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劉少奇在皖東——紀念皖東(淮南)抗日根據地創建暨半塔保衛戰勝利八十周年
劉少奇在皖東——紀念皖東(淮南)抗日根據地創建暨半塔保衛戰勝利八十周年
作者:范學恕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3-02 瀏覽次數:7848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全會決定成立中原局,由劉少奇任書記。劉少奇由北方局書記轉任中原局書記,從華北來到華中,承擔起打開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新局面的戰略重任。
在皖東時的劉少奇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確定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為了加強黨對華中地區的領導,全會決定成立中原局,由劉少奇任書記。劉少奇由北方局書記轉任中原局書記,從華北來到華中,承擔起打開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新局面的戰略重任。
六屆六中全會結束后,劉少奇兩次從延安出發來到華中,第一次于1939年1月下旬到達河南確山縣竹溝鎮,在這里組建了中原局機關。后因回延安開會于3月8日離開竹溝。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連續四天討論新四軍和東南局(項英時任東南局書記)工作,按照中央要加快發展華中步伐的決定,劉少奇于9月15日從延安再次前往華中,途中考察指導了豫皖蘇邊彭雪楓新四軍第六支隊工作后,于12月上旬來到了皖東定遠縣藕塘鎮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皖東位于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淮南鐵路以東、運河以西的安徽東部(含江蘇一部分,其中包括今淮安市下轄的盱眙、金湖、洪澤)地區,同蘇北、蘇中接壤。1939年初,張云逸、鄧子恢、羅炳輝、賴傳珠等先后來到皖東,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初步打開了皖東地區抗日斗爭的局面。但國民黨頑固派勢力逼迫江北新四軍撤回江南,加上時任東南局書記的項英受王明“一切服從統一戰線”思想的影響,企圖靠談判阻止頑固派進攻,指示江北新四軍“不宜提創造皖東根據地的口號,否則使同盟者害怕,而對我更加防范和限制”。使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在日偽頑的夾擊之中處境相當危險。就在這一重要時刻,劉少奇來到了皖東,立即貫徹落實中央的正確路線,開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連續主持召開三次中原局會議,統一思想認識,明確華中發展方向,解決一系列重大問題
第一次中原局會議是劉少奇抱病于12月中旬召開的。此次會議首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加強中原局組織建設,增補了張云逸、徐海東、劉子久(時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為中原局委員,結束了江北新四軍屬于新四軍軍部領導的局面;二是明確了江北新四軍戰略發展方向,統一了江北新四軍必須東進、進一步開辟皖東控制好通向蘇北道路的認識。
在大力發展蘇北之前,建立和鞏固皖東敵后根據地,成了劉少奇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1940年1月,劉少奇召開了第二次中原局會議,針對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在領導思想上沒有明確的發展自己力量的方針,在解決部隊給養和進行地方工作方面用心不夠,甚至有人擔心新四軍建立政權是否會破壞統一戰線等問題,劉少奇在會上批評了項英所謂“招兵買馬”的“人、槍、款主義”,強調新四軍不僅要有人、要有槍,還要有“家”,這個“家”就是抗日根據地和人民政權。會議統一了發展抗日武裝和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思想認識,作出了大力發展抗日武裝及在華中首先在皖東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決定。據時任蘇皖省委書記劉順元回憶:“第二次中原局會議后,為了加快皖東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中原局采取了三項重大戰略措施:撤銷蘇皖省委,成立中共津浦路東省委和路西省委;將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前敵委員會改為皖東軍政委員會,直隸中原局領導;將大別山區撤到皖東的1000多名干部和進步青年派往津浦路東、路西放手發動群眾,發展武裝,建立基層政權和黨的組織建設”。會議結束后僅一個月時間,新四軍第四支隊由4000多人發展到6000余人,第五支隊由2000多人發展到6000多人;在地方工作方面,放手發動群眾,建設根據地,擴大地方武裝力量等工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第三次中原局會議是1940年2月召開的。會議針對當時國民黨桂系李品仙部在新四軍周圍集中了20個團的兵力,不斷地對新四軍實行擠壓,在這種形勢下,敢不敢針鋒相對地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反摩擦斗爭,成為建立皖東抗日根據地急需要解決的問題。會議確定了反摩擦方針,決定“對北取攻勢,對南取守勢,強調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方針。”
