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開明士紳徐岫青
開明士紳徐岫青
作者:何志寬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9-22 瀏覽次數:7827
遷居三垈
徐岫青老人本名徐永鍼,生于1873 年,晚清秀才。自民國二年(1913 年)由原居下興莊遷居三垈以來,開學啟蒙、教化鄉里、革除惡習,在摸索治理鹽堿、改良土壤、革新植棉等方面成績尤顯,惠及鄉里。也正因為此,1924 年元月,他被灌云縣政府聘為縣農會會長。
經過多年的實踐,徐老先生摸索出了一套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收到良好成效,既擴充了耕地,又提高了產量,農戶、租戶們的日子漸漸地好了起來。而后,他又想著如何發展些經濟作物,給這里的百姓帶來更好的經濟收益。于是,他對穆湘的《植棉改良淺說》仔細地研究起來;他還親赴南通,登門向“狀元實業家”張謇取經討教植棉技術。他將張謇贈予的優良棉種先在自家一大片田地進行了試種。從整墑、播種到間苗、施肥,從掐頭、打叉到剪枝、疏果,老先生必親躬田壟。深秋,正值棉花盛開之時,徐老先生家那幾畝棉田開得如下了場大雪似的白。三垈村人的祖輩們怕是想都沒敢想過,曾是自己腳下的鹽堿地會生出這般的美景。徐老先生又根據穆湘的《植棉改良淺說》,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編著了《植棉淺說》,并印成冊子,發給植棉農戶作為指導。到第三個年頭,這棉花種植已在響水周邊大面積地推廣開來,東到雙港、海安集,南至老舍、張集、小尖……
徐老先生10 年的親躬農耕,改土滅堿,推廣植棉,造福鄉里贏得了當地人們的廣泛傳頌。曾有人編一順口溜贊道:
徐大太爺是福星,恩澤鄉里慈善心;
治堿改土廣植棉,鹽灘荒地刨出金。
初來三垈,這里土地瘠薄,收成不好,大多農戶生活貧困;又因地處偏僻,閉塞落后,思想保守。有些人不務正業,終日游手好閑;更有些年輕人染上賭博甚至偷竊之惡習。徐老先生來了后決心整肅這里的風氣,他找莊子里幾位尚能管事的老人們商量,倡導大家從事農耕,禁止賭博,并破除迷信等習俗。遷居的第二年,老先生就在莊子上開辦起一所私塾,請了一位老師教書,并讓莊子里的孩子與自家兒子、侄子、外甥等一起讀書學習,增長文化知識。在開荒治堿過程中,他專門雇請莊上年輕人,多給他們工酬以提高大家參加勞動的積極性;同時,也為推廣科學種田培養了一些骨干人才。由此,使得當地的不良風氣、惡習漸漸地得到了改變。
當年冬天的一個晚上,他的兩個孩子和莊上小伙伴們玩耍時,在一家門前看了會“熱鬧”,回家向父親述說了那情景。老先生忙找了附近的老人問明原委。原來是這沈家的婆娘生病多日,無錢就醫,病情越發的嚴重,便請了個“仙奶”來做法事,即跳大神……第二天,老先生讓管家孫二爹給這家送去些錢,叮囑他們趕緊帶病人去看醫生,千萬不要再找什么“仙爹仙奶”的了。第二年正月,他邀得武同舉、王同甫、駱霞誠三位好友在家相聚。好友駱霞誠乃杏林世家,岐黃高手,灌云一帶名醫。老先生惦記著年前沈家人生病的事,他要孫二爹去沈家看看那病人康復得如何,如要是還沒痊愈,就讓他家人帶這大院里來請好友駱霞誠給瞧瞧……感動得沈家人千恩萬謝。
春天的二三月間,青黃不接,是農家最易鬧春荒的時候。莊上常會有人家蓋鍋斷炊,但凡有人上門求助,老先生從未回過個“不”字;有的一旦知道還會主動地借糧給他們,并要求只按原數還,不多要一粒;有些過于貧困的人家,不好開口來求助,老先生知道后就會吩咐伙計將糧食送過去,并告知他們這糧食無需還……
徐老先生遷居三垈時,曾住在宣圩莊西頭自家的草屋里;后來,三垈的大院子建成就搬了過去,草屋便閑著。此時,有姓席的一家人從東海逃荒到宣圩,在此租種了老先生家一坰地。老先生見老席這家人勤勞本分,便有意想留其在此安家。于是,他將那5 間草屋按著當地的一種契約習俗,只象征性地收了點錢,就算是賣給了老席家,這讓老席一家人對老先生感激不盡!
