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走心入骨是戰友——新四軍老兵顧理昌的傳世故事
走心入骨是戰友——新四軍老兵顧理昌的傳世故事
作者:顧國樑 黃朱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4-25 瀏覽次數:7843
在一套不寬敞、家什陳舊簡陋的居室里,89歲的顧理昌坐在我們架起的攝像機前,講述自己的抗戰故事。說著說著,他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嘴里念叨最多的一句話:我命大,活了下來,跟我一起出來抗日的不少人早就犧牲了。
2010年清明節,在24位烈士名字補入老壩港烈士陵園時,顧理昌感慨萬千。
炎熱的北京。
在一套不寬敞、家什陳舊簡陋的居室里,89歲的顧理昌坐在我們架起的攝像機前,講述自己的抗戰故事。說著說著,他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嘴里念叨最多的一句話:我命大,活了下來,跟我一起出來抗日的不少人早就犧牲了。
離休前,顧理昌是北京聯合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副院長。
1925年8月,顧理昌出生在江蘇海安一個叫顧陶村的海邊村落。祖輩是農民,他讀過私塾、高級小學。全面抗戰爆發,目睹日軍肆無忌憚的暴行,顧理昌滿腔仇恨。1940年,新四軍東進開辟蘇中根據地,15歲的顧理昌開始投身抗日活動。走上革命道路,他始終銘記著一個領路人:袁順森。
2007年5月,顧理昌從北京來到江蘇高郵,買了花籃走進烈士陵園,跪在袁順森同志的墓前,像孩子一樣痛哭起來,哭訴著與這位戰友別離60年的綿綿哀思。1947年7月,袁順森帶領部隊在高郵作戰時犧牲,年僅30歲。
袁順森比顧理昌大8歲,相識于1940年。這一年秋天,新四軍組織的民運工作隊深入蘇中地區,袁順森分在如東縣滸澪鎮,負責學校、商界等行業的民運工作。顧理昌當時在滸澪鎮讀書,袁順森慧眼識人,動員顧理昌擔任兒童團長。他說兒童團、農抗會、婦抗會等都是為了抗日救國成立的,一個組織好比一根筷子,筷子多了拽在手里不容易折斷,這叫全民抗戰力量大。袁順森見顧理昌字寫得好,教他上街買來彩色油光紙,自己擬好內容,讓顧理昌書寫抗日標語,寫完一起上街去張貼。一次貼標語時,正好遇上蘇北參議會副議長朱克靖。朱克靖看后,贊揚標語寫得好。袁順森向朱克靖介紹顧理昌是兒童團長,朱克靖拍了拍顧理昌肩膀說,“好好干”。第二年4 月,顧理昌跟隨民運工作隊參加了蘇中軍區成立大會,聆聽了粟裕師長的講話,還學唱了《蘇中軍區成立歌》,他最喜歡歌中那句“軍民團結是軍區的旗幟”。
一天,袁順森派民運隊員張鳳嬌找顧理昌談話,輔導他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奮斗目標,共產黨員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入黨和黨組織活動為啥秘密進行等問題。過后不久,顧理昌填寫了入黨志愿書,成為了預備黨員。袁順森對顧理昌說,共產黨是為窮人說話辦事的,共產黨員是由先進分子組成,就是最不怕苦、最不怕死的人才能成為共產黨員。
1943年春天,因顧理昌參加革命,家中受到敵人報復,父親被人連捅數刀,家里草房被毀。悲痛、茫然之際,袁順森和顧理昌談心,講述共產黨人的胸懷,講一個革命戰士投身革命就要有犧牲精神,鼓勵他振奮斗志,把對敵人的仇恨埋在心里,拿起槍桿繼續戰斗。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顧理昌從一個兒童團長成長為鄉支書、鄉農抗主任、區委宣教科長、區武工隊副隊長,后來帶頭參軍,進新四軍抗大分校集訓,畢業后任區委書記兼地方武裝的教導員。他說,自己的每一步成長都是黨的教導和組織的培養。他非常感恩革命的引路人袁順森,曾以《不盡哀思導師、戰友袁順森同志》為題,寫下3萬字的回憶文章,寄托自己的懷念之情。
