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曹莊村紀事
曹莊村紀事
作者:王生標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3-14 瀏覽次數:7830
抗戰時期,新四軍二師五旅和抗大四分校,曾駐扎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朱壩街道曹莊村(原淮寶縣曹王莊)。我曾數次前往造訪,去探尋歷史的蹤跡。
1943年,抗大四分校政治部部分干部于淮寶縣曹王莊合影。后排左起:盧華、邱一涵、陳銳霆
抗戰時期,新四軍二師五旅和抗大四分校,曾駐扎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朱壩街道曹莊村(原淮寶縣曹王莊)。我曾數次前往造訪,去探尋歷史的蹤跡。
2019年6月的一天,天剛蒙蒙亮,我趁著早涼再次踏上曹莊村,尋訪當年的知情者曹中楊老人。途中,突降小雨,不遠處的曹莊村在綿綿細雨的籠罩下忽隱忽現,裊裊炊煙使小村平添了一份神秘與寧靜。
進入村口,一排排整齊的房屋映入眼簾,青磚素瓦顯得古樸典雅,一條條水泥道路寬敞平坦,呈現出曹莊村的興旺與繁榮。在曹莊村7組,我見到了曹中楊老人。現年82歲的曹老,身體硬朗,耳聰目明,講話口齒清楚,黝黑的面部皺紋縱橫,寫滿滄桑。
我說明來意后,曹老將儲存在他記憶深處的一件件往事向我娓娓道來……
1941年,新四軍二師五旅、抗大四分校剛到曹莊村時,人員分散居住在群眾家里,后來自己動手建了相對固定的住所。駐地房屋東西寬約80米左右,南北長約100米,有房屋30間左右,為毛竹搭建的簡易草房,還有部分帳篷。部隊先在村民曹建民家屋后砌一口磚井,因水質比較咸而廢棄,后來又在東邊曹加華家屋后挖了一口土井。井口上擔了兩塊條石,讓人方便取水。
部隊醫院先設在村民曹中學家里。電話總機房、電臺安置在曹中楊四爹家,當時沒有通電,依靠戰士手搖發電。電話、電臺在堂屋一張長條桌上呈一字排開。曹中生家屋后建有禮堂,室內能夠容納四五百人。東南、西北各留一處大門,室內西頭設一處講臺,臺下有數排簡易的凳子,就是在地上打四根木樁,上面鋪上木板,板凳由前到后依次增高。
曹莊村村部西邊,坐北面南有一處戲臺子,用黃土墊成,高50厘米左右,東西長約8米,南北寬約3米,可以供10多人同時登臺演出。星期天的時候,部隊經常開展演出活動,附近的群眾也都來觀看。
現在曹莊村村部前面是部隊訓練的操場。每天天剛放亮,部隊就出操了。訓練刺殺、投彈、跨越障礙等。部隊訓練時,士兵們能從一人多高的墻上輕松地翻越過去。
戰馬訓練時,騎兵用小竹篙子在馬蹄上輕輕敲敲,口中“臥、臥、臥”地下命令,馬就隨著口令臥倒在地上一動不動。每天早晚,騎兵都會在村莊周圍溜馬。部隊晚上還開會、學習……
部隊剛來時生活比較艱苦,吃的主要是高粱面、雜糧,后來條件逐漸好轉,能吃到白面饅頭了。
當年曹莊村只有500多口人,100余戶,2500畝耕地。那時軍民關系非常融洽,群眾積極為部隊提供后勤保障。曹莊村曾有44盤大石磨子,專門負責為二師五旅和抗大四分校所屬部隊加工糧食。推磨主要靠人工,少數人家中用毛驢。人工每天只能推3斗糧食(現折合約50斤),驢每天能推8斗糧食(現折合約120斤)。每100斤玉米,按照規定上繳符合要求的玉米面85斤;100斤小麥上繳小麥面65至70斤;剩余的部分作為酬勞,歸加工戶所有。
部隊穿的鞋子由村里組織婦女做,村干部每次根據各戶成年婦女多少,分配給5至10雙任務,叫“慰勞鞋”。每次完成“慰勞鞋”任務后,部隊還會請老鄉吃飯,表示感謝。
部隊每次打了勝仗,地方群眾總會組織起來敲鑼打鼓慶賀,慰勞部隊官兵,軍民魚水之情,令人難忘。
曹中楊老人在曹華成家石磨前講述關于石磨的記憶
曹中楊老人站在曹建民家擋豬圈門的石磨前
有位叫任(諧音)團長的剛來時,住在6組曹長來家堂屋里。一次,在抗擊日本鬼子的戰斗中,任團長騎的棗紅馬被打傷了無法行走。聽說那匹馬曾經救過任團長的命。由于傷情嚴重,雖經搶救也沒有讓那匹馬起死回生。
1942年,成鈞旅長在曹中楊家北頭房里結婚,婚后,成鈞夫婦住到6組曹廷才家前屋里,婚房用于加工部隊服裝。成鈞夫婦有了孩子,由曹中國的奶奶負責照看。
一次,曹中華與曹中楊鬧著玩,不小心一腳踩到磨好的鐮刀上,腳掌被劃了一道很深的口子,鮮血直流。曹中華父親急忙將他抱到部隊的醫院治療,腳治好了還沒有收一分錢,讓曹中華父子至今難以忘懷。
1944年10月的一個夜里,部隊奉命悄悄離開了曹莊村。
時間過去70多年,那段歷史仍留在曹中楊老人腦海中。
現在,曹莊村為改善農民住房條件,開始了集體搬遷工作,村里舊房屋將被拆除。時不我待,我必須爭時間、搶速度,開展革命文物尋找工作。我將首選目標鎖定在村里的大石磨。幾天下來,我們陸續在村民房前屋后雜草叢中、水碼頭、豬圈等處,尋找到12件大石磨、兩件石碾子等物。
我離開曹莊村時,已是雨過天晴,一縷陽光從云層中射出,燦如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