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吳顯超的傳奇人生
吳顯超的傳奇人生
作者:嚴小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8-08 瀏覽次數:7827
1941年,新昌劉門塢村遭受日軍焚燒搶劫,時年22歲的吳顯超憑著一股愛國熱情,變賣家產,自發組建了一支地方武裝。
1941年,新昌劉門塢村遭受日軍焚燒搶劫,時年22歲的吳顯超憑著一股愛國熱情,變賣家產,自發組建了一支地方武裝。該武裝擁有50余人,機槍2挺,步槍30余支,駁殼槍8支,成員大部分是本鄉本土的青壯年農民,也有國民黨軍隊和偽軍出身的散兵游勇。他們雖然經歷不同,遭遇各異,但是愛國愛鄉,不愿做亡國奴,一聽打日本就能聚集起來,作戰勇敢,不怕犧牲,很受當地群眾擁護,并很快接受了中共新昌地方組織的領導,史稱“顯超部隊”。
1942年7月,新昌縣城淪陷,日軍在新奉公路沿線西山、曹州、竹岸、沙溪等地及三溪大橋設立據點。新昌縣當局退踞儒岙一隅,縣政府遷至報國里橋,國民黨縣黨部移居屯坑村。中共浙東區委根據抗戰形勢的變化,確定以“籌建壯大武裝部隊,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為中心任務。吳顯超根據浙東區委的指示,帶領部隊在公路沿線設路障、炸橋梁、割電線、截汽車,神出鬼沒頻繁出擊,組織了多次很有影響的戰斗,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1943年8月6日晚,吳顯超率部進入青橫柴沿附近的王家年設伏,次日中午敵人進了伏擊圈,游擊隊員一齊開火,打得敵人懵頭轉向。此戰斗打死打傷敵人7名,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此后小股日軍再也不敢輕易出城活動。戰后,吳顯超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4年4月,為了狠狠打擊敵人,吳顯超經報請上級批準,決定搞一次虎口拔牙——襲擊新昌縣城西門。根據偵察,西門口駐有一個偽軍班,由一個日軍帶領。部隊挑選了10名戰士,組成便衣分隊,化裝成趕集的農民。4月17日深夜出發,次日上午七八點鐘到達西門口。部隊迅速解決偽軍崗哨,控制城門口,沖進偽軍駐地。誰知室內只有一個企圖頑抗的偽軍,那個日本兵和其他人員都出城掃蕩了。吳顯超立即指揮部隊撤出戰斗,隊伍無一傷亡。此次行動,盡管只擊斃2名偽軍,繳獲2支步槍,但游擊隊員大白天敢于在縣城西門動手,對敵人的心理震懾很大。吳顯超又趁機散發傳單,進行宣傳教育,沒過幾天,就有一個偽軍班的7名士兵向顯超部隊反正。1944年9月中下旬,吳顯超根據情報,又對出東門掃蕩和零散外出的日軍進行了幾次有效的伏擊,擊斃擊傷多名日軍。
平時,吳顯超的部隊都駐在崇山峻嶺之中,外出活動無規律可尋,日軍對此毫無辦法。有一天,西山據點的日軍通過分水鄉長許湘法,竟然主動上門來“求和”,要求游擊隊不再破壞新昌、拔茅、西山間的公路和電話線,還帶來了一些食品等。吳顯超想,小鬼子一向不可一世,不把我們游擊隊放在眼里,這次竟然這么“客氣”,上門送禮求和,說明鬼子的氣數將盡,咱們要趁機再加把勁,給鬼子也“回敬”一下。他把許湘法找來,交給他一包裝有定時雷管的炸藥包,要他秘密送進西山敵炮樓。許湘法盡管一萬個不愿意,但他中國人的良心還在,加之他平時非常佩服顯超部隊的抗戰義舉,所以硬著頭皮去西山據點“送禮”。但由于他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將炸藥帶進西山據點后,在炮樓下轉了好幾圈,因為有敵人在場而無機可乘。眼看定時器將要引爆,他便將炸藥包放在食堂墻角,炸塌了食堂,遺憾的是不在開飯時間,沒有炸死日軍,但嚇得日軍幾天不敢動彈。
1945年1月,有內部情報顯示,國民黨當局企圖借“剿匪”為名,調顯超部隊去瑯珂,趁機消滅之。得悉情報后,吳顯超立即向四明山總部匯報,總部聞訊而動,派出接應部隊前出,把這支屢建奇功的抗日武裝順利拉上四明山。
吳顯超的部隊立即匯入了革命的洪流,改編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四明自衛總隊新昌大隊,吳顯超任大隊長,同年5月改編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四支隊二大隊。部隊先后參加嵊東祝家廟戰斗、晉溪戰斗、鄞西鄞江橋戰斗、奉化江口戰斗和寧波戰斗等。
1945年10月,吳顯超隨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北撤,先后任新四軍浙東縱隊第一縱隊第三旅九團二營營長、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三旅九團作戰參謀、三師八團作戰參謀、八團二營營長等職。其間,先后參加蘇北戰役、魯南戰役、孟良崮戰役、魯西南突圍、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戰役等。1950年2月,吳顯超調華東軍區情報部工作。
吳顯超在戰斗中曾三次負傷,1957年被授予三級解放勛章,1960年被授予中校軍銜,1982年離休,1988年被授予獨立功勛榮譽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