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戰俘——一個不能回避的話題——新四軍老戰士吳金鋒潛心研究戰俘問題
戰俘——一個不能回避的話題——新四軍老戰士吳金鋒潛心研究戰俘問題
作者:吳鵬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8-07 瀏覽次數:7849
2010年,父親把他多年調研與思考的志愿軍戰俘問題筆記及他所寫的諸多研究報告、文章、材料等全部整理上交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不僅讓這些記述著事實與鮮血的材料與歷史永存,而且為后人繼續研究與完善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素材與依據。
吳金鋒近照
我的父親吳金鋒是一位新四軍老戰士。他1942年從上海奔赴蘇北尋找新四軍,編入一師一團二營五連,隨部隊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1953年4月,父親奉命參加總政文化部組織的采訪團,對英勇回國的抗美援朝被俘傷病員進行采訪。這些被囚禁的英雄們在美軍戰俘營中沖破美蔣特務壓力,高舉愛國旗幟,反抗美軍和國民黨特務虐殺戰俘暴行,浴血奮斗堅決回國的事跡使他深受感動。
1983年,父親從解放軍總政治部離休,由于對朝鮮戰爭刻骨銘心的經歷和心中所存疑慮,他對志愿軍戰俘問題開始了長達數年的研究。為了獲得準確翔實的第一手資料,他自費到志愿軍人員較為集中的地區調查,通常先是帶著介紹信到當地的民政與公安機關查尋檔案,根據線索逐個找人面談。有時為找到偏居一隅的歸國戰俘,他常常不辭辛勞,下到偏辟農村,沿著鄉間小路登門拜訪。每次出發,短則二三個月,長則半年,調查的腳步遍及東北三省、山西、湖北和四川等地。在近三年的時間里,他當面采訪了100多名回歸大陸的志愿軍戰俘,又在各地公安機關中收集到近300人的自述材料。在走訪中他經歷過非難的白眼,但更多的是有公正之心的人為他提供方便,使他感受到人民群眾內心的善良和實事求是的心聲。
通過調研,他清楚地認識到戰俘問題是在朝鮮戰爭后期被美國當作向我施壓和爭取利益的籌碼。按照國際法與慣例,戰爭之后,參戰雙方應相互交還全部戰俘。但美國為在政治上打擊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蓄意利用戰俘問題在全世界給我國抹黑。在板門店的談判桌上,美國代表高聲說:共產黨的戰俘,“已表示戰爭也好,和平也好,他們永遠不愿回到共產黨那邊了,寧死也不愿回去。戰俘們不愿回去,我們不能不給予他們以庇護,如果硬是把他們送回去,那是不人道的,那就等于把他們送到火坑里去。”
于是,一場圍繞戰俘問題的嚴重斗爭開始了。多數志愿軍戰俘要求回國,美方卻拋出所謂“甄別”手段,聲稱要按戰俘的意愿送他們到大陸或是臺灣。為逼迫戰俘們到臺灣,他們啟用解放戰爭中投誠到解放軍的原國民黨官兵中變節分子和臺灣派送的特務占據戰俘營的管理崗位,慘無人道地對志愿軍戰俘進行迫害和鎮壓,對意愿歸國的人采取鞭打火烙,肢體刻上某某反華字樣等酷刑。面對這些罪惡行徑,戰俘們開展了寧死不屈的斗爭,他們在戰俘營升起用紅藥水和奎寧染制的五星紅旗,高唱戰歌,用熱血身軀與美軍的機關槍和坦克搏斗。到最后,有7000余人堅決返回了祖國,而被國民黨特務威逼和美軍裹挾到臺灣的有14000多人。另外,在斗爭中被美軍直接和借走狗之手殺死的志愿軍戰俘有240多人,受傷者不計其數。
父親通過對訪談材料的分析,對戰爭也有了更深的感悟。戰爭的結局對參戰雙方整體上或是勝利,或是失敗。但對參戰的個體來說,卻可能有三種結局:或是凱旋,或是犧牲,或是被俘。即使對最終取勝的一方來說也并不是所有戰斗都是勝利,也非所有人都會凱旋,戰斗中遭受挫折時沒有戰死就有可能被俘。他們的命運通常由不得自己選擇。這是戰爭的客觀規律,不可能因各人的主觀意愿而改變。
通過幾年的深入調查,他采訪的筆記已多達幾十本。為了整理這些資料,他不顧年老體弱,執著地學習使用電腦,讓孩子們手把手地教他開機、關機,并努力學會用手寫板來進行文字錄入和文字處理。日復一日地在電腦前工作,使他腰腿和肩周部位都出現了毛病,甚至兩次患上中風,但他經治療后仍堅持一筆一劃地將采訪的口述整理出來。北京的盛夏高溫干燥,在房間內靜坐仍汗流不止。為避免汗水浸濕寫字板,他每天把毛巾裹在胳膊上不停地寫作。
