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建館的幕后故事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建館的幕后故事
作者:陸大同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9-19 瀏覽次數:7834
1989 年春,我國建筑設計大師、東南大學教授齊康,在美國講學時向學生問了一個問題:世界上最大的“刺刀”在什么地方?
數百名學生一臉茫然……齊康教授非常自豪地說:“告訴你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把‘刺刀’,在我們中國,它就是江蘇省海安縣的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主碑高27米,碑身造型為一把“刺刀”直插云霄,烏金般锃亮,高聳挺拔,直指蒼穹,大有“刺破青天鍔未殘”(毛澤東《十六字令三首》)之勢。每當夜幕降臨,這把“刺刀”金光閃閃,光芒四射。
省委書記親自登門請建筑設計大師
1985 年5 月8 日,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委的王強、卞庸中、孫海云三位新四軍老同志,聯名給時任江蘇省副省長管文蔚同志寫信:“建議在七戰七捷40 周年之際,召開紀念大會,即開一個會,編一本書,樹一個碑,建一個館。”
管文蔚同志批示:“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請省委批示。”1985 年5 月15 日,中共江蘇省委召開辦公會議,根據省委黨史資料征委會的建議,討論決定:
在蘇中七戰七捷40 周年之際,開展系列紀念活動,在當年戰役的指揮中心海安舉行“ 七戰七捷”40 周年紀念大會;由省委會同南京軍區編輯出版新四軍叢書《蘇中七戰七捷》;樹一個碑“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同時著手籌建一個紀念館。
為了建好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館),時任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同志親自登門,請全國著名建筑設計大師、東南大學齊康教授設計。
1986 年10 月8 日,南京軍區,中共江蘇省委、省人民政府聯合在海安舉行隆重的“七戰七捷”40 周年紀念大會和“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奠基儀式。
活動期間,新四軍老戰士王強談到有關經費事宜。海安這么窮,哪兒有錢?請省里支持。
江蘇省委領導主動講:“建碑經費由省里給。”
海安縣領導聽了心中有了數,但具體金額不太好講。要少了怕不夠,要多了怕不會通過。
時任海安縣縣長朱知和說,初步預算40 萬元。省委領導立即表態,滿足海安的要求,就撥款40 萬元。
會后,王強埋怨朱知和:“膽子不大,應該多要一點。”
朱知和說:“泰興、如皋都只要項目不要錢,我們既要項目又要錢……”
最后核算,紀念碑總造價為45 萬元,南通市政府主動貼補了5 萬元。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紀念碑于1988 年5 月17日落成并對外開放。
紀念館建在何地“吵”到了江蘇省委
1988 年5 月25 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丕顯同志視察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他說:“紀念碑設計很雄偉,很壯觀,但光有一個碑還不夠,必須建一個館,把蘇中戰役中的文物史料陳列起來,如毛澤東的電文……以后,在這里還要建反映蘇中根據地的陳列館,展示蘇中根據地人民英勇支前,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1994 年10 月12 日,海安正式籌建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然而,紀念館建在何地卻有了爭議。如皋提出,有三仗是在如皋進行的,泰興則提出頭、尾二仗都是在泰興進行的。
時任南京軍區政委傅奎清同志風趣地問:“如皋是哪三仗?泰興是哪兩仗?這不成了八戰八捷嗎?我認為如(皋)黃(泰興)路一仗,只能各算半仗,這才叫七戰七捷。”
最后,建館地址的爭論,到了江蘇省委。
管文蔚同志說:“感謝你們對歷史的傳承,紀念館建在如皋也可以,建在泰興也行。我認為,建在海安比較好,因為當年的指揮部就設在海安。”
1994 年12 月27 日,王強和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原館長陸大同,將南通市政府關于籌建“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的請示報告,分別送交至南京軍區和江蘇省委、省政府。
當天晚上,他們到省委書記韓培信的住處,一進門韓書記就關切地問:“建館的報告好了沒有?”
王強立即回答說:“今天我和大同就是來送報告的。”
韓書記高興地點點頭說:“很好,很好。”接著說:“新四軍老同志江渭清,還有戴為然……軍區的傅奎清、孫克驥等,都很關心七戰七捷紀念館籌建的事,而且中央軍委12月25日已為粟裕同志正式公開平反……。”
1995 年4 月20 日,王強和陸大同在南京參加江蘇省新四軍與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晚上再次拜訪省委書記韓培信。
韓書記關心地問:“七戰七捷紀念館怎么樣了?”
