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抗戰烽火中的德華醫院
抗戰烽火中的德華醫院
作者:賈中佑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7-05 瀏覽次數:7866
中國新四軍在阜寧縣境內的紅色遺存有100處之多,“德華醫院”作為原房遺址,為數不多。70多年過去了,籠罩在益林上空的戰火硝煙早已散盡,但德華醫院為抗戰事業所作的貢獻宛如昨日,傳奇流芳,激勵后人。
德華醫院舊址
在縱橫交錯的益林古街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劇場巷,巷內一棟民國風格的二層樓門前,立著一塊刻有阜寧老區地圖的石質標志牌,它是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院院長、南京大學吳為山教授設計的。上面刻有這樣的介紹:1941年,受新四軍有關部門委派,德華醫院以民間醫院名義,秘密收治新四軍傷病員,幫助從敵占區采購醫藥物資,護送往來蘇北根據地的干部和進步青年。署名是中共阜寧縣委員會、阜寧縣人民政府。時間是2015年4月。在大門門楣上方,掛著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韓星臣題寫的“德華醫院(舊址)”牌匾。中國新四軍在阜寧縣境內的紅色遺存有100處之多,“德華醫院”作為原房遺址,為數不多。70多年過去了,籠罩在益林上空的戰火硝煙早已散盡,但德華醫院為抗戰事業所作的貢獻宛如昨日,傳奇流芳,激勵后人。
賈紹文于山東大學醫學專科畢業后,開始在某軍閥部隊擔任醫官,后因不滿軍閥部隊所為,棄職回鄉開辦西醫診所。賈淦成年后,隨叔叔賈紹文學習西醫,由于刻苦鉆研,外科醫術日益精湛。全面抗戰爆發后,叔侄二人一心想報效國家,卻不知從何入手。
1940年8月,隨著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五縱隊(后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進住鹽阜區,建立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處于根據地腹地的益林鎮,經濟繁榮,人口劇增,有“蘇北小上海”之稱。賈紹文舉家從漣水遷至益林,在阜寧縣工商聯合會會長單煥章先生(新中國成立后任阜寧縣政協主席)的支持下,創辦了西醫診所“德華醫院”。
由于賈紹文、賈淦叔侄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深受益林地區和周邊鄉鎮廣大百姓的愛戴,德華醫院規模也日益擴大,新建的兩層樓房被稱為“德華大樓”。德華醫院不僅解決了當地百姓之傷痛,從1941年起遵照新四軍三師有關部門指示,除負責秘密收治新四軍傷病員外,還擔負起到敵占區采購藥品器械等任務。
那時西醫用的藥品和器材,在敵占區市場上日偽控制很緊,基本禁售,采購難度很大。對好不容易采購到的藥品,要想安全運回根據地,運輸過程也十分艱險,需要沖破層層封鎖。稍有不慎,不僅藥品損失,人員還有生命危險。賈紹文、賈淦以民間醫院醫生的身份,穿梭于上海、蘇州等江南敵占區。
在中共地下組織的幫助下,賈紹文在上海、蘇州等地也開設了德華醫院。為了不暴露身份和行蹤,賈淦用“賈一飛”的化名,通過各種渠道與一些大藥房、藥廠、藥商拉上關系,還設法結交了上海青幫大佬黃金榮,巧妙地利用幫會勢力,疏通藥品的購買和運輸環節,取得相關通行證,以洋布、洋襪、洋火、洋煙、肥皂等貨物作掩護,應付日偽的一道道關卡盤查。賈淦還根據不同情況扮成相應身份的人,有時是西裝革履、派頭十足的大亨,有時是長衫禮帽、風度高雅的巨賈,懷揣某大人物的函件或特別通行證,闖關過卡。一次在返回途中進入泰興境內,遭遇土匪打劫,賈淦和所帶物資都被扣。情急之下,賈淦深夜把他的一塊手表賄賂看守土匪,并以泰州某大佬的名義嚇唬對方,軟硬兼施,人和所帶藥品才得以化險為夷。
地下黨組織對德華醫院多次委以重任,讓其護送干部和青年學生往返根據地和敵占區。每次受領這類任務,都是由賈淦負責。賈淦深知責任重大,一路上危險重重,稍有疏忽被敵人看出破綻,后果不堪設想。賈淦一次次抱著寧可犧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務的決心,每一次都當成第一次對待。他每次根據護送對象情況,進行相應的組合,或是扮成做生意的行商,或是扮作蘇北來探親的家人,出發前認真細致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制定出多種應急預案。
賈紹文
賈淦
抗戰勝利后,遵照部隊安排,賈紹文、賈淦叔侄未隨新四軍第三師北上,德華醫院繼續在解放區為新四軍救治傷員、采購藥品和做護送等工作。華中軍區成立后,他們的工作函件上都是由司令員張鼎承、政治委員鄧子恢署名。
1947年國民黨軍占領益林時,賈紹文組織德華醫院和傷病員一起轉移到楊集、馬家蕩、壽城、蔣營等水網地區,或疏散到伏莊、板湖、陸莊等比較偏僻的鄉村農民家中隱蔽,躲避敵人的搜查,使醫療工作沒有受到大的影響。1948年益林解放,德華醫院重新回到益林,蘇北行署和公安機關都曾一度把德華大樓作為辦公場地。
為了工作需要,賈紹文、賈淦一直以黨外民間醫生身份開展工作,他們雖然在組織上沒有入黨,但他們確以一個共產黨人的要求去做。愛國民主人士、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書法家何冰生先生對德華醫院賈紹文、賈淦叔侄在抗戰中所作的貢獻和高超的醫術醫德深為敬佩,曾贈送楹聯:“有大智慧,能醫人醫國;得新治療,見仁術仁心。”這幅楹聯,可以說是賈紹文、賈淦叔侄一生的真實寫照。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德華醫院為缺醫少藥的農村培養和輸送醫務人員,改變當地百姓治病就醫難的狀況。1951年毛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賈紹文組織社會醫生,親率醫療隊赴治淮工地,負責蘇北灌溉總渠民工的醫療工作。由于工地戰線長,民工多,醫生少,工作繁忙,在一次巡診時,賈紹文突發疾病,經多方搶救無效逝世,時年42歲。
賈淦因戰爭年代長期往返敵占區,思想高度緊張,工作壓力巨大,日久積勞成疾。新中國成立后,賈淦拖著帶病之軀,在做好日常門診醫務工作的同時,積極投入防疫工作,從鎮區到農村,走家串戶上門為群眾打預防針,做疫情調查,宣傳衛生知識,后又根據上級衛生主管部門指示,在德華醫院的基礎上成立了益林保健站,賈淦任站長。1962年春賈淦在工作崗位上殉職,時年49歲。
新四軍老戰士劉明德在反掃蕩戰斗中身負重傷,不能隨部隊轉移,被安排到德華醫院搶救治療。賈紹文、賈淦親自為他做手術,取出彈片,并精心護理。劉明德康復后,重返戰場。德華醫院的精湛醫術和對傷員親如家人的真情,劉明德念念不忘,1975年抗戰勝利30周年之際,劉明德專程從山西來益林重訪德華醫院,深情回首往事,心情無比激動,回去后給賈淦之子來信說:“你父親去世,我們心里很悲痛,你父親在過去為革命貢獻很大,我們都會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