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紅十四軍軍長何昆歸葬之謎
紅十四軍軍長何昆歸葬之謎
作者:鞠九江 殷春泉 責任編輯:李贊庭 來源:《鐵軍》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1-29 瀏覽次數:7831
何昆烈士遺像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是江蘇境內唯一的一支中央序列紅軍。該軍軍長何昆年僅32歲。在白色恐怖下,紅十四軍發展到近2000人,同時發展赤衛隊數萬人。紅十四軍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紅紅火火地戰斗了七個多月,中心根據地擴展至120平方公里,被列為全國15塊紅軍游擊區之一。
2012年清明節前夕,筆者輾轉江蘇省如皋市檔案館、黨史辦、紅十四軍紀念館及老戶莊戰斗遺址,查閱史料,尋訪知情人,弄清了何昆歸葬的來龍去脈。
何昆其人
何昆,原名何德晟,字克信,化名李維森,1898年9月25日生于湖南省永興縣金龜鄉牛頭下村。1924年,何昆投考黃埔軍校,由于他不具備初中以上學歷,次年冬才被錄取到預備科。他積極參與校內政治活動,思想進步很快。1926年春,中共黃埔軍校特別支部吸收他為中共黨員。1927年3月,他當選為國民黨黃埔特別區黨部監察委員。預科期滿后,他被分配至黃埔南寧分校第一步兵隊繼續深造。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 4月18日,何昆等一批左派學生被拘禁校內。當晚,何昆乘看守人員不備,順陰溝涵洞逃出校外,輾轉至廣州找到黨組織,后被派往西郊三水縣組織農民武裝,準備暴動。
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何昆率三水縣部分農民突入市區。13日,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反撲,起義失敗,何昆在黃沙火車站被圍,彈盡被捕。當晚,他使出從小練就的武功,一躍登上屋梁,撬毀椽子,率領難友從屋頂越獄。待何昆最后一個下墜時,繩索磨斷,他不幸摔傷踝骨,只得隱蔽在同鄉開的裁縫店里。
1928年春,何昆回家鄉養傷期間,協助永興縣九區蘇維埃政府訓練農民自衛隊,并利用集市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動員妻子帶頭剪發放足。腳傷痊愈后,他匆匆北上武漢,找到了黨組織。不久,黨組織將他調往滬寧地區工作。
血灑老戶莊
1930年初,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中共江蘇省委將活動在南通、海門、如皋、泰興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何昆被任命為軍長兼通海特委委員。2月10日,何昆化名李維森,偕張愛萍、何揚、宋奇等人,由地下交通員護送,從上海乘船到達江蘇泰興,14日抵達如皋西南鄉東燕莊。
4月3日,通海特委和紅十四軍軍部在如皋西南鄉賁家巷召開隆重的建軍大會,宣布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正式成立。何昆在大會上宣讀了《告工農及一切勞苦群眾書》,并檢閱了主力紅軍和赤衛隊。
4月中旬,受黨中央“左”傾盲動主義影響,紅十四軍軍部和通海特委決定進攻如皋西南的重要據點老戶莊。老戶莊三面環水,只有東邊一條通道,易守難攻。莊里駐有保衛團、縣警察隊和省保安隊一個中隊。戰斗之前,何昆進行了廣泛的動員工作,并發動赤衛隊和群眾配合部隊行動。4月16日夜,紅十四軍二支隊的三個大隊,加上赤衛隊和主動前來支援的群眾約一萬多人,利用夜色掩護,兵分三路圍攻老戶莊。第一大隊從東邊進攻;第二大隊是主攻部隊,由張愛萍指揮,從南邊渡河,直攻敵保衛團團部;第三大隊帶領赤衛隊從西邊佯攻,并負責打援。
