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聞動態 > 眾作家點評《傳承紅色文化》
眾作家點評《傳承紅色文化》
作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03-22 瀏覽次數:7835
紅色交響曲——品味《傳承紅色文化》
西團小學 唐根明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用來概括我品讀孫加永的《傳承紅色文化》一書恰到好處。不過書里沒有恨只有愛,奉獻給讀者的沒有傷痕只有無邊的熱情似火的紅。
紅在根紅苗正。
1982年至1987年在海軍部隊五年多的軍旅生涯奠定了孫加永的紅色基調,在散文《戰艦是我成才的搖籃》中,孫加永深情感嘆:“我離開了部隊,但我忘不了部隊這所大學校。忘不了戰友們對我的幫助和支持。”2000年以來一直擔任中國新四軍研究會主辦的《鐵軍》雜志編輯、記者、工作站站長,實打實的根正苗紅。這也為孫加永的創作生涯染上濃濃的大紅底色。
紅在不忘來處。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建黨94周年大會上諄諄告誡:“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尋訪紅色故事在《傳承紅色文化》一書中占有較大篇幅:第一大將粟裕、周恩來稱之為人才的方強“炮兵英雄”王春明、少將軍醫袁汝根、抗日兒童團團長楊兆宏……
作家唐根明對《傳承紅色文化》一書點評
紅在與時俱進。
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傳承紅色文化》一書題材廣泛,但主體是展示各行各業共筑中國夢的凡人群像: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殷鳳山、鄉土文化傳播者吳耀庭、“領頭雁”村書記劉小勇、情系故土的新四軍老戰士周長根、舌戰“一百〇八將”的紅白理事會會長楊蔭培、在滬創業的金誠夫婦、舍小家的網格員趙瑩瑩……
紅在慧眼獨具。
孫加永的主業是通訊報道,詩歌不是他的強項,但他的《黃葉》一詩跳出了悲秋的窠臼,讓人耳目一新。“報恩沃土情”化用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字面表達的是“落紅”護花,孫加永表達的是黃葉擁有博大的胸懷,黃葉融入大地,報的是沃土的養育之情,進而為萬物生長奉獻一切。我讀出了一滴水溶入大海變成永恒的哲理,我讀出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須有我”的豁達。“百花添一景”應該是孫加永的獨創。百度上,我只搜索到“百花園里又添一景”,是贊美漫畫的。“百花添一景”可謂點石成金,這一景是林間的彩“蝶”翻飛,是草原的金色“毛毯”,更是沃土的報恩情圣。
紅在欣賞凡塵。
我是一名教師,雖說應該也算文化人,但我還是對記者、作家崇拜不已。想不到,孫加永書中唯一的散文詩《九月樹》竟然是專為教師而詠。情感真摯,意象唯美,文筆清新,難能可貴的是文中竟然找不到一個“師”字,但一讀就讓你對教師的崇敬油然而生,忍不住回憶起自己學生生涯的每一位恩師。
紅在自覺傳承。
書中照片,多為孫加永參加各種紅色活動的留影,其中五幅有孫加永的兒子孫燁,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孫加永在自覺賡續紅色基因。《深入河底捉活“魚”——從<與移民一起過年>談深入一線采訪》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經驗介紹,從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孫加永自覺進行紅色傳承的良苦用心。
紅在淳樸如初。
讀孫加永的文章,就是和老同學在話家常,他的語言毫無矯揉造作,往往淳樸如初。“滄海變灘涂,鹽堿地變良田”(《洋岸老槐樹》),若改為“滄海變灘涂,灘涂變良田”,形式上更加完美,但表意不精準。“滄海變灘涂,鹽堿地變良田”還隱含有“灘涂變鹽堿地”這一變化。“滄海變灘涂,灘涂變良田”跳過了灘涂與良田的過渡狀態鹽堿地。
毛主席說:“人是要有點精神的。”讀孫加永的《傳承紅色文化》可以涵養讀者的紅色精神。而紅色,正是共和國的靚麗底色!還等什么呢?一起走進書中,去欣賞這首紅色交響曲吧!
