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海安——曾為華中抗日的指揮中心
海安——曾為華中抗日的指揮中心
作者:何蘇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2-01 瀏覽次數:7842
2020年是新四軍、八路軍挺進蘇北80周年,新四軍“聯抗”部隊成立80周年,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80周年。80年前,在新四軍東進、八路軍南下海安之后,海安一度成為華中抗戰的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
2020年是新四軍、八路軍挺進蘇北80周年,新四軍“聯抗”部隊成立80周年,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80周年。80年前,在新四軍東進、八路軍南下海安之后,海安一度成為華中抗戰的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
韓國鈞與蘇北聯合抗日座談會
1940年7月8日,粟裕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主力,突破日偽軍的多道封鎖線,勝利北渡長江,與剛剛取得郭村保衛戰勝利的新四軍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正式拉開了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帷幕。
早在1940年春,陳毅經人介紹,與海安鎮積極主張抗日的著名士紳韓國鈞開始信使往來。新四軍東進黃橋后,陳毅于8月初致函韓國鈞,懇請其“紓解內部糾紛”,以展開抗日戰局。韓國鈞不負重托出面調停,向韓德勤轉達新四軍力求在蘇北分區抗敵的愿望,并兩次致書陳毅,希望合力對外,避免內部摩擦。
韓德勤不聽韓國鈞勸告,集結兵力攻擊新四軍,同時下令不準海安、泰州以北的糧食和生活必需品南運,對黃橋地區實行全面封鎖。陳毅再次致函韓國鈞、李明揚,揭露韓德勤制造反共摩擦的陰謀,請求韓國鈞“具實調停”,以解新四軍衣食之需。韓國鈞再次出面為國共合作、一致對外奔走呼號,但韓德勤仍堅持頑固立場,新四軍忍無可忍,一舉攻克姜堰。陳毅繼續致函韓國鈞:“紫老為我省耆宿,德高望重,只要登高一呼,萬民一定歸從,我與管文蔚當枕戈待命。”希望其主持正義,召開蘇北各界代表會議,反對內戰,爭取和平。韓國鈞為陳毅的誠意所感動,以80高齡之身,聯絡蘇北士紳繼續奔走于韓德勤與新四軍之間進行調解,勸和促談。
9月中旬,在黃逸峰協助下,由韓國鈞主持在海安召開蘇北聯合抗日座談會議,蘇北著名人士以及八縣代表出席了會議。韓國鈞、黃逸峰、季方、李俊民等聯名發出了3份函電。第一份是致蘇北各方面軍事長官的:“值此敵寇當前,尤以保存實力,團結對外,以期掃蕩敵氛,收復失地。彼此縱有誤會,亦應和平解決”。另兩份是發給重慶政界人士、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黃炎培、吳稚暉、鈕永建等人的,一份控訴韓德勤在蘇北的10萬軍旅不能收復失地,卻肆意排斥異己,虐待民眾,仰懇中央疾電江蘇省府息戰停爭,或派要員蒞蘇挽救危局;另一份是專門控訴韓軍封鎖禁運糧食和販糧資敵的。
新四軍、八路軍挺進海安
韓德勤不聽韓國鈞勸告,集結12個團于9月2日起開始攻擊新四軍。粟裕一方面嚴守自衛立場,堅持不先放第一槍;另一方面逐步收縮,誘頑深入我防區,再集中兵力予以各個殲滅。韓頑左翼第一一七師、獨六旅、保安第一旅驕橫冒進。9月5日,保安第一旅旅長薛承宗率部占領營溪。是日夜,粟裕指令新四軍第一縱隊和第二縱隊第九團按預定計劃出擊營溪。反擊一開始,保安第一旅中的地下黨員楊行健即率領一個排在戰場上起義。薛承宗見狀慌忙泅水過河逃回馬塘,保安第二團副團長張元以下200多名官兵當了俘虜。
營溪反頑勝利,是粟裕率領新四軍與韓德勤在軍事上正面交鋒的第一仗,也是粟裕率領新四軍進入海安境內的第一仗。這一仗一舉擊潰保安第一旅兩個團。為了爭取保安旅合作抗日或保持中立,粟裕命令釋放俘獲的保第一旅的全部人員。此舉在各保安旅團中產生了很大震動,尤其是對保第一旅旅長薛承宗影響甚大,在后來的黃橋決戰中,他果然保持了中立。
