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民族抗戰之楷模”——韓國鈞
“民族抗戰之楷模”——韓國鈞
作者:何蘇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5-05 瀏覽次數:7871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尤其是陳毅和粟裕率部挺進黃橋之后,83歲高齡的韓國鈞為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所感召,被新四軍的真誠抗戰與嚴明紀律所打動,在新四軍領導人陳毅的影響下,主動與新四軍領導人交朋友,出面呼吁蘇北各界團結一心,國共兩黨停止紛爭,共同抗日。
故居前廣場上的韓國鈞雕像
韓國鈞(1857年—1942年),字紫石,江蘇海安人。清舉人,歷任知縣、民政使等職,上世紀20年代曾任江蘇省長。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尤其是陳毅和粟裕率部挺進黃橋之后,83歲高齡的韓國鈞為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所感召,被新四軍的真誠抗戰與嚴明紀律所打動,在新四軍領導人陳毅的影響下,主動與新四軍領導人交朋友,出面呼吁蘇北各界團結一心,國共兩黨停止紛爭,共同抗日。他曾在家中兩次主持召開停止蘇北內戰、團結抗日協商會議,后被推選為蘇北臨時參政會名譽議長。海安淪陷后,韓國鈞不為日偽的誘惑所動,面對日偽威逼他出任偽省長,始終保持至死不從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是“民族抗戰之楷模”。
協調陳韓,力促合作抗日
1940年春,陳毅在泰州李明揚處經陸小波介紹,致書韓國鈞,希望韓國鈞協調新四軍和省韓(德勤)的關系。韓國鈞接信后,復一聯稱:“陳韓陳韓,分二層含二心”。陳毅識得詩中寓意,陳毅和韓德勤分別指共產黨和國民黨是兩家,便回一聯:“國共國共,同一國共一天”。韓國鈞了解陳毅心中國共合作大義,便親自手書一聯復陳毅,“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萬里膽包身”,以表示對新四軍和陳毅抗日救國的擁護和贊頌。陳毅然后又回贈一聯“杖國抗敵,古之遺直;鄉居問政,華夏有人”,熱情地贊揚了韓國鈞的愛國精神。
1940年,新四軍為貫徹中共中央向北發展方針,蘇南新四軍移師江北抗日,遇到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的阻攔。當韓德勤挑唆李長江以13個團之兵力,乘新四軍挺進縱隊借郭村休整之機,對郭村發起進攻。韓國鈞聞訊后,連續給李明揚、李長江去信制止。但李長江不聽勸告,結果大敗。事后,韓國鈞指責“二李”進攻新四軍之錯誤,勸導“二李”大敵當前,國家危亡之際,應以團結抗日為重。
陳毅、粟裕率部東進黃橋地區后,堅持反共立場的頑固派韓德勤則集結兵力向黃橋一線進逼,企圖將新四軍逐出蘇北。針對蘇北這種形勢,陳、粟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提出在蘇北“分區抗敵”的主張,爭取以韓國鈞為代表的蘇北中上層人士對新四軍的同情。韓國鈞與韓德勤及其部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蘇北頗有號召力。陳毅致函韓國鈞,闡明新四軍抗敵救國救民的宗旨,揭露韓德勤制造摩擦的真相,強調團結抗敵的重要,懇請其“紓解內部糾紛”,以開抗日之新局。韓國鈞應陳毅之請,在韓德勤與陳毅之間斡旋協調,他向韓德勤轉達新四軍關于在蘇北分區抗敵的愿望,然后連續兩次致書陳毅,務求本著“一致抗敵之宗旨,合力對外,避免內部摩擦”。韓國鈞認為靠韓德勤的實力難以對抗日軍,只有化除黨見,聯合新四軍一致對外,才能還我河山。
在韓國鈞勸告下,韓德勤與新四軍簽訂協定:同意省方軍(即韓德勤部)、魯蘇皖軍(即李明揚部)、新四軍三方各守原防,努力抗敵,一切糾紛靜待上峰處理。并約定:省軍駐海安、曲塘、姜堰一線不南下,管文蔚部(即新四軍)駐黃橋、蔣垛、營溪、花園橋之線不北進。
