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本刊專訪 > 世界大同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學習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一點體會
世界大同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學習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一點體會
作者:王清葆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2-17 瀏覽次數:7836
習近平同志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多次用“世界大同”概念來表述,受到世界熱烈歡迎和響應。這就告訴我們,世界大同早已從空想變成了科學,而且日益走向實踐。本文力圖從理論上分析世界大同從空想走向科學并走向實踐的過程。
習近平同志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多次用“世界大同”概念來表述,受到世界熱烈歡迎和響應。這就告訴我們,世界大同早已從空想變成了科學,而且日益走向實踐。本文力圖從理論上分析世界大同從空想走向科學并走向實踐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使人類成為利益共同體——世界大同的經濟基礎
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看作是一個有機體。人類從彼此孤立的狀態發展到彼此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是社會生產力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15世紀以前的數千年里,各個部落、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生活在彼此隔絕的狀態中,雖然有一些簡單的商品交換,但那只是發生在局部的范圍內;雖然有若干次大征伐,更多的則是野蠻的掠奪和搶劫。人類大范圍的聯系和交往,是從1500 年前開始的,從此以后,世界主要大陸之間相對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不同地區的人們相互交往日益緊密。這里有幾個關鍵節點起了決定作用:一是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開拓了新的市場,引發了商業革命,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刺激了生產的發展。二是發生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大發展,“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馬克思語)。這是第一次經濟全球化。三是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科學和技術相結合為特征,以電力為核心標志,催生了電力工業、化學工業等新興部門,培育了汽車、飛機等交通運輸工具的創造,大量修建公路鐵路,電話等通信工具也開始廣泛使用。資本主義到處建立勢力范圍,世界被瓜分完畢。這就是第二次經濟全球化。四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70年代以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信息技術、空間技術、原子能、生物工程等為主要標志,迎來了經濟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加快了信息、資本和商品在國際間快速流動,促進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五是近些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生產變革正在聚集力量,摧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給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意想不到的新變化,國際分工體系加速演變,全球價值鏈深度重塑。前不久,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報告指出,今天跨境寬帶數據流量相比2005年增長了45倍,這不僅是貨物和觀念的交流,而且支撐著巨量的商品、服務、資本和人員往來。現在,跨境流動已十分廣泛,全球大約有2.22億人口生活在出生國以外,人們仿佛生活在相互為鄰的“地球村”了。
利益決定一切。在世界范圍內,什么都可能變,但不變的是利益。由經濟全球化推動的人類利益一體化,為人類走向世界大同奠定了堅實的根基。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世界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成為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边@個利益共同體,應包括生產的合理分工,產品的互通有無,資源的相互補充,技術的互鑒互用,信息的相互溝通等等,正是通過互聯互通,使人們的需求得到最大滿足,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從而促進人們共同發展、共同解難、共同繁榮、共同幸福。
科學社會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世界大同的理論引領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決定精神,客觀實際的發展變化決定人們的思想認識。世界大同的發展,就經歷了從空想(朦朧的認識)——自然(不自覺)——自覺(清醒的認識和自覺行動)的變化過程。
世界大同最初是由我國的先賢孔子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是“天下為公,美美與共”,天下為公的社會制度,選賢任能的管理體制,講信修睦的人際關系,各得其所的社會保障,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等。一百多年后,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理想國”的構想,關鍵詞仍然是公有制、精英治國、有序秩序等。進入近代以后,民主革命先驅康有為、孫中山也根據當時的發展狀況和人們認知的程度,進一步闡發了世界大同思想??涤袨閷懥恕洞笸瑫?,孫中山提出“大同主義”。與此同時,西方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提出了《烏托邦》社會,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世界公民主義”,大意都包括公有制、公民憲法、和諧共處,社會多元等。很明顯,無論是中國的康有為、孫中山,還是西方的莫爾、康德,比一兩千年前的孔子、柏拉圖等人更接近現實。然而,這種設想畢竟是懸在空中的幻想,正如恩格斯論述的那樣:這種設想“一開始就注定要成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純粹的幻想?!?/span>
