍋巴都舍不得吃,要收集起來留給戰士們打仗時用。
王靜華曾經在上海做餐飲生意,一次將家鄉的鍋巴帶到飯店里供客人品嘗,意外地收獲了不少好評,于是決定返鄉創業,開辦鍋巴廠,把家鄉的鍋巴做成了品牌。
2017年,他又借力鍋巴——新四軍戰備糧這一文化品牌延伸打造了紅旅小鎮研學游基地。王靜華的公司以云嶺鍋巴產業為基礎,云嶺紅色文化為背景,發展紅色旅游小鎮,打造“一鎮五區”的紅色旅游。據王靜華介紹,目前該景點內200多名工作人員有90%是當地村民,貧困戶就有20多人。
徐年寶是公司的機修工,因為父親常年生病,曾經是村子里最窮的一戶人家,40多歲才找到老婆。以前家里住的是土坯房,為了蓋新房還欠了近10萬元外債,10年前就是貧困戶。徐年寶之前在外地打工,每年掙的錢還不夠填家里的窟窿。
2017年,云嶺星火公司招聘貧困戶進廠打工,徐年寶又有修理機械的技能,于是從外地回家進廠做了機修工,老婆也一起被招進廠里。現在公司給他們買了保險,交了公積金,夫妻倆合在一起每月可以掙5000多元錢。對于貧困戶,公司每個月另外還有300元補貼,逢年過節還發一些米和油等慰問品。更重要的是上班地點就在家門口,八小時工作之外,回家自己還能種一些蔬菜,開支比以前大大降低,2018年徐年寶順利脫貧。
王靜華介紹說,在國家脫貧攻堅戰略中,公司與云嶺鎮政府合作共建了云嶺鎮“扶貧直通車”基地,幫扶貧困戶脫貧。現在公司里直接就業的貧困戶有17人,另外有59名在廠里做臨時工。公司成立了扶貧基金,每賣出一袋鍋巴,就向鎮里的扶貧基金捐贈1角錢,主要用于重病救助等方面,去年已經捐贈了30多萬元,430戶貧困戶從中受益。此外還建立了新興村糯稻種植基地、蓮子種植基地等四個產業基地。
紅色旅游小鎮的標志物是一口直徑4米的“將軍鍋”,2019年9月20日,一塊直徑3.1米,93.5公斤重的超大鍋巴被成功制作完成,并向世界吉尼斯紀錄發起挑戰。2018年,紅色旅游小鎮首屆鄉村“粽子節”也是在這里舉行的,千人同吃“一鍋粽”,吸引了不少游客來小鎮參觀體驗。
吃“戰備糧”、體驗“紅色游”,紅色旅游小鎮建設,已成為推動全縣旅游提質發展的引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力“推手”。
2019年“五一”期間,紅色旅游小鎮接待游客5000多人,比王靜華預期的人數多了一倍,市場前景和消費潛力讓王靜華欣喜萬分,他說:“來的人越多,市場需求就越大,就會衍生更多就業崗位,我們就能更好地幫助貧困戶。”
故事之三:云嶺人要有鐵軍魂
扶貧先扶志,在脫貧攻堅路上,貧困戶“想不想脫貧、肯不肯脫貧”至關重要。云嶺鎮光明村有一位貧困戶叫做王光和,他有先天性殘疾,雙手肌肉嚴重萎縮,連握拳都困難。但他一直很樂觀地說:“云嶺人要有鐵軍魂,不怕吃苦。”
王光和講了兒時的一個小故事,讀書時他遇到了一個巨大挑戰——寫字。由于不能握拳,他嘗試著用手掌控制筆桿,在反復的苦練之后,王光和最終挑戰成功。他說:“殘疾沒關系,但精神要‘站’直了。”
2000年左右,王光和開始涉足養殖業,養牛養魚養土雞,不過規模小、沒技術,收入微薄,期間還遭遇過雞瘟等挫折。但王光和不怕挫折,越挫越勇,近年來,瞅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好機遇,參加了養殖技術和創業模擬培訓,學會了電腦等先進工具,還獲得了無息貸款的支持,從此他的養殖規模不斷壯大,養殖水平不斷提高。
養雞場規模擴大了,王光和又開始為賣雞的事發愁,2016年村里的幫扶干部幫著他通過村里的電商服務站點在網上發布了信息后,王光和的養雞場就再也沒有過存貨,2019年還第一次出現了斷貨的情況。“可不敢再往網上發消息了,養的還趕不上買的多,人家上門提貨我沒有的賣可怎么辦。”王光和幸福的抱怨著。
2018年,王光和養殖的5000只雞賣了近7萬元,成為脫貧模范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