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藝苑 > 哨所有棵小白楊
哨所有棵小白楊
作者:姚定范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5-16 瀏覽次數:7824
卡倫是錫伯語中的哨所。后來,這個哨所因這棵普通的小白楊而聞名全國,它位于中哈(哈薩克斯坦)邊界新疆塔城裕民縣的塔斯提。
小白楊哨所
用一棵樹來命名一個哨所,這本來就是一個傳奇。
1983年春,一位錫伯族母親把自己親手培育的20棵白楊樹苗裝進戍邊遠行的兒子的行囊,再三叮囑:“你一定要想辦法把這些樹苗種活,讓白楊樹陪著你們守邊防。”
這個叫程富盛的錫伯族戰士把20棵樹苗帶回哨所,全哨所的官兵挖坑抬土澆水,精心培育,終于有一顆樹苗成活了、長大了,枝繁葉茂,沙沙歌唱。然而,程富盛此時也要脫下軍裝,告別軍營。他站在白楊樹下,舉手向戰友們行最后一個軍禮,淚如雨下,心中默默念著:卡倫,卡倫。
卡倫是錫伯語中的哨所。后來,這個哨所因這棵普通的小白楊而聞名全國,它位于中哈(哈薩克斯坦)邊界新疆塔城裕民縣的塔斯提。
卡倫,哨所,錫伯族,我無意間觸碰到了掩隱在歷史深處錫伯族西遷御邊的一次史詩般的壯行。
1690年以后,英帝國和沙俄帝國不斷擴張,在中國西北邊陲爭奪勢力范圍,新疆先后爆發準噶爾、大小和卓叛亂,新疆的防務問題開始逐年凸顯。1762年,清政府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統管新疆軍政邊防。1763年10月初,首任伊犁將軍明瑞,經實地勘察,奏請屯田、筑城、設置卡倫、駐軍諸細節,并明確提出“選調盛京錫伯族士兵來疆屯墾戍邊”。
乾隆皇帝命軍機大臣廷議:“從盛京(今沈陽)所屬錫伯兵內,揀選家中無所牽掛、年富力強、馬背技藝諳練、善于打獵者1000名,官員內選防御10員、驍騎校10員,酌派官員,攜眷前往”。盛京將軍舍吐肯領旨,迅速從沈陽周圍17城內,抽調1020名年齡在20至40歲的錫伯族青壯官兵,連同家眷3275人,組成了一個特殊的西遷兵團,并奉旨分別于1764年農歷四月初十和四月十九開拔起程。第二批部隊出發的前一天,正值錫伯族祭祖之日,西遷的錫伯族兒女和親人在沈陽家廟太平寺拜別祖先。這一天,日后成為錫伯族最重要的節日西遷節,至今已有256年歷史。
西遷之路,迢迢萬里。路有多遠,從無一人走過;路有多難,沒有一人知道。皇上一紙圣旨,國家一聲召喚,錫伯兒女無所畏懼,攜家帶口,告別沈陽,騎馬驅牛,踏上漫漫征程。隊伍出彰武臺邊門,翻越大興安嶺南麓,踏過一望無垠的蒙古大漠和荒無人煙的浩瀚戈壁,闖過陰雨連綿的克魯倫路,繞過杭愛山,經過4個月的艱苦跋涉,至1764年農歷八月中旬進入烏里雅蘇臺。此時的漠北高原,氣候寒冷,青草無存,大雪阻路。畜群又流行瘟疫,從沈陽出發時帶來的3000多頭牛,死得只剩下440頭,馬匹也是瘦弱不堪。乾隆接報,頒旨就地扎營過冬,待來年草木返青,再啟程前往伊犁。
錫伯族隊伍在蒙古高原休整7個月。1765年農歷三月,隊伍從蒙古部落補充戰馬500匹,駱駝500峰,自烏里雅蘇臺拔寨起程,繼續向新疆挺進。但蒙古至新疆沿途幾乎都是人跡罕至的高寒無人區,隊伍歷經千辛萬苦,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經科布多翻越阿爾泰山,終于進入新疆境內。可此時正值春季,阿爾泰山積雪融化,洪水泛濫,軍隊在科布多被困長達兩個月之久,牲畜和糧草消耗十分嚴重。大軍首領一面緊急上報伊犁將軍請求支援,一面率軍與高山洪水周旋。
伊犁將軍明瑞收到錫伯大軍求援報告,命大臣愛隆阿籌集大米400石、羊2000只前出接應。雙方在塔城會師時,錫伯軍隊已斷糧一個多月,全靠挖野菜、吃樹皮度日,隨行家眷有很多孕婦早產,剛出生的嬰兒缺乏布匹,竟用干草包裹抵達新疆。路人見之,無不潸然淚下。
這支錫伯族的西遷大軍,帶著老人、婦女和小孩,僅僅用了459天就走完了朝廷預計兩年的路程,還包括在烏里雅蘇臺休整的7個月和科布多被困的2個月,行動之迅疾堪稱人類遷徙史上的奇跡。
