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1947—1949:歷史的轉折
1947—1949:歷史的轉折
作者:傅寧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6-09 瀏覽次數:7841
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換來這一天,無數共產黨人的奮斗贏得這一天。這一天,毛澤東親手升起五星紅旗,終結了中華民族百余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
“兩根半油條”
在熱鬧繁華的南京市長江路中段,辟有“五二○”學生運動紀念廣場,當中豎立著一組青年學生高呼口號沖出校門的大紅雕塑,記述了1947年發生的那場“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青春壯舉。
學生運動的導火索是“兩根半油條”。1947年,挑起內戰的國民黨政府,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國統區的物價飛漲、民怨沸騰。就連江蘇這個富庶的省份,也經濟衰退一片蕭條。中國“四大米市”之一的無錫,就因軍糧征購無度,投機商囤積,導致了全市的搶米風潮。惡性通貨膨脹使物價飛快上漲。僅以大米為例,5月1日17萬元(法幣)一石,到5月13日即漲到28.5萬元一石,13天竟上漲68%。物價漲得如此離譜,政府發給大學生的副食費每月仍舊是2.4萬元,平均每天的費用只夠買兩根半油條。
5月10日,南京中央大學學生伙食團貼出布告,決定召開桌長會議共商辦法。崇尚民主的中央大學系科代表大會,以103票對13票,決定自13日起罷課,要求按物價指數調整公費,5月份增至10萬元。5月15日,中央大學和其他院校3000多名學生,以杏黃校旗為前導,高呼口號,直奔成賢街教育部。學生們攔住匆匆回來的教育部長,要求副食費按物價指數增加。部長說:“絕對辦不到。現在國家正在打仗,財政有困難,哪里有這許多錢啊!”同學們憤怒地高呼:“我們不要打仗!把錢拿出來辦學校!”
從反饑餓到反內戰、反迫害,緣于向往民主、向往光明,學生們的自發訴求,得到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密切關注和積極聲援。5月20日上午,寧滬蘇杭16所高校6000余名學生代表,在南京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內戰、反饑餓、挽救教育危機的大游行,成千上萬市民涌上街頭,《團結就是力量》的歌聲和口號聲響徹云天。珠江路上密布軍警、憲兵、特務,國民黨政府設置了5道防線,沖撞中19名學生重傷,104名學生輕傷,28名學生被捕,釀成了“五二○”慘案。隨后,慰問的電函與捐款如雪片飛來。梁希、張西曼等著名教授和柳亞子、茅盾、郭沫若等社會名流談話支持。經濟學家馬寅初留下遺囑,專程從上海趕到南京中大發表激情澎湃的演講。他認為,歸根到底要怪內戰。耗費龐大軍費,政府濫發鈔票,引起通貨膨脹,物價自然飛漲,人民自然不能活下去。他大聲疾呼:“內戰不停不得了,內戰一天不停,風潮一天不息!”
淮海大決戰
徐州,古稱彭城,位居中原要沖,無數次悲壯慘烈的戰爭,使之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1948年,人民解放軍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與國民黨南線主力雙方共100多萬大軍,云集于徐州周圍,一場曠古未有之大戰一觸即發。無論毛澤東,還是蔣介石,都意識到了這是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生死決戰。就兵力而言,國軍80余萬,解放軍60余萬,似乎并不對等。共產黨軍隊善于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為什么這次竟敢冒這么大的險?
