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人物寫真 > 鐵筆軍魂賴少其
鐵筆軍魂賴少其
作者:劉小清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8期 日期:2013-11-20 瀏覽次數(shù):7845
賴少其,中國當代著名的書畫藝術大師,精通木刻、版畫。他常以“一木一石”精神自勉,對藝術的追求鍥而不舍。殊不知,他還是一名新四軍文化戰(zhàn)士,烽火硝煙中的歷練促成了他對文學藝術更深層的思考,他的文學書畫作品更流露著對國家、勞動人民的摯愛之情,意更濃,情更美,境更深。
他是“木石齋”主。木者,生機粲然,奇崛蓬勃之意也;石者,巋然不動,質樸沉重之意也。以“木石魂”喻之,于詩、于畫、于人,皆躍然其境。他將木刻賦予生命,楮墨染韻,吞吐八方,在黑白陰陽中凝鑄成一種深邃的力量。面對故園凄雨,他瞬間便完成了從文人到戰(zhàn)士的轉變,如椽畫筆成為投槍箭鏃,凌空呼嘯。他直面艱難困厄與淋漓鮮血,始終尋著心中的一絲亮光,“把信心托予潮汐”。他以錚錚鐵骨和凜然正氣,酣暢淋漓地揮灑出文人戰(zhàn)士的英雄情結與正義能量。“賴少其”的名字由此走進我們的視線,同時被鑲嵌在那段蕩氣回腸的歷史中……
賴少其
手持郭沫若介紹信向葉挺報到
1938年4月的武漢三鎮(zhèn),魅力四射,激情如火,涌動的春潮裹挾著整個城市,一掃因南京淪陷而沉悶一時的抗戰(zhàn)空氣。位于武昌區(qū)東北部、花園山南麓的曇華林,是原湖北省政府主席夏斗寅舊宅,占地面積很大,茂密的樹木中掩映著若干間古建筑風格的房屋。它是剛成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的駐地。作為廳長的郭沫若正廣泛延攬文化人才,開展抗戰(zhàn)的宣傳活動。其中六處掌管藝術宣傳,所轄三科則負責美術。眾多畫家為其所傾,慕名而至。那燦若星辰的集體中即有著名版畫家賴少其的身影。此前,賴少其帶領“全國漫畫抗戰(zhàn)展覽會”在廣西的柳州、南寧、桂林等地巡回展覽,社會反響強烈。因其“過于張揚與激進”,遂遭致李宗仁、白崇禧“禮送”出境。賴少其輾轉抵達武漢,立刻被武漢的抗戰(zhàn)地域激情所吸引。他隨即在街頭制作巨幅抗戰(zhàn)壁畫,作為對這座城市充滿敬意的內心表達。置身郭沫若麾下,也使其創(chuàng)作能量和工作激情得到充分釋放。其時,“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xié)會”在武漢成立,賴少其與陳煙橋、江豐等列名理事。武漢淪陷后,賴少其轉赴廣西桂林。
風景秀麗的桂林正成為中國著名的抗戰(zhàn)文化驛站,大批文化人從各地輾轉聚集,桂林的抗戰(zhàn)文化氛圍也集一時之盛。融入其間的賴少其很快便與劉建庵一道出版了美術刊物《漫畫與木刻》。用漫畫與木刻的美術形式來為抗戰(zhàn)吶喊、呼喚。
木刻版畫是賴少其的強項。他早年就讀于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西洋畫系,并專攻現(xiàn)代版畫。他在同輩中起點較高,具有良好的藝術天賦,在學習與消化歐俄版畫的基礎上,較早地開始探索屬于中國本土的版畫語言。他曾得到魯迅先生的教誨,收益頗多。魯迅不僅與他探討木刻技法,還從作畫、做人的境界上專門給予他一段寄語:“太偉大的變動,我們會無力表現(xiàn)的,不過這無須悲觀,我們即使不能表現(xiàn)它的全盤,我們可以表現(xiàn)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這一木一石呢?”后來,賴少其取畫室名為“木石齋”,制“一木一石”印章,以此懷念先生,并作為終生指南。
