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我與鐵軍 > 黨旗映紅小康路
黨旗映紅小康路
作者:沈暉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2-24 瀏覽次數:7834
新中國成立后,啟東烈士紀念館成了當地“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啟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道路上,發揚鐵軍精神,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
“你說我住在啥地方哎,
啥地方哎——
東臨黃海、南靠長江,
喏——啟東就是我家鄉哎……”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
天剛蒙蒙亮,我驅車前往啟東黃海灘涂公司采訪。不一會兒來到黃海,登上海堤攝影,這時東方紅日初生,海面波光粼粼,白帆點點。一陣悠揚悅耳的歌聲隨風飄來,只見一位古稀老人站在大堤引吭高歌。與之交談才知道,他姓吳,原來從事文化工作。因此,這首流行在上世紀60年代的《啟東山歌》,他還能一展歌喉、寶刀不老。
老吳十分健談,談到啟東山歌,他說啟東瀕江臨海是個好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歷史上曾是聞名全國的糧棉雙高產單位。
而筆者所知,啟東還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風雨如磐的年代,啟東先后有3370多位仁人志士、革命先輩英勇犧牲。新四軍東進,粟裕在啟東創辦抗大九分校,為革命培養大批軍政人才。新中國成立后,啟東烈士紀念館成了當地“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啟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道路上,發揚鐵軍精神,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
顧邦祥
顧邦祥:風雨兼程四十年堅守諾言為奉獻
來到黃海灘涂公司,誰知大門上“鐵將軍”把守。正當我左顧右盼時,旁邊冷庫里出來一位工人告訴我,顧書記很少在辦公室。特別是春節以來,他更是忙得馬不停蹄,不是到市里就是到海灘。
原來,今年春節期間,正是公司2.2萬畝養殖的梭子蟹、基圍蝦起捕出售的關鍵時刻,恰恰遇上新冠病毒疫情,實行交通管制。現在運輸車輛進不來、出不去,這2.2億元的水產品怎么辦?!400多家養殖戶心急如焚,年逾7旬的老書記更是寢食不安。
連續一個月來,老書記起早摸黑,披著雨衣跑市有關部門、追領導,求特事特辦、給予交通方便;腳穿膠鞋走訪黃海灘涂400多家養殖戶,聽說昨天車輛才全部“突圍”,基本完成池塘水產品銷售。
幾經周折,我來到黃海灘涂12號魚塘邊,才找到老書記顧邦祥。只見這位身材魁梧、國字臉、大眼睛的老人,手里拿著本子正向養殖戶詢問水產銷售情況。當我說明來意,顧書記連連擺手說:“我是農民的兒子,組織上賦予我的職務就要以身作則,認真為群眾辦事,忙些也是應該的,你還是寫寫我們的員工吧!”恰好這時有人找他,他向我打了一聲招呼就匆匆走了。
于是,我坐在12號魚塘旁,與年逾6旬的老沈聊了起來。
1976年,顧邦祥被公社黨委任命為漁副業大隊黨支部書記時,村里鄉親們窮得叮當響。為了改變貧窮面貌,他堅持和漁民一起撐船出海。遇上險情,他沖在最前,驚濤駭浪中幾度命懸一線。一次滂沱大雨中的大堤搶險,顧邦祥被雨淋出急性心肌炎而落下了病根。
兩年后,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他帶領鄉親們實行“包產到船”責任制,從而為海灘引來一片活水。鄉親們紛紛脫貧致富,顧邦祥卻并不滿足。進入上世紀90年代,顧邦祥意識到,海洋捕撈之路會越走越窄。1995年,隨著13條漁船的拍賣,由他領銜的黃海灘涂開發有限公司悄然成立。緊接著,他帶領百名員工圍下千畝灘涂,在當時無人看好的海水養殖上做起文章,一口口咸水塘不到兩年就全變成了生金淌銀的河蟹育苗池。之后數年,他一鼓作氣,又與職工一道腳踩泥水、肩挑沙土,歷經6次圍墾,硬是用一雙腳、一副肩圍墾下萬畝灘涂。為了提高養殖產量,他又奔波于上海、杭州等地,向水產專家討教良方,實施海水蟹蝦混養新模式,從畝產收入3000元提高到12000元,昔日黃海灘涂,一躍成為“國家級生態水產養殖園區”。同時,公司每年出資100多萬元從山東、如東購進800多噸貝苗投養萬畝灘涂,使公司每畝養貝收入從3000元提升到10000元。還通過組織周邊村130多人來灘采挖四角蛤,僅這一項,每年增加農民收入3000多萬元,從而實現了產業扶貧。