黃橋決戰以新四軍大捷而告終。為擴大戰果,第二縱隊追至營溪將奉命增援的頑第三十三師預備隊包圍,激戰半天,殲其大半,殘部向海安方向潰逃。粟裕為了囊括通、如、海、啟,控制長江,向大海邊發展,把海安作為追擊戰的首要目標。各縱隊按照粟裕的命令,邊打邊追,不怕疲勞,于10月7日勝利占領海安。
10月9日,陳毅率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機關及直屬部隊向海安進發。自此,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駐扎在海安城。
成立新四軍“聯抗”部隊
黃橋決戰之前,為挫敗韓德勤假和平的政治陰謀,新四軍將姜堰交李明揚、陳泰運接防。李明揚表示嚴守中立,同時請黃逸峰轉告陳毅,希望成立一支李、陳和新四軍三方面都信賴的部隊,作為三者之間的橋梁。李明揚的這個建議得到了陳毅的贊同,他請示中共中央后,決定由黃逸峰負責籌建。
黃逸峰聯系了大革命時期同在上海黨組織工作的周至堃,請他負責軍事工作,召集了一批知識青年作為基本干部。10月6日,黃橋決戰剛剛勝利,李明揚便找到黃逸峰懇談從速成立部隊之事。陳毅為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建立黨的外圍軍的指示,消除李明揚、陳泰運的疑懼心理,爭取更多的軍隊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指示黃逸峰立即成立部隊,其番號用李明揚、陳泰運的。李明揚十分高興,決定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直屬縱隊”的名義,并提供一個連的人員和槍支。陳泰運亦表示可用其“魯蘇戰區蘇北游擊指揮部第三縱隊”的名義。
10月10日,“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直屬縱隊、魯蘇戰區蘇北游擊指揮部第三縱隊司令部”在海安的曲塘正式成立。為區別于李明揚和陳泰運的部隊,他們從聯合友軍共同抗日的宗旨出發,為部隊取代號“聯抗”二字。“聯抗”創建時主要負責人是:司令黃逸峰,副司令李俊民,副司令兼參謀長周至堃,政治部主任張孤梅。“聯抗”成立不到一個月,各地慕名而來的官兵和進步青年逾千人。
蘇北抗敵和平會議
10月10日,陳毅、粟裕率領的新四軍與八路軍南下的黃克誠部先頭部隊勝利會師,蘇北抗戰出現了新的局面。此時,韓德勤一面托韓國鈞、李明揚、陳泰運等求和,一面制造輿論,將蘇北摩擦的責任推給新四軍,企圖爭取中間勢力的同情。
為了揭露韓德勤制造摩擦的真相,加強對蘇北國民黨武裝力量和地方上層民主人士的抗日統一戰線工作。10月12日,陳毅和粟裕電報中共中央,提出對韓德勤斗爭方針的三個方案:“一、召集韓(德勤)李(明揚)陳(泰運)四方和平會議,保證我們領導地位。二、聯合李陳兩方驅韓。三、我單獨打下興化驅韓。”
10月13日,毛澤東復電指出:“為對付日寇進攻,為鞏固國內團結,華中摩擦在韓進攻失敗后,應設法暫時緩和一下,采取完全自衛的方針。蘇北韓失敗后,我應加緊開展地方工作,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擴大與整訓自己的部隊,對韓不應進攻,而應在韓再向我進攻時,各個反攻擊破之,否則會妨礙我在重慶之統一戰線工作。”;“我們的目的是迫韓放棄反共方針,承認分區抗敵,停止李品仙東進之師。保持與李、陳及紳士們的統戰關系”。中原局書記劉少奇也致電陳、粟,原則同意講和,提出對韓的先決條件是:一、停止反共;二、徹底實行抗戰建國綱領;三、分區抗日;四、撫恤新四軍死傷人員;五、保證不再有反對新四軍行為。
陳毅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10月19日致電李明揚,重申新四軍力主抗敵之立場,希望李出面調解,以息紛爭。并斷言:“違反抗敵救國者,不僅不能成事,且必殃及其身”。次日,下令停止進攻興化,派朱克靖至泰州提議談判和平,托李明揚向韓德勤提出五項主張:一、省韓向蔣介石、顧祝同提出,停止國民黨軍隊對皖南北新四軍的進攻;二、新四軍停攻興化;三、省韓放棄反共方針,分區抗敵;四、改善政治;五、召開各方合作會議。