其時,夏衍主編的《救亡日報》亦轉桂林發(fā)行。賴少其應邀為副刊配木刻插圖,致圖文并茂,相得益彰。賴少其在桂林以木刻為武器,宣傳抗戰(zhàn),將木刻的藝術形式賦予新的內容,也將木刻的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1939年的新年鞭炮聲昭示著抗戰(zhàn)又迎來了新的年頭。桂林城鄉(xiāng)家家戶戶依照習俗貼上“門神”。“門神”亦稱年畫,由“驅邪避兇”而逐步衍化。當年,一幅“抗戰(zhàn)門神”在桂林十分搶手,到處可見張貼懸掛。這便是賴少其的杰作。它創(chuàng)意獨特,構思新穎。畫面上一位頭戴鋼盔、身背步槍的抗戰(zhàn)勇士騎著一匹高大的戰(zhàn)馬,凱旋歸來。一面青天白日旗作為整個畫面的襯景。前方下面有五個兒童,分別手執(zhí)紅旗與放鞭炮,還有“慶祝抗戰(zhàn)勝利”的橫幅,彰顯抗戰(zhàn)主題。同時,畫面上還出現(xiàn)了麥穗、銅錢等表示豐收、富裕的吉祥物。象征老百姓祈盼的五谷豐登與太平盛世。這幅“抗戰(zhàn)門神”一改過去的驅邪主題,時代特征鮮明,深受老百姓喜歡。據(jù)說,當年的這幅“抗戰(zhàn)門神”成為桂林城鄉(xiāng)的一道風景,幾乎無處不見。有人對此現(xiàn)象評價說:“賴少其的‘抗戰(zhàn)門神’使西南各地城鄉(xiāng)換上了一幅抗戰(zhàn)的新氣象。”
桂林當時也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國民黨特務活動亦很頻繁。顯得異常活躍的賴少其很快便進入他們的視線,并上了黑名單。中共桂林地下黨組織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刻通知賴少其撤離桂林。因此前已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的袁國平曾函致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主任李克農,邀賴少其加入新四軍,并請李克農從中協(xié)助。故賴少其新的目的地便是安徽云嶺新四軍軍部。
從廣西到安徽,山高水長,路途遙遠。為確保安全,在桂林八路軍辦事處的安排下,賴少其以《救亡日報》戰(zhàn)地記者的身份為掩護,手持三廳廳長兼《救亡日報》社長郭沫若的介紹信,走馬東南戰(zhàn)地采訪。
這年10月,賴少其抵達充滿皖南風情的涇縣云嶺。蜿蜒連綿的遠山黛影,蓊郁蔥蘢的山間植被,以及斜陽疏影的斑竹翠林和溪水潺潺的軟石河道,在賴少其的視線中完全是別樣景致。作為畫家的賴少其對美景有著異常的敏感,他覺得這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恩賜,觸目之處全是夢縈魂繞的畫面。仿佛有著某種心靈的契約,賴少其決定要將這樣的景致入心,入畫。與皖南美景相呼應的是,叢林中那漫山遍野的獵獵紅旗,密林深處雄渾嘹亮的《新四軍軍歌》聲,一群朝氣蓬勃的中國軍人斗志昂揚的身影,這些都讓賴少其熱血沸騰,激情蕩漾。
新四軍軍部專門為賴少其的到來召開了歡迎會。同為廣東老鄉(xiāng)的軍長葉挺稱,賴少其的到來,必將為全軍的抗戰(zhàn)宣傳尤其是發(fā)揮美術專長,培養(yǎng)美術人才產生積極作用。賴少其從軍長、官兵以及同仁的熱情中,感受到了一種溫暖。他意識到新四軍的生活必將改變他的人生,而將呈現(xiàn)異樣的精彩。
賴少其木刻作品
戰(zhàn)地服務團異彩的文藝生活
