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 張愛萍巧修水下長城智斗日軍
張愛萍巧修水下長城智斗日軍
作者:馬洪玉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7-14 瀏覽次數:7842
這次日軍掃蕩,新四軍未出一兵一卒,未放一槍一彈,卻重創了小鬼子的兩艘汽艇,使其無功而返,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日軍的汽艇從此以后再也不敢在射陽河上興風作浪了。張愛萍的“水下長城”——暗壩發揮了不戰而退敵之兵的奇效。
張愛萍
張愛萍指揮新四軍繳獲的部分日軍戰利品
小日本,太猖狂,
來到中國燒殺搶。
軍民齊心反掃蕩,
打壩攔河鑄銅墻。
日寇汽艇無路走,
被我殺得叫爹娘。
水光瀲滟的射陽河邊,一群半大的孩子拍著手,唱著、跑著、跳著,玩得不亦樂乎。旁邊幾個身著灰色新四軍軍服的戰士聽了,相視一笑。這首歌謠里唱的正是他們不久前親手發明的滅寇神器、水下長城——暗壩。
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鹽城東瀕黃海,南臨長江,北接山東,西至京杭大運河,溝河縱橫,圩堤密布。該地人口眾多,盛產糧、油、棉、鹽等重要物資,是連接山東與華中的交通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地的群眾基礎很好,老百姓積極抗日,打心眼兒里熱愛共產黨和新四軍。不幸的是,日偽軍也盯上了這塊風水寶地,隔三岔五地開著汽艇下鄉掃蕩,在道河里橫沖直撞,沿途燒殺搶掠,令老百姓苦不堪言。
鹽阜地區有一條河,名曰射陽河,河寬約60米,像一條逶迤的巨龍橫亙于鹽阜大地上。射陽河西連洪澤湖,途經建湖、阜寧、濱海等地,東流入海,是里下河地區貫通東西的大動脈。河上沒有橋,一旦打起仗來,要靠渡船過河。新四軍第三師副師長張愛萍決定修一條暗壩,把射陽河攔腰斬斷。這樣既可以阻截日軍的汽艇入侵,一旦有戰事,南北兩岸軍民還可以從壩上通行,不至于延誤戰機。而河南岸的日偽據點較少,也利于群眾和部隊疏散。
張愛萍考慮再三,決定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二十一團團長王良太。在張愛萍心目中,這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同志,把任務交給他,自己放心。
王良太立即組織起部隊戰士與當地的農民,大約有500多人,投入了這一工程。經過兩天的努力,土石從各處挖掘、裝袋運到了河邊。可事情卻沒有預想的那么順利:滿滿一筐土甫一入水,即被湍急的河水沖走,不留一點兒痕跡。眼看著大伙兒的勞動成果就這樣付諸東流,王良太這個20多歲的大小伙子急得直跺腳。他茶不思飯不想,寢食難安,嘴上急起了一串泡。怎么辦呢?打仗從不含糊的王良太犯了難。
第二天傍晚,王良太邊走路邊低著頭苦苦思索解決之道,正巧在路上遇到了張愛萍。看到王良太那張英俊的臉上寫滿了憔悴,張愛萍心里有數了:這小子肯定是遇到難題了。“暗壩修得如何了?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難了?說來聽聽。”張愛萍望著王良太,開門見山地問。王良太撓撓頭,不好意思地說:“現在停工了。水深流急,土一倒進去馬上就被沖跑了。正愁不知怎么辦呢!”“走,看看去!”張愛萍二話不說,騎上心愛的棗紅馬和王良太一起來到了工地。
岸邊黑壓壓圍著一群人,個個議論紛紛、指指點點,籮筐、小推車、鐵鍬東倒西歪,散落一地。王良太分開人群,引著張愛萍來到河邊。張愛萍蹲下身子,仔細地觀察著。“看來,我們得到河里去實地考察一下了,帶上一根長竹竿。”言畢,張愛萍轉身跳上一只小船。船緩緩地駛向河中央,王良太指了指之前倒土石的地方,張愛萍令船停住,順手從王良太手中拿過竹竿,慢慢地插入水中。張愛萍用手示意倒土,同時兩眼緊緊地盯著竹竿。竹竿開始抖動了,隨著土的不斷倒入,竹竿抖動得更厲害了,土石掀起的波浪把小船一個勁兒往河中心推。王良太伸手要幫張愛萍拿竹竿,張愛萍穩穩地立在船頭,笑著搖頭道:“得我自己動手,才能心中有數。”張愛萍不斷地將竹竿探入水中,過了一會兒,他將竹竿輕輕拔起,直起腰來,笑著對王良太說:“之前土被沖走,是因為水的流速快,土少則易失,量輕則易浮。別急,我有辦法了。”