8月16日,陳毅、管文蔚致書韓德勤,表明新四軍遵守協定,已沿江向敵偽方面進擊,以抗敵戰績自效,絕不向友軍行動。
然而,“黃橋協議”墨跡未干,8月23日,韓德勤就在東臺召開高級軍事會議,提出先集中主力南下消滅或驅逐力量薄弱的新四軍陳粟部,然后移兵北上逐殲八路軍黃克誠部。31日,韓德勤下令集結于姜(埝)曲(塘)海(安)一線的20余團部隊,“向分界、黃橋附近地區攻擊前進”,同時控制姜堰,對新四軍實施糧食禁運。
為解決黃橋地區的軍需民食問題,陳粟部于9月14日攻取姜埝,疏通糧道。接著陳毅派朱克靖約集黃橋士紳代表數人,前往泰州、東臺奔走和平,表示停上內戰,團結抗日的初衷,懇切呼吁“對外抗戰,對內和平”。陳毅在給韓國鈞的信中再次陳述力求和平之愿望:如能解決內部糾紛,放手抗日,新四軍雖然無衣無食,亦樂死疆場。韓國鈞讀信后,深受感動,贊許新四軍“唯有本臺端力求合作,奔走和平”。
主持正義,支持新四軍反摩擦
9月中旬,在黃逸峰協助下,由韓國鈞主持在海安召開“停止蘇北內戰,團結抗日”協商會議,季方、朱履先、李俊民等蘇北著名人士以及八縣代表出席了會議。韓國鈞、黃逸峰、季方、李俊民等聯名發出了3份函電。第一份函電是致蘇北各方面軍事長官的,“值此敵寇當前,尤以保存實力,團結對外,以期掃蕩敵氛,收復失地。彼此縱有誤會,亦應和平解決”。另兩份電函是發給重慶政界人士、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黃炎培、吳稚暉、鈕永建等人的,控訴韓德勤在蘇北的10萬軍旅不能收復失地,卻肆意排斥異己,虐待民眾,仰懇中央疾電江蘇省府息戰停爭,或派要員蒞蘇挽救危局,請他們將此電轉給蔣介石。第三份則是專門控訴韓軍封鎖禁運糧食和販糧資敵的。
正當新四軍和韓國鈞等各界人士呼吁團結合作、共同抗日之際,韓德勤為制造進攻新四軍的借口,于9月22日提出“新四軍如有合作誠意,應首先退出姜堰,再言其他”。當時各界人士都認為韓德勤這個條件太苛刻,新四軍難以接受。陳毅為了人民的利益,同時為了徹底剝奪韓德勤向新四軍進攻的借口,在9月27日在姜堰召開的蘇北軍民代表會議上,宣布“為達到在蘇北合作抗日的目的,愿意讓出姜堰”。民主人士無不欽佩新四軍委曲求全、光明磊落的態度。蘇北名士朱履先說:“如果你們退出姜堰,省韓還來進攻,則是欺人太甚,無理萬分,不但欺騙了你們,也欺騙了我們,省韓必遭蘇北人民共棄”。
新四軍撤出姜堰以后,韓德勤又得寸進尺,要“新四軍經黃橋,開回江南,否則,無商談余地”,并大罵奔走調停的愛國民主人士是“親共分子”“失意政客”“漢奸”“敵探”等等。韓德勤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不僅激起新四軍廣大指戰員的無比憤慨,也遭到各界人士的強烈譴責。韓國鈞打電話斥責韓德勤“賊子無信,天必殛之”。
新四軍撤出姜堰后,韓德勤糾集26個團3萬余人的兵力,以其嫡系八十九軍和獨立六旅為主力,向黃橋發動進攻。因違背民意,出師無理,在新四軍的反擊下,韓德勤慘敗。
黃橋戰役的勝利,為新四軍立足長江以北抗日,創建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舉行了一個奠基典禮。黃橋戰役的結果使韓國鈞老人看出了共產黨在政治上以民族抗戰利益為重的愛國救民之宗旨,在軍事上以弱勝強的高超指揮之智慧,從而將抗戰勝利的希望寄托于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
堅定抗戰必勝信念,積極投身抗日洪流
黃橋決戰之后,新四軍乘勝東進海安,陳毅和韓國鈞的接觸更加頻繁。10月9日,陳毅到達海安時,韓國鈞親自迎接,并于當晚設宴為陳毅、粟裕、管文蔚、陶勇等新四軍將領慶賀。韓國鈞盛贊陳毅“數十年來,在軍人中從未見有如此雄才大略、文武全才如陳將軍者”。認為陳毅“具有管(仲)樂(毅)之才,共產黨如有十個八個這樣的人才,一定能夠得天下”。陳毅在海安的40多天均居住在韓國鈞公館之中,韓國鈞和陳毅“斟酒論文,接席無虛日”,成了望年交。
