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騰飛的柏樹灣村
騰飛的柏樹灣村
作者:石守京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6-07 瀏覽次數:7850
柏樹灣村先后被評為“湖北省宜居村莊”“湖北省生態村”“湖北省文明村”“荊楚十大最美鄉村”,隨州市“脫貧攻堅示范村”,張桄淪也捧回了全國勞模、全國綠化獎、全國種糧大戶的榮譽稱號,還獲獎一臺拖拉機。
書記上任
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省道從隨州城出發,翻山越嶺,行進33公里,方才到達雞鳴四鎮的小山村——老區隨縣澴潭鎮村。
我攀到高高的山坡上,一眼就望見山坳里那一彎緋紅云霞。柏樹灣村“八山一水一分田”,曾是“雨天兩腳泥、晴天一身灰”,這塊因信息閉塞、交通不暢、貧窮落后而陷入沉睡的土地,在脫貧攻堅的號角聲中,漸漸蘇醒。如今的柏樹灣村,是古老的,更是年輕的。6年多的脫貧攻堅戰,讓這片有著古老文明的土地重新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說它年輕,還因為,在這里活躍著一群可愛的年輕人——他們中,就有年輕支書張桄淪,上任那年他44歲。在黨員平均年齡60多歲的柏樹灣,他是名副其實的年輕人。
2014年7月1日,柏樹灣村委會會議室,參加選舉的45名黨員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氣氛有些緊張。村里一無特產,二無企業,三無積累,倒有67萬元債務,村集體唯一的“家底”是8000畝荒山,說是窮鄉僻壤一點都不為過,村支書這副擔子像個燙手的山芋無人愿接。大家議論來議論去,一致認為只有張桄淪堪當此任。土生土長的張桄淪也曾想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因為自己家窮,考上了初中卻無錢上學。“如果大家選我,我得干,而且還要干好,因為我是黨員,這里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有我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張桄淪心里盤算著。結果張桄淪以高票當選,大家把期待和信任的眼光齊刷刷地投向了年輕氣盛的張桄淪。
張桄淪的回答是:“有大伙的支持,我干!”
頭天剛下過雨,地面泥濘不堪,上山的路打滑,張桄淪干脆卷起褲腿,把鞋襪脫了,赤腳上陣。他爬到村頭的高坡上縱目四望,遠近的高塬深溝裸露著層層黃土。村民們大都是留守老人,面色黝黑,衣衫陳舊,有的在勞作,有的在閑逛,有的在房前玩牌,只有幾個灰頭土面的孩子瞅著他。眼前的一切仿佛一張發黃的老照片,顯得蒼涼、沉寂。
全村光單身漢就有28人,510人外出打工。這樣的境況,想發展難啊!
開墾荒山
張桄淪任支書后的2016年,市委對扶貧工作重新安排,并立下軍令狀,要求全市貧困村、貧困人一定要在2020年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政令如山,壓力驟然加大,打贏脫貧攻堅戰,對張桄淪這個村支書,無疑是場大考。
為了精準識貧,按照上級要求,他組織村干部們,調查填寫村民家庭經濟檔案表格。比照標準,在全村295戶人家中,確定了51戶貧困戶,84個貧困人。面對貧瘠的山村,該怎么辦?沉甸甸的使命,山一樣壓在張桄淪的心頭。
深山朗月,燈光如豆。連續幾個不眠之夜,張桄淪苦苦思考著,柏樹灣村的脫貧之路在何方?貧困戶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翻身,平均分錢的辦法難以奏效,能不能把他們攏到一起干點大事呢?驀然間,他的腦子里跳出一個想法:把村集體的荒山變成青山綠山不就成了金山銀山嗎?但村集體的8000畝荒山,被稱為阿屎滾、阿尿流,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因土壤貧瘠,莊稼顆粒不收,倒是每年因茅草引發多次山火,光滅火費一年得1.5萬多元錢,成了村里的包袱。張桄淪毅然決定把上任的第一板斧就砍在這荒山上,立志把包袱變成財富。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笑著勸說道,這山我們已開挖三四遍了,栽過馬尾松,植過油茶,種過龍須草,一次次都失敗了,到頭來山還是荒著,你就別再瞎子點燈白費蠟了。
張桄淪不信邪,他率團走出去考察,請專家論證。專家說,這是塊適宜種金銀花、果樹、用材林的風水寶地。找到新思路,張桄淪興奮不已,思緒如潮。在扶貧日記里,他對這個想法進行一次次論證和充實。字里行間,充滿著熱情,充滿著信心,充盈著干勁。
沒資金怎么辦?政府投資需要考察、報告、審批等許多環節。但脫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不能等,需要打開思路找財源。張桄淪再次走進村民家,熱情宣講“組建合作社+村民入股分紅經營”“雙輪驅動”的開發荒山方案。哪成想,還是熱臉貼到了冷屁股。村民眼睛望著窗外,你是不是給柏樹灣在鏡子里畫了個“大餅”啊?這個股金咱不能往水里扔!再說桃三杏四梨五年,果樹生長周期長,成本高,到時候賣不上價錢,到頭來還不虧個底朝天?