王強立即回答:“我們是來向書記報告的,海安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七戰七捷紀念館的籌建,已按程序正在上報。”
韓書記熱情地說:“我不僅聽到南京的老同志關心,也聽到北京的許多新四軍老領導講七戰七捷啊,你們要抓緊。”
王強回答:“感謝韓書記,我們一定抓緊跑,回去立即向海安縣委和南通市委匯報。”
1995 年8 月27 日下午,省委書記韓培信在他的住所會見了王強和陸大同,了解紀念館建館的經費。
韓書記說:“省里要支持,你們也要去找傅奎清政委,請軍區也支持一點。”
王強回答:“謝謝書記,傅政委和孫副政委他們已答應軍區也要給一點。”
韓書記笑著點點頭說:“這樣問題就解決了。”
王強轉過話題說:“書記的書法寫得很好,請您給陸館長寫幾個字。”
王強接著說:“他跑紀念館很辛苦,鼓勵鼓勵吧。”
韓書記稍停了一下,很高興地揮毫寫下“業精于勤”四個大字,并很風趣地對王強說:“請攝影師給我們照個相。”
根據韓培信同志的意見,江蘇省委副書記顧浩于1996年8月16日指示:“續建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配套工程——紀念館一事,我已聽南通市及海安縣的同志匯報過,并已實地看過,確屬必須之舉,擬同意。”后面又加了一句:“由駐京辦負責協助你們在京工作的開展。”
1997 年4 月21 日,陸大同與王強前往南京,將建館情況向韓書記匯報。
“跑經費、征集文物史料是我們的主要任務,我們帶著傅奎清政委的親筆信走訪慰問二十三集團軍,受到軍長王建民少將、政委張世顯少將的熱情接待,并無償提供許多珍貴文物資料和解放牌汽車一輛。”
韓書記說:“傅政委是原二十三集團軍的政委,你
們找他找對了。”
陸大同插話說:“3 月18 日,我們帶著江渭清同志的親筆信,拜訪了二十四集團軍軍長粟戎生少將和政委張鼎文少將。他們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并贈送T34 坦克和吉普車各一輛和部分文物史料。”
韓培信聽了很高興地說:“你們的工作做得好,很細,建館沒有大量的珍貴的文物史料是不行的。聽你們說還要到北京去找些老同志、老首長,你們還沒到中央警衛三師去征集革命文物和資料吧?你們就住到江蘇飯店去吧,由省委安排駐京辦負責協助你們在京工作的開展。”
在韓書記的熱心支持下,陸大同與王強征集到一大批珍貴文物、資料……
1998 年3 月5 日,江蘇省計經委社發處批復,同意續建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
社發處的同志說:“好在你們跑得快,昨天還收到泰興市委的報告,認為紀念館應建在泰興境內,他們認為第一仗就在泰興,第七仗也在泰興,而且他們只要批準立項,不需要下撥經費。”
1999 年8 月31 日,江蘇省委副書記顧浩,專門聽取海安縣同志關于建館情況的匯報。
王強說:“關于在建的‘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資金缺口仍然很大,懇請省里再支持一點。”
顧浩關切地詢問:“已經到位的資金有多少?是哪些單位和部門撥的款?”
陸大同回答:“省財政廳先后兩次共撥款160 萬元,省計經委撥款50 萬元,省里到賬共210 萬元;海安縣在地方財政較緊的情況下,撥款150 萬元。”
顧浩說:“續建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省里的許多負責同志都非常關心與支持,對你們的報告、來信多次圈閱批示,不少老同志也很關心。你們要抓緊時間,精心施工,保證質量,盡快建成。革命紀念場館是弘揚光榮革命傳統的教育基地,能推動和促進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
當聽到紀念館主體工程快要封頂時,顧書記再一次強調,既要抓緊時間,爭取早日建成,等不得、拖不得,又要切實按圖紙施工,確保工程質量。
王強插話說:“資金缺口還有個難度,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能在一年之內建成開館,它有雄厚的資金,省里一次就批了幾百萬元,加上它在原有的土地上翻建,不要另征土地。海安征地就花了150 萬元。”
顧浩邊聽邊耐心地詢問,你們當時預算了多少?經省、縣已解決360 萬元外,還差多少?
海安的同志對顧浩提出的問題都一一作了回答,接著又談到:“紀念館的裝潢,文物史料的征集、復制,地圖的繪制和圖片、照片的打印放大,以及聲、光、電、多媒體的布展,都要花錢。”
顧浩又問:“你們身上還有沒有書面報告?”
陸大同當即向顧書記呈遞了南通市和海安縣的相關報告。
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如期建成,成為了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