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人物寫真 > 黃克誠:敢說真話的戰將
黃克誠:敢說真話的戰將
作者:歐陽青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8期 日期:2014-02-10 瀏覽次數:7827
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黃克誠以剛直正派、胸懷坦蕩、仗義執言而著稱,受到廣泛欽敬,連毛澤東都幽默地稱他為“黃老”。黃克誠的一生曲折坎坷,卻始終堅守革命理想,為真理敢做敢言。
參加革命之初,他反對湘南暴動中的燒殺政策,后又反對肅反擴大化;抗戰之初,他反對死打硬拼;解放戰爭初期,他反對死守四平、消耗老骨干;新中國成立后,在廬山會議上,他支持彭德懷對“大躍進”提出意見。他一再被批判為“老右”,但經過實踐檢驗,他的意見都是正確的。他不愿耽于浪漫的空想,盡可能地預想到在現實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務實肯干。當年,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曾對第三師干部說:“你們師長眼睛雖然近視,但他看事情卻是千里眼啊!”
1940年9月底,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五縱隊為支援新四軍進行黃橋決站南下鹽城。圖為黃克誠在干部會上作報告。
黃克誠上井岡山時,最佩服毛澤東。此時,紅軍物資極為匱乏,作為“朱毛紅軍”的核心領導,軍長朱德和黨代表毛澤東跟普通戰士完全一樣,吃紅米飯,喝南瓜湯,穿粗布衣,還留下了“朱軍長挑糧上井岡”的故事。紅軍不發軍餉,這是中國歷代軍隊史上沒有的先例,就連土匪武裝都要發餉,否則部隊要潰散。黃克誠認為不發餉部隊很難維持,便直接去找毛澤東。毛澤東以其特有的雄辯之才向黃克誠詳細闡述了“人民軍隊”的構想和原則,黃克誠心悅誠服。
1930年 2月,黃克誠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第八大隊政委。戴著高度近視眼鏡的他留給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但時隔不久,這個書生便令人刮目相看。部隊攻打江西修水縣城,先行爬云梯的戰士紛紛中彈掉了下來。危急關頭,黃克誠手持一把寒光閃閃的大刀,冒著彈雨帶頭爬云梯。這一身先士卒的無畏舉動立即感染了全大隊,戰士們人人爭先,很快,紅旗便插上了城頭。
戰后,軍長彭德懷說:“打一仗讓我們認識一個人,修水戰斗使我們了解了黃克誠。”不過,他又回頭叮囑黃克誠說:“下次作戰不許再揮大刀往前沖,那么大一副眼鏡,一看就是個官,容易遭槍子兒。”不久,黃克誠升任第三縱隊第二支隊政委。
1930年6月,李立三提出把中心城市的武裝暴動作為決定中國革命勝負的關鍵,并制定了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黃克誠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鑒,認為不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單憑攻打幾座城市求發展,是不可能持久的。于是,他給彭德懷寫了一封信,陳述了在現有狀況下不能攻打大城市的理由。在此期間,他幾乎每天都與縱隊政委為能否攻打武漢等大城市的問題發生爭吵。黃克誠說,我們黨在武漢沒有多少力量,那里的黨組織大部分遭到破壞,在武漢搞城市暴動,不具備條件;如果采取軍事進攻的手段,靠現有紅軍的力量,也不足以奪取武漢。政委則說黃克誠過高估計了敵人的力量,是十足的右傾機會主義。后來,紅三軍團前委與地方黨組織在平江縣城舉行聯席會議,黃克誠在會上又發表了反對攻打中心城市的意見,立即受到嚴厲批評。會后,黃克誠因多次直言不諱,被上級斥為右傾,并撤銷了提升他為縱隊政委的命令。這是黃克誠第一次被撤職。
1930年8月下旬,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會合,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此時,毛澤東果斷地提出了著名的“誘敵深入”方針,即紅軍主力應盡快撤回到贛東最大的蘇區集結,抓緊時機整訓部隊,待敵人大舉進攻時,紅軍能依托根據地同敵人周旋作戰。黃克誠支持毛澤東的這一正確主張,對其軍事才能特別欽佩。
1931年初,毛澤東提議黃克誠升任紅四師政治部主任并代理師政委。不久,黃克誠又升任紅三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1月,因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的排斥,毛澤東被免除了在紅軍中的領導職務,只掛了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名譽職務。這時,黃克誠因抵制蘇區肅反擴大化,被看成是贊成和擁護毛澤東主張的干部,被派到第三軍團司令部當秘書。這是黃克誠第二次被撤職。
1931年12月底,黃克誠又被起用,調任紅一師政委。次年8月,毛澤東被重新任命為紅一方面軍總政委。10月份,在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上,毛澤東又遭到系統地批判,會后,再次被免除領導職務。在紅三軍團,黃克誠因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一再被批判,改任紅三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一星期后又改任教導營政委。這是黃克誠第三次被撤職。