張桄淪明白,老鄉們相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關鍵得看行動,那就干給大家看!
他動員11名村組干部帶頭籌資5萬元入股,村民自愿入股,成立金銀花合作社,先期開挖荒山100畝建金銀花試驗示范基地。數臺挖溝機、推土機、運輸車,轟轟隆隆進山開工了。為節省資金,基地的通路、通電、通水、開挖標準、埋肥、曬場、加工、包裝等設計方案,都在張桄淪的扶貧日記上一筆筆勾畫出來。一時間柏樹灣村成了大工地,到處機聲隆隆,熱火朝天。
天天在工地上摸爬滾打,滿身土、兩腳泥、一身汗水的張桄淪曬得黝黑,一會兒變農夫,一會兒成技術員。一垅垅間距、開挖槽的寬度、深度都要嚴格檢查丈量把關。張桄淪的行動,猶如一張大犁,翻開了沉寂的土地,讓窮困的山溝變了模樣。
一開始,村民們都遠遠地看熱鬧;后來,幾位老黨員、村干部被感動了,默默進場助陣;再后來,栽金銀花時,全村男女老少,紛紛拿著鐵鍬挖鋤、扛著花苗、挑著水桶進場幫忙。缺資金,老支書郭桂菊送來1萬元現金,說這是他們家的積蓄,先墊著用吧。70多歲的老貧困戶聶金新也送來3000元,說要入股。老人家真誠地說:“你們腰磨打手磨,石打石(實打實)干起來了,我有信心。”
先期開挖荒山100畝金銀花試驗示范基地建成后,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分給參股的村民管理,然后視情況逐年擴大。功夫不負有心人,第3年進入豐產期,百畝金銀花喜獲豐收,畝收入過1.5萬元,參股的股民按入股金的數量分紅。64歲的股民何昌玉經常帶著小板凳在基地采摘金銀花,一天也能收入80多元。
首戰告捷,張桄淪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采用股份制管理的法寶,動員全體村民入股,又向荒山砍了第二板斧,先后栽植了800余畝金銀花,50萬棵白楊樹、松樹和櫟樹,以及2000余畝優質桃樹、4000畝油茶、500畝芍藥、500畝牡丹,形成了用材林、果樹、油茶、藥材、養魚等五大產業板塊,每年可收入1600余萬元。
一幅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態畫卷徐徐鋪展開來。萬畝用材林、經濟林與鄉間公路、民居、群山相映成趣,昔日的荒山,變成了花果山、林木山、金銀山,構成一幅靜謐和諧的田園圖景……
2020年春,受疫情影響,市場略顯蕭條。可柏樹灣村的金銀花、芍藥、桃等備受青睞,一度賣斷了貨,來尋貨的回頭客和商家絡繹不絕。村民們在奮斗中得到了實惠,提起當初張桄淪力排眾議,鐵心以股份制發展企業,大伙兒都心服口服。
合作共贏
柏樹灣村現有集體經濟積累1000多萬元,每年以200萬元的速度遞增,發展產業、扶貧幫困有了本錢。張桄淪把第三板斧砍在“村委會+村干部+合作社+村企+香菇種植大戶+貧困戶”的聯產聯責聯利股份制發展模式運作上,讓鄉親們看到了好日子的希望。
一些非貧困戶上門提建議說,村里成立合作社,給貧困戶送股金入股分紅沒說的,而我們和貧困戶的生活水平其實差不多,確定貧困戶的紅線是人均年收入低于4500元,而我們家恰好是多了幾十元或幾百元,被劃在紅線外,成了邊緣人口,入不了合作社,我們也很想加入。更何況村上的土地、基礎設施等資源本就是屬于集體的。
真是智慧來自群眾,張桄淪一聽,豁然開朗,認為柏樹灣村發展的春天來了!是啊,我們建設的小康是全面小康,是惠及全村人民的小康,所有人口脫貧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志。完全應該把非貧困戶吸收進來,請他們自愿入股。這樣合作社就可以做強做大,以強帶弱,互幫互助,盡快實現共同富裕。在當天的日記上,張桄淪寫道:“通過合作社模式,村里資源變資產,扶貧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個體生產方式變集體合作社,讓村民自選勞動崗位,人人有事做,真是皆大歡喜啊!”
