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兩張照片背后的故事
兩張照片背后的故事
作者:甘桐文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9-20 瀏覽次數:7839
葉挺有三件寶,望遠鏡、手槍和照相機,即使是在指揮作戰,他也會冒著槍林彈雨搶拍照片。正因為他的這一愛好——攝影,才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資料照片。其中有兩張戰地服務團女戰士的照片,記錄下了新四軍服務團巾幗英雄的風采。
戴著草帽的女戰士
1939 年夏天,朱克靖率戰地服務團隨葉挺軍長、鄧子恢副主任北渡長江,到皖北慰問新四軍第四支隊。戰地服務團的同志們到了駐地后,不顧一路鞍馬勞頓,一放下行李就立即深入部隊和群眾中進行宣傳工作。他們在曬谷場、祠堂或臨時搭個簡易臺就地演出,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抗日,揭露日軍侵華罪行。服務團所到之處,頗受群眾歡迎,前來觀看的群眾多時達1000 多人,場面十分熱鬧。服務團的同志們,白天跋山涉水,夜晚席地而寢。服務團中90%的工作人員都是些十七八歲的青年男女,他們大多來自大城市,有大學教授、剛走出校門的洋學生、先進工人、愛國青年華僑,也有從前過著富家小姐生活的女同志。是火熱的斗爭生活吸引著他們,他們胸中激蕩著對民族解放、人類幸福的憧憬和充沛的戰斗熱情。革命的豪情使女同志們自覺地接受了黨的教育和紅軍的優良傳統。她們毫不猶豫地脫下皮鞋,換上草鞋。皮膚被炎炎烈日曬的黝黑,卻沒有一個叫苦叫累。葉挺軍長拿出自己的工資為服務團的同志們每人買了一頂草帽,女同志們戴上葉挺軍長送給他們的草帽,心里別提多高興了,臉上洋溢著青春的笑容。看著眼前他們興高采烈的樣子,葉挺軍長順手拿起形影不離的照相機,對著女團員們拍了起來。這幾位戴著草帽的女戰士從左至右分別是:王健、夏希平、紀白薇(后改名紀培陵)、李錦。
1939 年,在皖北進軍途中,葉挺軍長為戰士們拍攝的照片。
女戰士表演《插秧舞》
后來葉挺又為她們幾位拍了另一張照片,那就是眾所周知的表演插秧舞的那一張。說起這段插秧舞,還與她們去皖北慰問四支隊經歷有關。服務團的女同志們在深入到群眾中去的時候,發現當地有一種反映勞動場景的舞蹈很有地方特色,于是她們利用空閑的時候向當地群眾請教,突擊編排。同年10 月12 日,在新四軍軍部舉行成立兩周年紀念大會上,服務團的五位女戰士為大家表演了插秧舞,并得到了好評。五位女同志從左至右分別是:李錦、王于畊、夏希平、紀白薇、王健。在一片熱烈的叫好聲和掌聲中,葉軍長再次舉起他的照相機,為她們拍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新四軍女戰士表演《插秧舞》葉挺攝
才女王于畊
插秧舞的照片中有戰地服務團的才女王于畊。
王于畊,原名王桂英。1921 年11 月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1936 年在保定女師求學時,王桂英加入了中共組織領導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1937年七七事變后,參加護理盧溝橋抗日傷兵。當年11月,在山西臨汾參加八路軍,在八路軍一一五師學兵隊學習,改名為王于畊。1938 年2 月,從學兵隊結業,參加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當月下旬抵達武漢,稍作休整,即隨團向南昌新四軍軍部進發。當船即將離開漢口碼頭之際,新入伍的3 名戰地服務團成員急切地沖向船舷登船,王于畊敏捷地拉住了最后一名小姑娘伸出的手,使勁兒把她拉上船——她叫張茜,時年不到16 歲。
1938 年4 月,新四軍軍部及戰地服務團從南昌移師皖南歙縣的巖寺。服務團下設戲劇、民運、歌詠、繪畫、舞蹈等幾個組,王于畊分在戲劇組(組長李增援)。戲劇組到達巖寺后,開始排演抗日新劇《送郎上前線》,十分忙碌。
1938 年8 月2 日,新四軍軍部移至涇縣云嶺鎮。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到云嶺采訪,最先采訪對象就是新四軍女兵代表王于畊、周紉惠。她笑著說:“我簡直愛上你們了!”
