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零的突破 質的嬗變 ——中國航母出海側記
零的突破 質的嬗變 ——中國航母出海側記
作者:余瑋 責任編輯:祝新漢 來源:《鐵軍》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1-28 瀏覽次數:7834
“瓦良格”號航母
2011年8月10日5時,晨光熹微。大連港周邊的制高點上站滿了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軍迷”和人群。5時9分,中國航母平臺鳴笛三聲,航母緩緩駛出大連港。人群中,頓時爆發出一陣陣歡呼。就在此前的7月27日,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宣布,中國目前正對一艘廢舊航空母艦平臺進行改造,用于科研試驗和訓練。這是中國首次關于航母問題的正式回應。這艘被改造的航空母艦就是原蘇聯的“瓦良格”號。
國人百年夢圓
我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和6500多個沿海島嶼,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遭受來自海上的外國侵略達470余次,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為了結束近代中國“有海無防”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海軍于1949年4月23日正式成立。海軍建立之初,其主要任務是在近岸海域實施防御作戰。當時,在蘇聯的援助下,我們有了巡邏艦、魚雷艇和潛艇,組建了三大艦隊,但這樣一支沒有巡洋艦和驅逐艦的艦隊,顯然只能維持基本的近海防務。上世紀60年代末,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及我國核潛艇和導彈驅逐艦下水,使海軍裝備及戰斗力得到很大提升,從而進入了海軍發展的第一個輝煌時代。
上世紀60—70年代,當西方國家悄然興起新軍事變革之際,我國正處于十年動亂之中,錯失了發展機遇。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保證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又不得不作出必要的緊縮,以服從經濟建設這個大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海軍技術裝備建設才出現了一個大的提升。今天,中國海軍已擁有世界一流的核潛艇,從俄羅斯進口的基洛級潛艇和現代級驅逐艦,以及我國生產的大型護衛艦,都使中國海軍的近海防御能力大大增強,有力地扼制了臺獨勢力的囂張氣焰。
經過60多年的建設,人民海軍已初步發展成為一支多兵種合成、具有核常雙重作戰手段的現代海上作戰力量。但由于經濟實力、科研水平等因素的制約,中國一直未能實現自己的“航母夢”。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出于維護我國戰略利益的需要,中國海軍一定要走出近海,從“黃水海軍”變為“藍水海軍”。中國海軍要想走向大洋藍水,就一定要把發展航母戰斗群作為海軍技術裝備建設的重要目標。航母是藍水海軍的重要標志。稱霸世界的美國海軍就有數量可觀的大中型航母,他們的艦船可以在世界上任何海域游弋。
今天,中國航母的首次亮相,圓了國人的百年大艦夢,必將開辟我海軍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嶄新時代!
不再望洋興嘆
擁有航母編隊,是中國走向藍水海軍的最重要的標志。軍事專家黃宏說:“只有有了航母,中國才能真正享有海權,即享有一個國家運用軍事力量對海洋的控制,我們才有可能跳出第一島鏈的束縛,具有遠洋防衛的能力,打開海軍的戰略空間。有了航母我們也就有了海上浮動機場,才能突破陸基飛機受飛行半徑的限制,將有限制空權擴大為無限制空權。我國在南海的海洋權益和戰略通道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航母不僅在外交上擁有僅次于核武器的威懾功能,而且還是加強與世界各國聯系的紐帶,有益于增強國際合作,使我國更好地融入世界,展現中國和平發展的形象。現代航母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戰艦,它已是一個與現代衛星信息技術緊密結合,集陸??蘸鸵磺凶钕冗M軍事技術為一身,并在全球范圍最具機動性質的作戰平臺。沒有航母,我們在國際重大事務中,實質性的發言權會受到影響,就不能在影響中國海洋安全行為的初始階段對其進行制止,我國所享有的巨大海洋權益和戰略通道就得不到實質性的保障?!?/span>
