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將星追蹤 > 戰神粟裕——斯大林敬!蔣介石怕!
戰神粟裕——斯大林敬!蔣介石怕!
作者:歐陽青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7期 日期:2013-11-20 瀏覽次數:7849
將星粟裕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他歷經紅軍游擊戰、抗日烽火和解放戰爭的千錘百煉,并以杰出的軍事謀略演繹了蘇中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渡江戰役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戰例。粟裕用兵如神、戰功赫赫,廣受中外贊譽。
● 斯大林:六十萬戰勝八十萬,奇跡!
● 林彪:粟裕打的是神仙仗,我不敢打!
● 蔣介石:粟裕是詭計最多的對手!
紅軍時期千錘百煉
“在長期革命戰爭中,粟裕同志始終戰斗在第一線,他努力學習并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揮過一系列重大戰役、戰斗,尤其善于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戰功。”這是中共中央對大將粟裕的評價。
粟裕是中國共產黨的部隊中唯一一名由普通戰士一步步走上大戰略區軍事指揮員崗位的將軍。他沒有上過正規軍校,但深受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熏陶,征戰多年,在軍事理論和實踐中有很深的造詣。他總能根據戰場的實際,準確把握戰役重點,奇招迭出,謀略多樣;點將精準恰當,用兵鬼神莫測;作風果決,行動大膽,令人折腰。
在人民戰爭中,他率領的部隊演繹出了數不盡摧枯拉朽、氣吞山河的活劇。他用兵如神,指揮果斷,敢攻善防,戰略戰術機動靈活,敢于大膽地迂回穿插,擅長機動作戰,堪稱智勇雙全、膽識超人的革命軍事奇才。沒有任何敵人可以阻擋粟裕發起的攻勢,也沒有任何對手能逃脫被殲滅的命運。經過戰火的千錘百煉,粟裕終于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戰功赫赫、出類拔萃的軍事家、戰略家。
粟裕的成長是一個千錘百煉的過程。南昌起義時,粟裕在起義總指揮部警衛隊擔任警衛班長,奉命保衛起義軍將領葉挺、賀龍、劉伯承、朱德的安全。起義部隊南下后,粟裕所在的警衛隊仍在沿途擔任前敵革命委員會和起義總指揮部參謀團的警衛任務,并負責押運在南昌繳獲的大批武器彈藥。
1927年初冬,粟裕經歷了南昌起義部隊南下的失敗,他矢志不移,依舊毅然跟隨朱德北返西征,在贛南山區歷盡“贛南三整”的艱辛,最終成為朱德、陳毅領導的南昌起義軍余部800名精華骨干中的一員。1928年1月,粟裕參加了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4月,已升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連指導員的他,隨部隊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這是粟裕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朱、毛紅軍會師后不久,正式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毛澤東任命粟裕為第十師第二十八團第五連黨代表。從此,粟裕的革命軍事生涯翻開了新的一頁,成為朱毛紅軍嫡系中的嫡系。
從1928年4月到1934年7月的6年間,粟裕經歷了中央蘇區的創建和歷次反圍剿斗爭,在實戰中學到了毛澤東、朱德指揮戰爭的精髓,從紅軍的一名基層干部成長為高級指揮員。后來,粟裕回憶這段歷程時說:“我跟隨毛澤東、朱德同志學習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體會,是戰爭有它自己的規律,克敵制勝的辦法必須依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內在規律去尋找。我學到的這條道理,使我終身受益。”
