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 烽火魚水情
烽火魚水情
作者:張開明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1-17 瀏覽次數:7831
根據革命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黨組織決定調林鈺與周石谷到蘇北新四軍工作。1941 年1 月,他們在交通員引導下來到鹽城,新四軍軍部分派林鈺到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任文學系教授,他妻子周石谷則在魯藝少年隊任政治教員。
1941 年7 月20 日,日偽軍向鹽阜區發動第一次大“掃蕩”,敵人分4 路合擊鹽城。新四軍軍部決定,魯藝華中分院分成兩個隊轉移,撤離鹽城。戲劇系、普通班及音樂系的二隊200 余人向湖垛一帶轉移,到達北秦莊時與日偽軍遭遇。魯藝師生奮起作戰,終因寡不敵眾,丘東平、許晴等30 人犧牲,邵惟等60 余名師生被俘。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決定魯藝停辦,改建軍部和三師兩個魯工團,魯藝教授林鈺與其妻子周石谷(周玉蘭)被分在三師魯工團。在行軍的隊伍中,人們常常發現林鈺教授笑呵呵地背著兒子林鐵兒,扶著妻子周石谷艱難地行進。
新四軍軍部來到阜寧停翅港以后,代軍長陳毅為了保護林鈺周石谷夫婦的安全,將林鈺夫婦介紹給了鄒魯山,請鄒魯山設法照顧。鄒魯山是鹽阜區著名的抗日民主人士,陳毅十分信任和敬重他。陳毅交辦的事情,鄒魯山當作要事來辦。但由誰來照顧保護林鈺夫婦呢?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想來想去,鄒魯山想到一個人,就是本村蛤蜊港(今合利鄉三岔村)的貧苦佃農、47 歲的郎克宏二哥。郎二哥為人忠厚、正派,關鍵是敢于與壞人壞事作斗爭,在群眾中享有較高的威信。于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鄒魯山帶著林鈺一家及保衛人員陳德福4 人來到郎克宏的家里,把他們4 人交給了郎克宏并囑咐保護好他們的安全。郎克宏安排林鈺一家與陳德福住進了自家西側的兩間草舍。他們4 人就在這里隱蔽了下來。林鈺,原名唐景陽,1914 年出生在黑龍江省安達縣(今大慶市)城郊。九一八事變后的1932 年夏天,參加了黑龍江警備旅組織的抗日救國屯墾軍。后進入第二高等師范科,邊讀書邊撰寫發表文學作品。此間,林鈺結識了北滿左翼作家舒群(黑人)、金劍嘯(巴來)、蕭軍、蕭紅等人,還認識了中共地下黨員趙大章(李士超)。1936年,日軍統治下的哈爾濱白色恐怖加劇,繼左翼人士大批南下之后,林鈺與新婚妻子周石谷也入關南下,來到上海,與蕭軍等人創辦文學雜志及參加《魯迅全集》的校對出版工作。1938 年夏,經金人介紹,林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唐景陽用“林鈺”筆名發表文學作品,用筆為武器,同敵人作斗爭。他在上海出版過《山村》《鞭笞下》《火種》三部短篇小說集和中篇小說集《苦獄》。此外,他還出版過三部散文集和一些詩歌。當時,周石谷擔任上海培城女中語文教師,曾于1940年出版過一本名為《在日寇鐵蹄下》的小冊子,內容是她從東北逃亡到關內一路上所見所聞的實錄。
根據革命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黨組織決定調林鈺與周石谷到蘇北新四軍工作。1941 年1 月,他們在交通員引導下來到鹽城,新四軍軍部分派林鈺到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任文學系教授,他妻子周石谷則在魯藝少年隊任政治教員。林鈺常用“男兒有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這句詩教育和鼓勵學生刻苦學習,過艱苦生活,甚至做流血犧牲的準備。
在蛤蜊港安頓下來后,林鈺經常和中共吳灘區委書記陳溝(女),以及中共阜寧縣委、中共鹽阜地委負責人一起開會,討論發展地方人民武裝,配合新四軍部隊反“掃蕩”,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等重要事宜,這些地、縣、區的負責人經常在夜幕降臨后,來到林鈺住處開會。此時,郎克宏便成了林鈺等人的忠實保衛人員和交通員,通宵達旦地為他們站崗放哨,從而保證了與會領導的安全。
1943 年2 月底,日偽軍再次對鹽阜抗日根據地進行梳篦式大“掃蕩”,蛤蜊港一帶情況也很緊張。3 月2日晚,郎克宏不顧生命安危,用自家的小木船將林鈺一家人運送到一個比較隱蔽安全的地方。由于這次日偽大“掃蕩”涉及的地區較廣,郎克宏覺得這個隱蔽的地方還是不太安全,第二天,他又冒著危險,把林鈺他們送到射陽河北的一戶較可靠的人家。因林鈺、周石谷夫婦是黑龍江人,東北口音很重,郎克宏便告訴他們:萬一碰到了敵人,就裝作啞巴,千萬別說話,以免暴露身份,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在這段艱難時期,郎克宏來來往往,向他們通報敵情。日軍撤退后,郎克宏又把林鈺一家接了回來。
這年的3 月4 日凌晨,日軍500 余人分乘5 艘汽艇從熬河、蛤蜊港、雙港登陸,設10 多個點做了秘密埋伏。清晨,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和射陽大隊一部約100 多人,在耿家松林與日軍激戰,20 多人犧牲。隊伍撤退至三岔大堰口,又遭日軍伏擊,由于敵人火力較猛,隊伍很快被打散。安排好林鈺夫婦剛回來的郎克宏主動為新四軍和射陽大隊掩藏槍支,帶領他們撤退,幫助新四軍戰士渡河。渡過小河,郎克宏發現有3 位新四軍戰士上岸后徑直向南跑,郎克宏立即上岸,冒著生命危險追趕這3 位戰士,告訴他們前面有敵人,朝東北方向跑才是安全地帶。敵人越來越近,郎克宏又渡過河,接兩位體弱、軍衣濕透的戰士,招呼他們進屋,換上干衣服,把他們藏到河邊蘆葦灘里躲過了日軍的搜索。敵人走后,他又撈起藏在河里的槍支彈藥,取出藏在稻草堆里的背包,交給那兩位新四軍戰士,幫助他們及時追趕上大部隊。
郎克宏的家地處舊蛤蜊河東側,一有敵情,朗克宏便用自家的小木船,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風下雨,及時將地方干部渡過小河,幫助他們隱蔽到安全的地方,受到了當地干部群眾的高度評價。
林鈺、周石谷夫婦在郎克宏家一住就是4 年半,兩家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譜寫了一曲“烽火魚水情”的感人篇章。
1945 年日軍投降后,林鈺、周石谷一行4 人同郎克宏一家人揮淚而別,到淮安,然后又回到東北。為了感謝郎克宏一家的全力保護,林鈺曾要求將郎克宏的17歲的三兒子郎叔衡送出去讀大學,待大學畢業后再回來。郎克宏婉言謝絕,他說:“你們冒著生命危險打鬼子保家園,很不容易,你們現在一家平安無事,我們心里就踏實了;打跑了鬼子,就是對我們的報答!”
遵照黨組織的安排,從蘇北黨校學習結業的林鈺、周石谷夫婦回到了東北,恢復了唐景陽、周玉蘭的名字。來到哈爾濱的唐景陽創辦了《哈爾濱日報》(社長),成為當時黨組織尚未公開的中共哈爾濱市委機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