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音樂的力量
音樂的力量
作者:葛遜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11-28 瀏覽次數:7854
一首戰斗精神歌曲的威力有多大?作為一名在戰火中成長的著名軍旅音樂家,沈亞威生前常說,有時一首歌比一千發炮彈的威力還強。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沈亞威
一首戰斗精神歌曲的威力有多大?
作為一名在戰火中成長的著名軍旅音樂家,沈亞威生前常說,有時一首歌比一千發炮彈的威力還強。這就是音樂的力量。18 歲參加新四軍的沈亞威,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部隊音樂家。20 世紀70 年代我入伍后,有幸成為時任原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化部長沈亞威的部下,多次隨同他在新四軍和華東野戰軍馳騁過的戰地采風。
寒凝大地時節,在滴水成冰的徐海大地上,沈亞威給我們講述了在烽煙萬丈、戰歌震天的征途創作《淮海戰役組歌》的往事。1948 年,在淮海戰場,身為第三野戰軍文工團一團團長的沈亞威同戰士們一樣都是在追擊敵人的洪流里,急步迅跑,追擊頑敵。解放大軍的鐵拳,迅速沉重地落在敵人頭上。于是,敵人動搖了、混亂了、潰退了、逃跑了,我們的部隊奮起追擊,到處都在喊著:追呀,追上去!身臨其境,一股創作沖動撞擊著和呼喚著自己,于是和韋明合作的著名歌曲《乘勝追擊》在戰火中誕生了。當時,我軍指戰員們窮追猛打,敵軍狼狽逃竄,鐵橋火光沖天,到處炮聲隆隆。詞作者韋明抑制不住心潮涌動,創作了一首戰地歌詞。沈亞威十分喜愛這首歌詞抓住了這場戰爭追上去的特點,把歌名定為《乘勝追擊》,伏在門板上揮筆疾書,一氣呵成,從“追上去,追上去!”的節奏開始,如貼著地面滾動而來的雷霆,從遠到近,從弱到強,逐步展開,最后反復時,再加上多聲部輪唱,形成了千千萬萬人在呼喊,排山倒海勢不可擋的氣勢……這首《乘勝追擊》很快唱遍了整個淮海戰場,鼓動著全軍將士們追上去!消滅敵人,奪取勝利!
講到另一首《捷報,捷報,殲滅了黃百韜》,沈亞威激動的神色溢于言表。他告訴我們,當時攻打黃百韜兵團已有八九天,還沒有打下來。經過10 晝夜的激戰,我強大的阻擊部隊,打垮了敵人4 個兵團的增援,英勇的圍殲部隊,勝利地殲滅了黃百韜兵團全部。于是,淮海前線向全國同胞發出了第一號捷報。就在這一天,一個騎兵飛馳而來,一路高喊:“捷報,捷報,黃百韜兵團全部被殲了!”勝利消息給大家以強烈的感染。沈亞威興奮地讀著捷報,兩小時不到,連詞帶曲,一揮而就。用他自己的話說,現炒現賣,還滾燙的哩。后來,《淮海戰役組歌》穿過硝煙,越過原野,跨過長江,在戰地唱響,一直唱到了北京,毛主席聽后稱贊說,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
春風拂面,浪花歡騰。20 世紀90 年代初,我陪同沈亞威千里海疆行。一路上,他興高采烈地向我談起八場大型歌舞《東海前哨之歌》創作歷程。這是繼《淮海戰役組歌》后,沈亞威親手抓的又一臺重頭節目。實際上,他就是這臺大歌舞的總策劃和藝術總監。
那是1963 年的春天,時任前線歌舞團團長的沈亞威親自帶領創作人員,到孤懸東海前哨的東福山島守備連深入生活,與官兵同吃同住同巡邏。連隊進駐小島后,和漁民聯心、聯建、聯防,修起了幸福樂園,筑起了銅墻鐵壁。面對如此壯麗的生活,怎樣表現它?歌頌它?當年我國舞臺上的歌舞程式基本是從蘇聯那里學來的套路。內容決定形式,藝術貴在創新。是沈亞威拍板大膽創新,確定了運用歌、舞、朗誦結合的形式,有虛有實,虛實結合,搞一臺大歌舞。大型歌舞《東海前哨之歌》在1964 年全軍文藝會演中獲優秀節目獎,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獲得好評。它開創了歌舞組合模式的嘗試,對隨后我國大歌舞的發展帶來了可喜的影響。
正是在守備連生活期間,沈亞威從黑板報上發現了一個名叫張煥成的戰士的一首題為《以島為家》的小詩,很認真地將其記在記錄本上。在返回陸地的登陸艇上,沈亞威請詞作家向彤把這首小詩改成一首歌詞,畫龍點睛地把歌名《以島為家》升華為《戰士第二故鄉》。以小見大,把守島戰士與祖國聯系起來。沈亞威在登陸艇飛濺的浪花中奮筆譜寫了《戰士第二故鄉》。這首軍旅歌曲后經著名軍旅歌唱家李雙江演唱,風靡至今,成為祖國萬里海防線上守島官兵喜愛的“島歌”。
在采風期間,沈亞威講得最多的是1964 年參加大型歌舞《東方紅》的創作。那一次,他成功地為毛澤東同志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譜曲。當時音樂創作組的每一位作曲家都譜了曲,領導小組確定,試唱時隱去曲作者的姓名,擇優錄用。結果,沈亞威創作的譜曲勝出并入選。作品恢宏壯麗,展示了壯觀的歷史進程,激蕩著火焰般熱情,那調性轉換處的深情歌唱,聲部遞進的處理,直到高潮的出現,讓人感受到震撼心靈的肺腑之聲。如今,這首歌仍是我國曲庫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沈亞威視音樂為生命,用心靈歌唱,用熱血寫作,把每一天都化作了七彩的音符,融進了奮進的旋律。戎馬一生的他,是音樂戰線一員屢建功勛、永不下鞍的老兵,幾十年未放下過戰筆,未卸下戎裝。即使是離休后,仍筆耕不輟,直到去世前還為臺灣詩人余光中的詩歌《鄉愁》譜曲,表達了一位人民音樂家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2001 年,沈亞威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勛章。如今,沈亞威已經離開我們19 個年頭。為表達對這位軍旅音樂家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仰,我在擔任紀念沈亞威誕辰100 周年作品音樂會總撰稿期間,回憶沈亞威的音容笑貌,重溫沈亞威的經典之作,品味沈亞威的精彩人生,幾度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