從我國國土安全的現實來看,從當前東亞及南海地區的現狀出發,我國要保衛好“藍色國土”,沒有能夠抵達現場、保衛海疆的大型軍艦是不行的;尤其是在世界軍艦發展日益大型化的時代,我國的武裝力量要保衛國家安全、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履行自己擔負的神圣職責,必須擁有航母這樣的軍事裝備。
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羅援少將認為,要有效維護我國海洋權益,航母數量至少不能低于三艘,其中一艘執勤,一艘訓練,一艘在船塢中維修,這樣,才能形成有效戰斗力。
針對有些人認為航母是“吞金獸”的質疑,羅援表示,我們發展航母的依據,首先是根據國防需求,其次要考慮到國民經濟的承受力,還要考慮到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但是,航母不是單純的“吞金獸”,它也會帶來重大的經濟效益,拉動高科技產業鏈的發展。我們不能光看投入的這一部分,還要看到它的產出,它的產出就是給我們帶來了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的保護,這是金錢換不來的。
正是為了上述目的,為了不再為人所制,不再望洋興嘆,有關方面歷盡艱辛將“瓦良格”號這個龐然大物從烏克蘭運回來。當時,“瓦良格”號就是一個大鐵殼,沒有動力系統、電力系統,僅僅是個平臺,是一艘帶有厚重裝甲的大型船殼。最終,中方克服重重困難,將這個大型船殼從黑海海岸拖到了大連港,進行全面整修改裝。
改造是為了建造
中國航母平臺飛行甲板長300米,寬70米,標準排水量達57000噸,猶如一塊移動的陸地。迄今為止,我國海軍艦艇最大噸位不超過兩萬噸。因此,目睹中國航母這一“靚艦”徐徐駛出大連港,進行出海航行試驗,國人無不為之歡欣鼓舞!
“瓦良格”號是一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外形高大威武,是典型的蘇式艦艇風格。原有設計除艦載機外,還配有強大的反艦、防空、反潛武器。以四臺蒸汽輪機與四臺蒸汽式鍋爐為動力,四軸四槳雙舵推進。艦首使用滑躍式起飛甲板,艦艇中部設有四道飛機降落阻攔索及一道應急阻攔網。艦橋島式建筑位于飛行甲板右側,前后各有一臺甲板-機庫升降機。
國防大學軍事專家介紹,目前,“瓦良格”號該配備的常規系統如雷達系統、防空系統、艦載機系統等都已基本配備完畢,至于艦載機,應該就是殲-15和蘇-33?!巴吡几瘛碧栕鳛橐凰以囼炐浴⑦^渡性的航母,主要用于培養航母操控人才、駕駛員和飛行起落技術的訓練等。
曾參與中國航母論證的海軍少將尹卓坦言:我國從改造一艘廢舊航母平臺開始,選擇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這是一條中國特色的航母發展之路。中國的船舶制造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航母不同于一般的艦艇,其制造難度超乎想象。加之我國海軍相關人員缺乏訓練,因此需要一艘訓練艦。他說,中國要掌握建造航母的全過程,必須從科研試驗開始,主動力、管路設計、材料、電子等一個裝備一個裝備地解決技術問題。此外,航母也是培訓人員的平臺。比如,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以前只能在陸地上進行,今后可以到航母上訓練起降。
改造背后體現的正是我國海軍在發展航母上力求“又穩又好”的思路。通過改裝,在我們尚沒有能力建造大型水面艦艇的情況下,可以積累經驗,進行試驗,培訓人才,還可以帶動工業能力的提高、技術的發展。世界上很多國家在航母的發展中都走過了這樣一個由改裝起步的道路。
“瓦良格”號上裝備了哪些先進的技術?這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
國防大學教授、海軍少將張召忠介紹,航空母艦從外觀看僅似一艘船,實則需要上萬家科研單位、技術部門和工廠進行合作為其提供產品和服務,這對于中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中國利用烏克蘭廢舊航母改建自己的航母,目的之一是通過改裝,摸清建造航母的技術途徑,進而把這些技術運用到今后的航母設計和建造之中。