1995年,抗戰勝利50周年。顧理昌收到老戰友陸文彬寄來的一封信,信里寫道:“昔日抗戰在敵后,均在20多歲年輕時。為了不當亡國奴,始終和敵人在戰斗。我們已過古稀年,朝著美好的明天,共同繼續前進奮斗?!?/span>
讀著老戰友的信,顧理昌的感情仿佛一下回到了烽火硝煙的年代,一個個老戰友像過電影似的在他面前,和他對話,和他交流……
2001年清明節,顧理昌回老家參加海安老壩港鎮的烈士陵園落成儀式。在翻閱烈士名單時,他發現烈士陵園有很多遺漏,當年和他一道出來抗戰而犧牲的人,上面都沒有他們的名字,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于是,從這一刻起,已經76歲的顧理昌,開始了為烈士補名的佐證尋訪活動。
他找到抗戰年代的民政干部吳禮穆,老人在塵封60多年筆記里翻閱到當年悼念申必恭烈士的挽歌《吊忠魂》。申必恭是老壩港舊場村人,1941年在區武工隊任連長,日偽掃蕩時,他在角斜鎮的周莊被俘,敵人用鐵叉把他活活戳死。還有喬錦盛,是顧理昌動員他去參加新四軍的,小名喬四。入伍后,喬錦盛刻苦練投彈,可以甩四五十米。1946年在保衛海安的戰斗中身負重傷,因傷勢過重犧牲在擔架上。顧理昌用近10個春秋,艱難跋涉,為32位犧牲戰友取證。在當地各級民政部門的關心下,這些戰友分兩批被追認為烈士,名字補刻在了烈士陵園的紀念碑上。這些烈士是:
舊場村申必恭、王紹煜、曹明福;朱王村蔡其銀、吳禮來、曹元美;馬壩村王謨富、繆二元、王為標、繆興來、李勝蘭;陳壩村張桂元、吳志來、張懷余;蔣壩村張良貴;朱河村吳其壽、吳其華;花魚村吳大元、范連榮、王紹友、馮祖銀、陶德成;三河村王紹銀;壩北村吳中岳;興堤村王八貴;平河村吳志來;富潭村喬錦盛、吉福根;平新村丁普貴、顧懷友;顧陶村吳國梁;朱莊村繆四貴。
顧理昌為革命先烈立碑
記者感言 我們尋訪顧理昌的時候,老人談起戰友聲淚俱下。在整理拍攝顧理昌素材的今天,我們也情不自禁淚水盈眶。這位把戰友情誼、榮譽看得和自己生命一樣重的人已經走了,去了犧牲戰友長眠的同一個世界。1979年,在我軍自衛反擊戰奏響凱歌的年代,誕生了軍旅歌曲《戰友之歌》,發表在《解放軍歌曲》雜志上,唱響全軍內外,這支歌寫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榮獲中國首屆音樂獎?!皯鹩褢鹩延H如兄弟,革命把我們召喚在一起,你來自邊疆他來自內地,我們都是人民的子弟”“戰友戰友,這親切的稱呼這崇高的友誼,把我們結成一個鋼鐵集體”。回顧人民軍隊發展歷程,之所以不斷壯大、所向披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部團結,有強大的凝聚力量。在艱難困苦的抗戰歲月,在堅持敵后斗爭的復雜環境里,未成年的顧理昌走進了革命隊伍,戰友像兄弟、像恩師、像慈父,置身如此溫暖的大家庭,他成長為意志堅定的抗日戰士。他曾走上中央電視臺的舞臺,講述抗戰日子的戰友深情。古稀之年回故鄉,當發現犧牲的戰友被遺忘沒有進入烈士榜單的時候,顧理昌以驚人的毅力奔走取證。他女兒告訴我們,爸爸為了替戰友烈士正名,在北京與江蘇兩地之間往返幾十次,“媽媽陪他,我陪他,長途電話卡買了幾十張,寫過幾十封信件?!鳖櫪聿埠芾斫饷裾块T,抗戰時光久遠,犧牲人員各有不同處境。然而,他始終抱著濃烈的赤誠之心,為戰友負責,要還戰友一個理應屬于他們的光榮稱謂。顧理昌在自創詩作《漫漫追烈路,深深戰友情》中,以“高擎正義之大旗,為革命先烈爭名”“英名與日月同輝,忠魂偕天地共長”的詩句,表達了這位抗戰老兵對戰友的敬仰和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