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特別閱讀 > 任何潑污都無損于將軍——中央軍委為粟裕大將雪冤不容否定
任何潑污都無損于將軍——中央軍委為粟裕大將雪冤不容否定
作者:惲前程 責任編輯:劉順發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7期 日期:2013-11-18 瀏覽次數:7836
粟裕同志是新四軍的高級將領,華東野戰軍的主要領導。粟裕一生功勛卓著,光明磊落。1958年受到錯誤批判,蒙冤36載,1994年方得雪冤,此時斯人,已逝10年。然而15年后的2009年,有公開出版物無視中央軍委意見,再向粟裕同志潑污,故而引起正直人們的不平與反詰,自在情理之中。惲前程老人仗義執言,投稿本刊,是為一例。
粟裕大將是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偉大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他艱苦奮戰,戎馬一生。經歷了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為革命戰爭的勝利、新中國的建立和新中國的國防、軍隊建設做出了卓越的重大的貢獻。
1957年7月,防空軍與空軍合并,我被調到空軍司令部作戰部工作。1958年5月到7月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我有所耳聞,但不知道會議討論決定什么問題。8月,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傳達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精神。這次會議檢查總結建國以來的軍事工作,批判劉伯承元帥的教條主義,批判粟裕大將的反黨反領導的個人主義。批判粟裕的是“將帥不和,向黨爭權、爭兵權、告洋狀、告陰狀”等。會后8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撤銷粟裕大將總參謀長的職務。我聽了很驚訝,我知道粟裕老首長對黨的事業忠誠,組織紀律性強,黨性修養好;他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大公無私;對工作認真負責,嚴格要求,一絲不茍;他淡泊名利地位,從不居功自傲與人爭權;他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辦事講原則,顧大局,是個敢于直言的人、正派的人,我認為他絕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在空軍司令部部處以上干部討論批判中,我也發言,我說:“粟裕大將是個常勝將軍,尤其在解放戰爭中,戰功顯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主持會議的領導,打斷我的發言說:“我們不是為粟裕評功擺好,而是批判他的反黨反領導的個人主義……”我就不說了。但我思想上對批判粟裕大將是想不通的。
1994年12月25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張震署名發表題為《追憶粟裕同志》的文章,為粟裕同志雪了冤、平了反。文章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并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失誤。這個看法,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意見。”這實際上是代表黨中央(劉、張兩位副主席的文章是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審定的)、中央軍委對1958年錯誤批判粟裕,使粟裕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給予平反,重新做出歷史結論。
可是在2009年4月,有人在《彭德懷全傳》中否定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結論,并給粟裕扣了許多莫須有的帽子。我看了很是氣憤,我認為有必要擺出事實、澄清是非,說清粟裕大將蒙冤的事,以免讀者不知真相,以訛傳訛。
首先說粟裕與彭德懷的相處。彭德懷是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1952年7月起,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粟裕對彭德懷的戰功和為人是非常欽佩的。粟裕1951年11月2日奉命調任副總參謀長,1954年10月提任總參謀長。在軍委副主席彭德懷的領導下工作,對彭是非常尊重的,對彭的指示決定,都認真貫徹執行。
所謂粟裕反黨反領導的個人主義,這與粟裕一貫的為人、人品、風格是不相融的,所舉的具體事例與事實是不相符的,完全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無中生有。
所謂的將帥不和,是說粟裕對彭德懷、聶榮臻、陳毅等元帥不尊重,不聽他們指揮,與他們關系搞不好。實際情況是彭德懷、聶榮臻、陳毅都是粟裕的上級,粟裕對他們在工作上都是十分尊重的,對他們的指示決定都是認真貫徹執行的。粟裕是個善于思考、看出問題敢于直言的人,有時對他們的指示、決定的問題,有些不同的看法,提些建議,這在工作上、上下級關系上、黨內民主上是正常的,無可非議的。不存在對他們不尊重,不聽他們指揮,關系搞不好,反黨反領導的問題。