1926 年春,淮城章鑒虞想把大有莊那里約10 多頃土地賣給潮河北大洋莊的杜溫民,他敬請徐老先生從中撮合。這樣大的事,老先生很是上心,他實事求是地兩頭說和,對各方不偏不倚,撮合得雙方心悅誠服,兩家很快就做成了這筆大買賣。買賣雙方按10 多萬元的田價合計拿了4000 元傭金酬謝老先生,老先生婉言辭謝。他說:“我只不過成全了你們兩家的一件好事,豈能受得這份‘俸祿’……”
遷居三垈多年,老先生憐貧惜寡,解困濟急,善施鄉里的事惠及眾多的遠近鄉鄰,已成為美談,人們都贊譽徐大太爺是位“大善人”!他正直、無私,處事公道,也深得四鄰八鄉人的信賴。也正因為他的這種清正廉潔、樂善好施的品格受到了公眾的廣泛認可,方有好友鼎力舉薦,他被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北平分會聘請去內蒙古包頭一帶放糧賑濟災民。
包頭放糧賑災
1927 年至1929 年,中國的內蒙古、山西等地發生了百年難遇的大旱災。據《薩拉齊縣志》記載:“民國十六年苦旱,全年雨量僅三點五一公分(相當于35.1毫米)……釀成空前未有之旱災……餓殍遍野,民不聊生,鬻子賣妻以度苦日,凄慘流離不堪入目,誠百年來之浩劫”。當時的《綏遠通志稿》也曾記載了“饑民充塞村野,橫尸相望”之慘況。
其實,按當時的家庭情況,太太身體不好正生著病呢,并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老先生是不便出行的。可是,當他看了義賑會發的災情資料介紹后,毅然決定擔此重任,因為此事關乎著千萬個同胞性命呢!1928 年初冬,徐老先生自備旅費,負責將義賑會募集來的40 船糧食,從灌河口出發,由水路入天津港后,又換車載從旱路輾轉運到內蒙包頭一帶。災糧的發放并不是件輕松的事,它要嚴格按著義賑會的規章程序進行,有些還要到實地去考察、核實、登記。北方大漠乃苦寒之地,入冬后的包頭、薩拉齊一帶已是天寒地凍,氣溫常在零下20 度左右。徐老先生初經此苦寒,很不適應,身體漸出狀況,感冒咳嗽,發起低燒。曾有同事提議讓他回去,他婉然拒絕。等任務完成后回到北京,他就病倒了,高燒不退。由于病情嚴重,醫院通知了家屬。大兒子徐禹民急急地趕往北京護理,一直待病情好轉后才帶他回響水。而就在他剛剛回來月余,即1929 年1 月15 日,徐太太因病重不治去世。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兒子怡泰6 歲,女兒愉泰還不滿4 歲,這無疑給老先生帶來了一次沉重打擊……
支持抗日
1937 年,抗日戰爭在全國爆發后,在國難當頭,民族存亡之際,徐老先生毀家紓難,不遺余力地支持抗日。這年年底,先后從上海、延安回到家鄉的徐禹民、方立凡會同地方黨組織在家鄉開展起了抗日救亡活動。他們在徐家大院里重建起三垈小學,把學校作為宣傳抗日救亡、培養革命人才的陣地……他們的這些工作無一不是在徐老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開展。從擴大校舍、增加師資以及日常工作的各個方面,老先生都給予了極大的幫助。