紅十四軍使用過的旗幟(原件存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進攻發起后,第二大隊指戰員奮勇向前,但是由于敵軍集中火力頑抗,加上河水很深,怎么也沖不上去。第一大隊從東邊強攻了三四次也沒有進展。何昆果斷調整兵力,將西面、南邊留給赤衛隊佯攻,以牽制敵軍;集中紅軍三個大隊的兵力從東邊進攻。何昆握著手提式機槍親臨前線,帶領戰士沖鋒,很快占領了東頭的曬谷場。碉堡內敵人集中火力拼命抵抗,用重機槍對著曬谷場狂射。何昆對張愛萍說:“讓我對付炮樓上的敵人,再不解決,敵人的援軍過來就不好辦了?!闭f著,他踩著張愛萍的肩膀,一個縱身跳上草堆子,露出半個身體,用手提式機槍對準敵人的碉堡猛掃,以掩護部隊進攻,瞬間即將敵人的火力壓了下去。繼而,他一揮手,大聲呼喊:“同志們,沖?。 睉鹗總円卉S而起沖了上去。就在這時,何軍長摔倒在地上,只見他一手抓著機槍,一手捂住胸口,鮮血從手指間噴涌而出。何昆從昏迷中醒來,吃力地睜開雙眼,一看進攻受阻,便掙扎著坐起來,推開張愛萍,喊道:“沖?。∫欢ㄒハ吕蠎羟f!”說完,倒在張愛萍懷中再也沒有醒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焙卫ボ婇L犧牲時,年僅32歲。
1930年7月,張愛萍于上海療傷期間作《懷念何昆軍長》詩一首:通如靖泰義揭竿,工農武裝掌政權。老戶莊頭爭戰烈,親舉機槍率當先。無情彈丸玉山傾,一腔碧血淚雨漣。慶功酒酣酒亦苦,報捷聲頻聲愈黯。何期長訣銘心底,丹心永昭蘇北原。
尋找何昆遺骨
何昆在攻打老戶莊戰斗犧牲的當夜,被當地黨組織帶領群眾秘密倉促掩埋,沒有留下掩埋烈士遺骸的任何標記。
1942年,如西縣委書記周特夫和縣委秘書秦連曾在江安區召開老同志座談會,提出要尋找何昆軍長埋葬地點,后因戰事頻繁未能找到。
全國解放后,張愛萍于1952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60年五次派員到當地調查了解,希望找到何昆遺骸,但僅獲得了一些線索。1960年,在張愛萍建議下,如皋縣人民政府在老戶莊為何昆建起一座紀念碑。碑的正面刻有張愛萍將軍題詞: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軍長何昆烈士紀念碑。
直到1964年9月,張愛萍再次委托江蘇省有關方面,并邀請當年紅十四軍老戰士周方專程趕到如皋調查,事情才終于有了轉機……
據當年協助周方調查的周絢如、馬道來兩位老人回憶:1964年,他們在如皋縣政府民政科工作,9月下旬的一天,領導通知他們說,上級派專人到如皋尋找1930年在老戶莊戰斗中犧牲的紅十四軍何昆軍長的遺骸,要他倆和朱友林三人協助調查。他們還記得派來的人叫周方,如皋人,曾參加過老戶莊那場戰斗。
1964年9月24日下午,周方帶著縣政府的介紹信來到老戶莊。他操一口地道的如皋口音,與大家一見如故。他當即召集有關人員談了完成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如何開展工作,強調要通過召開當地知情群眾的座談會,了解當時的情況和何昆軍長犧牲后的下落。
翌日上午,周方在老戶莊大隊支書朱濟平家中召開座談會,請了一些60歲上下可能知情的群眾參加。會上大家回憶了34年前的那一幕幕場景:1930年四五月間的一個晚上,紅十四軍的官兵攻打老戶莊。那天夜間,有位紅軍軍官操了一挺當時十分稀少的機關槍對敵掃射,于是敵軍便集中火力向機槍方位狂掃,那軍官不幸中彈犧牲。接近黎明時分,村里暗自組織十多人,用一張涼匾抬著那名軍官的尸體從老戶莊急促向西行走。大概一個小時,大家在老戶莊西邊的一個祠堂里停下來。此時祠堂里外已來了不少人,顯得十分忙碌。有人竊竊私語,說抬來的是個紅軍大干部,要悄悄安葬?!爸劣谶@個紅軍大官是什么人,誰也不知道?!币恍┊斒氯嘶貞浾f。直到1960年如皋縣人民政府在老戶莊西邊建了一座何昆軍長紀念碑,他們才知道當年自己抬的竟是紅十四軍軍長何昆的遺體。
“當時我們只負責把遺體抬到祠堂,后來就走了,埋遺體不是我們!”對何昆遺體究竟埋在何處,與會人員誰也說不清楚。周方根據大家反映的情況判斷,何昆軍長的遺體掩埋地點應該在老戶莊西邊,也就是勝利鄉西燕莊附近。