李明揚赴興化與韓德勤面商后,于24日至海安拜會陳毅。經過協商,決定由李明揚、韓國鈞發起召集蘇北抗敵和平會議,由“聯抗”進行聯系和組織,并確定以“聯抗”司令部所在地曲塘為開會地點,時間定于30日。
10月30日,新四軍代表陳毅、管文蔚、朱克靖,八路軍南下部隊政治部主任吳法憲,稅警團和一部分保安旅的代表,南通、如皋、海門、啟東、泰興、靖江、泰州、泰縣、東臺、江都、興化、高郵等12個縣的代表,韓國鈞、季方等30余人,齊集曲塘。由于韓德勤的代表拒不到會,蘇北抗敵和平會議改為談話會。會議氣氛十分活躍,各方代表均慷慨陳詞,一致譴責韓德勤對休戰之事無誠意。韓國鈞發言指出:“西安事變,恩來先生及中共大仁大義。此后只聞國民黨限共反共,不聞中共有反國民黨行為。新四軍一再退讓,韓德勤一再進攻,確屬事實。目前政府與國民黨不與中共合作,絕不能抗戰救國。論政策及人才國不如共,乃是事實。”并激動地說:“我在你們新四軍身上,看到了抗戰勝利的希望!”李明揚在發言中表示:“我一貫同情中共,主張調停,韓德勤之進攻新四軍,處置是錯誤的”。會后,韓國鈞、李明揚將曲塘談話會各方意見電達蔣介石、顧祝同、韓德勤等,要求召集軍民大會,通過綱領,并建立黨政軍統一機構,主持蘇北抗敵合作大計,立即產生臨時省參議會,其產生方法以民選為原則。陳毅則致電毛澤東、葉挺、項英,報告曲塘會議精神。
蘇北抗敵和平會議的召開,是蘇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新勝利。這次會議,揭露了韓德勤毫無誠意、等待援兵的奸計及其擴大反共的陰謀,穩定了李明揚、陳泰運等國民黨非嫡系部隊的軍心,密切了韓國鈞等中間人士同共產黨的關系,確立了共產黨和新四軍在蘇北抗戰中的領導地位。
蘇北臨時參政會
11月7日,劉少奇和黃克誠、曾山來到海安,與陳毅、粟裕、管文蔚一起研究建立蘇北抗日民主政權等問題。管文蔚向劉少奇匯報了蘇北臨時參政會籌備情況。在此之前,劉少奇致電陳毅,要求立即召集阜寧以南各縣黨政軍代表大會,成立蘇中、蘇北行政主任公署,繼而再召集華中根據地的黨政軍民代表大會,成立蘇皖行政委員會及蘇皖行政公署,統一津浦路東西各根據地行政領導。
11月15日,蘇北臨時參政會議在海安召開,參加的有江都、高郵、泰州、揚中、丹陽、泰興、泰縣、靖江、如皋、南通、海門、崇明、東臺、鹽城、興化等15個縣,到會議員380多人,包括各黨派、各階層人士。劉少奇、陳毅出席了會議。劉少奇在會上講話,強調了蘇北臨時參政會與重慶的國民參政會的不同之處。蘇北臨時參政會是各抗日階級聯合的民主政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高形式。他要求八路軍、新四軍所到之處必須迅速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并歡迎一切抗日黨派、團體和公正人士參加政權建設,共同管理政府。與會代表紛紛發言,踴躍發表政見。會議通過了一項具有決定意義的議案,即不承認反共頑固派韓德勤的省政府。同時改組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成立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通過了《施政綱要》和團結抗日,改善人民生活,建設新蘇北的決議。經過反復磋商,選舉黃逸峰為議長,朱克靖、朱履先為副會長,并公推韓國鈞為名譽議長。任命管文蔚為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主任,選舉駐會委員20多人。
蘇北臨時參政會的召開,促進了蘇北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蘇北抗日斗爭中的領導地位,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和愛國士紳的擁護和支持。
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
