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本刊專訪 > 老區人不忘英烈 共和國永記忠魂——大胡莊八十二烈士遺骸七十一年后被發現
老區人不忘英烈 共和國永記忠魂——大胡莊八十二烈士遺骸七十一年后被發現
作者:束華靜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1-27 瀏覽次數:7839
1986年,淮安人民在82位勇士殉難處建造了“大胡莊戰斗紀念碑”
在江蘇省淮安市茭陵鄉的大胡莊,一座烈士紀念碑格外引人注目,71年前的春天,這里發生了一場激烈而悲壯的戰斗。參戰的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一營二連的83名指戰員,突然遭到日偽軍的襲擊,面對八倍于我的懸殊兵力,全連戰士團結一心,浴血奮戰,頑強堅守戰地六個多小時。最后,終因寡不敵眾,除戰士劉本成因被毒氣熏暈倒在戰友的遺體下幸存外,其余干部戰士全部壯烈殉國。
由于時間久遠,當年掩埋烈士遺體的具體位置已很模糊,82位烈士的骸骨一直沒有找到。在省民政廳的支持下,自去年年底開始,淮安市淮安區博物館的考古發掘人員開始了尋找烈士遺骸的工作。今年6月2日,大胡莊82烈士遺骸在大胡村的農田中被發現,目前,清理與發掘工作已全部完成,在現場負責發掘工作的淮安區博物館張弛副館長告訴記者,他們從烈士的遺骨中清理出的完整子彈有三顆,破碎的彈片還沒有統計。
血染大胡莊
1940年秋,淮安北鄉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組織了地方抗日武裝。他們在極其艱苦惡劣的環境里,頑強抗擊著日、偽、頑、匪的掃蕩和各類摩擦。當時,蘇北區黨委十分關心淮安剛建立不久的抗日民主政權,決定讓新四軍三師八旅派出一個連插入廢黃河南岸的茭陵鄉一帶,以掩護活動在大黃莊、高蕩一帶的淮安縣委和縣政府機關,并作為西北方的前哨,伺機打擊漣水方面流竄出來的小股敵人。
二連是一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連隊,連排干部都是跟著黃克誠將軍南征北戰、東拼西殺、屢建功勛的猛士,這個任務自然就交到了他們手上。當時,由于二連副連長孫文魁正在抗大四分校學習,團部特派一營副營長鞏殿坤隨二連行動,以加強領導和指揮。
1941年4月23日,一營二連的戰士們在副營長鞏殿坤和連長晉志云的率領下進駐大胡莊。
大胡莊東西兩邊各有一條深約兩米、寬約五米的自然溝,北邊是一條不太深的旱溝,南端有一條低洼的土路直通高蕩,三面環抱的溝堤上長滿了高矮不等、疏密錯落的樹木。莊內住著十多戶貧困的胡姓農民,有泥草房和牛棚、豬圈六七十間。這里與日寇侵占的漣水城相距約九公里。第二天,二連83名指戰員在駐地鄉親們的幫助下,利用莊子周圍的溝堤、樹叢和莊上厚實的土圍墻,迅速構筑了工事。
25日深夜,盤踞于漣水城的侵華日軍華北派遣軍第二十一師團,通過他們隱藏在暗處的耳目,得知一河之隔的這一“非常情況”,便派出200名日軍和500多名偽軍,帶著四挺重機槍和兩門炮,連夜偷渡廢黃河,于26日凌晨4時許沖進大胡莊圩子,把二連攔腰截斷。
老紅軍出身的身經百戰的連長晉志云,立即指揮一排、二排利用院墻、豬圈和房屋的窗口就地反擊。副營長鞏殿坤迅速指揮已有傷亡的三排搶占房屋,把住巷口,奮起還擊,壓住了敵人三次沖鋒。當日軍連續扔出幾顆毒氣手雷,趁著毒煙發起第四次沖鋒時,二連已傷亡過半,彈藥也所剩無幾,孤軍作戰,很難突圍。鞏副營長旋即命令各排:“堅守陣地,誓與來犯之敵決一死戰!”整個大胡莊淹沒在烈火與硝煙之中。
英勇的二連指戰員面對強敵,憑借著殘垣斷壁繼續抗擊,拉響僅剩的手榴彈炸得日軍血肉橫飛。莊圩前堆積起來的日軍尸體,成了戰士們抵御槍彈的掩體。當日軍又一次蜂擁撲來時,腹部中了數彈的連長晉志云,左手捂著已經露出的腸子,以華夏兒女特有的民族氣節和共產黨員獨具的驚人毅力,忽地躍出掩體,沖向敵群,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