1933年5月,黃克誠又被起用,先是代理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旋又任紅五師政治部主任,11月,任紅四師政委。長征中,黃克誠向領導提出應避免拼消耗的意見,被認為是對勝利缺乏信心,改任偵察科長,因高度近視,在執行任務時險些被打死。這是黃克誠第四次被撤職。
黃克誠一生,遭受過十次批斗、數次撤職,其中典型的就有五次。前四次都與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有關,而最后一次,卻是因為不贊成毛澤東的“左”傾政策。黃克誠對領袖不迷信,不盲從,盡管晚年的毛澤東很難接受黃克誠的意見,但黃克誠依舊直言不諱,這恰恰體現了毛澤東思想最寶貴的精髓—實事求是。
長征后期,黃克誠任教導營政委。俄界會議之后,中共決定將中央紅軍主力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下轄兩個縱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兼任政委。毛澤東原本擬派黃克誠擔任第二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長,但有人反對,說黃克誠在歷史上一貫右傾,不適宜做領導工作。后來,又有人說黃克誠反對整頓紀律,在政治上不可靠,更不能帶兵。因此,上級只安排他擔任軍事裁判所所長。
紅軍到陜北后,隨著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愈發鞏固,黃克誠終于重新得到重用,并步入革命戎馬生涯的輝煌階段。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將陜甘支隊與紅十五軍團合編,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下轄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兼任政委。黃克誠被任命為軍委衛生部長。兩個多月后,他又先后出任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和紅一軍團第四師政委。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黃克誠(前排右三)同部分領導干部在一起。
帶著毛澤東的囑托,黃克誠率部輾轉到位于豫皖蘇戰略區的皖北渦陽縣新興集新四軍第六支隊駐地,與該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會合。隨即,第六支隊與第二縱隊奉中共中央之命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由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很快,中央軍委又有了新的戰略決策,決心要控制隴海路以南、津浦路以東、長江以北、大海以西的廣大地區,迅速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防止蔣桂的聯合攻擊,為開創華中新局面打下堅實基礎。于是,黃克誠率第四縱隊一部,于7月底從豫皖蘇出發,越過津浦路,向皖東北挺進,為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做準備。
1940年8月上旬,黃克誠率部到達皖東北。為了統一編制、統一指揮,中共中央決定將淮河以北、津浦路以東所有的武裝部隊,整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轄三個支隊,共兩萬余人,并任命黃克誠為司令員兼政委。隨即,黃克誠遵照“八路軍到華中后,堅決爭取控制全蘇北”的指示,率部開辟蘇北地區。
10月初,黃克誠率第五縱隊主力兼程南下,馳援陳毅、粟裕指揮的黃橋戰役。第五縱隊突破韓德勤頑軍鹽河、舊黃河等防線,連克佃湖、東溝、益林、阜寧等城鎮,直下鹽城,戰至10月8日,韓德勤頑軍余部敗退至曹甸、興化、車橋一帶。第五縱隊為確保黃橋決戰的完全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接著,黃克誠與陳毅、粟裕勝利會師,為中共在華中敵后抗戰領導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并對抗戰形勢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941年初,國民黨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皖南事變”,新四軍針鋒相對,隨即發布了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將華中的新四軍、八路軍各部隊統一改編為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八路軍第五縱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委。這時,窮兇極惡的日軍對重新崛起的新四軍發動了大規模掃蕩,妄圖消滅華中局、新四軍首腦機關及新四軍主力。黃克誠率第三師利用河網港汊復雜的地形對日軍進行多次阻擊和側擊,牽制日軍行動。日軍找尋不到新四軍的首腦機關,便氣急敗壞地掃蕩蘇中地區。黃克誠立即率第三師主力尾敵全面反擊,策應蘇中,連續收復阜寧、東溝、建陽等城鎮,取得初步勝利。