國共二次合作期間,為把以徐禹民為首的聯防小游擊隊武裝起來,徐老先生把自家的兩支長槍、一支短槍獻了出去,并動員勸說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獻槍支持;他又通過世交摯友王同甫之子——國民黨淮陰專員王公玙,搞來40 多支蘇制“毛瑟槍”和子彈2000發,大大地加強了這支隊伍的武器裝備。1939 年7月,這支隊伍由方立凡、周志賢率領與灌西沭陽的武裝會合,組成了八路軍隴海支隊第三團,后來成為新四軍四師九旅一部分。1939 年農歷正月十一,日本人占領響水,徐老先生曾舉家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也因此,老先生更加堅定了支持抗日的決心,對抗日工作資助不怠;他每住一處,那里就成了共產黨的地下聯絡點,同志的集聚地,他家的住處總是“客人”不斷。1942 年初春,敵人要大規模“掃蕩”蘇北根據地,老先生接受中共地方組織的建議,隨即返回到徐家大院。根據當時的斗爭形勢分析,徐家大院雖離敵人據點較近,但是憑老先生在家族中和地方上的威望,是不會出什么事的,并且還能為黨的活動帶來一些方便。確實,自老先生回來后,徐家大院就成了共產黨與盤踞在響水敵人斗爭的最前哨。在這期間,由于往來人員較多,生活開支經常遇到困難。一次,中共縣委批給了老先生200 元錢(銀元),以用于生活補貼。這可惹急了老先生,他立即將這錢如數退回給縣里,十分誠摯地對縣里的同志說:“這個時候,你們縣里一定更困難,我這點困難算得了什么呢,自己能克服。”后在老先生病逝時,時任中共鹽阜地委書記劉彬同志這樣評價徐岫青老人:他的一生是以急公好義、樂善好施而享有盛名;他清廉正直之風,為人民頌德稱賢;他熱忱于地方慈善事業,扶危濟困,主張公道,有慈善家之稱。
跟定共產黨
北伐戰爭以后,徐岫青老人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他痛恨國民政府的官場腐敗,上任灌云縣農會會長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毅然決然地辭職回家,對官場仕途毫無一點的眷戀。
抗戰爆發了,老人家出于愛國,他多么希望國民政府能舉國之力奮起抵抗,以驅倭寇。可他卻從自家堂侄、時任江蘇省保安第七旅旅長、海州行署專員徐繼泰的身上看到了國民政府不抵抗的作為……其實,徐岫青老人開始對共產黨也并不了解。他的外甥方立凡(共產黨員)在上海、蘇北兩次被捕,他雖然積極參與營救,但并不支持他們的行為,認為這都是拿著性命當兒戲。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共產黨的地下活動更加地活躍,兒子徐禹民從上海回來,帶回了國家正處于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大量信息。后來又見了上海來的抗日救亡歌詠團,其中有叫陳飛、馮國柱的年輕人常和徐禹民、方立凡等聚在家里談論抗日救亡工作。他們為了挽救國家民族于危難,不顧自己的安危,在街頭巷尾、村前莊后,通過演小話劇、教唱抗日歌曲、演講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老人通過自己分析判斷,加上農會工作所遇,以及平時的所見所聞,很快得出了結論:國難當頭,還是共產黨的主張能救中國。所以,打那時起,老人就毫不猶豫地投身到抗日救亡隊伍中,積極支持兒子、外甥們的革命工作,并盡一切力量資助他們的活動所需。這期間,由于徐老先生的威望以及特殊身份,處在對敵斗爭最前沿的徐家大院,為黨的地下工作者起到了安全的掩護作用。縣委干部張群英同志就曾在大院里打過長時間的“埋伏”。張群英曾在莫斯科學習過,同志們都叫她“老莫斯科”;她是四川人,說話口音是極易暴露身份的。為防備敵人搜查盤問,徐岫青老人要她在敵人面前裝啞巴,就是打死也不能講話,還讓恒泰、愉泰姐倆稱她是自家親戚大表姐。他叫張群英與兩個女兒現場演示了一下,結果逗得他們自己笑成一團,老先生也滿意地笑了。