薪火之功 歷史記憶——讀孫加永先生《傳承歷史文化》一書
吳耀庭
癸卯年初冬,在參加大豐區紅色資源與保護協會理事會活動期間,收到了大豐區萬盈鎮政府通訊站長、中國新四軍暨華中抗日革命根據地研究會主辦的《鐵軍》雜志工作站站長孫加永先生贈送的由他著作的厚書,書名叫做《傳承紅色文化》,該書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洋洋灑灑共421千字,311頁,前面還另設有76頁彩色頁面,增重了該書的厚實感。
作家吳耀庭對《傳承紅色文化》一書點評
初識加永先生,那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當年鹽城市公安交警支隊創辦了一個雜志,名叫《人車路》,記得當時是《人車路》雜志社招聘編輯人員,我和加永都是從部隊這個大融爐里融煉過的人,雖然那時候都有從事編輯的愿望,或許從事那份工作后,我們也會成為合格的編輯人員,但那時由于我們年齡偏小,我只有27歲虛歲,加永只有26虛歲,社會經驗不足,我們雙雙被淘汰,未能走上那份自己向往的工作崗位。雖然那年鹽城《人車路》雜志的編輯沒有當上,但從那時起,就結識了一個踏實奉獻,努力做事的加永同志。后來,我們還是成長為鄉村寫作的專業人員,成了共同學習寫作之路上的摯友和伙伴,相互鼓勵一路走來。
2012年,筆者50歲時,當年的工作崗是西團鎮黨委西團鎮政府主辦的《西團視窗》小報采編,當年曾把自己30年來文字生涯的集萃匯編成一個集子,取名《寸草春暉——吳耀庭文字生涯30年集萃》,總文字近40萬字。贈送一本給加永后,加永不辭勞苦,為本人采寫了一篇通訊《鄉土文化的傳播者》,該稿先后被大豐日報社、大豐新聞網、大豐文明網、鹽城市文化廣電新聞網、江蘇文明網、中國農業新聞網、鳳凰衛視網等新聞機構采用。
2013年至2014年間,我被江蘇省安全生產宣傳教育中心聘任為江蘇省安全文化叢書編輯,負責該中心的安全文化書籍及安全文化產品的文字編輯。其間,加永先生因到《鐵軍》雜志開會以及與筆者一道參加鹽城市紀委、鹽城市新四軍紀念館、鹽阜大眾報等主辦的新四軍廉政文化研討會等活動,與本人有過一些接觸。
筆者與孫加永雖系多年朋友、學習和寫作路上的伙伴,但由于分屬兩個鄉鎮,對加永實際的寫作情況了解還是很有限的。現在猛然間,加永把他這近40年代的作品精品,用一本編著的形式,一古腦兒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且是這么一本厚重的作品,頓時被加永的寫作精神所感動。這本書中,既有采寫大將粟裕夫人楚青(原名詹永珠)女士的圖文,也有加永與原南京軍區司令員、中國新四軍暨華中抗日革命根據地研究會會長、朱文泉上將的合影,也有加永在粟裕大將之次子和女兒粟寒生、粟惠寧以及粟裕大將女婿也是陳毅元帥三子陳小魯等人的合影與文字;更多的是加永在參加各種紅色新聞采寫活動中的剪影照片,如加永與《人民海軍》報報社副社長虞棣棠大校合影,與海軍司令部戰友張強合影、與國防大學副校長黃玉章合影,與人民海軍報高級記者、中國作協會員劉純華等人合影,與中國軍事科學院副政委馮延齡中將秘書、軍科院宣傳部副部長姜文明等合影,與中共東臺市委書記儲金泉等合影,與海軍舟山基地司令許志明少將等合影,與粟裕大交警衛班班長、原空八師參謀長黃啟英等合影,與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南京軍區宣傳部副部長徐君華大校合影,與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南京軍區聯勤部副部長仇學富少將合影,與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徐承云中將合影,與中國新四軍暨華中抗日革命根據地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鐵軍》雜志社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社長、著名軍旅書法家、原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王清葆少將合影,與《鐵軍》雜志社總編輯李贊庭合影,與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南京軍區裝備部副部長徐紅少將合影,等等等等,林林總總,全部展現出來,猶如一篇篇復雜的軍事史記,還有大量篇幅的基層人物合影與圖文,深刻反應了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加永先生從事過的紅色文化傳承和反映這個變革時代的各種時代先鋒,加永也從一名寫作愛好者,變成了一位深入基層一線采寫工和的專家。
轉瞬三十多年過去了,加永也已跨入60歲的年輪,他由一名初學者、文學愛好者,新聞工作者,轉變了了寫作大家,各類作品精彩紛呈,用一本書《傳承紅色文化》來概括起來,把這些年對文學靦腆的愛好,到文學不懈的追求,到這本厚重的豐收果實,仿佛一個勤懇的農人到了收獲的季節一般,加永在文學領導收獲了成功,也收獲了豐收,更收獲了他精彩的人生。
《傳承紅色文化》在圖文序言之后,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作者的近二十首小詩,這些小詩,是加永文學殿堂里的皇冠,它既有紅船精神的光芒,也有黨旗插上珠峰的豪邁,有永遠跟黨走的堅定,有打好疫情攻堅戰的險峰之作,有拜謁文學大師的虔誠,有參觀高郵對日最后一戰的歡欣,也有自家風光的明媚和心中的翠竹之氣節,更有退役老兵永志不忘的愛國情懷,還有歌頌家鄉萬盈鎮春色的美好憧憬,還有那個從芳草地里長出來的九月樹,豪情滿懷……
《傳承紅色文化》在詩歌之后,便是散文了,這里有歷史紀實,有報告文學,頗具文學性和穿透力。《戰艦是我成才的搖籃》,是加永退役后有感而發寫作而成,發表在1990年第3期《海軍報通訊》上的一篇散文;《深入河底捉“魚”,從<與移民一起過年>談深入一線采訪》,作為經驗之談,寫出了當時采寫者的心態與觀點,發表于2001年第5期《新聞通訊》上。《過年“喊好”》,寫出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故事,獲得了《國電網》征文二等獎。