上得岸來,張愛萍命令王良太馬上挑選出百十號精壯勞力,分成10隊,用筐或麻袋將土石裝起,從前后左右四個方向將10袋土同時倒入河中,而且要南北兩岸一起開工推進。王良太聽了茅塞頓開,高興地跳了起來。“一、二、三……”整整10袋土石齊刷刷地倒入湍急的河水中,在場的人都緊張地盯著河面,眼睛也不敢眨一下,只見土石穩穩地在河中立住。“成功了!成功了!”岸上、河面一片歡呼聲。
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他們又將樹木、磚瓦加入泥包中,打成的混合壩更牢更堅固。這一個新突破讓大家興奮不已,越戰越勇,不眠不休,兩個晝夜緊鑼密鼓地施工之后,一條暗壩合攏了。這條暗壩低于水面約半米,悄悄地隱藏于川流不息的河水中,遠遠望去,水面與之前無異,下面卻埋伏著新四軍的滅寇神器——水下長城。新四軍和百姓們可以在壩上行走如飛,而日軍的汽艇則寸步難行。
射陽河的暗壩成功合攏之后,張愛萍命令鹽阜地區的所有河道都筑上暗壩、打上暗樁。“水下長城”迅速遍布整個鹽阜地區。一時間,老百姓熱情高漲,人人參戰,好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壯勞力鋸樹打樁;婦女搬運土石;老大爺、老大娘也不甘落后,主動參加打泥包;孩子們則在壩口進行宣傳鼓動工作。
1942年7月,著名文學家阿英從泰州前往新四軍軍部,途經鹽阜地區,看到此情此景,大為感慨,在《敵后日記》中這樣寫道:“經朱家莊、劉家堡、達護隴橋。橋已拆,橋下大河,筑壩斷之。蓋防止鬼子汽艇來也。”
鹽阜地區是日偽掃蕩最瘋狂的地區,時任新四軍代軍長的陳毅提出,鹽阜地區反掃蕩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由張愛萍統一指揮。在打暗壩的同時,張愛萍對所屬的兵力重新進行了部署:二十三團駐守阜寧地區;二十四團駐守阜東濱海地區,采取擴寬正面戰術,分散迎擊敵人;王良太則帶領二十一團駐守在射陽河南建陽地區;二十二團轉移到鹽河西淮海區隱蔽待機;各縣總隊除了留下一小部分人馬在原地,以麻雀戰術對敵作戰外,其余部隊都按營、連分散隱蔽,隨時準備配合主力部隊作戰。整個鹽阜地區,厲兵秣馬,嚴陣以待,只等日軍自投羅網。
一日,火紅的太陽剛躍出東方,一名新四軍戰士急急跑來向張愛萍報告:“報告副師長,接到情報,日軍將對我鹽阜地區進行掃蕩!”“好!好!好!就讓小鬼子嘗嘗咱們暗壩的厲害!”張愛萍成竹在胸。
正午時分,日軍的兩艘汽艇從射陽河口合德鎮駛出,溯流而上,一路上汽笛放肆地鳴叫著,汽艇上的機槍時不時地向兩岸“突突”一陣子,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突然,“嘭”的一聲,前面的一艘汽艇一頭撞到了暗壩上,后面的汽艇見事不妙,慌忙調轉方向避讓,可是,說時遲那時快,只聽見又是“嘭”的一聲,后面的汽艇直挺挺地追上了前艇的尾,頓時人仰艇翻。第一艘汽艇上的日軍拼命地踩油門,船尾散發出股股黑煙,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陷在暗壩里不能自拔,前進不了,后退不得。第二艘汽艇受了重創,直接熄火了,一動不動地癱在河面上。汽艇上的日軍龜縮在艙內,大氣也不敢出,生怕新四軍會上艇來收拾他們。殊不知,新四軍戰士正在岸上看好戲呢!直挨到日落時分,日軍的第三艘汽艇才姍姍而來,有了前車之鑒,它格外謹慎,東張西望,緩緩行駛至受傷的艇邊,小心翼翼地先將受了重傷的汽艇拖到旁邊,再把陷在暗壩中的那一艘拖出來,然后三個難兄難弟互相“攙扶”著,倉皇逃回射陽河口的合德鎮,急急如喪家之犬。
這次日軍掃蕩,新四軍未出一兵一卒,未放一槍一彈,卻重創了小鬼子的兩艘汽艇,使其無功而返,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日軍的汽艇從此以后再也不敢在射陽河上興風作浪了。張愛萍的“水下長城”——暗壩發揮了不戰而退敵之兵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