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全村人心所向,熱情高漲,一呼百應。村民大會上,所有村民在合作社協議書上鄭重地按下紅手印。
老支書黃繼州激動地說,當年我領著大家按下了包產到戶的紅手印,這回又按下了合作互助的紅手印。我看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之后,村民們商議制訂了合作社章程,選舉理事會成員,張桄淪當選董事長。
2017年8月29日上午,柏樹灣村紅旗飄揚,鑼鼓喧天,舉行了隆重的“種養合作社”掛牌儀式。一期投入養魚300萬元,村委會投資100萬元入股,210戶村民及種養合作社投資200萬元入股,其中村對52戶貧困戶贈送股金入股。
隨著金銀花合作社、耕地果品專業合作社等5個合作社,晟源、蔭陽等3家村辦企業的相繼成立,村民都有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柏樹灣村走出一條集團化股份制經營發展模式,構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人人都分紅”的機制。共發行股份3次,募集股金588萬元。2018年7月5日,一次分紅330萬元,148戶股民戶均分紅2.2萬多元。
年過六旬的村民徐太金,拿著2.2萬多元紅利,臉上綻放出久違的笑容,喜不自禁地說:“奶奶給起的名字這下應驗了。”他父親那輩兄弟四個,名字中分別有“幸福美滿”四個字;到他這輩,兄弟三個,名字中分別有“金銀銅”三個字。他是老大,故名徐太金。取名太金,也是長輩對孩子未來的美好期望。母親還給他起了個乳名叫“裝金罐”,即裝錢的意思。可是他的前半輩子,沒裝進錢,卻裝了窮困。
為精準幫扶最后16戶24人脫貧,2014年,村里建起首家魚苗繁育基地和500畝養魚基地。為激勵村民參股積極性,張桄淪把“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治國理政理念用于治村惠民。他出臺政策,村里為每個入股3000元以上的村民贈送1000元股金,對貧困戶每戶配股2000元入股分紅。2018年,村里在種養合作社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2500元,為每位精準扶貧對象配股937.5元。
據統計,村水產合作社、種養合作社自2017年至2019年共為貧困戶分紅90570元。
2019年村再次給每戶貧困戶贈送800元股金,入股到村辦企業;除了贈股分紅,村里還優先安排貧困戶到村五大合作社和3家村企就業,村里公益性崗位優先提供給貧困戶。
扶貧先扶智,為不讓一個貧困學子輟學,并享受到國家政策紅利,2019年秋,張桄淪安排村干部協助村上兩個貧困大學生申請了“雨露計劃”,每人每年可獲3000元補貼。其他學段的貧困戶子女,村里主動對接相關部門,無一遺漏地申請到政策補貼,確保無一輟學。
鄉村“嬗變”
2015年,柏樹灣村掀起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潮,使這個小山村發生了“嬗變”。
張桄淪認為美麗鄉村建設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標志性工程,他堅持兩手抓、兩手硬,高招迭出。一是把美麗鄉村建設與脫貧攻堅、異地搬遷相結合,對全村里26戶人家進行了異地搬遷,地點選在村中心,新居白墻藍瓦、飛檐翹角,開發利用30畝水面打造村中心花園,環湖步道、親水平臺,還有一座別致的水上廊橋,四周花果樹木相映成趣,鳥鳴微風相伴,景色分外怡人。二是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整治環境衛生相結合,為每家每戶配有兩個垃圾桶,每個灣配有垃圾箱,村里購買了一臺垃圾轉運車,確保垃圾不落地,切斷污染源,同時要求房前屋后擺整齊,掃干凈。三是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綠色產業相結合。目前全村種植的50萬棵白楊樹、松樹和櫟樹,栽種的2000余畝優質桃樹、800余畝金銀花、4000畝油茶、1000畝芍藥和牡丹,構建了一條綠色產業風光帶。一幅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態畫卷徐徐展現;萬畝果林與鄉間公路、民居、群山相互交織,構成一幅靜謐和諧的田園風光圖。“再過兩三年,這片楊樹可值10多萬元。”村民何敬朝指著房前屋后的一片楊樹林說。
不知何時,冬雪化作了春雨,溫潤地灑落在柏樹灣的土地上,一幅天然的“柏樹灣農家迎客圖”躍入眼簾:瓜藤繞院墻,春雨潤新芽;山間古庭院,院內小轎車;窗前桂花樹,蜜蜂穿梭叫嗡嗡。順手推開房門,屋內開闊整潔,窗明幾凈,席夢思床、電視、空調、淋浴、洗手間、網絡,一應俱全。
2018年,柏樹灣村經專業評估,總資產達2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從2004年的1600元,上升到2019年的21800元,增長了13倍多。村集體積累達到了1000多萬元,實現了由貧困村向小康村的華麗轉身。
柏樹灣村先后被評為“湖北省宜居村莊”“湖北省生態村”“湖北省文明村”“荊楚十大最美鄉村”,隨州市“脫貧攻堅示范村”,張桄淪也捧回了全國勞模、全國綠化獎、全國種糧大戶的榮譽稱號,還獲獎一臺拖拉機。
2018年,柏樹灣村被隨縣稱為鄉村振興的“柏樹灣模式”,定為全縣379個村借鑒學習的樣板之一。
2019年11月18日,柏樹灣村召開了貧困戶脫貧退出的民主評議會,51戶主動要求退出。老鄉們說:“這年頭你總戴著貧困戶的帽子,兒子連媳婦都找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