9月26日上午,周方一行人來到西燕莊。南通市公安處法醫沈祖云及在如皋檢察院工作的徐名義也來了。村支書立即召集村民孫國民、章友道等八人參加會議。與會者回憶:1930年四五月間的一天下半夜,章友道到我們幾個人家敲門,通知趕快到祠堂里集中。大家趕到祠堂,只見涼匾上躺著一個用被子從頭蓋到腳的人。章友道悄聲告訴大家,這是攻打老戶莊犧牲的一位紅軍軍官,已和三奶奶家(大地主家)談好借一口棺材,趕快到三奶奶家抬。大家很快將棺材抬到祠堂內,將涼匾上的遺體連被子移放到棺材內,人臉朝上。釘上棺蓋后,便抬到祠堂河北一塊名叫“垛子口”的地里埋了,并做了墳墓。埋完后天已大亮,參加人被叮囑要保密。
孫國民還回憶了幾個細節:當年他才16歲,參加了那位軍官的埋葬,記得是用洋釘釘的棺材蓋,是埋在河北面的“垛子口”。當天下午,在孫國民的指點下,周方一行人來到“垛子口”那塊墳地。孫國民確認墳墓無誤后,周方即下令挖掘并開棺驗尸。挖開土后發現所埋的是一口俗稱“兜底山”的大棺材,當時是較貴重的,棺材木質已腐爛,散落在泥土中的洋釘已銹跡斑斑。打開棺蓋,棺內骨骼雖完整,但呈“歪斜”形態,左手臂骨彎曲于腹部,左腳彎曲不直。這說明落葬時情況緊急而倉促。而按當地習慣,凡死者尸體入殮時,一定要平直安放。另據法醫測量,死者身高159厘米,這與孫國民敘述的當年死者身材相符。棺內有五個貝殼做的洋紐子和五只銅質搭扣,而當時的紅軍軍裝上確有類似的配件。法醫沈祖云對遺骸鑒定結論為:“死者胸椎第三第四左側橫突均缺損,肩胛骨下端斷裂,背后骨亦有被打落痕跡,系彈頭穿過的結果。肩胛骨外板向外缺損,可判斷為槍彈出口的特征?!边@也與張愛萍將軍所寫的《圍攻老戶莊》的回憶錄中所說何昆軍長負傷的部位完全相符。
至此,周方根據兩個座談會反映的情況、現場挖掘結果及法醫鑒定,證實此墳中所埋者確實是何昆軍長的遺體。隨后,周絢如找來一塊大方布,將何昆軍長的所有遺骸拾起來包好,帶回了民政科,并連夜寫了一份《尋找何昆軍長忠骸紀要》,次日交給檔案人員朱鐸同志保存。四天后,南通市公安處法醫沈祖云做出《何昆尸骨檢驗鑒定意見書》(醫技字第29號)。1965年9月13日,中共如皋縣委員會、如皋縣人民委員會發布(65)第090號《關于紅十四軍軍長何昆烈士墓的調查報告》,向中央軍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南通地委等上級部門及張愛萍、劉瑞龍等領導匯報了何昆遺骸尋找情況及結果。
1966年,何昆遺骸火化后,如皋縣舉行隆重的迎靈儀式,將骨灰安厝于縣烈士紀念館內。(現安放于如皋烈士陵園內)1980年6月17日,當年通海特委的負責人劉瑞龍專程赴老戶莊為何昆紀念碑揭碑。
2010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公園在如皋落成,何昆繼孫何昭善夫婦來到如皋,參觀了紅十四軍成立遺址和老戶莊戰斗遺址,祭掃了紅十四軍英烈。2011年6月9日,應中共如皋市委、市人民政府邀請,何昭善夫婦與其他紅十四軍將士后代一道,參加了紅十四軍紀念館開館儀式。
紅十四軍將士用鮮血喚醒了民眾覺悟,播撒了革命火種,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史》記載:“活動于蘇中通海如泰地區的紅十四軍與全國其他紅軍武裝一樣,在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從而打破了敵人多次‘進剿’,壯大了自己,鞏固和發展了蘇區……雖然在當時黨中央‘左’傾盲動主義的命令下,紅十四軍不顧敵強我弱的客觀條件,實行‘積極進攻’的戰略,以至迭遭失敗,但是失敗后保留下的骨干仍頑強地堅持斗爭,為后來再度興起奠定了基礎。總之,無論是勝利或是失敗,其對中國革命戰爭的發展,均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貢獻。”
如今,江蘇省如皋市已成為世界長壽之鄉、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吃水不忘挖井人,在灑滿烈士鮮血的這片熱土上,145萬如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紅十四軍軍長何昆烈士的豐功偉績,每年清明節前后,都有數千人前去悼念何昆等紅十四軍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