說起顧邦祥扶貧,老沈如數家珍。早在10年前,興墾村陸驚雷被高校錄取,卻因家窮與父親病危而準備棄學。顧邦祥知道后,當即送上5000元報名費,并一直負責他的學費直至大學畢業。前幾年,興旺村患病女大學生黃賽男復學沒錢,他聞訊后拿出3000元給予資助;特困生施衛東貧困停學,顧邦祥馬上資助1.5萬元讓其完成大學學業等。
為建立精準扶貧長效機制,顧邦祥2006年至2016年先后從公司拿出100多萬元,為興墾、興旺兩個村7000名村民繳納合作醫療費用,并堅持每年3次向村里80歲以上老黨員、特困農戶、特困學生進行慰問。近10年來,顧邦祥帶頭組織公司股東、黨委委員與興旺、興墾兩個村140個貧困戶結對幫扶,累計扶持慰問金高達100多萬元,目前140家已全部實現脫貧。顧邦祥還積極關心社會公益事業,先后投入250萬元資金為當地解決溝河水系疏浚、危橋改造;還為興墾、興旺村修橋筑路、修造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與支付路燈電費共計800多萬元。
坐在一旁的17號魚塘村民老張也說,顧書記艱苦奮斗幾十年,現在公司家大業大,他心里卻一直想著群眾,先后向社會捐款幾百萬元,自己至今城里沒買房子,一家人還住在村里過著儉樸的生活。但是,當你走進黃海灘涂公司及其所屬的興墾、興旺兩村,看到“一企兩村”共同富裕的嶄新面貌,聽到鄉親們對老書記的贊譽:他是我俚東海鎮的“吳仁寶”哩!近年來,顧邦祥被上級黨組織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入選“中國好人”和榮獲省委組織部頒發的“四十年‘老支書’紀念章”等榮譽。
于冬娟
于冬娟:只爭朝夕創大業不負韶華惠鄉鄰
雨過天晴,在北新鎮冬娟家庭農場一望無垠的綠色田野上,一位留有短發的中年婦女嫻熟地駕駛著拖拉機在麥田播灑農家肥,隆隆的機器聲奏響了鄉村田野春耕生產的序曲。
見到筆者來訪,于冬娟快步走上田埂,與我邊走邊聊起來。從她的談話中得知,剛過不惑之年的于冬娟出生在南通通州區。為了在革命老區闖出一片新天地,1996年她和丈夫租用海門臨江100畝土地種小麥。誰知,天不遂人愿,第一年種糧虧了1萬元,第二年種西瓜賣不出去又虧了本。正當夫妻倆一籌莫展的時候,啟東老家的村干部來找她,希望她回鄉創業。于是,從2001年開始,她和丈夫回到啟東種田續圓創業夢。
“這么多年來,我既有豐收的喜悅,也有欠收的苦澀。”于冬娟說,被喻為“露天工廠”的農業生產,由于糧食價格的波動以及種子、化肥、農藥、人工等成本的上揚,加上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常常經受考驗。2018年4月,她種植的500畝小麥長勢喜人。誰知從4月下旬開始,連續40天陰雨連綿,小麥灌漿、干粒重受其影響,繼而赤霉病大面積發生。眼看著即將到手的麥子霉爛,她心疼不已。這年,僅小麥虧損額就達20萬元!
“虧損這么多?”看到我驚詫的神色,于冬娟繼而笑著說,農業損失副業補。這幾年,老公對外經營農機服務收入還能貼補家用。再說,政府對農業上如水稻種植補貼、農機補貼、倉儲上的烘干設備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更如春風撲面,給我們帶來無限欣慰與新的動力。
她捋了一下額前短發,笑著說,近幾年來,由于黨和政府對農村、農業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強,目前農場用地1000畝,投入資金200萬元,擁有7臺拖拉機、17臺植保機械,1臺農藥噴霧飛機,7臺收割機(其中2臺玉米收割機)。再加上烘干機、碾米機等配套設施,東娟農場已成為啟東乃至南通地區首屈一指的現代化農業基地。
為了幫助周邊缺勞力農戶發展生產,10多年來于冬娟先后為30多家困難農戶免費機耕。去年春節剛過,于冬娟已為周邊5 家困難戶義務耕地。看到村里部分農戶經濟特別困難,她就安排他們到農場打工,并支付高出當地20%的工資。去年春天,于冬娟還拿出6萬元購買100只小山羊送給村里10家扶貧戶飼養。看到60多歲的鄰居顧大伯妻子心臟不好,領到的10只小羊缺少飼料。這年秋天,于冬娟就將每天加工四季豆的數百斤青豆莢殼送給顧大伯養羊。
這幾年,于冬娟越來越關心社會公益活動。她每年數次走進北新鎮軼東村等10多家民營敬老院,義演節目、贈送禮品。每年臨近春節,她還要走訪北新、呂四等地40多位特困兒童,并送上慰問品。
于冬娟說:實施產業扶貧,關心公益事業,這也是我作為一名黨員感恩黨和政府、回報社會的光榮義務。我還當選上南通市人大代表和全國勞動模范呢,這是黨和人民對我的鼓勵。
邦道村
邦道村:攻堅克難聚合力帶領村民奔小康
北新鎮邦道村是啟東市10個合作社試點村之一,近兩年來,他們以強村富民為目標,村黨支部為核心,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積極實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一體化發展模式,把農民組織起來,推動產業發展、集體增收、農民致富,實現了“1+1+1>3”的疊加效應,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的新路子。
