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藝苑 > 回望大別山——“皮旅”中原東路突圍考察記(二)
回望大別山——“皮旅”中原東路突圍考察記(二)
作者:吳東峰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1-14 瀏覽次數:7840
“皮旅”中原東路突圍兵貴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插大別山腹地。我們沿著大別山腹地的高速公路,由西向東行駛,而“皮旅”七十多年前突圍的情景不停地在我們腦際“回閃”。
第三節 兵貴神速 鐵流勢不可擋
“皮旅”中原東路突圍兵貴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插大別山腹地。
我們沿著大別山腹地的高速公路,由西向東行駛,而“皮旅”七十多年前突圍的情景不停地在我們腦際“回閃”:
6月28日清晨,“皮旅”從劉家沖出發,突破蔣軍第一道封鎖線——潢麻公路。遠望小界嶺東南方向的風波山,如橫空出世,壯觀雄奇。
6月30日,“皮旅”順著大別山脊梁,飛兵東進,突破高達1900米的大牛山。這里是鄂豫皖三省的交通咽喉。回首群山環抱,如波起浪涌。
7月4日,“皮旅”輕取吳家店,在此休整三天。萬山叢中的吳家店,波瀾不驚,古木參天,層林疊翠。
7月8日,“皮旅”繼續東進,穿越漫流河畔的“無人區”。這里臨山伴水,古木參天,當年官兵們披荊斬棘,艱難跋涉,如在眼前........
一座高聳入云的“摩天嶺”,突然出現在“皮旅”隊伍面前,無邊無際,云飄霧繞。盡管官兵們數日來一直奔跑于崇山峻嶺中,當7月30日來到河南商城縣境瓦西坪村,見到眼前的高大峰巒時,依然不禁為之而驚嘆。
具有豐富戰斗經驗的皮定均,面對眼前的大山,立即拿出一本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袖珍地圖在現地對照起來。他回憶:“從我們的行程、方向和這座山的高度來推測,這座摩天嶺想來就是地圖上標明的高達1900米的大牛山了。”
位于瓦西坪村西南的大牛山,是鄂豫皖三省的交通咽喉,也是“皮旅”由河南東進安徽的必經之地。皮定均不能不擔心萬一敵人據險堵擊的后果。
當皮定均看完地形準備進村休息時,前面槍聲就響起來了,中間還夾雜著手榴彈的爆炸聲。通信員前來報告:“偵察連在東面那座山上,與敵人遭遇了!”
皮定均從雜亂槍聲中判斷,敵人是剛到的,倉皇開的火,戰斗力不會很強,但他們占據著有利地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如我不能迅速粉碎敵之阻擊,突擊出去,就有被敵圍殲于瓦西坪的危險。
其實,“皮旅”當時所處的情況比皮定均預料的還要危險。敵立煌(現金寨)縣保安團已占領了瓦西坪西南側高地;商城縣保安團一部亦已占據瓦西坪西北側高地,兩個團的兵力正從兩邊夾擊而來。
面對著一個口袋形的包圍圈即將合攏的危局,“皮旅”領導決定以擔任前衛的一團,強攻敵陣地,殺開一條血路,掩護旅直和二、三團,翻越大牛山。
“像撕布一樣把它撕開,動作要快要猛!”