劉少奇召開的三次中原局會議,據時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鄧子恢回憶:“感到從此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對發展敵后抗日根據地,打退國民黨頑固派的摩擦和戰勝日寇,更加增添了信心。”
直接指揮定遠、半塔集自衛反擊戰,奠定了皖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基礎
新四軍江北部隊在中原局三次會議之后不斷發展壯大,國民黨頑固派急令蘇皖頑軍消滅江北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1940年3月初,李品仙部及地方頑軍共6000余人,從西、北、南三面撲向駐合肥東北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和駐定遠東南大橋一帶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此時,指揮張云逸正發瘧疾,副指揮、第四支隊司令員徐海東肺病加重。在這緊急關頭,劉少奇與張云逸等一起直接指揮定遠自衛反擊戰。
定遠地處津浦路西。此次戰斗,劉少奇與張云逸在部署新四軍第四支隊及江北游擊縱隊向頑軍發起自衛反擊的同時,急調羅炳輝的第五支隊主力從津浦路東趕到路西,并請陳毅令陶勇率領的蘇皖支隊火速趕到(當時蘇皖支隊隸屬陳毅的江南指揮部),配合第四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反擊桂軍,乘勝占領了定遠城。
定遠自衛反擊戰勝利結束后,為了穩定津浦路西局面,中原局和江北指揮部擬把第五支隊主力和蘇皖支隊留在路西一段時期。就在此時,蘇北頑軍韓德勤部趁新四軍第五支隊主力去路西作戰,路東地區空虛之機,調集萬余人的兵力,于3月21日向盱眙半塔集(今屬來安)為中心的新四軍陣地發起全面進攻,企圖摧垮新四軍在津浦路東的指揮中心。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中原局和江北指揮部立即電示新四軍第五支隊留守部隊:“動員和組織一切力量,堅持半塔,待路西主力揮戈東援,殲滅韓頑。”同時,劉少奇緊急要求陳毅急令葉飛率挺進縱隊四個主力營馳援。3月23日劉少奇和張云逸、鄭位三一起致電中央書記處:“準備將津浦路西新四軍主力調至路東,首先穩定并鞏固路東,以游擊戰堅持路西地區。”
劉少奇與張云逸等不待中央軍委指示到達,即決定將第五支隊主力及四支隊第七團、蘇皖支隊全部東進津浦路東,參與半塔保衛戰。韓德勤見半塔集久攻不下,反遭重大殺傷,新四軍援軍云集,遂于28日晚倉皇撤退。為了便于指揮部隊的作戰行動,劉少奇于4月5日率中原局機關和江北指揮部機關離開津浦路西進駐半塔集。
半塔集保衛戰歷時近20天,此次戰役正如1964年張云逸為紀念碑碑文中所寫:“這次戰役,在劉少奇同志的指揮下和廣大人民的積極支援下,軍民團結一致,英勇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不僅奠定了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基礎,且對華中抗戰全局關系至關重大。”時過半年后的黃橋戰役,陳毅總結說:“黃橋決戰是打開蘇北抗戰局面關鍵一仗,但是黃橋決戰不是偶然產生的,先有半塔,有了半塔才有黃橋。”半塔保衛戰的勝利,受到黨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評價。
十分重視抗日民主政權建設,使皖東抗日根據地成為整個華中敵后地區的典范
在如何建設敵后根據地這個問題上,應該說劉少奇在任北方局書記期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認為政權建設是根據地建設的核心問題。
定遠、半塔集保衛戰勝利后,為皖東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奠定了基礎。劉少奇抓住有利時機,及時提出了“放手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口號,他在第二次中原局會議上就強調:“政權是人民的,只要人民承認,我們的政權就存在,不要擔心國民黨會說我們破壞統一戰線……根據地有了政權就可以籌糧、籌款、收稅,部隊就有飯吃了”。定遠保衛戰結束的當天晚上,劉少奇親自找江北指揮部統戰科長魏文伯談話,讓他擔任定遠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定遠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為皖東敵后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
