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我與新四軍 > 白濤,一個地圖上曾經消失的地名
白濤,一個地圖上曾經消失的地名
作者:冉啟蕾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1-05 瀏覽次數:7839
長達20 多公里,面積1.3 萬平方米,洞室內可以建足球場或蓋20 層高的樓房,這樣的人工山洞你見過嗎?這個人工山洞,就是亞洲最大的地下核工程——816 核軍工洞。
816 核軍工洞
長達20 多公里,面積1.3 萬平方米,洞室內可以建足球場或蓋20 層高的樓房,這樣的人工山洞你見過嗎?
這個人工山洞,就是亞洲最大的地下核工程——816 核軍工洞。資料表明,1966 年9 月,黨中央作出了加強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修建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命名為816 核工程。中央迅速選定了一批科學家、國防專家、軍事家組成秘密勘探工作組,在大西南的多處秘密選址,最后確定將“816 核軍工項目”的地址,選在地處偏僻、山高路陡、面臨烏江的涪陵白濤的大山深處。就在816 軍工洞定址白濤鎮以后,白濤這個地名便在地圖上消失了。
1967 年初,春寒料峭,一支神秘的特種兵部隊秘密進駐涪陵白濤深山,816核軍工洞正式開始修建。首先是開挖為生產原子彈服務的地下核工廠,這是亞洲最大的地下人工洞庫,也是中國最大的地下核工程。816 核軍工洞體緊靠烏江,背靠武陵山,在山高林密的山包下,從外貌看,除筆直高大的排氣煙囪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跡。
816 核工程的洞體工程全部由部隊承擔,中國人民解放軍8342 部隊承建了主體工程。8342 部隊全部實行四四建制,即一個團四個營,一個營四個連,一個連四個排,一個排四個班,每個班有10 多人,全師共四個團再加兩個獨立營共兩萬多人參與該工程的建設。工業部也陸續派出三個建筑公司:即22(土建)公司、23(安裝)公司、二機部第二設計院參與建設。三個公司主要任務是架橋鋪路、建廠房和住宅區。涪陵地區又從各縣調配民工1 萬多人,從全國征調的科技人員和核工業404 廠轉調的技術尖子近1 萬人,前后共有6 萬軍人、技術人員和民工參加了816 核工程建設。該洞體施工挖出的土石方量多達1500 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石渣筑成一米見方的石墻,可長達1500 公里。工程澆灌了25 萬多立方米的混凝土。
816 核軍工洞(局部)
816 核軍工洞(局部)
816 核軍工洞整個洞穴全長21 公里,大型的主洞有19 個,大小洞室18 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條,當時總投資高達7.4 億元。
816 核軍工洞體內廠房深度達400 米左右,頂部覆蓋層最厚達200 米,核心部位廠房的覆蓋層厚度均在150 米以上,可以預防和抵御100 萬噸當量氫彈空中爆炸沖擊和1000 磅炸彈直接命中攻擊。當時,尚無任何炸彈可以穿透如此厚的巖石層,這樣的洞體還能抵抗8 級地震的破壞。
1984 年底,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國家對國防戰略進行了重新調整,這個藏在神秘大山里的816 核工程被秘密叫停。此時,該項目已連續施工長達17 年,完成了85%的建筑工程和60%的安裝工程,正式投入生產指日可待。
時間的車輪又向前飛馳了幾十年,這個巨大的國防工程終于一步步揭開了神秘的面紗。816 核軍工洞在現在來看,盡管只是一個被廢棄的人工洞體,但作為一段歷史不能被輕易忘記,這是共和國三線建設工程中不可復制的獨一無二的工業遺產,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國防教育工程。這項巨大的國防工程,凝聚了數萬建設者的智慧和熱血。三線建設的精神,是中國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教育功能。
在816 核軍工程施工過程中,先后犧牲了76 名官兵,這些熱血男兒被安葬在距816 核軍工主洞不到一公里的一個叫一碗水的山林中,也就是現在的涪陵白濤一碗水烈士陵園。讓人心痛的是,這76 名壯烈犧牲的官兵中,年齡最大的不到30 歲,最小的只有18 歲,平均年齡只有21 歲,正是懷揣夢想、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至今,人們在一碗水烈士陵園,仍可以看到這些烈士的墓地和他們的名字……
孟潔,男,18 歲參軍,帶著策馬迎風、馳騁千里的壯志豪情走進了8342 部隊工程兵的軍營,先是到甘肅酒泉戈壁灘,后又跟隨部隊秘密來到白濤,參與816 地下核工程的建設。在816核工程中,孟潔除了擔任汽車連的司機以外,還有一份沉重而又令人唏噓的工作:為犧牲的戰友寫墓碑,因為他的毛筆字寫得很好。
這個為戰友寫墓碑的軍中好男兒孟潔,從沒想過會有那么一天,自己也會犧牲在816 核軍工程建設中,長眠于戰友們的身邊,那一年他24 歲。當孟潔犧牲的消息傳到家里,家人無不悲痛萬分,由于保密制度太嚴,家人并不知道他犧牲的地方,也不知道從何尋找親人的長眠之地。直到2014 年底,中央電視臺播出一部紀錄片《銘記》,片中閃過一個鏡頭,赫然出現了孟潔的名字?!鞍?!三叔不就叫孟潔嗎?”坐在客廳看電視的孟潔的侄兒孟可驚得跳了起來,馬上叫家人一起看電視。緊接著,片中出現了孟潔的墓碑,看完紀錄片《銘記》后,孟可及家人才知道孟潔犧牲在816 核軍工程,被埋葬在重慶市涪陵區白濤街道的一碗水烈士陵園。幾天后,孟可陪著年邁的父母,前往白濤一碗水烈士陵園,懷著崇敬之情為三叔掃墓。這時,距離孟潔犧牲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孟可一家終于有機會來到了三叔的墓地。一家人手撫墓碑,長跪不起,淚如泉涌,百感交集。
通過這次尋親祭奠之旅,作為我國著名作曲家的孟可,了解到白濤一碗水烈士陵園里,長眠著在816 核軍工程建設中犧牲的76 名烈士,他對此念念不忘,感慨萬分。受到這些烈士可歌可泣故事的感染回到北京后,他欣然為大型文獻紀錄片《大三線》寫下了主題歌《共和國的記憶》,以此緬懷那些為816 核軍工程付出年輕生命的8342 部隊的官兵們。每當816 廠的老職工們凝視大型文獻紀錄片《大三線》的畫面,聆聽《共和國的記憶》的歌聲,都會感受到這段共和國的記憶已融進了他們生命里。
當年的816 核軍工程下馬后,8342 部隊的官兵們大都轉業回到了家鄉,而留在白濤的大批工程技術人員,早已變成了816 廠的老職工,他們始終忘記不了,在那個“備戰、備荒、為人民”的特殊年代,在中央的指示下,一批根正苗紅的特種兵部隊、科技人員、知識分子和特種工程人員,肩負時代使命浩浩蕩蕩開進烏江邊白濤的大山里,開始了一項神秘工程,而他們,當時就是這批隊伍中的一員。
816 核軍工洞(局部)
如今,白濤這個曾經從地圖上消失的地名,已經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跟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遙想當年,816 的老職工們正值青春年華,一紙神秘的調令,一次來不及和家人道別的派遣,讓他們從清華北大而來,從繁華都市而來,從茫茫戈壁而來,從此落腳在涪陵白濤這個偏僻的地方,把青春、熱血和汗水,都獻給了祖國的三線建設。
因為有祖國二字在心中,所有的奉獻,至今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