在云嶺,王于畊主動參加戰友們自發組織的“早讀班”,自覺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得到女生隊隊長楊瑞年以及團領導的大力支持。朱克靖、徐平羽等團領導親自為團員們講解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等課程。后來,全團還增加了夜讀時間。
王于畊喜歡寫作和編劇,服務團的墻報常有王于畊的文章,文字優美,不時迸發出驚人之句,不僅令年輕的伙伴們稱贊,也引得許多干部特來觀賞,其中六團團長葉飛只看了一期墻報就對王于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39 年春,王于畊隨戰地服務團三隊來到皖北,在鄧子恢的領導下,在皖北當了近半年民運組長。1939 年11 月,日軍多次進犯繁昌,新四軍第三支隊奮勇反擊,將敵擊退。朱克靖團長安排李增援、邵惟、吳薔(即吳強,長篇小說《紅日》的作者)和王于畊等幾位服務團的編劇骨干,編寫三幕劇《繁昌之戰》。王于畊寫過《人財兩空》《母親》等獨幕劇,但從未寫過多幕劇,《繁昌之戰》第二幕《征歸》是她第一次參加多幕劇的創作。
《繁昌之戰》于1940 年元旦正式演出,觀眾反響強烈,臺上臺下互動踴躍,好評如潮,轟動一時。1940年3 月1 日出版的《戰地青年》上,紀實報道《記繁昌某鄉祝捷大會》記錄了當地民眾觀看《繁昌之戰》的盛況。
1940 年2 月,戰地服務團決定編排一出新劇,慶祝即將到來的“三八國際婦女節”。朱克靖團長說:“婦女節的戲,要由女同志來寫,集體創作,由林琳、王于畊執筆。”新劇定名為《大時代的女性》,反映在民族解放戰爭中,婦女走過的道路和作出的貢獻。團里召集近20 位女兵開座談會,朱克靖和徐平羽兩位團長參加,請每人講自己參加革命的經歷。根據座談討論,王于畊提出寫成三幕大戲。王于畊負責寫前兩集,林琳負責寫最后一集。
慶祝婦女節大會在大祠堂里舉行,會后上演《大時代的女性》。該戲由邵惟導演,李增援指導。林琳、常竹銘、康寧等20 多位演員基本上都是自己演自己,表演生動逼真。第一幕在雷鳴般的掌聲中謝幕,軍首長專門到后臺,稱贊演得好。大家受到鼓勵,后兩幕演得更認真,贏得了更多掌聲和歡呼聲。
通過參與創作《繁昌之戰》和《大時代的女性》,王于畊在軍中聲名鵲起,被譽為新四軍“才女”。
就在1940 年的“三八”節,王于畊被評為全軍先進人物,代表服務團所有姐妹接受了隆重的表彰。當天,王于畊的《沿著鐵軌走》一文發表在新四軍的《抗敵》雜志上。
1940 年4 月初,戰地服務團大部從皖南軍部調到江南指揮部,歸由陳毅指揮領導。
全團百余人編為劇團和民運工作隊兩部分,王于畊被任命為民運工作隊隊長。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位于江蘇省溧陽縣茅山腳下的水西村,民運工作隊在水西村周邊的竹簀橋、安中里一帶開展工作。當地大地主“李老板”有千畝良田,周圍幾個村子的人家多為其佃戶。在陳毅的指導下,王于畊帶領民運工作隊和農抗會,迫使“李老板”借出二三十擔糧食,使貧苦農民勉強度過嚴重的春荒。
時近5 月,春繭上市。為打破“李老板”的低價壟斷,民運工作隊和農抗會經周密籌劃,采用武裝護送的辦法,一夜之間集中幾十條船滿載春繭起程,在敵據點附近的繭行以適當價格售出春繭,保護了蠶農的利益。事后,陳毅囑王于畊,可就此事寫報告文學或小說等。50 年后,王于畊終以《往事灼灼》一書實現了陳老總的要求。
1940 年9 月新四軍進駐黃橋(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時王于畊已任服務團秘書,當團長、副團長不在時,秘書將組織、協調團里的工作。
在黃橋戰役的前夜,王于畊和服務團團員們一起動員群眾準備干糧支前,組織擔架隊、護理隊,組織小分隊宣傳演出,在黃橋鎮到處張貼自衛反擊的標語口號。
黃橋特產是燒餅,是支前的主要物資。一天,服務團的幾個骨干李增援、章枚、王于畊、林琳到一家小店吃燒餅,李增援突然舉起一個燒餅大聲說道:“黃橋燒餅黃又黃,黃黃燒餅慰勞忙。”王于畊接著說:“燒餅要用熱火烤,軍隊要靠百姓幫。”林琳跟著:“同志們呀吃個飽,多打勝仗多繳槍!”
飯后,王于畊、林琳提議創作一首歌,于是李增援把大家的聯句整理成六段歌詞,章枚立刻譜曲,《黃橋燒餅歌》即告問世。《黃橋燒餅歌》很快在黃橋鎮傳唱,在新四軍中傳唱,成為一首非常具有歷史特點的革命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