不過,相比較而言,從時間上來看,粟裕在紅軍時期得到的提拔較慢,而且未能成為戰役軍團的主要指揮員,最高職務只是軍團參謀長。陳毅于1948年4月25日在華東野戰軍高干會議上即指出:紅軍時期的粟裕與同期的其他戰將相比,“是多年受委屈的,是提拔得最慢的一個。”比如,同是支隊一級的領導,在1929年夏天,粟裕與羅榮桓、羅瑞卿、蕭克、王良等平級,但不到半年,羅榮桓、羅瑞卿開始超越粟裕。到1931年夏天,作為師級主官的粟裕才開始超越原來同級的戰友,成為紅軍頂尖主力紅四軍的參謀長,是林彪和羅榮桓的助手。但一年后,粟裕的戰友又紛紛超越他,成為軍級主官,如王良、徐彥剛、周昆等。到1933年秋,紅七軍團成立時,粟裕雖然升任軍團參謀長,但過去比他職務低的尋淮洲、樂少華等人已分別成為該軍團的軍團長和政委。1934年初冬,紅十軍團成立時,粟裕過去的戰友劉疇西又成為該軍團軍團長。就這樣,粟裕做了3年半軍級和軍團級參謀長,默默無聞地甘當配角,任勞任怨。
盡管如此,但毫不影響粟裕能打出優秀的戰績。1930年12月,中央蘇區紅軍第一次反圍剿時,作為紅六十四師師長的粟裕,率奇兵埋伏于龍岡小街,活捉張輝瓚,為紅軍殲敵取勝立下了頭功。戰后,毛澤東揮毫填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一首,以磅礴的氣勢,記錄下了紅軍贏得的這一歷史性偉大勝利。
1934年7月,中央決定先派出紅七軍團以“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名義,打到國民黨的腹心地區,調開并分散敵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進行戰略轉移。時任紅七軍團參謀長的粟裕擔任先遣隊參謀長。11月4日,中革軍委命令紅七軍團同閩浙贛蘇區的新紅十軍及新升級的地方武裝合編,成立紅十軍團,繼續擔負抗日先遣隊的任務。但終因寡不敵眾,先遣隊于1935年1月底在懷玉山遭到失敗,4位主要領導先后壯烈犧牲,只有粟裕歷盡千辛萬苦,率領余部突圍,抵達閩浙贛根據地。不久,粟裕擔任新組建的閩浙贛挺進師師長,創建了以仙霞嶺為中心的浙西南游擊戰爭根據地,堅持了為期整整3年的南方游擊戰爭。
抗戰時期屢立奇勛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4月下旬,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批準任命粟裕為新四軍先遣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擔負挺進蘇南敵后戰略偵察的重任。先遣支隊的隊員,都是強中選優,勇中挑智,加之訓練有素,所以部隊質量高,戰斗力強。
6月17日,粟裕敏銳地抓住戰機,在江蘇鎮江西南15公里處的韋崗鎮伏擊日軍汽車隊,激戰半小時,斃傷日軍20余人,擊毀汽車4輛,繳獲槍支彈藥及軍需物資若干。新四軍軍部盛贊道:“先遣隊的確起了先鋒作用,奠定了我們在江南發展和勝利基礎”,并“在全軍表揚,號召全軍學習”。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向新四軍軍部發了嘉獎電:“所屬粟部,襲擊韋崗,斬獲頗多,殊堪嘉尚。”
韋崗伏擊戰,首戰告捷,震動江南。此戰被稱為新四軍的抗日處女戰,其戰略意義非同尋常。粟裕也因此一戰成名。隨后,粟裕任江南指揮部副指揮,參與創建茅山抗日根據地。他和陳毅一起,率部東進北上,轉戰大江南北。
從抗戰中期到抗戰末期,粟裕率部與日軍作戰百余次,作戰樣式也逐步由運動戰上升為具有相當規模的攻堅戰。
黃橋戰役。時任蘇北指揮部副指揮的粟裕,采取以黃橋為軸心,集中兵力、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法,把主要兵力用于突擊,少部兵力用于防守,一反常規地選取攻敵目標,先打強敵,再擊弱敵。以伏擊戰為主,阻擊戰為輔,結果殲敵萬余,繳獲各種槍支3500余支,取得了水網平地運動戰的勝利。此戰勝利,實現了新四軍與八路軍在蘇北東臺的會師,奠定了新四軍蘇北根據地的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此戰還以奇險著稱,是粟裕成功地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發端,也是他由一個杰出指揮員成長為成熟戰略家的重要標志。
