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贏得民心的根本所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重要指示的體會
贏得民心的根本所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重要指示的體會
作者:王路奇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3-29 瀏覽次數:7837
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的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人心向背決定歷史選擇的客觀規律,解答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發揚新四軍革命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新四軍的革命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獨立解放不懈奮斗的歷史,是新四軍不畏艱險報國為民的歷史。學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溫新四軍光榮歷史,對于理解“人心向背決定歷史的選擇”有著深刻而有益的啟示。
新四軍報國為民的使命擔當是贏得民心的根本所在,在民族復興偉業中必須始終牢記黨的初心使命
人心向背決定歷史的選擇。歷史之所以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開宗明義地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還說:“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來看看抗戰初期的情況,抗戰全面爆發半年不到,山河破碎,國土淪陷,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中。國民黨軍在日軍進攻面前紛紛潰逃,人民群眾在日偽及土匪的雙重蹂躪下痛苦呻吟。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挺身而出,堅持全民族抗戰。1937 年底,中共中央電令剛剛組建不久的新四軍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新四軍匯成抗日鐵流,在江南江北兩個方向實施戰略展開,奔赴敵后抗日最前線。挺進敵后能否生存發展,這是新四軍面臨的嚴峻問題。新四軍不僅廣泛宣傳發動群眾,更重要的是以自身模范行動和戰斗勝利教育群眾、鼓舞群眾。新四軍挺進江北敵后對日軍打響的第一槍——蔣家河口戰斗,東進江南的“處女戰”——韋崗戰斗,打出了新四軍的威勢,捷報傳遍大江兩岸,人民群眾歡欣鼓舞,他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希望。誰抗日,群眾就擁護誰,不到一年時間,新四軍在大江兩岸站住了腳,建立起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解放了許多縣鎮鄉村。陳毅說,軍隊與地方血肉相連,江南抗戰之春已經到來,“新四軍江南化,江南新四軍化”,出現了“壯士軍前半死生,民眾后方爭入伍”的大好局面。
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重于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在抗戰時期,新四軍幾乎每日每時都在同日偽軍進行著激烈的浴血奮戰:奇襲官陡門,一場教科書式的戰斗;火燒虹橋機場,虎口拔牙,聲名遠揚;黃橋保衛戰,創造了7000 人戰勝3 萬余人的奇跡,為發展蘇北抗戰局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半塔集自衛戰的驚險,塘馬戰斗的悲壯,劉老莊戰斗的慘烈,大悟山反“掃蕩”的艱辛,睢寧城頭的硝煙,大魚山島的槍聲,等等,無不體現了華中軍民團結抗戰的偉大凝聚力。為了人民解放,新四軍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共傷亡指戰員8.2 萬人,其中團級或相當于團級以上366 人。“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打仗總是打勝仗,從來不欺老百姓,老百姓,人人擁護新四軍……”一首《白菜心》,唱出了根據地人民跟著共產黨,擁護新四軍的心聲。
順民心者如大海,百川歸海,勢不可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利益,廣泛宣傳發動群眾,堅持全民族全面抗戰,順民意,得民心;而國民黨代表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利益,害怕發動民眾,實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還不斷搞摩擦,發動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不得人心!新四軍的歷史告訴我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是為了人民得解放,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新四軍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是取得抗戰勝利的力量源泉,在民族復興偉業中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
習近平主席在2024 年新年賀詞中說:“人民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最大依靠。”新四軍的歷史也證明,人民是靠山,軍隊生存發展靠人民,軍隊打勝仗更要靠人民。靠人民,首先是扎根于群眾之中。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劉少奇要求主力部隊地方化,“‘化下去’,就是到人民群眾中生根”,“像小麥一樣,根不深,苗不壯,就難得豐收。”“根要扎得深,花才開得好,果才結得大。”“要緊的是和人民魚水相依,保持并發揚我軍的光榮傳統。”新四軍在開展敵后斗爭、開辟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扎根群眾,相信群眾,從人民群眾中吸取營養,增強自身發展活力,在革命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而人民群眾則成為子弟兵的堅強后盾。
靠人民,需要廣泛發動群眾。戰爭的偉力存在于民眾之中,只有廣泛地發動全體民眾,方能在戰爭的一切需要上給以無窮無盡的供給。以黃橋戰役為例,數千名群眾日夜幫新四軍趕修工事,運送彈藥,護理傷員,僅黃橋鎮就動員了13 家磨坊、66 家燒餅店和80輛小車車主為前線送燒餅。以“兩淮”戰役為例,數萬人擔架隊、運輸隊、工程隊、木工、鐵工為前線修造攻城器材,上萬民工在3 天內挖通15 公里水道;婦女趕做草鞋,醫院增設1000 床位;民兵趕著牛車接著土炮配合攻城。以天目山戰役為例,蘇浙軍區新四軍2 萬余人向天目山敵后挺進,為了支援天目山前線反頑戰役,宜興太華6200 多名老百姓將數十萬斤的糧食彈藥送往前線,太華幾乎是戶戶被動員運糧、家家護理傷員。以鹽阜地區為例,截至1942 年7 月底,全區各救國團體的會員達50 萬人,其中農救會員20 多萬人、工救會員2 萬人、婦救會員6 萬人、青救會員3 萬人、兒童團員5 萬人。 靠人民,要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和聰明才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新四軍反“清鄉”是長期反復和高度復雜的綜合斗爭,各根據地發動和武裝群眾,實現黨員軍事化,農村兵營化,敵來我走,空舍清野,斷橋破路,人走糧空,群眾當向導,探敵情,運彈藥,抬擔架,積極配合新四軍作戰。“就好像春天插楊柳、撒種子一樣,使得整個地區到處都有抗日骨干武裝,今天這兒跳,明天那兒跳,使敵人坐立不安,草木皆兵,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蘇中地區軍民頑強機智,是取得反“清鄉”斗爭勝利的典范。