賴少其被分配到軍政治部下屬的戰(zhàn)地服務團美術組工作。這樣的安排自然是揚其所長。與賴少其同事的還有沈柔堅、梁建勛等。在這所大熔爐中,賴少其將其對藝術的旺盛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與美術組的同仁一起創(chuàng)作了一批抗戰(zhàn)宣傳畫,在云嶺鎮(zhèn)上舉辦畫展。同時,賴少其還為政治部《抗敵報》和《抗敵》雜志提供畫稿。原畫報都是石印,既笨重又不方便。賴少其將其革新改用木刻印刷,將版畫夾在排好鉛字中印版,提高了效率和印刷效果。當時的云嶺,抗日熱情高漲。部隊指戰(zhàn)員幾乎每天都要集體高唱由著名音樂家何士德作曲的《新四軍軍歌》。它旋律高亢明亮,雄渾有力,節(jié)奏明快,大氣磅礴。賴少其第一次聽到即被深深吸引,仿佛有一種撞擊心扉的力量,讓具有詩人氣質的他產生了強烈共鳴。這種撞擊的不斷迭加,匯成了一種創(chuàng)作激情呼之欲出。賴少其決定也寫一段能讓部隊傳唱的歌詞。經(jīng)過多時的醞釀,最終他選擇了《渡長江》這樣的題目。其創(chuàng)作背景在于祖國的大好河山正遭受日軍鐵蹄的踐踏,而抗日的人民軍隊應該承擔起拯救被奴役被欺侮的人民的責任。猶如堅毅的船夫,面對大霧彌漫、狂風惡浪,毅然在江面上搏擊,爭取抵達勝利的彼岸。其時的船夫就是抗日軍隊的象征。于是,賴少其奮筆疾書,一氣呵成地寫出了《渡長江》歌詞:
“劃呀喲嗬,劃呀喲嗬!薄霧彌漫著江面,江水沖擊著堤岸,當這黑沉沉的午夜,我們要渡過長江。饑寒困苦算得什么?敵艦上下弋游,我們不怕。長江是我們的,我們千百次自由地來去,我們要渡過長江,獲得更大的勝利!”
賴少其隨后將歌詞交給作曲家何士德,請他譜曲。何士德覺得歌詞雖短,卻有很大的畫面感和擴展空間,而且詞句鏗鏘有力,激越豪邁,非常適合部隊傳唱。他表示這是一首好歌詞,一定將其曲譜好。何士德根據(jù)歌詞特點,以節(jié)奏鮮明的旋律,采用混聲四部合唱的形式,將歌詞的意境表現(xiàn)得十分雄渾、凝重和壯闊。戰(zhàn)地服務團歌詠組試唱后效果很好。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以后發(fā)布命令,要求部隊戰(zhàn)士學唱這首歌。為此,《渡長江》與《新四軍軍歌》一樣在新四軍中廣為傳唱,享有盛名。
因為“抗戰(zhàn)門神”,因為《渡長江》,賴少其瞬間成為全軍文化名人,幾乎是無人不曉。更讓賴少其興奮的是,在何士德與洪雪村的介紹下,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那天的面對黨旗宣誓,永遠定格在他一生的記憶中。賴少其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意志也更加堅定。他向政治部提出要求,希望到基層部隊去,到抗日斗爭的第一線去。這是新黨員的一種特別境界。政治部隨即批準,賴少其被分配到譚震林指揮下的三支隊,任五團政治處宣教股長。在斗爭第一線與戰(zhàn)士相處,一種充滿朝氣、活力與自信的氛圍深深感染著賴少其。他滿腔熱情地去適應這種全新的生活,并為之而暢然。但是,一場突發(fā)事變卻讓這一切戛然而止。
賴少其作《抗戰(zhàn)門神》
被關押集中營的特殊歷練
皖南事變爆發(fā)時,賴少其正隨三支隊五團駐扎安徽銅陵。部隊接到的命令是:1月4日晚開到章家渡集中,然后渡青弋江向茂林進發(fā)。賴少其亦此開始走上了一段泥濘不堪與充滿荊棘的曲折道路。茂林是一處群山環(huán)抱的鬧市小鎮(zhèn)。部隊抵達時還是一片和諧的氛圍。當?shù)乩相l(xiāng)端茶送水,噓寒問暖。對國民黨頑固派精心策劃并即將實施的一場罪惡,賴少其以及奉命轉移的部隊指戰(zhàn)員并不知曉。就在部隊走出茂林繼續(xù)前進時,那震驚中外的槍聲倏然響起。皖南事變由此爆發(fā)。頑固派的蓄意操戈,新四軍的殊死抗爭。滿目青翠的皖南大地瞬間血染紅色。