在新四軍、八路軍積極發展、鞏固華中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同時,國民黨頑固派則布置重兵,陰謀圍殲華中新四軍和八路軍。
中共中央認為,在大江南北比較大的反共武裝摩擦中,最困難的是皖南的戰爭。因此,指示新四軍軍部應迅速渡江,絕對不要再遲延。并指出:在華中,蘇北是主要方向,建立蘇北根據地是很艱巨的工作。10月14日,中共中央首先解決了蘇北各部統一指揮問題,決定由陳毅擔負起指揮各部的重任,并要劉少奇去蘇北與陳毅會合布置一切。10月18日,中共中央又指示葉挺及一部分工作人員北上,速作部署,以解決華中各部隊的指揮問題。
與此同時,劉少奇再次向中共中央陳述了建立華中各部隊統一領導機構的意見,陳毅也向中共中央建議,軍部移江北統一華中指揮,否則則應即行解決總的指揮機關。此時,中共中央連續指示劉少奇、葉挺、項英、陳毅等行動方針,要求華中各部立即開始加緊軍事政治方面的準備,同時一再催促新四軍軍部,要“希夷(葉挺)及一部分工作人員必須過江北指揮江北大部隊”。11月3日,中共中央又指示劉少奇:“如葉希夷過江,則你與葉總領華中軍事”。劉少奇依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華中實際情況,于11月10日報告中共中央:“華中各部須統一編制”,“如葉希夷同志到華中,則由葉任總指揮,陳毅副之”。中共中央同意劉少奇的建議,決定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統一指揮所有隴海路以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
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簡稱華指)成立大會在海安鎮西寺舉行。劉少奇在會上宣布中共中央的決定:葉挺為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在葉挺未過江前,由陳毅代理總指揮),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海安西寺即成為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后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即從原中山堂后邊搬到西寺藏經樓二樓辦公。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的成立,使共產黨在華中的抗日武裝形成一個整體。中共中央規定總指揮部的指揮范圍,跟中原局的指揮范圍不同,去掉了“長江以北”的限制,也就是包括對江南部隊的指揮。這就便于從戰略上統一指揮、統一意志、統一策略,有利于避免因分散不集中而遭日偽頑各個擊破的危險。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的成立,實現了中共中央早就提出的關于新四軍“領導中心”北移的要求,有利于獨立自主地發揮指揮職能。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的成立,調整了共產黨在華中的主要領導人。劉少奇出任總指揮部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要“項英同志在皖南部隊移動事宜就緒,經重慶來延安參加七大。”這有利于中共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華中地區的順利貫徹落實。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的成立,為后來新四軍新軍部的成立作了組織上的準備。當皖南軍部在突然事變中遭滅頂之災時,新四軍并未因此而失去指揮中心,并能在很短時間內重建軍部,全賴有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這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