這是皮定均向一團團長王誠漢下達的命令。王誠漢晚年回憶,當時皮定均鐵青著臉,語氣堅決、嚴肅,他還特意向王誠漢交代說:“把情況告訴部隊,不打開這條道,別處無路可走。“王誠漢立即明白,這是破釜沉舟的“死命令”。
一團官兵無愧于“老虎團”的稱號。
皮定均在回憶錄《鐵流千里》中對這場戰斗有著非常生動而又直觀的描寫:
“他們沖進密林,飛上山崗,一霎間,槍炮聲、喊殺聲如巨雷滾動在山谷里。敵人哪里是我們的對手!怎能阻擋這股奮勇的銳氣?從我們組織攻擊、到發起戰斗到攻上山頂,前后不到兩個鐘點,敵人就徹底垮下去了。”
“后來,他們又組織了幾次反撲,妄想奪回山頭,重新切斷我們的道路,但戰士們睬也不睬他們,只管消閑地吃著干糧,抽著旱煙,有的甚至拿出竹牌頂起‘牛’來,等到敵人撅著屁股,滿身臭汗地爬得很近了,大家才集體喊著‘一、二、三’,扔下暴雨般的手榴彈,把敵人炸得滿山坡亂鉆。”
此戰,“皮旅”一團殲敵約一個連。旅直和二、三團在一團的掩護下,沿著撕開的血路,于7月1日翻越了大牛山。
晚上宿營時,皮定均在他的日記中欣喜地寫道:
“這一天,我們越過自抗戰以來第一個最高峰,名為九峰尖,又名大牛山,行程最少,全體人員最疲乏,我本人也很少越過這樣高的山峰。
我們住宿在肖家畈一帶地區。這天的行動是我旅突圍以來最困難的,用這最困難的行動紀念黨的生日。”
(查皮定均《鐵流千里》一文最早發表于1960年12月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鐵流千里》一書,內載皮定均回憶錄《中岳狂飆》《鐵流千里》兩篇,計五萬字。后《鐵流千里》一文被多種著作編用,其中翻越大牛山一節,小標題多改為“強越松子關”,筆者查遍有關回憶錄,鮮見“皮旅”在中原突圍中通過著名關隘松子關之記載,故此存疑,并求教于知情者與軍史專家。)
記者云:皮定均強攻大牛山,下達命令只一句話,“像撕布一樣把它撕開,動作要快要猛!”快與猛,是戰斗手段,是神兵天降。把布撕開,全盤皆活,這是戰術本意和目標。“皮旅”經此仗,置于死地而后生也。
“漫水飄來千笠寺,青風吹去萬人愁。”
這是皮定均在大別山突圍時,見到的一座古廟大門前的對聯。皮定均在他建國后寫的回憶錄《鐵流千里》一文中對當時的情景作過如下描寫:
“經過兩天非常艱苦的急行軍,10日中午,我們到達千笠寺。千笠寺是一個山中小鎮,有幾家賣吃喝和雜貨的小鋪。鎮外有一座古廟叫千笠寺。它依山傍水,參天古木中,隱約露出碧瓦紅墻。”
他上前問一位袈裟破爛的和尚:“這副對聯上說的‘青風吹去萬人愁’,是指青風嶺嗎?青風嶺離這兒還有多遠?”
和尚回答:“是指青風嶺,前面那座大山就是,離這兒不過一二十里,萬人愁也是一座大山的名字,在青風嶺的南面,是天柱山的主峰,高不可攀。”
昔日古廟早已不可尋了,而青風嶺、萬人愁依然巍峨如昨,天柱峰更是高插云端,隱約可見。
當皮定均在廟門與和尚對話時,腦際突然閃過一絲不祥之兆:敵人會不會在這里設兵阻擋“皮旅”前進呢?
敵人若有重兵扼守天險,“皮旅”前面左有大河(淠河),右有高山,后有追兵,5000人馬將陷于“死地”無疑。
于是,皮定均立即命令二團團長鐘發生:“部隊立即埋鍋做飯,哪個連隊先吃完就先出發,爭取每一分時間,搶先占領青風嶺,保證全旅安全通過。”
接著,皮定均率旅直和一、三團緊緊跟進。果然不出皮定均所料,二團二營四連走到半山腰就與敵遭遇了。
2002年12月7日,“皮旅”二團團長鐘發生到廣州軍區珠江賓館冬休,身經百戰的鐘老將軍與我談起搶占青風嶺戰斗,仍歷歷在目,情緒高昂。