新四軍服務人民的生動實踐是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光輝典范,在民族復興偉業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劉少奇說“有了兵,就要有個‘家’!這個‘家’就是根據地。有了根據地,就要建立政權”。新四軍建立了8 塊抗日根據地和38 個行署、164 個縣政府。在黨的領導下,抗日民主政權不斷鞏固,新四軍和民主政府愛人民、為人民,發展生產,改善民生,人民喜氣洋洋,根據地生機勃勃,各地愛國青年、知識分子、社會名人紛紛來到根據地。根據地之所以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就是因為共產黨新四軍把老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愛人民如父母。在淮北龍山集,有位白發蒼蒼的謝老太太先后把三個兒子送到新四軍都犧牲了,這位母親忍著悲痛繼續為新四軍趕做軍鞋。彭雪楓跪在謝老太太面前:“好媽媽,我要做您的兒子,您就是我的媽媽!”這種真心對待群眾、真情體恤群眾的事跡數不勝數。習近平同志常說,對人民群眾的感情,直接檢驗黨員干部人生境界的高低,也直接影響黨群干群關系。只有具備真摯而深厚的百姓情懷,才能自覺自愿為民服務。
讓人民做主人。根據地建立以“三三制”為主要形式的抗日民主政權,調動人民群眾和各界人士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普遍實行鄉級政權的民主選舉,用純樸簡單的選舉方式,將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選出來,讓老百姓當家做主,行使了自己的權利;堅持群眾路線,實行減租減息,開展大生產運動,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實施精兵簡政,減少冗員,愛惜民力;開展擁政愛民活動,1943 年12 月,新四軍政治部發布了《關于擁政愛民運動的指示》。各根據地黨委要求,一切政府中的共產黨員,特別是負責干部,必須成為為人民服務的模范。
為人民辦實事。在蘇北黃海,1939 年8 月發生特大海嘯,民眾死亡2 萬多人,國民黨政府草草應付,乘機大發國難財。而共產黨建立的阜寧縣,由縣長宋乃德率地方民眾與新四軍部隊一起建造大堤,消除了千年隱患,“從此無有沖家禍,每聞潮聲思宋公”,群眾把這條海堤稱為“宋公堤”。在皖中,行政公署主任呂惠生和新四軍七師部隊,興建了13 華里長的黃絲灘退建工程,保障了皖中200 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300萬畝良田免受水患之災,人民稱之為“惠生堤”。在豫鄂邊,新四軍五師與安(陸)應(山)縣委縣政府率民眾開展“千塘百壩”運動,李先念親自到工地參加勞動,全縣修塘1064 處,筑河壩110 座,群眾在堤壩上立下了“功德碑”。在豫皖邊,新四軍四師與群眾建成了從永城縣李寨村經渦陽縣新興集的一條10 公里多長的大水溝,根治了新興集一帶因地勢低洼連年水患災難,被當地人民稱為“新四溝”。從“宋公堤”到“惠生堤”,從“功德碑”到“新四溝”,留下了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為民造福的一段佳話。
歷史證明,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在前進的道路上,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新四軍取信人民的良好形象是安身立命的重要保證,在民族復興偉業中必須始終抓好黨的作風紀律建設
新四軍始終把紀律作風建設貫穿于建軍治軍之中,保持人民軍隊的革命性和純潔性。新四軍初到江南時,用的是國民黨的番號,穿的是國民黨的軍裝,群眾擔心新四軍與國民黨一個樣,換湯不換藥。面對復雜的形勢,新四軍堅持從嚴治軍,始終保持紅軍光榮傳統,以良好的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新四軍是有文化的文明之師。1938 年6 月,新四軍軍部在行軍途中召開了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明確要求部隊實行不拉夫、不收款、不擾民的“三不”政策,不準直呼“老百姓”,要稱“老鄉、老大爺、老大娘、大哥、大嫂”。陳毅率部初到江南地區,嚴令“天王老子也不準入民宅”。1939 年2 月,新四軍游擊支隊來到豫皖交界的書案店地區,時值嚴重春荒,當地群眾生活艱難,為了不與群眾爭糧,彭雪楓忍痛賣掉10 匹包括自己的戰馬,換來糧草度荒。當地群眾感動地說:“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好的軍隊,真乃仁義之師,天下文明第一軍。”
新四軍是治軍嚴格的鐵軍。為了樹立共產主義信念,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部隊中經常開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革命精神、作風紀律教育,積極創辦報紙、刊物,建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陣地。先后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軍規軍紀,如《新四軍十條軍規》《新四軍三大紀律十項注意》《新四軍經濟制度》和《新四軍財經人員十項守則》等一系列法規和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建立,規范了軍隊和政府的行為,減少了貪污腐敗現象。對革命隊伍中出現的個別腐敗分子,無論功勞大小、職位高低,都一查到底,絕不姑息。
新四軍是清廉為民的表率。新四軍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高級將領嚴于律己,率先垂范。劉少奇一雙布鞋穿了5 年,腳指頭都露出來了也舍不得丟。陳毅與張茜貼兩個喜字、吃一碗面、鋪稻草床結了婚。張云逸對戰士慈祥和藹,同甘苦同勞動,戰士們都昵稱他“張媽媽”。粟裕的馬啃了村民陳子群家的樹,他帶著警衛員登門道歉,親自栽下自費買的樹苗。
習近平指出:“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觀察黨群干群關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在艱苦的革命歲月中,我們黨和軍隊依靠良好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贏得了群眾,取得了勝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十分嚴峻,更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來凝聚黨心與民心,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依靠和帶領人民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