所謂的向黨爭權,是說粟裕對中央軍委下發的文件,提出用不用國防部署名的問題。這件事的事實經過是:原來,中央軍委是通過各總部簽署下發命令指示,實施對全軍的領導。1954年9月,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在國務院設國防部,彭德懷任國防部長,彭要求中央軍委下發的命令指示,有的要用國防部署名下發。中央軍委辦公機關也是國防部辦公機關,但由于中央軍委與國防部對內對外下發的文件有所區別,哪些用國防部署名下發,哪些不用國防部署名下發,沒有明確規定。粟裕常常因下發文件的署名問題受到責難。使粟裕在工作上左右為難,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粟裕為此向中央軍委提出建議,希望有個明確的指示,以便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中央軍委會議決定,責成總參起草一份《國防部與總參的職責條例》。粟裕遵照指示,起草了五次條例,均未獲得通過,這是正常的工作。有人竟把粟裕用不用國防部署名和遵照中央軍委的決定起草職責條例,說成是粟裕向黨爭權。粟裕在解放戰爭中多次對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有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議。例如: 1946年6月,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是外線出擊,要粟裕率華中野戰軍主力兵出淮南。粟裕提出建議在根據地先打一仗,然后兵出淮南。中央采納了這個建議,才有了蘇中“七戰七捷”的重大勝利,這對中央調整解放戰爭初期戰略方針起了重要的作用;1948年1月,黨中央戰略決策要粟裕率一、四、六這三個縱隊渡江南進,粟裕提出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劉、鄧,陳、謝,陳、粟三支大軍在中原打大殲滅戰,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接受了粟裕的建議,才有了豫東戰役的重大勝利,也為后來的淮海戰役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對此,沒有人說粟裕反黨不聽黨中央指揮。而在和平建設時期,下發的文件用不用國防部署名這個問題,就說粟裕向黨爭權,這在黨內、軍內、民主作風上說,都是不正常的。
所謂的陰謀爭軍權,事實經過是:粟裕就任總參謀長后,身為總長,從當時的國際軍事形勢出發,為了應付突然事變,提出抽調幾個軍,作為統帥部的戰略預備隊,平時工作由各軍區領導,但不列入各軍區戰斗序列,戰爭時由統帥部統一調動。軍委有的領導沒有同意。粟裕說:“一旦戰爭爆發,臨時組織戰略預備隊,會打亂各軍區的作戰計劃;一旦戰爭爆發,交通被破壞,部隊機動受阻,將會延誤戰機。”粟裕的意見仍然未被采納。若干年之后,中央軍委決定指定幾個軍組成戰略預備隊,這與粟裕以前提出的建議是相同的。這種純屬工作范圍的事,怎么能說成粟裕陰謀爭軍權呢?
所謂的告洋狀,是說1957年粟裕在訪問蘇聯時,向蘇方提出要蘇聯國防部與總參謀部職責的書面材料。事實經過是:粟裕訪問蘇聯是參加以彭德懷為首的訪蘇代表團,訪問中代表團有這樣的安排,代表團中的各位成員,對口拜訪蘇軍領導。粟裕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身份,拜會了蘇軍總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粟裕鑒于中央軍委決定總參起草的《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職責條例》未獲通過,從吸取外軍經驗出發,趁這次訪問拜訪的機會,向蘇軍總參謀長提出,請對方提供一份蘇軍關于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工作職責的書面材料,以便參考。蘇軍總參謀長說沒有現成的材料,在交談中簡單介紹了一下蘇軍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的組成職責。除此之外,沒有談其他問題。這次會見,除了見面寒暄談友好外,談正事只有5分鐘時間,加上翻譯的時間,總共就20多分鐘。之后,蘇方于1958年3月向我方提供了關于國防部與總參謀部職責的書面材料。這次拜訪一事,1958年批粟裕時被說成粟裕告洋狀,還有人上綱上線說粟裕里通外國。粟裕拜訪蘇軍總參謀長一事,有翻譯在場作證,怎么能說成告洋狀呢? 又怎么能說是里通外國呢?
所謂的告陰狀,是說粟裕向毛主席寫檢討報告的事。1951年11月,粟裕奉命調任副總參謀長,聶榮臻同志是代總參謀長。在聶代總長領導下,粟裕分管海、空軍和特種兵及作戰訓練等工作,協助聶代總長做好本職工作,對聶代總長是非常尊重的,工作相處是很融洽的。粟裕到總參報到后,晉見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毛主席指示粟裕,每半月要向他直接匯報一次工作,粟裕遵旨照辦。聶代總長關心愛護毛主席等領導,考慮到他們工作太忙,交代粟裕副總長、作戰部長張震不要事無巨細每次報告,干擾他們的工作。這樣,粟裕執行向毛澤東直接匯報的規定就不像原來那么嚴格了,總部給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報告也少了。1952年7月,毛主席召集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副主席和聶代總長、粟裕副總長及作戰部長張震等開會。毛主席說:以前我能看到你們作戰部的報告,后來見不到了。黨、政、民系統的東西很多,一桌子菜都吃不完,軍事系統卻看不到,干餓。作戰部長張震把報告少一事自己承擔起來,說:主席工作很忙,為了不干擾主席工作,就未送。主席很生氣,進行了嚴肅的批評(詳情見《張震回憶錄》上冊第507、508頁)。粟裕感到自己作為副總長、總參領導人之一,沒有按照毛主席指示辦事,自己有責任,也沒有執行好每半月向主席匯報一次工作的要求,于是寫了一份檢討報告,檢討了未向毛主席按時報告的錯誤,并寫了毛主席的批評對他教育很大。毛主席看到粟裕的檢討報告,在報告上批了,“這個報告很好”,而且肯定了粟裕來總參后的工作,同時對聶榮臻又做了批評。對此有人說,粟裕告陰狀,使聶代總長又受到了批評。這件事,粟裕無論是從本職工作,還是從黨的組織原則來說,向毛主席直接寫檢討報告都是可以的,是無可非議的,是光明磊落,符合組織原則的。粟裕的為人,從來沒有在人背后搞過鬼,也沒有任何兩面派的行為。粟裕寫檢討報告是檢討自己的問題,根本想不到聶代總長會又受到毛主席的批評。這怎么能說成是告陰狀呢?