一段驚心動魄、慷慨悲壯的歷史,令山河為之動容。
賴少其生平第一次近距離的感受到真實的戰(zhàn)斗,并在槍林彈雨中經(jīng)受著血與火的洗禮。五團打得非常艱苦,只有十多人沖出重圍,其余均犧牲與被俘。而文人賴少其也在被俘者之列。
賴少其先被關押在涇縣“皖南特訓處看守所”。繼之,他與其他三十多名新四軍被捕人員又被轉往屯溪南面的臨溪小鎮(zhèn)。那里有國民黨皖南特訓處建起的臨時集中營,集監(jiān)獄囚禁、軍事管理、政治迫害為一體。在集中營的日子里,賴少其與他的戰(zhàn)友一起堅持獄中斗爭,絕不屈服。有一種堅持的信念始終在支撐著他,讓一介文人在特殊的人生歷練中也能透露出一種剛毅的力量。
在集中營非人道的殘酷折磨下,原本瘦弱的賴少其終于病倒,并幾乎奄奄一息。幸有精通醫(yī)術的集中營難友王任之為其治療,并開出藥方交給看守買藥煎服,累及半月,終致痊愈。王任之乃歙縣中醫(yī)世家出身,醫(yī)術精湛。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被選為涇縣戰(zhàn)地服務團副團長,東南局單線聯(lián)系的地下黨員。他是以“共黨嫌疑”被捕的,并未暴露身份,故行動相對自由。賴少其此后便與王任之成為親密摯友。得知賴少其是大畫家,精通篆刻,王任之便托人買了徽州產上好印石,請賴少其為其治印。賴少其欣然為其刻“壬之”印。之所以將“任”去掉人字旁,賴少其解釋為“此地非人生活,已不能為人”。以此對這種特殊生活的永恒記憶。王任之對此圖章愛不釋手,因為“壬之”見證了他與賴少其非同尋常的經(jīng)歷與友誼。賴少其又專門書贈一首散文詩與王任之:
“當我站在北國城頭上展望,向著黃河的時候,我才感到祖國是多么遼闊,但心是寂寞的。不要忘記那雪影獨步的人,雖是寂寞的,但卻多偉大!把信心托與潮汐吧,從海浪中去認識自己與飛帆。”
賴少其用“雪影獨步”與“寂寞”詮釋一種心情,用“把信心托與潮汐”寄托一種希望。
此后,賴少其與他的獄友們曾組織一次越獄暴動,但不幸失敗。也許是對他們的懲罰,賴少其一批人隨即被轉押至臭名昭著的江西上饒集中營。
這是一處規(guī)模龐大的法西斯集中營,建有周田、石底、茅家?guī)X、七峰巖和李村等監(jiān)獄,共關押皖南事變后被捕的新四軍干部戰(zhàn)士六百多人和另外一百多名共產黨人與愛國進步人士。其中包括葉挺、張正坤、馮達飛、李子芳等新四軍領導人。
賴少其等被關押在周田村。這里有著對關押者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折磨。集中營的管理特務將這些被關押者組成一個“特別訓練班”,以期從精神上感化他們。同時,還允許他們辦墻報,以示開化。賴少其與獄友商量,認為這是一個陣地,可以利用。這天,第一期墻報設計完成。獄友貼出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散文以及文章。而最奪人眼球的則是大幅刊頭畫《高飛》。畫面下方是大地、農舍以及密密麻麻的鐵絲網(wǎng),上方是天空中一只矯健的雄鷹凌空翱翔,志在遠方。它的作者正是賴少其。這幅畫后來被獄方認為是煽動越獄逃跑。主管集中營的三戰(zhàn)區(qū)特務機關專員室少將專員張超聞之大怒,親自提審賴少其。賴少其堅不承認“煽動越獄”的主題。氣急敗壞的張超最后下令將賴少其押到茅家?guī)X禁閉室。