完成西遷壯舉的錫伯軍隊,換掉襤褸的衣衫,穿戴上最整潔的衣帽,精神抖擻地在綏定城接受伊犁將軍明瑞的檢閱。明瑞將軍驚奇地發現,歷經艱苦遷徒的隊伍,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到5050人。包括新出生的350個嬰兒,還有405名編外人員,自愿從沈陽一路跟隨軍隊來到新疆,加入到保衛邊疆的行列。更有許多婦女懷抱著嬰兒,替她們在西遷途中死去的丈夫答到。這些嬰兒,也被史學家稱為“世界上最小最小的兵”,因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們稚嫩的肩膀上就擔負起了保衛祖國的神圣使命。當明瑞將軍聽到懷抱嬰兒的錫伯族母親齊聲答到時,禁不住老淚縱橫,翻身下馬,向這些偉大的母親鞠躬致敬。
錫伯軍隊到達伊犁河南岸,迅速組建錫伯營,“入則為農、出則為兵”,巡查邊界,緝拿逃犯,抵御外敵,放牧耕種。為戍守邊關,錫伯營在伊犁河谷共設立了19處卡倫。但現在,19處卡倫只有7處留在中國境內,其他的12處在1881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的《中俄伊犁條約》中,連帶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以霍爾果斯河為界的7 萬多平方公里土地,悉數劃入沙俄版圖。沙俄還一度以威逼利誘的方式強迫錫伯族留在沙俄境內,但忠誠的錫伯族兒女卻毅然決然回到祖國懷抱,繼續守衛在祖國西北邊陲。屹立在中哈邊境上的清代卡倫,猶如一座座歷史豐碑,見證著錫伯族人民為國戍邊的壯美情懷。
卡倫,卡倫。錫伯族西遷戍邊,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撼天動地的偉大壯舉。英雄的血脈代代相傳,傳奇的故事綿延不絕,塔斯提邊防哨所的戰士程富盛,就是錫伯族西遷將士的傳人。
錫伯族西遷紀念館
程富盛帶著母親送的白楊樹苗站崗戍邊,“小白楊陪我一起守邊防”的故事,被哨所的戰士寫進了日記,被軍旅出身的作家梁上泉寫進了詩里,發表在《解放軍歌曲》上。總政歌舞團作曲家劉志,是一個從基層戰士、師業余演出隊隊員、創作員、創作組組長,一路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他把自己名字的“志”字上下拆開成為士心,意為戰士之心。這個出身板胡世家、上臺說相聲的演員,作曲無師自通,《說句心里話》《我們是黃河泰山》《我把太陽迎進祖國》等名篇佳作迭出,好歌好曲名揚天下。當他有一天從《解放軍歌曲》雜志上無意間看到老朋友梁上泉這首題為《小白楊》的歌詞后,心靈就像被電光火石擊中一般,渾身顫抖了一下。就在那一夜,他一口氣寫下歌譜,第二天天還沒大亮,就敲開閻維文的宿舍,把正在刷牙的閻維文一把拉出衛生間,摁坐在鋼琴旁,一邊抖著手里的歌單一邊說:“來來來,哥們,試一試,試一試!”閻維文這一哼一唱不打緊,傳遍天下的歌曲《小白楊》就在這個清晨誕生了。
歌聲長上了翅膀,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邊防哨卡,而塔斯提邊防哨所也由此被人們稱為小白楊哨所。
2020年春節前夕,中央電視臺《回聲嘹亮》欄目組把與《小白楊》相關的各路人馬邀請進京,來自小白楊哨所的老戰士、錫伯族退役軍人程富盛,詩人梁上泉,作曲家士心的愛人李湘、兒子劉子沐,著名軍旅歌唱家閻維文以及駐守在塔斯提邊防小白楊哨所的新一代邊防軍人,大家共話《小白楊》,共唱《小白楊》,邊關的豪情與歌聲相伴,追憶的淚水和激情暢流。
“一顆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哪桿兒壯,守望著北疆……”歌聲嘹亮,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