陳毅與粟裕。陳毅是粟裕的老首長。從南昌起義南下潮汕失敗后,到湘南,參與創建井岡山根據地和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粟裕一直在陳毅直接領導或間接領導下戰斗工作,對陳毅是非常尊重的,對陳毅的指示決定都認真貫徹執行,一直相處很好。解放戰爭初期,陳毅是新四軍軍長、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司令兼政委,粟裕是華中軍區副司令、華中野戰軍司令。陳毅率山東野戰軍南下淮海作戰,粟裕率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前線作戰,歸陳毅統一指揮。兩淮失守后,陳、粟之間對戰役進行和戰局發展有些不同看法。1946年9月,在漣水縣陳師庵召開華中野戰軍團以上主官干部會議,陳毅在會上總結了解放戰爭初期作戰的經驗教訓后,又對今后作戰做了指示,使到會同志統一了思想認識,很受教育。1946年10月,中央軍委指示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合并,陳毅負責全軍的領導指揮,確定全軍的大政方針,粟裕負責戰役的組織指揮。粟裕在戰前、戰中都及時向陳毅請示報告。他們互相信任、密切協作,因此,每次戰役都能取得勝利,仗越打越大,勝利亦越來越大。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這是華東野戰軍干部常說的佳話。
1947年7月分兵,中央軍委決定,粟裕率第六縱隊渡黃河進入魯西南,統一指揮外線兵團六個縱隊,陳毅留在山東進行作戰指揮。粟裕認為一、四、六、三、八、十等六個縱隊是華東野戰軍的主力,陳毅是統帥,請求中央軍委要陳毅一起南下指揮。中央軍委考慮后,同意粟裕的請求,陳毅、粟裕一同南下,打了沙土集戰役,殲敵整編七十二師,進入豫皖蘇,進行外線作戰。
1948年4月,黨中央同意三個縱隊不渡江南進時,毛主席對粟裕說:中央決定調陳毅到中原軍區工作,華野的工作由你擔任。粟裕當即對毛主席說:陳毅是華東野戰軍的統帥,無論如何不能調走。毛主席說:中央已定,不能改變。粟裕又說:如果陳毅一定要調走,要保留陳毅華東野戰軍司令和政委職務。毛主席說:這很好,在陳毅不在期間,由你代司令兼政委。
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后,陳毅曾明確表示:粟裕與我共處多年,應該說他對我是尊重的。
從上述說明,粟裕對陳毅不存在不尊重、不聽指揮、搞不好關系的問題。
這些事實,說明粟裕不是一個反黨反領導的個人主義者,而是一個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光明磊落,大公無私,淡泊名利地位,不居功自傲,不與人爭權位的人;他三次讓賢,足以說明他不是個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者。他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辦事講原則;他廉潔奉公,對人寬,對己嚴,遵守制度,生活儉樸,是個正大光明,誠實、正派、正直的人。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受到了錯誤的批判斗爭。粟裕也參加了這次會議。當時,一位領導對粟裕說:“你把在1958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蒙冤的事,在大會上說一說。”有些老戰友甚至說:“你不好說,我們替你說。”粟裕說:“不要,我絕不利用黨內政治風浪的起伏,對人落井下石,我相信我幾十年的革命實踐,足夠說明自己。”粟裕這種光明磊落、大度豁達,表現了一個真正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崇高品德,這是我們應該很好向他學習的。
對于錯誤批判粟裕同志,彭德懷同志本人早有認識。《彭德懷全傳》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述:“彭德懷在1959年因‘為民鼓呼’蒙冤罷官謫居京郊吳家花園,回首往事曾十分感慨地對侄兒彭啟超說:‘我這個人一生犯過不少錯誤,1958年春夏的全軍反教條主義,就是一個錯誤。開了兩個月的軍委擴大會議,開始會議的方向不是反教條主義,后來主席講了話,我才轉向。現在回想起來,對劉伯承同志、粟裕同志、蕭克等一批同志的批判和處理太過火,言過其實使他們受了委屈。雖然不是我的本意,但我是會議主持人,我有錯誤啊,’‘1958年讓同志們受苦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不能走回頭路的。撥亂反正以來,我們黨糾正了大量歷史上遺留的冤假錯案,這些正確的決策,奠定了我們今天穩定、團結、和諧的基礎。我國當前政治、經濟形勢大好,國際地位也空前提高,也與此相關。全黨、全軍、全民一致決心維護當前這個大好局面。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團結就是大局,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作為老黨員、老同志更應該珍惜當前局面來之不易,認真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響應中央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的號召,做維護全黨全軍團結的表率,做維護全民團結和諧局面的表率。擁護中央的決策,擁護中央軍委的決策。歷史的錯誤不容再重復!
(作者為原福州軍區空軍參謀長,北京新四軍研究會顧問、一師分會名譽會長;北京新四軍研究會一師分會供稿 2013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