青風嶺不是一座嶺,而是四座連排的山峰。這樣險峻的山勢,不要說攻上去,就是爬也費勁。如果不拿下青風嶺,“皮旅”幾千人的部隊,只有在這里等著敵人來圍殲。
鐘發生回憶當時青風嶺的地貌,說:“我用望遠鏡觀察了半小時,山上樹木很多,但青風嶺的主峰,靠近山頂約100米沒有樹,只有草,隱隱約約可見一條山路通上去,沒有人的蹤跡。說明敵人只占了低于山頂的埡口和左邊的一個山頭。”
于是,鐘發生命令一營找到通往青風嶺頂峰的石板路,迂回上去。他們用了兩個小時才爬到山頂。守在山腰的敵人憑著居高臨下的地勢,洋洋自得,只注意對付二營的正面仰攻,沒有發現一營往山頂上爬的情況。
鐘發生回憶說,皮定均旅長對我們的進攻高度重視,連續三次派人來督戰。第一次,派一個通信員來問:“前面情況怎么樣?”第二次,派了作戰科副科長晏明鰲,傳達了他的命令:“快攻上去,否則有覆沒的危險。”第三次,派了方升普副旅長來,詳細了解了他們正面仰攻,側后迂回的作戰方案。方升普對鐘發生說,回去要向皮旅長匯報。
“皮定均三次派人來督戰,職務越來越大,可見此仗關系重大。”鐘發生說:“這種情況我很少見過。”
此后一小時,向上迂回的一營從山頂出現,對著據守鞍部的敵人突然開火了。鐘發生說,皮旅長再也沒有派人來,直至他們打下青風嶺。
下面一幕,便是皮定均舉著望遠鏡看到的情景:“一路沖鋒隊伍的前面,幾個機槍射手平端著機槍,邁著大步,邊走邊掃射;另一路的戰士們同時甩出一排手榴彈,隨著巨響和升起的濃煙,喊著驚天動地的殺聲,沖進敵群,展開了白刃格斗。這時,一團官兵也從正面石板道直沖山頂。”
鐘發生說,搶占青松嶺的國軍是由偽軍改編的國民黨安徽挺進縱隊。兩天前就奉命從霍山出發趕來圍堵“皮旅”,原以為可以不慌不忙前來守關,不料先頭部隊剛到,還沒有部署完,就遇到了“皮旅”飛兵天降,此時,他們的主力還在山下,只能望山興嘆了。
“漸漸的,青風嶺上的槍聲停了。”鐘發生回憶說。
記者云:“皮旅”奇襲青風嶺,部署一團、二團進攻,一路強攻,一路奇襲,三團待命而發,乘敵不防,攻其不備,疾如旋風,如靈蛇突然出擊,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中則首尾俱至。嘆為觀止也!
第四節 糧草先行 徐家祠堂的糧庫該不該燒?
6月28日清晨,待追趕的國軍超越西進后,“皮旅”官兵突然從劉家沖鉆出來,以神速的急行軍插入國軍后方,三次九十度大轉彎,跳到了豫皖兩省交界的小界嶺,跨進了安徽省金寨縣的吳家店。
吳家店,位于大別山腹地中心區,山勢險峻,白云繚繞。1983年我曾到吳家店住了一夜,那時的印象是狹窄的桶子街,破爛的土坯墻,貧窮的苦日子。如今變化巨大,吳家店變成了繁華、熱鬧、現代的旅游小城鎮。
1968年,我當兵入伍的部隊就是“皮旅”一團,能攻善戰,號稱“老虎團”,首任團長王誠漢。“皮旅”前身是“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組建于1944年9月6日,支隊司令員皮定均,政委徐子榮。
我當兵時,“老虎團”營團以上干部許多是參加過中原突圍的老八路,二十四天的突圍經歷艱苦而榮光,他們記憶猶新:飛兵小界嶺、強越松子關、突破青風嶺、夜渡磨子潭、激戰津浦線……但他們對吳家店休整這一段卻很少提起,我們也知之甚少。
周其林大爺,是我們在吳家店找到的僅有的一位見過皮定均的老人。他用手機打了幾個電話后,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民國三十五年,皮定均來到吳家店......”