陳毅在海安舉行各界人士茶話會時,韓國鈞帶頭參加會議,熱情贊揚新四軍的抗日功績,呼吁各界共同支持新四軍東進抗敵。韓國鈞積極支持并參與籌劃建立以黃逸峰為司令的聯合抗日部隊,他還主動協助新四軍做好黃橋戰役中俘虜的國民黨軍中下級軍官釋放工作,使共產黨的政策為國民黨軍隊所折服。
為了促進團結抗戰,由韓國鈞與李明揚發起召集蘇北抗敵和平會議,確定以“聯抗”司令部所在地曲塘為開會地點,時間定于10月30日。新四軍代表陳毅、管文蔚、朱克靖,八路軍南下部隊政治部主任吳法憲,稅警團和一部分保安旅的代表,通、如、靖、泰、東臺、江都、興化、高郵等8個縣的代表30余人,齊集曲塘;31日李明揚也到會,但韓德勤的代表拒不到會。會議氣氛十分活躍,各方代表慷慨陳詞,一致譴責韓德勤對休戰之事無誠意。韓國鈞發言指出:“西安事變,恩來先生及中共大仁大義。此后只聞國民黨限共反共,不聞中共有反國民黨行為。新四軍一再退讓,韓德勤一再進攻,確屬事實。我84歲的老頭子,不是共產黨,但就事實講公平話,目前政府及國民黨不與中共合作,絕不能抗戰救國。論政策及人才國不如共,乃是事實。”通過這次會議,穩定了地方實力派,團結了中間階層,規定了共同遵守的章程,揭露了韓德勤的反共陰謀,確立了新四軍在蘇北的政治領導地位。
11月15日,蘇北臨時參議會在海安召開,參加的有14個縣,388位議員。劉少奇、陳毅出席了會議。韓國鈞積極參與籌劃并到會講話。經過反復磋商,公推韓國鈞為名譽議長。選舉黃逸峰為議長,朱克靖、朱履先為副議長,任命管文蔚為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主任。
此后,韓國鈞為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發動各界民眾團結抗日,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直到病危時,還諄諄勸導親朋好友:“共產黨是真正的革命黨,人才濟濟,你們應該和他合作”,并再三囑咐“要跟共產黨走”。
死不事敵,高尚的民族氣節
皖南事變后,日軍乘勢第二次侵占海安。韓國鈞帶著家人移至東鄉的徐莊避難。
1941年的一天,敵南浦旅團長,汪偽政權秘書長李士群、偽蘇北行營主任臧卓等日偽要人到韓國鈞居住的海安徐莊,威逼他出山擔任偽江蘇省省長。韓國鈞說:“老朽是中國人,寧死不當一天亡國奴!”敵酋氣急敗壞,以手槍、指揮刀相威脅。韓國鈞泰然自若地微笑道:“吾八十老翁,死何足畏,諂敵圖生,誓不為也,請即槍斃!”敵偽無奈,改請韓國鈞移住海安故宅,欲以此軟化韓國鈞。遭到韓國鈞拒絕:“垂死之人,不能再見海安慘狀”。敵偽只得將他軟禁起來。
韓國鈞怨憤成疾,日漸加重,他以“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自勉,臨終前繼續堅持抗日救亡活動。1942年1月23日,韓國鈞叫人將他攙扶到桌前,執筆給陳毅、黃逸峰、李明揚分別寫信,要求各方團結,堅持聯合抗日;又口授家人擬一電稿至重慶全國參政會,希望國民黨以大局為重:“誓死殉國,命在旦夕,年逾八旬,死何足惜。惟愿兩黨團結,共御外侮,恢復大業。”最后囑咐家人:“抗日勝利之日,移家海安,始為余開吊,違此者不孝。”言畢氣絕。
陳毅驚聞韓國鈞老先生逝世,悲痛萬分,新四軍和“聯抗”分別派代表前往徐莊悼念,劉少奇、饒漱石、陳毅等分別敬獻挽聯。新四軍還在軍部所在地阜寧張莊隆重召開追悼大會,陳毅致悼詞,頌揚韓國鈞老先生寧死不屈,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延安《解放日報》報道了這次追悼會的消息。重慶全國參政會也為韓國鈞老先生召開了追悼大會,會上國民黨代表、共產黨代表都發表講話贊揚其愛國精神,對其高度評價。重慶《新華日報》、上海《大公報》分別發表社論“追悼民族老戰士韓紫石先生”。
陳毅在《記韓紫石先生》一文中,稱韓國鈞老人為“民族抗戰之楷模”。為了紀念韓紫石老先生,在其逝世一周年的1943年1月23日,經中共蘇中區委、蘇中行政公署批準,以泰興、泰縣、東臺和如皋的一部分鄉村為基礎,成立“紫石縣”,以表彰韓紫石在抗日救亡中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