馬克思、恩格斯聯手創建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第一次使世界大同思想從空想變為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要讓某種設想變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薄耙磺猩鐣冞w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存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爭議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瘪R克思、恩格斯以無懈可擊的理論邏輯,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如下真理: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不相容性,必然表現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無產階級通過革命取得國家政權,將生產資料變為國有財產,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將自行消亡,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變為實踐,并認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和資本主義國家和平相處。筆者認為,這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人們朝思暮想的“大同世界”。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無論怎么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結論和基本原理不會變;社會主義的具體模式會有變化,但基本原則不會變;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會有變化,但最終建成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不會變。上世紀90年代初發生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后,一些樂觀的西方精英迫不及待地拋出“歷史終結論”,認為從此以后資本主義最終勝利,社會主義歷史終結。但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20年后,隨著中國的崛起,懷疑資本主義“普世價值”的人越來越多,研究社會主義的人越來越成為時尚。
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使世界大同從科學走向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同志站在歷史和時代發展的高度,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世界發展大勢,從全球長遠發展出發,明確指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必須齊心協力應對挑戰,開展全球性協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具體說就是,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隨著實踐的深入,人們將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真正具有“普世價值”的全新理念,是凝聚世界和平發展正能量的一面旗幟,是指引世界人民創造美好未來的“世界夢”,是指導一切和平友好國家開展和平外交的戰略決策,是未來治理國際秩序的“中國方案”,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不可估量。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把世界大同從空想變成科學的話,那么習近平同志則把科學變成了實踐。
新興國家和第三世界的發展壯大——實現世界大同的力量
從歷史發展長河來看,實現世界大同必須挖掉三座大山,即閉關鎖國、戰爭霸權、私有制。在挖掉閉關鎖國的孤立主義方面,人類已走過幾百年的歷程,盡管有些國家是自覺的,有些國家則是被動并付出沉重代價的,但基本上都融入世界大家庭了。在這方面,資產階級盡管聲譽不佳,但總是有歷史貢獻的,它們為了推銷商品、獲得原料而奔走世界各地,用金錢和大炮轟開了各國的大門,軟的硬的一起來,客觀上促使世界各國聯系起來。本來這個進程已接近尾聲,但由于近年來民族主義、孤立主義又有所抬頭,使得全球化的進程又有反復,但大趨勢是世界各國普遍聯系,不可逆轉。在消滅戰爭霸權方面,任重而道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總有個別國家搶占先機,獲得先發優勢,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獨占鰲頭,然后憑借實力發動戰爭,侵略掠奪其他國家。先是英國在第一、第二次經濟全球化中成為“日不落帝國”,到處通過戰爭爭奪霸權,后是美國代替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兩級爭霸,蘇聯解體后是美國“一超獨霸”,成為近幾十年戰爭的總根源。戰爭是世界大同的總禍根和總負能量,不消滅戰爭,世界大同就不可能完全實現(但可以局部的、有限的實現)。消滅私有制,則是最后實現完整意義上的世界大同的最后一戰。只有消滅私有制,才能最終實現世界大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主權的國家之間進行,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間的共同利益大于利益對抗,所以可以聯合,共建共榮。但使他們對立的是私有制決定的利益對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不可能什么時候都一致;各主權國家的利益不可能任何情況下都一致。因此消滅私有制之時,就是世界大同真正實現之日,但這是數代人努力的漫長過程。
在過去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起決定作用,因此戰爭不斷。一般說來,是戰爭還是和平,起決定作用的是以實力為基礎的力量對此。當戰爭的力量超過和平力量時,戰爭的危險極大存在,過去的幾百年里,之所以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到處挑起戰爭,就是因為他們的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等實力超過其他國家,當戰爭爆發時,弱小國家只能挨打并割地賠款,中國近代以來就是這種狀況。因此,要想避免以至消除戰爭,最根本的舉措是主張和平的國家大力發展經濟,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強軍事、政治和文化實力,達到戰爭與和平力量的均衡,當力量達到均衡時,大國之間以最傳統的算計方式思考:到底值不值得沖突,怎樣做才對自己最好……兩國都會基于相對實力、政府意志等因素作出判斷(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卡根洛)。過去幾百年間,經濟發展最快、實力最強的國家始終在西方,先是英國,后是美國,加上資本主義本性使然,到處挑起戰爭,使世界處于對立的兩級。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近三四十年來,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發展出現“東升西降”的情況,東西方實力對比出現越來越均衡的狀況。過去,西方發達國家曾占全球經濟總量的80%以上,如今,發展中國家的力量大幅度上升,按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已占到近50%,按購買力評分計算,已經超過發達國家。根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可占到世界的65%以上甚至達到80%。到那時,戰爭與和平的力量對比將發生根本逆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獲得根本的實力支撐,世界大同將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健全并優化國際治理體系——世界大同的制度保障
走向大同世界就要解決大同世界由誰管、怎么管的問題。教訓和現實都說明,建設大同世界,逐步建立、健全并不斷優化國際治理體系具有關鍵作用。世界大同具有三個層面:理念層面、決策層面和具體操作的制度層面,三者缺一不可。