通過對材料的整理與深入思考,他深刻地感到這些回到祖國的志愿軍戰俘,都是懷有赤誠之心愛國愛黨的優秀戰士,他們被俘之后仍不屈不撓地與敵人斗爭,堪稱是囚牢中的英雄。他們的被俘,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他們個人的原因。他們飽經磨難拼死返回了祖國,但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起初的熱烈歡迎與精心照料之后,接蹱而來是極“左”的清算與嚴酷的審查。這些歸國志愿軍戰俘大部分被開除了黨籍團籍和軍籍,在回到工廠或農村的幾十年中不斷遭到意外的打擊。每人都背著“叛徒”的罪名遭世人唾罵,甚至被懷疑是敵人派回來的特務。他們的檔案大都被放到各地的公安局,每人都在被監視中生活。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他們惡夢的開始,他們中許多人被批斗、掛牌、下放、毆打,有的甚至被活活打死。
然而,這種戰俘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黨開始鬧革命與敵作戰時,面臨的敵人十分強大而兇殘,紅軍戰士一旦被俘,蔣介石的軍隊就殘酷逼迫被俘者投降叛變,帶領著去剿滅紅軍。被俘者如果堅貞不屈,那就必定經受酷刑,直到就義犧牲。而如果叛變,他就成為紅軍最危險最可恨的敵人。那時蔣介石的口號是:寧可錯殺三千,決不放過一個。從敵軍手中放出的被俘者,一般地說,必是叛變了的人。因而紅軍中形成一種共識:寧死不當俘虜,當俘虜可恥。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個思想已形成為解放軍頑強作戰的優良傳統,也逐漸形成為社會共識。但隨著戰爭樣式與對象的發展變化,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被俘已成為未來戰爭中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之一。
經過近4年的努力,父親終于整理完成了80余萬字的調查報告,定名為《安德舍筆記——四百多位抗美援朝被俘者的自述》,對他們如何在戰場上被俘做了真實的記錄,揭露了當年美軍會同國民黨特務剝奪志愿軍戰俘人權,殘酷虐待、傷害與屠殺戰俘的真實情況,并翔實地記述了這些志愿軍戰俘如何與敵進行不屈的斗爭以及歸國后的遭遇。在深入調查與思考的基礎上,他秉筆直書,將所了解的情況直接向總政治部、中央軍委和軍委首長匯報,為戰友們的不平遭遇大聲疾呼,建議進一步為7000余名歸來的志愿軍戰俘落實政策,改善生存條件,并提出要引導社會逐步樹立正確的戰爭觀戰俘觀,根據現代戰爭的實際和國際通行做法為戰俘問題確立適用的法規。
2003年伊拉克戰爭后,發生了美國虐待伊拉克戰俘的虐囚事件。為了揭露歷史上美軍就有迫害虐待戰俘的惡行,父親根據他的調查材料寫出《美軍戰俘營里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的文章,深刻揭露在朝鮮戰爭中美國就曾殘酷虐待志愿軍戰俘,被《參考消息》刊載,成為揭露美軍違反國際公約迫害戰俘的罪證。
2013年,他的《志愿軍戰俘訪談摘編》被《解放軍文藝》雜志刊用,并被評為全軍優秀報告文學作品二等獎。他說:“我經歷的最后一場戰爭就是朝鮮戰爭,要認真研究與接受朝鮮戰爭的經驗教訓,正確地看待與處理戰俘問題,這也是做好未來戰爭準備的重要一環?!睂Υ?,他認為:首先,應教育與訓練我軍的官兵永遠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論在何種不利的形勢下,包括在失利的形勢中,也永不服輸戰斗到底。即使一時被敵打垮、打散,以至被俘的條件下,也能自動集結,重聚重生,自覺地按黨的路線方針繼續與敵斗爭,直到取得最后勝利。其次,應從現代戰爭情勢出發改革我軍舊有的戰俘觀念。今天,我軍面臨的戰爭從作戰的對象、規模、力量,以及作戰的任務與性質都發生了質的轉變。過去的許多觀念與規章巳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過去我軍歷來在戰前忌諱講被俘,認為會損傷士氣,這是符合內戰及抗日戰爭時期情況的。但現在新的形勢下,人民解放軍已成為國防軍,將主要面對與外敵相爭,要求我們戰前就必須讓參戰者不僅對犧牲、而且對被俘都要有所準備,以便必要時知道如何繼續斗爭。其三,應研究制訂關于戰爭中軍人被俘的新規則,新條例。規定允許與不允許被俘的界線,規定什么是叛,什么是過,什么是無過,什么是有功。既提倡有中國特色的氣節觀念與情操,也要為軍人被俘制定法律,并考慮與日內瓦國際戰俘協定接軌,使之成為與敵斗爭的武器。教育部隊懂得被俘的必具知識,萬一被俘能夠繼續斗爭,爭取勝利。
2010年,父親把他多年調研與思考的志愿軍戰俘問題筆記及他所寫的諸多研究報告、文章、材料等全部整理上交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不僅讓這些記述著事實與鮮血的材料與歷史永存,而且為后人繼續研究與完善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素材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