另一回掩護區委書記王浩同志,雖然一大家人都受了點驚嚇,捏了把汗,但在徐老先生的巧妙安排下,王浩同志有驚無險地躲過了搜捕。
1941 年,鹽阜區行政公署建立后,徐老先生積極支持并直接參加了根據地的民主建政工作。1942 年,鹽阜區參議會、濱海縣參議會相繼成立,徐老先生被聘任為鹽阜區參議會駐會議員、濱海縣參議會參議長。在這期間,他做了大量參政議政工作,和議員們同心協力,共商本地區有關重大方針、政策,聽取各方面的反映、意見和建議,作為制定政策的參考,對鞏固抗日根據地和民主政權作出了很多貢獻。
此時,老先生已近古稀,身體不太好,60 歲時因患腦血栓落下殘疾,一條腿行動不便。可他拄著拐杖,堅持參加各種活動。子女們心疼他,勸他天冷不要外出。可他說,這都是承諾過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難也要去做,做人要守信。1942 年春節,新四軍三師黃克誠師長送來春節禮物,邀請他參加專區參議會的成立大會。他出席了。當時沒有交通工具,只靠一輛木制獨輪小車,在上面鋪上一條棉被,他坐上去由伙計推著走了兩天才到目的地。伙計回來說,天太冷,大太爺流出的鼻涕都凍成了冰鈴鐺。后來,縣里經常開會,他都是坐著這輛木頭小車往返。
1943 年春,日本侵略者連續大規模地向根據地發起掃蕩,形勢十分緊張。已臥病在床的徐老先生,還關心著鹽阜地區的形勢,記掛著新四軍的安危;直到彌留之際,老先生還會如夢囈般的念叨著劉書記、黃師長等人……在老人病重期間,擔任偽職的堂侄徐繼泰來病榻前探望,想利用老人家的社會影響,以挽回他們因遵主子“曲線救國”的旨意公開投降日軍而失去了的人心,被老人家嚴詞拒絕。對一個有著民族大義的愛國老人來說,這是絕不可以調和的原則立場,堂侄這種喪失民族氣節的行為早已是老人心靈深處的難言之痛。他以冷峭的目光掠過這位損害了自己與家族聲譽的侄子,隨即把臉轉向床里,不屑一顧……
與世長辭
1943 年5 月19 日(農歷四月十六),徐岫青先生與世長辭。
老人去世后,時任中共鹽阜地委書記的劉彬同志撰寫了悼念文章《悼徐岫青先生》,高度評價了老人的高風亮節。他說:“誠然,徐老之死,是代表正義的一顆巨星的隕落,是鹽阜人民的損失,也是我黨我軍的損失!……他的英名將和彭田諸烈士一樣在人民的憶念中永垂不朽!……我們共產黨人愿意像悼念自己同志一樣來紀念這位正義老人。”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給徐老先生題了墓碑詞,稱徐岫青先生是具有民族氣節的開明人士。
多位領導同志和鹽阜區參議會送了挽聯。
黃克誠師長率第三師全體指戰員的挽聯是:
壯志迄彌留,光耀海濱君未死;
耆紳皆奮起,堅持蘇北吾何憂。
劉彬書記所題的挽聯是:
碩望重鄉邦,仰無愧,俯無怍,遺憾親者事仇,生死難忘,易簀彌留存隱痛;
熱情參議席,老益壯,窮益堅,策勵國人殺敵,是非不茍,臨風追悼共含悲。
在老人家的影響下,當時在徐家與呂、方兩個親家中,有子女數十人參加了革命,他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中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他的兒子徐怡泰還不幸殉職,成為革命烈士,時年僅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