初春時節,筆者專程來到長江邊小村采訪,所見所聞,無不感受到廣大農戶對村支部辦好合作社,幫助大家致富的由衷贊嘆。
來到該村27組埭路北側,年逾7旬的黃家伯正在開溝種山藥。當我說明來意,他連忙放下手中的鐵鍬,笑著說:“前幾年妻子癱瘓在床,自己體弱多病,3畝農田一直處于半拋荒狀態。現在入股后,每年有1800元穩定的土地租金,再加上我在合作社做些輕活,一年也有1萬元收入,現在吃穿不愁……”老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為了解決外出勞力與年老、因病等缺勞動力、缺技術農戶責任田拋荒與半拋荒問題,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該村黨支部決定集體流轉農民手中的閑散土地,成立“啟東市齊富農作物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
2017年初,該村黨支部緊鑼密鼓,先后召開了全村黨員大會、股民大會,簽訂好流轉協議,發放好股權證書。每一畝地為一股、453戶農戶入股,共流轉土地835畝;同時投入80多萬元,先后購買收割、播種、噴藥、開溝、烘干等農業機械與儲存設備。接著,在村干部們帶領下,連續6個月開展土地清障、填溝、平整等各項準備,實行稻、麥、黃豆茬口輪作。雖說第一年糧食長勢一般,但農戶即使不參加勞動,每畝也有600元的收入。入股的農戶拿著分紅,喜上眉梢。
為了改造農田水利,2018年,全村轟轟烈烈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小型水利,開挖泯溝76條,完成修整泯溝9條,增加土地20多畝。同時,還在高標準田區域內進行農路建設4000多米,完成道路拓寬工程。
辦社過程中,黨支部“一班人”堅持以身作則。5位村干部不管寒冷暑熱,幾乎天天有人踏田檢查苗情。尤其在搶收水稻期間,350多噸稻谷既要安排烘干,又要組織車輛運送到呂四,常常忙得廢寢忘食,但誰也沒有怨言。黨支部還充分發揮先鋒隊作用,村里成立黨員志愿者隊伍。30多名黨員志愿者在農田收、種、培、管的關鍵時刻,突擊噴灑藥治蟲,突擊搶收水稻,不要集體一分錢。該村68歲老黨員耿永新擔任稻田灌水員,不計報酬,忠于職守。他經常起早摸黑忙碌在稻田,掌握水量情況,管理上從未出現失誤。
黨建凝聚合力,合作實現共富。合作社近兩年來糧食產量不斷提高。2019年夏秋作物喜獲豐收,水稻畝產實現1100斤,小麥畝產660斤,合作社共發給股民紅利與打工費70多萬元。13組的老周夫婦均有殘疾,手腳不便,責任田上缺勞力,家庭經濟比較拮據。參加合作社后,老周夫婦用3畝地入股,再加上到合作社做零工,每年也有1萬多元的收入,小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還有100多戶外出農戶,以往200多畝土地幾乎拋荒,現在不但參與分紅,還提高了全村土地利用率。合作社還切實關愛弱勢群體,全村共有17家貧困戶都設立臺賬,黨支部堅持每季度進行“一對一”訪貧幫困。去年還利用集體資金修繕了2戶困難戶的危房。
在綠油油的麥田邊,我見到了該村黨支部書記倪曉紅。她剛過不惑之年,個子不高,苗條身材,說話干脆。說起“黨建+合作社+農戶”的好處,女書記感觸頗深。她說現在農田連片集中管理除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外,還有利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譬如小型水利建設,道路改造,禁止秸桿焚燒以及廢棄農藥瓶、地膜管理回收等生態環境建設,都比過去方便多了。農民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黨組織的威信。現在農民交納農保、醫保、老年人意外保險等,都是一呼百應,提前完成。
邦道村黨支部“黨建+合作社”給農民帶來利好,不但受到當地群眾的擁戴,也得到上級黨組織的肯定與好評。2017年以來,村先后獲得了“江蘇省文明村”“啟東市引領致富基層黨組織”“南通市全市黨建工作示范點”等諸多榮譽。
結束采訪,已是晚霞滿天。走出江邊小村,登上江堤小憩片刻,看春風吹拂,江水東流,海鷗翻舞,百舸爭游。回首江邊小村,道路光亮整潔,兩旁樹木郁郁蔥蔥,溝河水面清澈見底,一排排整齊的農家小樓綠樹環繞,美麗的村落讓人心曠神怡。
在這片當年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土地上,今天老區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咬定目標,拼搏奮進,終于用自己艱辛的汗水,澆灌出絢麗多彩的小康之花。
(作者單位:南通市啟東市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