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本刊專訪 > 愛國民主人士何冰生軼事
愛國民主人士何冰生軼事
作者:阜統信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5-08 瀏覽次數:7834
何先生為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思想進步,愿意幫助共產黨人。
何冰生(1894.4—1974.2),阜寧縣阜城鎮人。祖父系清朝舉人,父親和三位伯叔均為秀才。何先生曾任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文書科科員,北京圖書館館員。北洋軍閥混戰時,返歸故里,創辦地方小報,任《阜寧日報》《阜寧時報》副社長,并自辦《黃浦公報》《湖海商報》,揭露社會黑暗和豪紳們的丑行,深得群眾敬仰,和邑人龐友蘭(1940年被選為阜東縣參議會參議長、鹽阜區參議會副參議長)、楊芷江(1940年被選為阜寧縣、阜東縣參議會副參議長)有密切交往。
何先生為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思想進步,愿意幫助共產黨人。1928年至1930年,阜城北門外中共窯工黨支部書記胡長清,為幫助縣委籌集活動經費,經常向楊畫匠借高利貸。1933年10月起,阜寧縣委地下黨組織屢遭破壞,楊債主屢次向胡長清索還債款未果,便通過警察催逼。地下黨外圍組織請何冰生先生出面斡旋,楊債主才主動取消債款,并保證永不索取。
1937年10月,中共上海地下組織的上海救亡歌詠協會宣傳團第二隊,在陳飛、馮國柱等地下黨員的率領下奔赴延安,經南通、如皋等地,聯絡該地的進步青年許家屯、俞銘璜、唐小石等人,沿途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11月到阜寧,何冰生及楊芷江、龐友蘭等熱情接待,何先生組織阜城工商學界及市民,熱烈歡迎,并竭力協助馮國柱等一行組織演出和宣傳活動:召開座談會、演講會、文藝宣傳會,高唱《東北流亡曲》《大刀進行曲》《打回老家去》等革命歌曲;在阜城大操場組織有萬人參加的演講會,激發了阜寧各界人民抗日愛國熱情和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宣傳團離開阜寧時,何先生動員友人汪兆瑞等取下手上金戒指相贈,解決宣傳團路費。在《湖海商報》報社里工作的進步青年陳問天,在何先生的影響下主動跟隨馮國柱、俞銘璜等人的宣傳團北上延安。
1938年4月,日軍華中派遣軍一○一旅團佐藤正三郎率5個步兵大隊,1個野炮大隊共3000余人,從南通天生港登陸,沿通榆路北犯,先后攻克東臺、鹽城、上岡、草堰、溝墩,月底阜城淪陷。何冰生浪跡于阜寧縣東北鄉的獐溝、八大家、五汛港、團洼等地,保持民族氣節,不愿在敵偽的淫威下茍且偷生。
1940年10月,黃克誠司令員兼政委率八路軍第五縱隊解放阜寧全境,何冰生積極擁護抗日民主政府,與鹽阜區和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人宋乃德、曹荻秋、馮國柱、汪星、劉丹等人交往甚密。他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擁護抗日民主政府的方針政策,為抗日救國獻計獻策。他利用在阜城文化知識界的影響,幫助團結了阜城的一大批商人和知識分子,動員他們支持根據地的經濟文化建設。
1941年2月,阜寧縣首屆參議會在碩集召開,決定修筑海堤(史稱“宋公堤”),該堤竣工后,眾議建立“宋公堤碑”。何冰生獻其所長,工筆書丹,終使由阜寧地方知名人士楊芷江撰文,顧汝磥篆額,汪周(即汪繼光)刻石的豐碑——“宋公堤碑”巍然豎于大堤之上。
是年,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委劉少奇在汪朱集召開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工作會議,何先生以老報人身份出席,會后與新四軍代軍長陳毅詩詞唱和甚樂。陳代軍長住處,曾懸掛一立軸,系汪周贈詩,何冰生先生手書。
1942年8月底,《大公報》著名記者范長江抵達阜寧停翅港。不日,《新華報》與《鹽阜報》聯袂舉行“報人座談會”。何冰生在會上得晤范長江,甚為敬佩,即興賦詩二首以表歡迎,“天界英才大任權,提高民主筆傳官。蜀西當局誰知己,蘇北主人獨重賢。繞道登山險不憚,同情抗日志彌堅。君家濱海堤猶在,相遇聚談話往年。”“海內爭呼名記者,傳家己任衍貽謀。發聾振聵言殊切,救弊補偏意不猶。耳目一新聞見廣,俗風四境易移周。識荊聚會方嫌晚,何幸南針到此留。”
1953年,何冰生受聘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歷任政協阜寧縣第一二屆委員,第三屆常委。1954年7月,被選為阜寧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9年,阜寧縣黨政軍民興建阜寧烈士陵園,何冰生沐手恭書阜寧烈士紀念碑碑銘,嵌于碑身之北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