茅家?guī)X是一個村落的名字,距上饒城十余里。這處“禁閉室”專門關押所謂“不服管教”人員。什么“老虎凳”之類的刑具樣樣俱全。其中一個特別的鐵刺囚籠,高度大小與人體接近,里面繞滿帶刺的鐵絲,人關在里面絲毫不能動彈,否則就會被刺得渾身是血。站此籠里時間稍長即會暈倒。賴少其亦成為此籠的“體驗者”而身受摧殘,并被劃為“死硬分子”。在茅家?guī)X禁閉室關了一個多月后,賴少其又被押回原集中營。
當時集中營為了所謂“政治感化教育”,在關押人員中成立一個“更新劇團”,排練一些劇目,在一定范圍內演出。獄中地下黨支部認為可以利用這一劇團,爭取擴大演出范圍,尋找逃跑機會。賴少其被指派為劇團成員之一,負責道具布景類工作。而賴少其被押回周田村的原因,即為被指定的前往永平、石塘的演出在即,布景卻沒有人畫。其時大家一致呼吁唯有賴少其能搞布景設計,強調其不可或缺。賴少其就這樣又回到了原來的戰(zhàn)斗集體。獄中黨支部覺得賴少其在集中營非常危險,可能會遭遇不測,遂秘密策劃利用這次演出機會,組織賴少其與另一位戰(zhàn)友一起逃跑。
演出由三戰(zhàn)區(qū)長官部確定,日期在“雙十節(jié)”前后,意在展示其“更新教育”的成果。這天,劇團在一個排憲兵的看押下前往永平鎮(zhèn)演出三天。之后又往石塘鎮(zhèn)一座古廟演出。就在當晚演出前,黃昏已臨。后臺緊張忙碌,觀眾熙熙攘攘,擁來擠去。早有準備的賴少其與戰(zhàn)友邵宇迅速換上演出的農民服裝,趁亂混出大廟,在夜幕的掩護下,消失在南面的崇山峻嶺。這真是一個奇跡。他們竟然成功了。在將近一年的集中營生活后,賴少其重新獲得了自由。他知道這一切都是集中營秘密黨組織和戰(zhàn)友幫助的結果。
賴少其只有一個信念,找到黨組織,回到新四軍。盡管路途曲折,充滿危險,但他依然百折不回,順著心中的一絲亮光艱難而執(zhí)著地前行。他們輾轉浙江的龍泉、麗水、溫州抵達上海。終于與原在新四軍政治部工作的林淡秋接上關系。
1942年2月,賴少其、邵宇與林淡秋等一起抵達蘇中根據(jù)地。這里是粟裕任師長的新四軍一師轄地。在賴少其的視線中,天空從未有過如此湛藍,遼闊萬里,讓人心馳神往。
賴少其與曾菲夫婦
蘇中報人與戰(zhàn)地姻緣
蘇中根據(jù)地位于長江北岸,是華中的戰(zhàn)略要地。蘇中區(qū)黨委副書記陳丕顯對賴少其一行的到來非常高興,并專門與他們談話,征求工作意見。最后,蘇中區(qū)黨委根據(jù)他們的特點決定將賴少其分配到二分區(qū)的《濱海報》擔任編輯,而社長兼總編輯則為同抵蘇中的林淡秋。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的《濱海報》并沒有固定的地點,主要活動在東臺、臺北(現(xiàn)大豐)、興化、如東一帶。這一區(qū)域歷史上是著名的淮鹽產區(qū)。雖然近代張謇廢灶興墾,鹽業(yè)逐步蕭條衰退,但沿海居民仍將曬鹽與捕撈作為主要經(jīng)濟來源。在綿延數(shù)百里的海灘上,有一片片鹽田。由于湖汊密布,海灘上蘆葦茂盛,取之不盡。鹽民們即將海水盛于鍋中,用蘆葦燒煎,至海水蒸發(fā)后,取出鍋底的結晶鹽。這種較為原始的煎鹽法被一直流傳下來。每個鹽灶上方都有用茅草搭成的尖頂蓬子,有煎鹽與棲息的功效。它們散落地分布在海灘上,儼然一道風景。其時,賴少其與《濱海報》同仁經(jīng)常活動在這些篷子中間,與鹽民交朋友。而報社的印刷廠即隱蔽在茂密的蘆葦叢中。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賴少其與報社同仁將一份份信息量豐富的《濱海報》呈現(xiàn)在蘇中抗日軍民手中。