車橋戰役。時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的粟裕,采取“猛虎掏心”戰術,以一部兵力猛撲核心據點車橋鎮,以大部兵力殲擊援敵,共殲滅日軍大佐以下465人,創敵后戰場一次俘虜日軍24人的最高記錄,從而取得了攻點與打援的雙重勝利。此戰使蘇中、蘇北、淮南、淮北4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同時標志著蘇中部隊向正規化兵團的躍進。
天目山戰役。時任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的粟裕,先采取抗擊與反擊的戰法,打垮了進攻的頑軍。接著,采取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戰法,用少量部隊鉗制頑軍多路,而集中兵力捏成一個拳頭攻殲頑軍一路。最后,在敵多我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粟裕采取巧設疑陣,誘敵冒進,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法,擊垮和殲滅了多路頑敵。這樣,在4個多月的時間里,粟裕率部連續3次進行山地運動作戰,共消滅頑軍1.3萬余人,取得了反頑戰役的勝利。此戰在全軍范圍內率先實現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為部隊進行大規模運動戰、殲滅戰積累了經驗。
七戰七捷名震中外
解放戰爭時期,是粟裕軍事生涯最輝煌的時期。戰爭之初,中共力主和平,力圖避免內戰,求和不成,無奈被迫應戰。各戰略區全線出擊,但形勢并不樂觀。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發動內戰,槍響當日,華中野戰軍本來要奉命西出津浦線,到淮南作戰,但粟裕提出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得到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首肯。
粟裕立即付諸作戰行動,最終書寫了蘇中七戰七捷的軍事神話:
一戰宣泰,如同猛虎撲食,非常迅猛地吃掉國民黨軍整編第八十三師3000余人,首創殲滅美械裝備的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紀錄。
二戰如南,出其不意地長途奔襲第四十九師,萬余敵人被殲。一次殲敵如此之眾,在解放戰爭中尚屬首次。
三戰海安,粟裕僅用第七縱隊3000多兵力,英勇抗擊5萬多敵人的輪番猛攻,創造了敵我傷亡15比1的模范戰例。
四戰李堡,趁新編第七旅換防交接時,一頓亂打,國民黨軍兩個團被“包餃子”。
五戰丁林,如秋風掃落葉般殲滅由美國特務梅樂斯和國民黨軍統特務戴笠合作訓練出來的特務武裝—被稱為“袖珍王牌軍”的交通警察總隊。
六戰黃橋,救邵伯,打援敵,“攻魏救趙”,殲敵整編第六十五師兩個半旅1.7萬余人,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一次作戰殲敵最多的新紀錄。
七戰邵伯,第十縱隊各團輪番守備,頑強防守,英勇反擊,堅持4天4夜,殲敵2000余人,水網陣地巋然不動。
蘇中七戰七捷,每一戰規模不是很大,但每一戰都很經典,是游擊戰轉運動戰的典范,歷時一個半月,殲敵5萬。這些戰役以運動戰為主,通過部隊的大規模運行,形成力量上的局部不均衡,尋找有利戰機,以優勢兵力逐步消滅敵人。
七戰七捷既是粟裕打響華東戰場反擊蔣介石戰略進攻的第一槍,又是粟裕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對毛澤東軍事戰法創新運用的開始。他實行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嫻熟地運用各種戰役手段打擊敵人。“兵貴神速”顯神威,“棄強打弱”來致勝,是蘇中七戰七捷的最大亮點。粟裕開創了少有的開戰大捷,一出手就贏得滿堂彩。毛澤東喜出望外,馬上起草電報發給各戰略區,介紹這一“造成輝煌成果”的經驗,并希望各區仿照辦理。蘇中七戰七捷后,毛澤東對粟裕的杰出軍事能力深信不疑。
華野作戰奇跡連連