因年事已高,周其林回憶得斷斷續續,但脈絡依然清晰。
7月3日,皮定均派出兩個偵察班偽裝敵軍特務隊,不費一槍一彈,輕取吳家店鄉公所。皮定均隨即趕到鄉公所,宣傳了共產黨的政策,他要鄉長立即給吳家店南面的兩個鄉打電話,聲稱:“國軍要來運糧,鄙鄉存糧不夠,請急送來,另有任務當面交代。”云云。
南面的兩個鄉長分別于當晚和次日清晨派民夫把大米送到吳家店,計100多擔。兩個鄉長與吳家店的鄉長均被“皮旅”扣押。周其林回憶,這三個鄉長一個也沒有被殺害,皮定均只命令把他們的槍下了。
皮定均到來,立即被曾與他一起放牛的小伙伴認出來了。周其林說,皮定均小時候,曾在吳家店一個姓周的大戶人家放了一年牛。皮定均那張嘴,獨一無二,嘴唇向上翹,帶著喜悅,給小伙伴們印象極深。
安徽金寨縣是皮定均和方升普的家鄉,17年前,兩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在這里參加紅軍,成了“紅小鬼”。現在又帶著部隊回來了,群眾奔走相告,莫名高興。
此時,國軍得知“皮旅”進抵吳家店后,整編四十八師又令五二七團星夜調往位于立煌縣(今金寨)之南莊堵擊“皮旅”,但旅領導開了黨委會,還是決定利用吳家店的條件,在此休整了三天。
周其林回憶說,“皮旅”除了開倉,開會,還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給每個官兵準備了五天的干糧;二是把空糧袋拿來做鞋子,做衣服,給每人制作了一雙布鞋,兩雙草鞋,及衣物;三是部分傷員和不能行軍的同志安置在老鄉家里隱蔽起來,休養身體。
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他們找到了一個國軍的糧庫。當即開倉,把一部分糧食分給了貧苦的老百姓,一部分作為部隊的給養,解決了燃眉之急。這個糧庫,就在吳家店附近的果子園徐氏祠堂里。
一個旅三個團的隊伍,在深山老林活動,這需要多少糧食啊。下一步還有大半的路程,沒有鞋子也將寸步難行。
郭林祥是“皮旅”的副政委,一位軍政皆優的軍隊政治工作者。他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時,我有幸在軍區政治部工作,郭林祥經常給我們機關干部談中原突圍。他認為皮定均謀略深遠。到吳家店第一件事,就是籌集糧食,休整部隊。這一著非常高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奠定了以后突圍路線進程的重要保障問題。
他說:“如果我們不休息,一個勁地往前跑,那就真得會跑死人哪,還會有什么戰斗力作戰?吳家店休整功不可沒,它是‘皮旅’中原東路突圍途中的一個重要加油站。”
吳家店休整,幸虧部隊發現了一個國民黨軍的大糧庫,才解決了“皮旅”的糧食問題。可是當部隊出發時,供給部長范惠卻與皮定均發生了一場要不要燒“糧倉”的激烈爭吵。
范惠晚年回憶,臨出發前,他去徐氏祠堂看了一下,里面的糧食才動了一個角。為了不讓糧食留給敵人,范惠叫了幾個戰士,拿上蘸了油的火把,準備把“糧倉”燒了,不料被皮定均撞見了。
他問范惠:“糧食是誰的?”
范惠答“是敵人的。”
皮定均問“敵人會生產糧食嗎?”
范惠改口:“是我們繳獲敵人的。”
皮定均說:“繳獲的物資你就燒?看到了沒有,群眾在餓肚子。”
范惠爭辯:“群眾餓,也吃不上。燒了它,不讓敵人吃。”
皮定均又問:“敵人沒有吃怎么辦?”
范惠不悅:“他想怎么辦就怎么辦!
皮定均說:“敵人沒有吃還是要搶劫群眾啊!”皮定均一番道理,范惠無言以對。
據說,后來追趕皮旅的蔣軍到了吳家店后,確實借助于皮定均強留下來的“糧倉”,提供了國軍的給養。但是,當地的老百姓也確實沒有遭到國軍的搶劫掠奪之災。
被國軍改作“糧倉”的徐家祠堂現在還在,遠遠望去,像座古堡,屹立距離吳家店鎮有兩里地的一個山坡上。四周高墻團團而圍,里面有天井,大堂很寬大,像宮殿。祠堂紅漆大門,破爛斑駁。大門前一對抱鼓石,歷經風雨,仍是家族功名顯赫的標志。
盡管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這座“糧倉”依然保留著半個世紀前的樣子。它與周圍的徐氏家族公屋古村落一起,成為當地發展旅游業,“再生鄉土建筑,活化鄉村社區”的招牌景點。
記者云:跟隨皮定均打仗,是福分,傷亡小,戰績大,從不打疲勞仗。將軍尤其重視部隊的休息和后勤的供應。一張一馳,以逸待勞,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手中有糧,作戰不慌,三軍足糧,并氣積力,無往而不勝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