雖然根據(jù)地的生活別有一樣風情,但上饒集中營那段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卻始終會在記憶中浮現(xiàn),讓他無法釋然。于是,賴少其便在《濱海報》文藝副刊《海灘》上開始發(fā)表第一篇紀實報告文學《站鐵籠》。這是他親身經(jīng)歷的再現(xiàn),文字間洋溢的是不屈、堅定與信念,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賴少其的名字亦與《站鐵籠》一起在蘇中根據(jù)地產生廣泛影響。
1943年12月,蘇中區(qū)黨委機關報《蘇中報》創(chuàng)辦。《濱海報》亦此停辦,報社全部人員調入《蘇中報》。賴少其負責該報副刊《現(xiàn)實》。《蘇中報》的設備、條件有很大改善,賴少其便將木刻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創(chuàng)作很多作品作為刊頭畫和插圖。報紙排版亦顯得生動活潑許多。賴少其有著很深的木刻情結,并在此驅動下組織了一個“蘇中木刻同志會”,將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創(chuàng)作好的作品。正是源于賴少其的倡導,蘇中木刻創(chuàng)作一時蔚然成風。
繼之,賴少其又在《蘇中報》上發(fā)表了報告文學《李連長》、《絕壁上》與詩作《荊棘叢拾》。其中《絕壁上》的社會影響力和震撼力都堪與《站鐵籠》媲美,成為賴少其的又一代表作。它精彩地呈現(xiàn)了皖南事變新四軍英勇抗爭與突圍的壯烈場面,以“絕壁”喻指新四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主題。當年有不少上海與蘇南等地青年來到蘇中根據(jù)地參加抗戰(zhàn)。其中有一位即日后成為著名作家的茹志鵑。當時還是文學青年的她曾一口氣讀完《絕壁上》,淚流滿面,被深深地震撼。有一天,她見到賴少其后第一句話就是:“那篇《絕壁上》原來是你寫的啊,精彩生動,真是寫得太好了。”賴少其沒有想到自己的作品還有這樣的魅力,并為此甚感欣慰。
賴少其亦文亦畫,釋放著自己的情感,亦為報紙增色。
在蘇中工作時期,賴少其為宣傳抗戰(zhàn)不遺余力,也從中感受到一種快樂。他心情怡然,陶醉在工作中,沒想到卻收獲了更大的驚喜。
這天,編輯部突然來了一位女同志要見賴少其。正在編稿的賴少其眼前一亮。他驚訝地問:“你怎么來啦?怎么會知道我在這里?”
原來這位滿臉泛著紅暈、眼神中脈脈含情的圓臉女同志叫曾菲。她1939年5月輾轉抵云嶺,成為新四軍中一名英姿颯爽的文藝兵。賴少其抵云嶺時的歡迎會,曾菲也參加了。以后兩人常有接觸。曾菲甜美的聲音、爽朗的性格,曾深深吸引著賴少其。而賴少其清瘦的身軀中所蘊含的堅定信仰以及獨特的藝術氣質,也給曾菲留下深刻印象。事后彼此又知同為廣東老鄉(xiāng),親切感油然而生。然而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殘酷性,加之“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歷史訓詁,讓他們并沒能進一步牽著愛神的紅絲帶。不久,曾菲到一支隊并過江抵蘇北根據(jù)地,賴少其則留在皖南軍部。二人天各一方,只有偶爾掠過的一絲記憶慰藉著彼此的心靈。
皖南事變爆發(fā)后,遠在蘇北的曾菲十分擔心和掛念這位老鄉(xiāng)。因消息的閉塞,她一度認為賴少其犧牲了而感傷好久。也許是緣分,曾菲從蘇北調到蘇中工作,她意外地從報上看到賴少其的文章,知道他還活著而且同在蘇中。難道這是天意?曾菲不禁欣喜若狂,不能自抑,一種特別的情愫驅使她立即前去看望。