《患難之中見真情的領頭雁——記鹽城市上師大豐區萬盈鎮西灶村黨總支書記劉小勇二三事》,從一個“猛子”扎進水中、一個“箭步”沖進火海、一份“愛心”溫暖愛心,把一名愛民情懷和愛崗敬業的村書記風貌展現了出來。《根扎紅色沃土的“常青樹”訪鹽城市大豐區西團籍常州新四軍老戰士周長根》,寫出了新四軍老戰士情系故土、庚續紅色血脈的故事。《創新業 帶民富,做慈善的火車頭》記述了萬盈村書記葛永洪從一名打工仔到民企董事長、帶領村民強村富民、踐行慈善之舉的故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紀念大豐誕辰80周年》記述了抗日烽火中臺北縣誕生,解放戰火中臺北縣重建、以及臺北大溝子紅色中心那些永不磨來的往事。還有記述粟裕大將的書頁,描寫了大將的戰將風采和為民情懷。《少將軍醫情系故土》記述了新四軍老戰士、原海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袁汝根的故事,刊于1995年《農民日報》主辦的《農村生活報》上。那篇《他耕耘在傳播紅色文化的沃土上》文章,由加永口述,記述了透過加永平凡的人生軌跡,戰艦助他走上新聞自學成才之路,克服困難種好“責任田”、為三峽移民安置宣傳操碎了心等故事……這一切,都真實再現了加永的新聞生活和傳播紅色文化之路。
還有許許多多優秀的篇幅,這里不一一列舉。捧讀加永的佳作《傳承紅色文化》,里面還有許許多多平凡的人物,還有新人新事,最后還有小品廣播劇等,從多個方面反映了加永先生的才情,那可真的是多才多藝。加永的書,記述的是火熱的現實生活,是正史的補充,是民間的正史,也是將來人記述現代人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和現實版的歷史。
薪火之功,歷史記憶。讀舊時二十四史,優秀的歷史人物才有列傳,而加永作品里的大人物、小人物,都可以記入鄉村新時期歷史的列傳類人物。這是筆者讀完加永作品的總體感覺。
紅色精神的崇高禮贊
作者:軍旅書畫家、作家劉俊國
作家、軍旅書畫家劉俊國對巜傳承紅色文化》點評
《傳承紅色文化》:一部砥礪前行的心聲《傳承紅色文化》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作者孫加永靈魂的映射,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對紅色精神的崇高禮贊。這部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集合,而是作者孫加永多年心血的凝聚,是歲月沉淀下來的珍貴寶藏。當我們打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的照片。孫加永,一個普通的名字,卻蘊藏著不凡的傳奇。他1964年出生于江蘇大豐,中共黨員,退伍軍人。在部隊中,他榮立兩次三等功、五次受嘉獎,這樣的榮譽足以讓人肅然起敬。畢業于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的他,擁有新聞副高職稱,現擔任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員、上海岀海口文學社副秘書長、江蘇荷蘭花海文學總社秘書長等職務。這樣的背景和經歷,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和靈感。他先后在市,省,國家20余種報刊,10幾個網站平臺發表了各類新聞,論文,文學和攝影作品3800余篇幅,作品展現了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無論是新聞、理論、文學還是攝影,每一篇都是他精心雕琢的杰作。這些作品不僅在數量上令人驚嘆,更在質量上達到了極高的標準。多篇幅精品力作在省以上媒體獲獎,是對他才華的最好肯定。書中的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詩歌、散文詩、散文、歷史紀實、報告文學、議論等多個領域。每一部分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特別是“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這一部分,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見解,孫加永向我們展示了新時代的風貌和人們的精神面貌。當然,作為一部專著集,《傳承紅色文化》不僅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更是對歷史的銘記。書中有134篇傳承紅色文化的文章,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種責任的擔當和精神的寄托。在孫加永的筆下,我們看到了歷史的風云變幻,感受到了那些為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而奮斗的英雄們的偉大事跡。孫加永的文字質樸而深情,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溫度。他的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碰撞。通過閱讀他的作品,我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身體驗那些歷史的瞬間和英雄的壯舉。《傳承紅色文化》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們眼前。