1942年冬,日軍小林師團在幾萬偽軍的配合下,從北面的隴海路上壓下來,由淮海區到鹽阜區,又由鹽阜區到蘇北各地,對根據地進行分進合擊式大掃蕩。黃克誠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在避敵鋒芒之后,采取內線與外線、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戰法。日軍合圍時,新四軍以一部兵力沿途阻擊、襲擾、消耗、疲憊日軍,大部主力則跳出包圍圈,轉至日軍側后,尋機反擊;日軍分進時,新四軍則相對集中兵力,襲擊日軍據點,力求殲其一部,陷日軍于四處挨打的境地。反掃蕩戰斗持續到1943年3月份,新四軍第三師在局部反擊不斷取得勝利的基礎上,開始全面反擊日軍。
1944年,戰爭主動權開始轉到新四軍手中。這時,黃克誠在統一部署下,率第三師抓住有利時機,在鹽城和阜寧地區沿海地帶進行了一系列局部反攻戰斗,如高溝楊口殲滅戰、濱海地區系列攻勢等,將淮海區之日軍分割在幾個孤立區域內,并將新四軍邊沿地區推向隴海路,使隴海路百余里地段處于新四軍的打擊之下。
1941年,時任新四軍第三師師長的黃克誠。
9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明確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并有計劃地陸續向東北派遣部隊。很顯然,中共中央參考了黃克誠的建議。在很短的時間內,抵達東北的部隊即達10多萬人。
9月23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新四軍第三師主力部隊3.5萬人開赴東北。經過長途跋涉,黃克誠率部于11月25日到達,一路行軍,不但非常疲勞,而且遇到了許多困難:一是蘇軍不準新四軍進入大城市,不準新四軍接收蘇軍繳獲的日偽軍用物資;二是老百姓在國民黨的蠱惑下,對新四軍不了解,加之土匪蜂起,占據了一些地盤;三是攝氏零下30度的嚴寒造成了部隊非戰斗減員;四是部隊給養十分困難。
11月26日,黃克誠在遼寧錦州郊區給毛澤東發電報,報告部隊遇到了 “無黨(組織)、無群眾(支持)、無政權、無糧食、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等極為困難的情況,這就是著名的“七無”電報。黃克誠建議部隊“暫不作戰,以一部主力去占領中小城市,建立鄉村根據地,作長期斗爭之準備。”隨即,又給東北局發了三份關于建立根據地的建議的電報,但始終未見回音。后來,黃克誠面見林彪時,又直陳己見,林彪采納了他的意見。
12月20日,中共中央為加強對西滿地區的統一領導,迅速建立了西滿根據地,任命黃克誠為東北局西滿分局副書記兼西滿軍區副政治委員,林彪兼西滿軍區司令員。22日,毛澤東給黃克誠來電報,詢問東北工作所擬采取方針的意見,同時贊揚他建立根據地是有經驗的。黃克誠受到很大的鼓舞,隨即回電說明了迫切需要建立根據地的理由和條件。
12月28日,毛澤東給東北局發了著名的《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指示電報,指出了東北斗爭的艱苦性,及時提出把東北的工作重點放在距國民黨占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農村,“讓開大路,占領兩廂”,以便發動群眾,建立鞏固的根據地,逐步積蓄力量,準備將來轉入反攻。
1946年春,黃克誠被任命為西滿軍區司令員。這時,蘇軍開始從東北撤退。4月中旬,國民黨軍隊自沈陽北進,兵分三路攻打四平。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集中相對優勢兵力,擊潰敵軍。但是,國軍很快傾其八個軍再度猛攻四平。林彪指揮10萬人在四平一線與國軍展開激戰。當時,黃克誠建議林彪適可而止,不能與敵硬拼:現在敵強我弱,暫不具備決戰的一切條件。應當把四平及其他部分大城市讓出來,到中小城市及廣大農村建立根據地。等到敵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再回過頭來逐個消滅。黃克誠連續給林彪發去幾封電報,建議從四平撤退,可是林彪既不回電,也不撤兵。
5月12日,黃克誠直接致電中共中央。19日凌晨,毛澤東以軍委名義給林彪發電報指出:“如果你覺得繼續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時,便應主動地放棄四平,以一部在正面遲滯敵人,主力撤至兩翼休整,準備由陣地戰轉變為運動戰。”很明顯,毛澤東采納了黃克誠的建議。緊接著,林彪指揮部隊自四平逐次撤退。
1947年7月,東北民主聯軍再次整編,西滿軍區撤銷,黃克誠升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員兼后勤司令員、政委。從此,黃克誠在后勤戰線上再立新功,為保障東北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軍政全能,且擔任后勤領導職務的,在十大將中,僅黃克誠一人。
1948年底,東北華北兩軍會師。圖為黃克誠(左一)與部分領導合影。
前排左為聶榮臻、右為羅榮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