在津浦路西,繼定遠之后,滁縣、鳳陽兩縣抗日民主政府相繼成立。4月中旬,在劉少奇的指導下,定遠、滁縣、鳳陽成立三縣聯防辦事處,這是一個地區性抗日民主政權領導機構。至9月,路西共成立6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
在津浦路東,3月中旬分別成立了來安和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此后,六合、盱眙、天長、儀征、高郵五縣抗日民主政府相繼成立。4月18日,路東也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的抗日民主政權領導機構,即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至5月,路東有7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過程中,劉少奇指示各地一定要按照“三三制”原則,吸收愛國進步人士與開明士紳擔任政權機構的重要職務,自己還親自召開皖東各地開明士紳座談會,宣傳中共中央統戰政策。
隨著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使皖東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著皖東抗日根據地正式建立,成為整個華中敵占區民眾解放的燈塔。直到1942年初,劉少奇仍認為“皖東特別是路東根據地工作,與華中其他各根據地工作比較,是最好的,最正規的”。
1943年2月,華中局為了落實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對皖東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將津浦路東、路西兩個區黨委撤消,成立中共淮南區黨委,由譚震林任書記、劉順元任副書記,此后皖東抗日根據地改稱為淮南抗日根據地。
帷幄謀劃發展蘇北的實施計劃,協調指揮八路軍,新四軍合力開辟蘇北
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對發展華中的方針僅是戰略性指導,具體如何實施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負責,因此,“突破蘇北,發展華中”一直是劉少奇在皖東期間思考的戰略主題。他多次向黨中央、毛主席匯報開辟蘇北的建議,而實施規劃也隨時局的變化進行相應的修正。
劉少奇來到皖東后,立即與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張云逸等人商量,形成了從皖東抽調新四軍第四、五支隊的四個團,配合豫東、皖東北新四軍第六支隊彭雪楓部東進,再由項英從江南派一、二個團的兵力來支持開辟蘇北的計劃。12月19日,劉少奇將這一計劃報告中共中央書記處并項英和彭雪楓。黨中央對此計劃十分支持,并發展為由江南加強皖東、由皖東加強淮北、由皖東北向蘇北發展的計劃。后因日軍對皖東大掃蕩及國民黨頑固派興起了反共高潮,皖東的形勢十分嚴峻,再加上項英不同意從皖南抽調部隊過江,使得該計劃實施不得不耽擱。
劉少奇時刻想著如何開辟蘇北,在李品仙部向皖東大舉進攻時,于3月9日致電中央書記處,提出華北八路軍可否準備3個以上的主力團來華中參戰的建議。與黨中央關于八路軍南下華中的構想不謀而合。3月29日,中央軍委致電劉少奇:“我們完全同意朱、彭之決心,將三四四旅調到隴海路南增援華中。”
劉少奇在指揮半塔集戰斗時,心中一直想著如何把反擊作戰的目標與開辟蘇北的計劃聯系起來。他致電中央書記處和中央軍委:“因韓(韓德勤——編者)軍之最大部分主力均在運河以西,其后方興化等地甚空虛,陳毅率領的一支隊如若有部隊發展,此時是最好的。”由于項英對新四軍北上發展方針持有異議,黨中央此時不得不把新四軍北渡長江的希望寄托在陳毅身上。3月29日,毛主席致電劉少奇:“將來八路軍到達華中后,則應爭取全部蘇北在我手中,陳毅部隊應當加緊向蘇北發展”。這也是毛主席首次提出八路軍南下和陳毅部隊北上合力開辟蘇北的基本設想,使得劉少奇提出的八路軍一部南下、江南新四軍北上合力開辟蘇北的愿望得以實現。
后來在新四軍主力在何處集結、黃克誠八路軍南下部隊如何使用的問題上,劉少奇與項英、陳毅、彭雪楓、黃克誠一直在電報聯絡。直至10月,黃橋戰役爆發,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五縱隊東進南下,在戰略上形成對韓德勤南北夾擊之勢。
黃橋自衛作戰的勝利,改變了蘇北敵我軍事力量的對比,打開了發展華中敵后地區抗戰的新局面,實現了劉少奇“發展華中,首先要開辟蘇北”的戰略構思。
10月21日,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離開皖東來到了蘇北。他在皖東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為新四軍的發展壯大、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開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華中抗戰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本文作者是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常務理事、淮安市新四軍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