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新四軍老戰士和大學生村官的“三笑”情緣
新四軍老戰士和大學生村官的“三笑”情緣
作者:裴義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8-09 瀏覽次數:7858
這是新四軍老戰士真情關愛一個大學生村官的故事。
這是新四軍老戰士真情關愛一個大學生村官的故事。
一看一笑 小荷才露尖尖角
郭碧玉,鹽城市亭湖區人,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系。2007年,江蘇省選派1011名大學畢業生去經濟薄弱地區任村官,時年23歲的郭碧玉主動報名,有幸被選拔上,派往革命老區鹽城市射陽縣。射陽將其下派到當時的省級貧困鄉鎮——四明鎮,鎮里又將她派到全鎮最貧困的新南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
沒過多久,省委組織部和省老干部局開展“離退休黨員干部牽手大學生村官實踐活動”。時年81歲的江蘇省紀委廳級離休干部王應勇得知,興奮不已,育新苗培育年輕人是老干部義不容辭的職責啊。他積極報名,并主動要求到蘇北沿海貧困地區。在組織部門的安排下,他牽手射陽縣四明鎮新南村的女大學生村官郭碧玉。
見面會上,郭碧玉見與自己牽手的是一位年過八旬的瘦小老者,是離退休干部中年齡最大的,心里頓時涼了半截,一個80多歲的老人,還要人照顧呢,能幫助自己做些什么?
郭碧玉哪里知道,王應勇的經歷可不尋常,是當過新四軍的老干部。戰爭年代,他抗擊過日軍和國民黨反動派,為人民立過功。和平年代,他轉到紀檢監察戰線,與腐敗分子和腐敗現象斗爭,為人民建立了新的功勛。離休后他人老心不老,初心伴余生,積極參加公益事業,為群眾做了許多好事、善事,受到了廣泛好評。見面會上,王應勇鼓勵郭碧玉,在大學生村官的崗位上好好干,自己會盡全力幫助她。
王應勇說到做到,通過寫信、打電話、寄相關學習材料等形式,奉獻真情關愛。
在集鎮長大的郭碧玉,剛開始很不適應貧困的農村生活,走不完的田埂,跨不完的溝渠不說,主要是村民對她這個大學生村官不理解,不信任,認為這些娃兒都是“飛鴿”牌,在村里鍍兩年金會飛走的,因而心里有想法不對她說,別的村干部辦事情也不同她商量,她只能當“客人”,跟在村干部后面做“尾巴”。尤其是同來的幾個大學生,通過調動和考公務員,陸續離開了鄉鎮,鎮政府的宿舍里沒了往日的熱鬧,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人,感到很苦悶。
王應勇得知此事,長途電話一打就是近一個小時。他覺得有位名人的話很有哲理,便在信中摘錄寄給郭碧玉:“在人生路上,想好了再走,是個智者;走完了再想,是個愚者。邊走邊想,是聰明人;聰明的人總是急著趕路,急著趕路的人,不一定是走得最遠的人。”他還叮囑郭碧玉,作為大學生村官,一定要安下心,扎下根,撲下身子干,只有干出成績來,才能獲得群眾的理解和信任,才能走得更遠。
王應勇寄的名人名言和叮囑,對郭碧玉的啟發很大,使她把心留在了新南村。如何使群眾脫貧致富?她覺得光干傳統農業難致富,只有搞副業才能走上致富路。可是副業從哪里干起呢?村民顧正啟家的狀況,令她眼前一亮,顧家的養雞場已辦了10來年,每年都有近10萬元的收入。對呀,養雞既能讓村民脫貧,又與自己所學的專業掛鉤。當她向村民和盤托出自己的想法時,村民個個都把頭搖得像撥浪鼓。原來,村民是很現實的,雞不是那么好養的,不見成效,誰愿意跟你干。
這時,村主任顧正立站了出來,對郭碧玉說,我們要帶領村民干,首先要做給他們看,我與你合辦一個養雞場,投入一家一半。辦養雞場,兩人算了一下,建雞舍加上飼料和其他設備,至少投入40萬元,一家一半就是20萬元。郭碧玉工作不多久,手頭只有3萬元積蓄,還差17萬元,怎么辦?郭碧玉向母親預支了嫁妝錢,將20萬元湊齊,終于將養雞場辦了起來。
遠在南京的王應勇,聞知郭碧玉開始創業,在新南村打響了第一炮,非常高興,表示要到新南村來看一看,給郭碧玉鼓鼓勁。省紀委領導考慮其年老體弱,特地派了一個干部陪同。2010年初,他倆風塵仆仆地從南京來到了新南村。王應勇顧不上休息,召開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參加的座談會,現場參觀郭碧玉的養雞場,越看越高興。當聽說村里進行土地平整和加強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辦其他副業缺少資金時,王應勇當即表示要向上級匯報,積極爭取。