華東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國民黨軍的主力大多集中在這里。蔣介石把他的五大主力中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第十一師、第五軍等3個“王牌”都投放在此,另外還有整編第二十五師、桂系的第七軍等戰斗力很強的部隊,裝備多數為美械、半美械師。具有遠見卓識、高屋建瓴思想的毛澤東,對東北和山東這兩塊解放軍最重要的戰略區非常重視,將敵軍一舉一動,盡收眼底。1947年初,中共及時將陳毅率領的山東野戰軍與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合編成華東野戰軍,并決定由陳毅領導,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從此,粟裕挑起了華東戰場戰役指揮的重擔。很快,華野在五大戰場中一枝獨秀,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戰事奇跡接連出現,殲敵紀錄不斷刷新,一年下來,華野殲滅國民黨軍主力40多個整師,殲敵人數占全國戰場總和近半。
宿北戰役。粟裕以一部兵力鉗制其他3路,集中主力3個縱隊和2個師共24個團,打擊從宿遷向新安鎮、沭陽進攻的,對解放軍威脅最大,同時也是戰斗力較弱的一路國民黨軍。這就化被動為主動,創造了戰機,形成了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局面。解放軍以多吃少,以強擊弱,以運動戰、圍殲戰為主,阻擊戰為輔。經過5天激戰,殲滅國軍整編第六十九師3個半旅共2萬余人。宿北戰役相當于天目山戰役第二階段的規模擴大版,是山東和華中野戰軍會師后首次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師的勝利,初步取得了大兵團協同作戰的經驗,對爾后華東戰局的發展有重要影響。12月26日,延安《解放日報》社論稱這一戰役是華中解放區空前的大勝利。
魯南戰役。粟裕依然反常用兵,先打強敵,以多吃少,以強擊強,以運動戰為主,圍殲戰、攻堅戰為輔,集中兵力打擊向臨沂進攻的一路強悍敵師。最終出奇制勝,殲滅了國軍整編第二十六師、整編第五十一師和第一快速縱隊,殲敵5萬余人。此役成為華東野戰軍在華東戰局的第一個空前大捷,并獲得了對機械化部隊作戰的經驗,為組建華野特種兵部隊奠定了基礎。
萊蕪戰役。粟裕在山東戰場大踏步進退,擺脫強敵進攻,尋機殲滅弱敵,采取誘敵深入,暗渡陳倉的戰法,即“舍南取北,避強擊弱”、“示形于魯南,決勝于魯中”,僅以2個縱隊鉗制南線國軍主力,而以7個縱隊揮師北上,進行大規模運動戰。作戰中以多吃少,以強擊弱,以運動戰、圍殲戰為主,伏擊戰為輔。最終,全殲孤立分散的李仙洲集團7個整編旅共7萬余人。此次大殲滅戰,是解放戰爭以來一次戰役殲敵數量最多的典型戰例,殲敵速度之快、數量之多、所付代價之小,都創造了解放軍作戰的空前紀錄。萊蕪戰役不但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南北會師、侵占整個山東的狂妄計劃,而且將渤海、魯中、膠東、濱海4個地區完全連成了一片。陳毅高度評價了粟裕的戰役指揮能力: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孟良崮戰役。粟裕緊抓稍縱即逝的戰機,以4個縱隊鉗制阻擊,以5個縱隊重點攻擊敵軍,采取正面突破,分割兩翼,斷敵退路,四面包圍和阻擊南北各路援敵的戰法,將國軍最精銳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從其“集團滾進”的3路兵團中強行分割開來,加以圍殲。七十四師素稱蔣家王朝“鐵軍”、“五大主力”之首,雙方兩強相遇,戰斗異常激烈,每個山頭都要經過反復爭奪。以“常勝將軍”自居的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企圖“中心開花”,對解放軍形成反包圍。粟裕則以中心突破反擊國軍的中心突破,命令部隊無論白天黑夜不間歇地攻擊,宛如猛虎掏心。解放軍以多吃少,以強擊強,集中兵力打殲滅戰,以野外攻堅戰為主,陣地阻擊戰為輔。最終,整編第七十四師灰飛煙滅。粟裕指揮華野主力在腹背受敵、環境非常險惡的情況下打了一個險中奪勝的殲滅戰,可謂虎口拔牙,取得了在敵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輝煌勝利,創造了驚天動地的戰爭奇觀!