無規矩不成方圓。凡是有人和人發生關系的地方,就必須先制定規矩,建立正常秩序,否則就會亂套。所以法制化,既是治理一個國家的必然保障,也是治理全球的必然趨勢。1645年,旨在控制歐洲內戰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創造出了主權國家的概念,由此主權國家成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通過協調國家間的關系確立了那個時候的國際秩序。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后,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建立維也納體系,該體系開啟了一個劇烈的轉型過程,先是在歐洲,后在全世界,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世界無主,戰國爭霸,世界失去秩序,完全是“叢林法則”起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英、蘇為主導建立了雅爾塔體系,建立了美蘇爭奪霸權的國際秩序,一直到蘇聯解體后形成了一超獨霸的體系。近幾年由于中國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多中心的體系,除美國仍因經濟、軍事、科技實力雄厚而稱霸全球外,中國、俄羅斯、歐盟、日本、伊朗和土耳其等也成了區域性全球性大國。習近平同志指出:“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最具革命性的變化”。
在目前經濟實力“東升西降”,國際格局出現一超多強的情況下,是健全和優化國際治理體系的好時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已提出了科學的最佳方案,這就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數百年來,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范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則協調關系和利益的方式演進?,F在,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多的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新國際治理理念的核心是一個“共”字,其內涵是:“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逼浯?,新國際治理理念充分體現了新的條件下國際關系中的權利、利益、責任等關系。在國家主權根本原則不變的條件下,權利、利益、責任等日益體現關聯性特征,國際關系領域出現越來越多的關聯權利、關聯利益、關聯責任,以鄰為壑、你輸我贏、排他結盟、獨占獨享等陳舊觀念和做法已不合時宜。再次,貫徹新的國際治理理念必須對舊的國際治理體系進行改革。舊的治理體系是在西方強權政治主導下制定和形成的,許多都不符合新的國際關系實際。比如,在經濟、安全治理領域,小多邊封閉政治集團、排他性貿易集團、針對他方的對抗式軍事結盟體系以及文明沖突思維等等,都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障礙,必須改革。但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過程應該體現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精神,要能夠提高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當遇到分歧時應該通過協商解決,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強加于人。這種新的國際治理理念,既是當前解決國際關系治理難題的正確道路,也為實現世界大同治理方式提供了基本構架。
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主導作用——建設世界大同的重要因素
根據過去經驗和當前情況,在穩定和優化國際關系中,大國具有不可代替的主導作用。公元1500年以來的國際秩序,大都是實力雄厚的大國主導下形成的。因此,構建未來的世界大同,必須注重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目前世界上的大國、強國——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是世界大同的負能量;其他強國如俄羅斯、日本、印度、歐盟等,各有不足、很難勝任,唯一可靠的是新興大國中國。中國作為對世界負責任的大國,則是穩定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完全應該發揮好世界發展的引領作用,維護穩定的壓艙石作用和建設和諧世界的示范作用。為此,必須具備以下五種能力:
經濟實力。在世界上起主導作用的大國,首先必須是經濟強國。經濟實力是一切實力的基礎,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一切都是空談。在“叢林法則”仍起作用的今天,一切靠實力說話。目前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不管是與美國的差距,還是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都還不足以強大。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經濟總量將趕上并超過美國,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份額將大大提高,到那時才能稱得上名副其實的強國,才真正具備主導世界的經濟實力。
軍事實力。軍事實力在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中占有特殊的舉足輕重的地位。落后就要挨打,經濟發展了而軍事實力上不去同樣要挨打。過去強國稱霸世界,就因為他們有強大的軍隊作支撐?,F在,中國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世界人民對中國越來越寄予厚望。為此,必須按照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強軍目標,扎扎實實打造一支與大國地位相適應的世界一流的人民軍隊,作為維護國家主權和為世界做貢獻的戰略支撐。
“銳實力”。中國不稱霸,也不強加給別國任何東西,主要靠影響力來贏得號召力、凝聚力,引領世界。這個影響力包括:先進理念,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先進政治制度,隨著實踐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將越來越充分地發揮出來,這次抗擊新冠肺炎,中國制度優勢就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先進文化,幾千年積累下來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許多諸如“和為貴”等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圍都影響很大,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廣;優越的發展模式,中國走和平發展之路,持續發展之路,創新發展之路,和諧發展之路,綠色發展之路,總的是科學發展之路,提供了寶貴借鑒;講究誠信的大國風度,中國講“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
控制力。即妥善處理復雜國際矛盾,管控好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的分歧,這是考驗一個國家能力的重要方面。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革的年代,矛盾疊加,紛爭不斷,特別是大國之間的摩擦和碰撞難以避免。和平國家與爭霸國家的矛盾是絕對的,聯合合作是相對的,美國絕不愿意看到東方大國中國的崛起和強大。如何處理好大國關系特別是美國的關系,確實是一個重大考驗。贏得勝利要靠綜合實力、戰略定力、策略耐力和處事能力,對此我們有必勝的信心。
號召力。中國在國際上的號召力來自影響力產生的凝聚力,同時也要大力開展大國外交,把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善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國家和組織,結成最廣泛的反霸統一戰線。在這方面,中國的實踐是成功的,金磚四國、G20、互信等平臺已經搭建,“一帶一路”航道已經開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已經指明,走向世界大同的道路將越來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