在改裝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加真切地發現“瓦良格”號航母設計的缺陷與不足,這會為設計中國新型航母提供更有實際意義的指導和借鑒。改裝“瓦良格”號的過程,可以加速中國相關武器的整合、研發和檢驗。目前,中國有關航母方面的技術,除了彈射裝置、動力等技術需要突破外,很多單項技術并不落后。與其花費很長的時間、更大的代價,研發出全新的航母去整合驗證這些武器,不如改裝“瓦良格”號這個平臺,早日實現這種驗證。
改造“瓦良格”號,還可以帶動我國一系列尖端技術的研究。國防大學另一位軍事專家表示,就自建航母而言,平臺建設不是難點,但航母對鋼板等材質要求很高,如外殼鋼板,在水里要承受很大的壓力;甲板鋼材,須由大塊高強度鋼板拼焊而成,還要能承受噴氣式飛機溫度高達上千攝氏度的“烤”驗。目前我國還無法自行生產制造甲板攔阻索(飛機降落時幫助減速)所用的鋼材,攔阻索要承受上百噸拉力,其鋼材需具備一定的彈性及鋼度、力度、硬度,這種鋼材目前只能靠進口。我國要生產這種鋼材,涉及許多行業和部門,如基礎工業、材料工業等。
從世界海軍強國的發展經驗來看,只有事先培養好一支合格的艦員隊伍,才能確保“海上巨無霸”服役后迅速走上正軌。
在這方面,我國實則早有準備。為先期培養航空母艦及其編隊指揮人才,1987年5月,經中央軍委批準,海軍決定在廣州艦艇學院開辦首屆“飛行員艦長班”。艦長班從海軍航空兵飛行員中經過嚴格考核,挑選出李曉巖、柏耀平、楊宏、王大忠、王仲才、王玉成、馬業隆、何虎、彭建林等九人。歷時三年半的學習后,九名學員均順利取得艦艇指揮專業本科學歷,成為中國海軍第一代“既能駕機上天,又能率艦闖海”的高素質復合型軍事指揮人才。
然而,要成為航母的“掌舵人”,需要具備的不僅僅是過硬的軍事技術。航母“掌舵人”不僅是海上作戰和訓練的總司令,也是母艦和艦載機之間的協調員,駕機、操艦、指揮作戰和綜合管理等必須樣樣精通,既要有高超的指揮藝術,又要有出色的政治和管理水平,還要有全面綜合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他還應當是一個能夠熟練運用國際戰略、外交手段、戰爭法則乃至能夠與媒體良好溝通的行家里手。因此,有專家斷言,一個合格的航母艦長至少需要20年軍旅生涯的學習、實踐和積累。
海軍發展的里程碑
航母并非新鮮事物,實際上它已經誕生了百余年。我們遲至今日才開始擁有,究其原因,盡管有種種客觀因素,但長期以來我們海洋意識的淡漠,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值得我們反思。
目前,世界上已有九個國家擁有20多艘大小不等、性能迥異的航空母艦。環顧聯合國美、俄、中、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國,唯獨中國沒有航母。此外,一些中小國家也都趨之若鶩地紛紛購買或自建各種航母。其中,印度多年來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三航母戰略”:除購買和改裝兩艘航母外,正著手自建“維克蘭特”號航母。日本“日向”艦、“DDH21”直升機驅逐艦和韓國的“獨島”號艦都具備了“準航母”的功能。
針對媒體關于中國首艘航母是否會部署在南海,是否為應對南海緊張局勢的提問,國防部發言人表示,“航母信息披露的時間,與當前南海局勢無關”。
改造完成的“瓦良格”號將主要在中國近海海域進行試航,并與其他作戰及保障艦艇開展驗證性編隊科目訓練。中國首艘改裝航母盡管是以訓練艦的面貌低調亮相,但據已有的資料顯示,這艘改造后的航母,最高時速不會低于26節,(約48公里/小時)搭載的艦載機數量約20架,直升機約10架,包括兩架卡-31預警直升機,其強大的近防火力配置,以及先進的相控陣雷達,說明它絕不是一只“沒有長牙的老虎”。
許多國防專家認為,在世界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全球責任的時候,中國邁出發展航母的步伐,是維護全球海洋安全、促進世界和平的體現,中國擁有航母只會對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中國終于跨入了世界“航母俱樂部”,這是海軍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
“從無到有”,值得歡呼!
“從有到強”,更值得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