粟裕題詞
豫東戰役。此役是落實毛澤東的戰略決策,具體實施大兵團作戰的成功體現。戰前,雙方力量總體相差無幾,而以對方稍強,部隊經過幾次大規模運行,粟裕終于在豫東地區鎖定了向東運動的國軍區壽年兵團。得到中央軍委批準后,粟裕遂指揮部隊采取分進合擊的方法,在劉鄧大軍的協同下,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采取以野外攻堅戰和城市攻堅戰為主,陣地阻擊戰為輔的作戰方法,取得了圍殲區壽年兵團主力9萬余人的重大勝利,開創了解放軍大兵團作戰殲敵的先河,打破了國軍中原戰場上的防御體系,極大改善了中原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為后來淮海戰役的戰略大決戰創造了條件。
濟南戰役。戰前,首次出現了華東戰場上解放軍兵力超過國軍兵力的情況,從而使華野在戰役和戰略上都掌握了主動權。華東野戰軍決心集中全軍攻濟打援,粟裕以占參戰總兵力44%的14萬人組成攻城集團,僅經8晝夜大規模連續突擊,一舉攻克設防堅固的山東省省會濟南,殲敵10萬余人,俘第二綏靖區中將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官34名,開創了解放軍攻克大城市之先河,使山東解放區和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濟南攻堅戰也成為解放軍三大戰略決戰的序幕戰。
淮海戰役。此役是粟裕以軍事家的戰略眼光,準確判斷戰場形勢,由小規模打成大規模的經典戰役。在濟南戰役尚未完全結束時,粟裕就向中央軍委建議下一步戰役行動:一是攻占兩淮,二是攻占海州、連云港,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很快得到了毛澤東的首肯。這就是被軍史專家稱為“小淮海”的戰役。后來,中原野戰軍先后攻克鄭州、開封,由西向東推進,形勢對解放軍十分有利。再加上遼沈戰役勝利,使蔣介石的力量大大削弱。于是,粟裕向中央軍委建議,以主力向徐蚌線進擊,抑留敵人于徐州及其周圍,爾后可分別消滅與逐漸殲滅之。這樣,由“小淮海”演變為“大淮海”。最后,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下,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以野外運動戰、追殲戰、攻堅戰為主,陣地阻擊戰相結合的多元化作戰樣式,歷時66天,取得了殲滅敵軍55.5萬余人的巨大勝利。其中,華東野戰軍殲敵44萬余人。淮海戰役規模之大、殲敵之多,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解放軍以60萬兵力打敗了國軍80萬兵力,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淮海戰役使蔣介石在華東、中原戰場上的精銳部隊喪失殆盡!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國局面亦可基本解決。”“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下了第一功!”
渡江戰役。粟裕指揮第三野戰軍中、東兩個集團,先后發起攻擊并突破長江千里江防,隨即解放南京,國民黨22年的反動統治結束。接著,在江南千里大追擊中,粟裕指揮大軍,克服陰雨連綿和道路泥濘的環境,分路兼程疾進,實施戰役迂回,切斷京杭公路,將南逃的國民黨軍5個軍近10萬人包圍殲滅于郎溪、廣德地區,之后解放杭州。
上海戰役。粟裕以“瓷器店里捉老鼠”的戰法,解放了這座我國當時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戰役打響后,解放軍從兩翼迂回包抄,東襲川沙、高橋,西攻劉行、月浦,誘使國軍主力部隊至上海外圍,爾后解放軍合圍鉗擊吳淞口;接著,解放軍又從中間穿插分割突破,先攻市區蘇州河南一線之敵,而后會攻蘇州河北之敵,最終殲滅守軍8個軍15萬余人。
經過三年解放戰爭,粟裕在指揮大兵團作戰上獨樹一幟,戰勝了眾多國民黨軍的重量級對手:先是薛岳、湯恩伯、張靈甫,后為王耀武、黃維、邱清泉、胡璉、杜聿明。也正因戰功卓著,粟裕躋身中共最著名的將領之列。當然,作為常勝將軍,粟裕也有失誤的時候:孟良崮戰役之后,華野進行了“7月分兵”,粟裕指揮所部在南麻和臨朐兩次戰斗中失利;建國前夕,又在金門、登步島戰斗中失利,原因都是麻痹輕敵。
粟裕堪稱二十世紀在血與火的戰爭風云中脫穎而出的偉大軍事將才,為不少中外志士仁人所欽佩,所折服。對粟裕的軍事才干,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皆贊不絕口。戰爭年代,人民群眾對粟裕的贊嘆也特別由衷,華東地區的老百姓在自家大門口貼的最多的一副對聯就是:“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
作者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