至今,對于淮海大戰的解讀,版本不計其數。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這本賬還有另一個算法。淮海戰役之所以能夠取得空前的勝利,原因之一就在于解放區老百姓為戰役提供了人力與物力的有力支援。其中,蘇北解放區黨政軍民為支援淮海戰役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淮海戰役開始前,華中行政辦事處就設立多個運糧辦事處,后來華中工委又成立華中支前司令部,大批車輛和船只運糧源源不斷。淮海戰役開始時,運到前方的糧食,達1150多萬公斤。浩浩蕩蕩的支前行列中,出現了父子爭上前線、妻子送夫報名、小伙子推遲婚期當民工的動人事跡。據不完全統計,蘇北解放區出動民工達107萬人,集中了8萬輛獨輪車運送糧食和彈藥。
毛澤東說,淮海戰役是一鍋夾生飯,硬是一口一口吃下去。煮熟夾生飯的火,就是老百姓的心。解放軍主力兵團兵力不占優勢,但是解放軍背后有500萬老百姓。國民黨軍隊靠空投,從一顆子彈到一張大餅都靠空投,解放軍靠的是幾百萬輛小推車,往前線運糧食、運彈藥,往后運傷員。部隊戰斗頻繁,傷亡很大,沒有野戰醫院,老百姓的家就是野戰醫院。傷員進了家,盡管自家吃不飽,也要把最后的糧食拿出熬一碗粥,端到傷員干裂的嘴邊。
在雙堆集戰場被俘的國民黨第十八軍少將軍長楊伯濤解押北上的途中,目睹了陳官莊包圍圈外老百姓踴躍支前的場面,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他率部堅守陣地時,當地民眾早跑光了,找不到一點用以補給的糧食。解放軍真神了,數以百萬計的農民用肩扛、馬馱、小推車等方式,源源不斷往前線輸送糧食、彈藥。善于用比喻的陳毅老總帶著濃重的四川口音,說了一句至今仍被引用的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嘛!”
“打過長江去”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最后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修正案上簽字,國共和談破裂。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發起渡江戰役。解放軍自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了國民黨軍隊抱有幻想的長江防線。
“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糧有糧!”蘇北人民在中共華中工委的領導下,在支援淮海大戰取得勝利后,又全力投入支援渡江戰役。隨軍渡江支前人員有123714人,二線的支前人員77300人;動員渡江船8302只,后方轉運船2675只,就地供應和隨軍運輸軍糧共11374萬公斤。現代戰爭打的是謀略,打的也是后勤,不穿軍裝的支前大軍絕對影響戰爭進程。
也許迷信長江天塹的阻隔作用,直到4月21日下午,國民黨守軍才匆忙決定放棄南京。撤離時的最后一道命令是破壞城市,要炸掉港口、火車站、機場、電廠倉庫。中共地下黨組織迅速啟動了星羅棋布的細胞,成功地保存了城市和機場,保證了電訊暢通和水、電的正常供應。4月23日,下關電廠、機務段輪渡所、水上警察局的地下黨員和群眾,將運煤船、拖輪、躉船及巡邏艇駛向北岸,迎接解放軍渡江。當日,地下黨派人多日勸說終見成效,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林遵將軍率部分艦艇在南京東北笆斗山江面起義。鎮江江面4艘國民黨軍艦亦向人民解放軍投誠,起義艦艇達到25艘。
4月23日晚,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三十五軍在南京下關渡江成功。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解放軍在追擊的過程中沒遇到像樣的抵抗,還殲滅了5個軍。24日凌晨,三野第三十五軍一○四師三一二團官兵在師參謀長張紹安率領下,率先進入南京挹江門,與起義警察接上了頭,由他們帶路,直奔夜幕下的總統府。眼前的總統府大門緊閉,并沒有上鎖。6名戰士用力推開沉重的鏤花大鐵門,院子里空空蕩蕩,到處飄灑著紙張文件,還不時冒著縷縷青煙,只有幾個房間閃爍著忽明忽暗的燈光。來到辦公樓“子超樓”,他們挨個房間巡視,最先到的是二樓蔣介石和李宗仁的辦公室。“總統辦公室”“副總統辦公室”木牌赫然掛著,蔣介石的一張大辦公桌上,還端放著臺鐘、筆插、毛筆、鎮紙。
天翻地覆慨而慷
那張照片《占領總統府》,是隨軍攝影記者鄒健東拍的,他胸前挎著一臺繳獲來的萊卡相機,隨著大軍一路南下。晚年他如實相告,照片并非現場抓拍的,時間在5月初。那天陽光燦爛,鄒健東拉上新華社文字記者來到總統府,找到負責守衛的連指導員說明來意,指導員還請示了上級,兩個排的戰士被請到水泥門樓上。畫面上,戰士們興高采烈地挎著槍,唱著歌,靠近旗桿的戰士在指揮,刀劍般的影子和戰士們手中的鋼槍相呼應,“總統府”三個字在他們身后依稀可見。知道要站在總統府門樓上照相,他們特別開心。盡管鄒健東進城晚,拍攝滯后了幾天,但基本事實毋庸置疑,恰到好處地彌補記錄了這一偉大的瞬間,這也是這張照片長久以來被人稱道和引用的原因所在。
讓我們把歷史往前追溯。30年前,1919年那個乍暖還寒的初春,一個留長發的25歲的湖南青年來到南京,他行程匆匆,仍抽出時間,登上了紫金山下的古城墻,手扶著城墻久久地凝望。
他就是湖南新民學社的毛澤東。這位日后參加中共一大的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到上海去給留法勤工儉學的會員送行,他還為手頭拮據的同學捐集了路費,可他身上的錢只夠買張到天津的車票,又向同學借了10塊錢,只夠買到浦口的車票。到浦口又身無分文,鞋子也被偷了。
幸虧他遇到了湖南友人,借錢買了雙鞋,還買了一張到上海的車票。于是,博覽群書的毛澤東“窮游”了南京,對這座六朝古都有了感性的認知。時隔30年,他麾下的人民解放軍攻占了南京。在北平的雙清別墅,中共中央的駐地,留著長發的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掌舵人,坐在藤椅上點燃一支煙,閱讀《新華日報》上的“南京解放快訊”。