在王應勇的悉心幫助下,郭碧玉在新南村干得風生水起,概括起來有4個“一”:養大“一只雞”,她和村主任牽頭辦起了全鎮第一家大型養雞場,養雞上萬只,年賺10多萬元。種好“一棚菜”,流轉土地建蔬菜大棚400畝,讓前來承包種菜的村民增收。搞活“一片水”,新南村水塘多,水面廣,過去沒人管,成了野塘。郭碧玉帶領村民挖塘清淤,辟出千畝魚塘,養魚養蟹,養鴨養鵝,使水面得到充分利用,產生效益。提供“一批崗”,村里辦起了服裝、菊花加工、蘆葦編織等小廠,解決了100多人的就業問題,從而富了他們的口袋。
郭碧玉奮戰新南村取得顯著成績,受到重用,不僅由村支書當上了副鎮長,還在全縣大學生村官中第一個擔任了團縣委書記。
小荷才露尖尖角,王應勇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對郭碧玉的贊揚,深感自己牽手的這個女大學生有作為,不簡單,不由得開心地笑了。
二看二笑 肩挑重擔跑得快
2012年下半年,鹽城市為大力培養年輕干部,特地拿出10個鎮長的崗位在全市招聘選拔,條件是副科級干部,年齡在28周歲以下。郭碧玉正好符合條件,縣里積極支持她去報考應試,郭碧玉不負眾望,在全市58名考生中,以筆試面試第一的成績,榮登榜首。
縣里為了鍛煉郭碧玉,給其壓擔子,讓其到經濟較為薄弱的長蕩鎮當鎮長。
當鎮長和當村干部不一樣,郭碧玉深知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擔心挑不動,當不好。
遠在南京的王應勇,及時打電話和來信鼓勵,話題就是一個,年輕人要敢闖敢干,迎難而上,在新的崗位上干出新的成績,不辜負領導和群眾的殷切希望。
得到鼓勵,郭碧玉信心倍增,決心在縣鎮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帶領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在“跑得快”上下功夫,讓長蕩鎮由射陽的“邊緣”變成“前沿”。
郭碧玉在長蕩鎮先干鎮長,沒過多久又擔任鎮黨委書記。隨著她職務上的變化,長蕩鎮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工業轉型升級。盤活存量廠房1萬平方米,一年開工4個新項目,其中就有億元以上的項目。利用靠近鹽城的優勢,建設新興產業集中區,承接大市區機械、電子類產業轉移項目。
在全縣第一家打造商貿街,“互聯網+”平臺,開拓電子商務模式,催生發展活力。若是說簡單點,一臺電腦就能創業,可以幫助農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大學生村官以及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實現創業夢想。
重點抓鎮內萬畝現代農業園建設,做好與省農科院共建的新品種和新技術示范基地,與上海農科院對接的稻、鰍共作試驗基地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利用土地整治項目實施的機遇,建設一個高科技方面的“綠色大糧倉”。
集中精力財力,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如:投資1500萬元的中和等村末節渠系工程,投資2000萬元的農村路橋建設工程,投資35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提升工程;全鎮672戶、1090人納入農村城鎮低保,103名“兩困”對象得到托底救助;投資500萬元的鎮敬老院創星工程已通過省三星級敬老院驗收;留守兒童快樂家園全面建成使用……
一個又一個喜訊傳來,王應勇欣慰不已,又動起了到長蕩鎮看一看的念頭。此時他已年近九旬,身體也大不如前。家人和朋友相勸,年紀大了,不宜出遠門,實在想要了解長蕩的情況,讓郭碧玉到南京來當面匯報不就得了。可王應勇卻搖搖頭說:“我雖然年紀大了,但腿腳還能動,百聞不如一見,我要到長蕩去看一看,領略一下田園風光,也為小郭打氣鼓勁。”