孫加永用他的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個生動的畫面,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氛圍和人們的情感。這些人物的故事不僅僅是歷史的記錄,更是對我們今天生活的啟示和引領。這部作品不僅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深情告白。孫加永用他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世界,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和擁有的一切。《傳承紅色文化》是一部充滿力量和感動的作品,它喚起了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也激發了我們對今天生活的思考。孫加永用他的心血和才華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和人生的真諦。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人類精神的弘揚和贊美。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傳承紅色文化》將繼續砥礪前行,成為更多人心中的燈塔和指引。
傳承紅色文化一一讀后感
文/青蓮清香
元月二十日參加荷蘭花海文學社年拜會,有幸遇見各位文學大咖們。
二十一日等網約車返程,在酒店大廳正好碰見孫加永老師退房離開,打著招呼我們坐下來閑聊了幾句。
孫老師身材魁梧,聲音洪亮。為人謙遜,給人的印象特別和氣。在他面前,我只是個小學生,是帶著敬仰的心情,聽他敘訴的。
聊著最后,他從身上背的包里拿出一本書送給我,簽上名并一再謙虛地說:多提寶貴意見。
一本厚厚的書,是他幾十年來寫過的各種體裁的新聞報道和理論文章及攝影作品,共計3800余篇,真可謂是一本沉甸甸的歲月如歌。
蘇州作家、詩人青蓮清香(商凌云)對《傳承紅色文化》的點評
捧讀這樣一部作品,如品嘗歲月里的一杯濃茶,不靜下心來是品不岀那份珍藏著的醇香來的。
孫老師作品緊扣時代,每一篇新聞稿都有他灑下的一路汗水,印著不忘初心的印跡。
幾十年來他一直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已,為傳承紅色文化做著自己的貢獻。
孫老師是個多面手,不僅寫新聞時事,還積極搞詩詞創作,也是有緣,讓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在文學之路上一路同行。
向孫老師致敬!
《傳承紅色文化》梗概
《傳承紅色文化》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作者孫加永靈魂的映射,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對紅色精神的崇高禮贊。他先后在市,省,國家近百種報刊,10幾家網站平臺、廣墦電臺電視臺發表了各類新聞,論文,文學和攝影作品3800余篇幅,作品展現了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多篇幅精品力作在省以上媒體獲獎。特別是“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這一部分,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見解,向讀者展示了新時代的風貌和人們的精神面貌。書中有134篇傳承紅色文化文章,讓讀者看到了歷史的風云變幻,感受到那些為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而奮斗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們的先進事跡。激勵后來者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吾輩自強,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而貢獻出自己青春智慧和力量。
孫加永個人簡歷
孫加永,男,1964年出生,江蘇大豐人,中共黨員,退伍軍人,曾在部隊榮立兩次三等功、五次受嘉獎。畢業于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新聞副高職稱(準、主任編輯)。現擔任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員、上海岀海口文學社副秘書長、江蘇荷蘭花海文學總社副社長兼秘書長,中國新四軍暨華中抗日革命根據地研究會主辦的《鐵軍》雜志工作站站長、大豐區攝影家協會會員、大豐區萬盈鎮通訊站站長。1984年以來,孫加永先后在《中國民兵》(解放軍總政治部主辦)《中國民政》《鐵軍》《大江南北》《東海民兵》(南京軍區政治部主辦)《江蘇農村經濟》等雜志;《人民日報》《農民日報》《工人日報》《新聞出版報》《中國產經新聞報》《中國城市導報》《人民海軍報》《人民前線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文匯報》《新華日報》《揚子晚報》《鹽阜大眾報》《大豐日報》等報紙;上海廣播電視臺、江蘇廣播電視臺、鹽城廣播電視臺、大豐廣播電視臺;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中國網、中國農業新聞網、鐵軍傳媒網、中國江蘇網等媒體上發表新聞、理論、文學、攝影作品3800余篇幅,有多篇幅精品力作在省以上媒體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