1949年的南京是一個象征。此時,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來到和平解放的古城北平,56歲的毛澤東帶領著中國共產黨迎來全國勝利的曙光。他沉吟良久,來到桌前提筆揮毫,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將革命進行到底,還是使革命半途而廢?毛澤東大手一揮:趁現在敵衰我盛的大好時機,應痛擊殘敵,解放全中國!
乘勝追擊,各路大軍大踏步向南挺進。第三野戰軍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5月27日解放上海。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于5月14日南渡長江,16日解放漢口,17日解放武昌、漢陽。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勝利結束。
“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1949年9月21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團結起來,以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與會期間,國旗初選委員會從收到的3012幅圖案中,選了38幅印發全體代表討論。經代表分組討論,通過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的議案。國旗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會議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首田漢作詞、聶耳作曲,誕生于中國生死存亡之際的歌曲,曾傳遍大江南北,甚至傳到了西方,激勵了抗戰中不屈不撓的中國人。1982年12月被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正式定為國歌。
根據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9月30日下午6時,出席全國政協的全體代表,集體來到天安門前廣場,舉行了隆重的紀念碑奠基典禮。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政協各單位首席代表執鍬鏟土,奠下紀念碑的基石。毛澤東親筆為紀念碑題字。周恩來書寫了毛澤東起草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一個中國的歷史新紀元呼之欲出。10月1日下午,天安門廣場紅旗招展,歡聲雷動,參與游行的群眾陸續涌來。有意思的是,當日早晨有些陰云籠罩,上午和中午還下了一點小雨,但下午卻放晴了,深秋的陽光灑遍天安門廣場,仿佛老天也和萬民同慶這個神圣的時刻。
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全體政府負責人宣布就職,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林伯渠為秘書長,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會議責成他們組成政府各部門機關。會議還宣布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并通知各外國政府只有中央人民政府才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愿與各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
會議結束,全體領導人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到天安門后下車登樓。在燦爛的金色陽光中,剛剛就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和副主席朱德一前一后,微笑著率先登上天安門城樓。
下午3時,林伯渠宣布慶典開始,在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位。面對著廣場上萬千群眾,毛澤東莊嚴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洪亮的聲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中國,震撼了全世界。
毛澤東親手按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共54個單位的54門禮炮齊鳴28響,如報春驚雷回蕩在天地間,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28年,終于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升國旗之后,毛澤東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緊接著舉行了規模浩大的閱兵式和群眾游行。
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換來這一天,無數共產黨人的奮斗贏得這一天。這一天,毛澤東親手升起五星紅旗,終結了中華民族百余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誠如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會議開幕詞中所言:“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作者為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