在一個油菜花盛開的時節,王應勇沐浴著和煦的春風,在省紀委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從南京來到長蕩,剛下車他連水也沒喝,就催著郭碧玉領她出去看一看。看企業,看莊稼,看綠化,看果蔬,看道路,看農房,映入他眼簾的處處是美景。當他經過整治的萬畝良田,一眼望不到邊的麥子已經抽穗,在微風吹拂下,騰起陣陣細浪,讓他贊嘆不已;金黃色的油菜花就像金黃色的地毯鋪滿大地,使他心曠神怡;蔬菜大棚內,長滿了各種時令蔬菜,嫩綠綠,水靈靈,他撫撫這,聞聞那,開心得像個孩子。在鎮敬老院,他看到的是窗明幾凈的房舍,聞到的是飄香的飯菜,接觸的是臉上掛滿笑容的老人,感到由衷的高興。
晚歸時,車子行駛在寬闊的鄉間道路上,路兩旁綠樹成蔭,直刺藍天。王應勇又是一番感慨,這時,郭碧玉動情地說:“王老啊,咱長蕩能有今天的發展,也有您一份功勞呢。瞧,這綠樹、果樹是您寫信叫栽的,林下經濟是您倡導的,部分農田整治和一些鄉村道路修建的資金,是您向上爭取的,還有……”
王應勇哈哈一笑:“哪里哪里,這是黨和政府領導的好,是你這個書記努力的結果啊!”爽朗的笑聲傳出車窗外,在廣闊的原野上回蕩。
三看三笑 新的崗位譜新篇
2016年6月,郭碧玉在鹽城市上千名大學生村官中脫穎而出,被任命為阜寧縣副縣長,分管農業農村工作。
在紀檢監察戰線深耕多年的王應勇,在為郭碧玉高興的同時,首先想到的是,衙門大了,庭院深了,聒噪的蛤蟆也多了,能否經得住各種誘惑,對這個手握實權的年輕副縣長來說,尤為重要。他每次給郭碧玉寫信,都要講廉政,敲警鐘,有時還寄省紀委的相關警示教育材料,要其吸取那些被查貪官的教訓,守住底線,莫踩紅線。
王應勇還告訴郭碧玉,如今是創新的時代,當上副縣長,除了不忘初心、守住廉政這個底線外,還要在工作上有所創新,在新的崗位上創造新的業績。
郭碧玉牢記王應勇的叮囑,在廉政上嚴于律己,在工作上堅持創新,很快打開了局面。
阜寧縣是農業大縣,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郭碧玉,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跑遍了阜寧的鄉鄉鎮鎮,踏遍了許多田埂地頭,很快了解并熟悉了情況,打下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她堅決貫徹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大力發展創意、精致、體驗農業,加大特色農產品的創牌、塑牌、用牌力度。在她的努力下,阜寧縣的“生態三寶”,即阜寧大米、阜寧黑豬和阜寧西瓜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打進了上海、南京等地的市場,從而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新路徑。
阜寧的農旅結合,在鹽城甚至在省內也較有名氣,“農業+景區”“農業+旅游”搞得有聲有色,不僅做美鄉村,也鼓起了農民的腰包。這些成果的取得,郭碧玉付出了不少心血。
一次,王應勇看到《南京日報》登載的某地加強農技人員培訓的報道,不由想到郭碧玉在阜寧抓農業,搞創新,一人即使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必須發揮所領導的干部和農技人才的作用,應該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培訓。為此,他特地將這份報紙留存下來。不久,省紀委的一位同志要到阜寧出差,王應勇聞知,委托其將這份報紙轉交給郭碧玉。
郭碧玉在副縣長崗位上不時傳來好消息,王應勇感到由衷的高興。他多么想再到阜寧看一看,到現場瞧一瞧啊!然而身體卻不允許了,此時的他,已經90多歲,不僅患癌開過刀,且有較為嚴重的心臟病,手術時放了6根支架,離不開床鋪,不能到現場看了,他感到很失落。
第二年春天,郭碧玉到省委黨校學習。得知這一消息,王應勇很高興,黨校離家不遠,他掙扎著從床上起來,要去黨校看望自己的這個牽手人。這時,郭碧玉打來電話,說“王老您年紀大了,還是我上門來看望您,向您匯報吧!”
在王應勇簡陋的居室里,郭碧玉一邊喝著熱茶,一邊匯報自己當副縣長幾年來的工作情況和阜寧縣農業農村的新變化,聽得王應勇如癡如醉。是啊,眼前這個當年離開校門沒有什么實踐經驗的大學生,到基層鍛煉,從村官起步,如今迅速成長起來了,能擔重擔,挑大梁了。作為一個參加革命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看到年輕一代茁壯成長,能不高興嗎?他不由得再次開懷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