兩人再次相見,彼此都感覺到了一種機緣。曾菲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賴少其是如何脫險的。當?shù)弥湓谕钅鲜伦兒图袪I的經(jīng)歷后,曾菲時而憤怒、時而悲傷、嘆息,并情不自禁地流下熱淚。她真難以想象,以賴少其這么羸弱的身體,如何承受得住那樣殘酷的非人折磨。她對賴少其又多了一層敬佩與感動之情。她叮囑賴少其一定要好好保重身體。一句溫暖的話語不禁在賴少其心中泛起陣陣漣漪。
以后他們接觸頻繁,彼此心中都有一種指向。“賴少其與曾菲談戀愛”的消息在蘇中根據(jù)地不脛而走。一師政治部主任鐘期光有意做紅娘。1942年夏曾菲從黨校畢業(yè)時,他便將曾菲分配到一師戰(zhàn)地服務團,并將賴少其調任戰(zhàn)地服務團團長。在朝夕相處中,兩人相知日深,相愛日深,終于1943年1月喜結連理。鐘期光在戰(zhàn)地服務團團部為他們主持了婚禮,以兩桌酒席慶賀。當晚,在那貼著大紅喜字的簡陋新房里,賴少其送給曾菲別具一格的新婚禮物,一枚刻有“曾菲”名的印章與一首詩。詩曰:
“月印深潭兩度清,春水綠波相映人;分明無法分光影,要把人心當天心。”
賴少其的文人浪漫氣息于此可見。這枚印章與贈詩曾菲視為愛情的信物而永久地珍藏著。
賴少其、曾菲從此相依相偎,相濡以沫,牽手度過了漫長的風雨人生。
賴少其扇面書法
粟裕的特殊任務與話劇《前線》
1945年2月,根據(jù)抗戰(zhàn)形勢發(fā)展的需要,新四軍開辟浙西地區(qū)。粟裕任新成立的蘇浙軍區(qū)司令員。原在蘇中、蘇北工作的大批人員被調往浙西地區(qū)。賴少其亦在其列,任蘇浙軍區(qū)政治部文藝科長兼文工團團長。此時正值抗戰(zhàn)勝利前夕,新四軍面臨由分散游擊戰(zhàn)到集中運動戰(zhàn)的戰(zhàn)略轉變,而且要求高級指揮員從思想上要適應這種轉變。4月的一天,粟裕專門找來賴少其,對他說:“現(xiàn)在要交給你們文工團一項突擊性任務。”
賴少其雖然覺得有些突然,但軍人的習慣決定他只有一句話:“請首長指示!”
“你知道蘇聯(lián)有一部話劇《前線》嗎?”
“知道,但沒有看過。”
《前線》是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著名劇作家亞·柯涅楚克創(chuàng)作的三幕五場話劇。該劇揭露了當時紅軍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批判了保守、傲慢與假大空的現(xiàn)象,提倡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該劇上演后對蘇聯(lián)紅軍觸動很大。《前線》成為當時蘇聯(lián)的經(jīng)典劇作,榮獲“斯大林文藝獎”,作者榮獲列寧勛章。
粟裕說:“我也沒有看過,但我知道那是一部很有影響力的劇作,對紅軍的作風建設起到積極作用。翻譯家蕭三已將該劇本翻譯成中文,并已傳到蘇浙軍區(qū)政治部。我希望你們文工團能用15天的時間突擊排練,然后在部隊演出。”
賴少其終于明白了這一突擊任務,雖然心中沒底,但軍令如山。他立刻回答:“請司令員放心,一定完成任務,到時請司令員看戲。”