中午時分,槍聲漸漸平息,二連的勇士們幾乎全部傷亡。副營長鞏殿坤左腿被彈片擊斷,身負重傷。沖進莊內的日軍瞪著血紅的眼睛,在彌漫的硝煙中尋找搜索。當他們搜索到一間燒壞的茅屋時,蹲在泥墻邊的鞏殿坤忍著劇痛,舉起血染的手槍,用僅剩的一粒子彈,擊斃了那個留著小胡子舞著指揮刀朝他劈來的日軍官。后面的鬼子嚇得直往后退,不敢逼近。突然,幾顆燃燒彈飛進了那間茅屋。就這樣,年僅23歲的鞏殿坤被熊熊烈火吞噬了……
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一營二連,在這場抗擊日寇的血戰中,除一排二班戰士劉本成因負傷昏迷而被壓在戰友們的尸體下僥幸得以生還外,副營長鞏殿坤、連長晉志云和他們率領的二連勇士共82人,全部壯烈犧牲。其中有個名字還沒有列入連隊花名冊的新戰士“大勇子”,連長發給他的新軍裝還沒舍得穿上,也為國獻身了。
當團部獲悉二連遭到日偽軍偷襲,派兵增援大胡莊時,日偽軍已經倉皇而逃。
軍民們傍晚打掃戰場,當看到指戰員們尸體焦糊,有的緊緊抱住敵人燒死在一起,有的還咬著敵人的耳朵,他們悲痛欲絕,泣不成聲,連夜將烈士的忠骨抬到莊子北邊的旱溝里深埋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紀念在大胡莊戰斗中壯烈犧牲的82位烈士,1986年,淮安區茭陵鄉在鄉政府對面修建了82烈士紀念碑,供當地百姓祭掃。如今,當年見證這場戰斗的老人大都已離世,個別仍健在的由于年代久遠,也記不清楚當年掩埋烈士的具體位置了。而戰斗中唯一的幸存者劉本成,解放后轉業在河南安陽某設備廠當廠長,也于1987年去世。
熱土有幸埋忠骨
這次大規模的尋找行動,源于江蘇省民政廳的幫扶。據茭陵鄉鄉長相華介紹,茭陵鄉是省民政廳幫扶鄉鎮,當民政廳領導得知悲壯的大胡莊戰斗后,便提出尋找82位烈士遺骨掩埋地,并出資800萬元用于烈士陵園的改擴建。其中,尋找烈士遺骨的
工作落到淮安區博物館副館長張馳的身上。
據張馳介紹,去年年底他帶著四名工作人員來到茭陵鄉,根據史料、當地老百姓的回憶以及劉本成生前的口述,最終在發掘點附近畫出了80×80平方米的一個區域進行尋找。
面對烈士忠骨,工作人員每個動作都很小心
工作人員在清理烈士遺骸
他們首先采取的是考古界使用的傳統方法挖探溝。但當縱、橫方向各十條深一米的探溝挖好后,他們發現,這里的土質都是細沙土,挖好的探溝里面全都滲滿水,根本無從勘測。經過四天的風吹日曬,探溝里的滲水才全部被曬干,但仍未找到遺骨。此時,他們想到烈士犧牲時體內肯定有彈片,便決定用金屬探測儀來探測。果不其然,在使用金屬探測儀的第三天,最終確定了烈士遺骨埋藏的具體位置。
村民得知烈士遺骨已被找到時,自發地按照當地風俗用白布在現場撐起一片棚子。白布下,這些遺骸有的平臥,有的側臥,還有的重疊在一起。從一具烈士遺骸中清理出三顆子彈頭,烈士遺骸的骨縫間還嵌有許多彈片,由此可以想象當時戰斗的慘烈。
在現場,記者注意到,這些烈士遺骸中,有多具呈扭曲狀,他們蜷著雙腿,雙手緊扼頸部,這些遺骸的被銹蝕的部分呈綠色,而外部呈暗紅色。清理人員告訴記者,這是由于烈士生前吸入毒氣,又被火燒后極其痛苦的緣故。這也跟當地村民的回憶相吻合。
張馳表示,從已發掘出來的烈士遺骨的牙齒、骨齡、顏色以及光滑度來分析,這些烈士犧牲時的年齡都在20歲左右。從兩三具遺骸躺在一起來分析,應系當年戰斗結束后,村民用板車將他們的遺體一車一車運送到這里掩埋所致。掩埋遺體的地方原本就是個地勢低洼的亂墳崗,距離戰斗現場大胡莊也就兩三百米的距離。在其中一名烈士遺骨旁邊還有兩個看似小孩的遺骨。張副館長告訴記者,從目前現有的資料來看,這兩個小孩應該是在大胡莊戰斗中不幸被日軍打死的農家孩子。
為更好地緬懷革命先烈,江蘇省民政廳已將大胡莊烈士陵園建設列入省“慰烈工程”項目。據了解,大胡莊烈士陵園預計占地32畝,分紀念碑、陳列館和市民廣場三大主體部分。工程將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