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任務,時間緊,要求高。賴少其立刻回到文工團作動員,要求大家視作一場硬仗,堅決攻克之。其時,文工團只有不到40位團員,賴少其隨即通過政治部從各縱隊、機關、學校抽調文藝骨干和合適的演員近百人參加此劇排練。劇團演員們夜以繼日地緊張背臺詞,進行排練。賴少其則率領幾個人趕制服裝、道具。而畫布景是賴少其的拿手好戲,自然親歷而為。繼之,賴少其又組織大家搭建土戲臺,安裝油汽燈。在賴少其有條不紊的組織下,《前線》如期演出。粟裕與地方黨的領導人金明以及部隊指戰(zhàn)員、地方群眾一起興奮地觀看“大戲”。除了劇情深深地吸引觀眾外,特別令人叫絕的是道具布景的設計。戲臺的后面是一片荒坡,賴少其在上面放置了一些高低不平的稻草,然后在上面覆蓋白布,在燈光的映照下,它們就變成了萬里山谷、雪野戰(zhàn)壕,效果十分逼真。蘇聯(lián)軍官指揮部的裝飾亦由賴少其親自做。用圓木組合成的墻壁和掩體,掛著的軍用地圖,都極為恰當?shù)匾r托出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的氛圍。觀眾為此大開眼界,連呼過癮。《前線》也因此成了蘇浙軍區(qū)文工團代表性節(jié)目。
特別具有意味的是,《前線》第三場演出的當天,是一個值得記憶的歷史性日子。當晚該劇演到一半,部隊指揮員突然走到臺前。劇情為之中斷。大家以為有戰(zhàn)事爆發(fā),卻見他興奮地宣布:“同志們,剛剛得到一個好消息,今天,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zhàn)爭勝利啦!”
瞬間,全場歡聲雷動,臺上臺下融成一片,歡呼、沸騰、跳躍。賴少其與其文工團員們以這樣的方式見證了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演出無法繼續(xù)了,剩下的只有彼此間的擁抱、狂歡,以及大家的喜極而泣。
抗戰(zhàn)勝利后,賴少其的工作崗位又有了新的變化。他擔任新成立的華中軍區(qū)一師二團政治處副主任。與戰(zhàn)士們近了,賴少其能感受到他們的所思、所想。于是,賴少其在任上首創(chuàng)了將“功勞簿”、“功勞證”和“功勞狀”等工作加以提高并系統(tǒng)化,形成有積極教育內容的普遍性的“功勞運動”。其內涵包括:“有功報功,論功行賞,賞罰分明”,“有了功勞不驕傲,功勞上面加功勞”等。“功勞運動”在全團轟轟烈烈開展,對發(fā)揚革命英雄主義,鼓舞部隊士氣發(fā)揮了積極作用。該活動也成為當時全軍政治工作的一個創(chuàng)新舉措。之后,延安《解放日報》以《號召普遍響應立功運動》為題,稱:“這是人民自衛(wèi)戰(zhàn)爭中的一個創(chuàng)舉。為人民立功勞,做人民的功臣,這是一個革命戰(zhàn)士的最大光榮,也是對人民的最大貢獻。應當大大提倡和推廣。”華中部隊據(jù)此,將“功勞運動”與延安表述的“立功運動”一致起來,并在整個華中部隊廣為開展。
賴少其沒有想到,他所倡導的“功勞運動”會有如此演變和產生巨大影響。更沒想到的是,他自己也是這一活動的受益人。因倡導“立功運動”,他被評為“干部一等功臣”。這是非常高的榮譽,也是對賴少其作為一個文化干部向政治工作干部轉型的高度肯定。
金戈鐵馬的抗戰(zhàn)生活,烽火硝煙的戰(zhàn)爭歲月,跌宕起伏的特殊經(jīng)歷,練就了賴少其的錚錚鐵骨。作為新四軍中的“絕壁勇士”,他于文、于畫、于人均是那樣的大氣磅礴,攜聲挾雷,彰顯一位文化戰(zhàn)士的厚重與風骨。若干年后,他重至皖南事變戰(zhàn)場,寫下《憑吊》詩,激情豪邁,蕩氣回腸:“一聲長嘯,寶刀出鞘,一刀二刀,砍得崖裂峰轉瀑瀉山搖,站在蓮花峰上,遙瞰白云滾滾,蒼茫處,猶聞戰(zhàn)馬咆哮……”
詩人氣質與戰(zhàn)士氣質交匯于此,勾勒出賴少其“一聲長嘯”、“戰(zhàn)馬咆哮”的抗戰(zhàn)歲月,也將一位新四軍文化戰(zhàn)士的風采揮灑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