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聞動態 > 白鶴村:一個有故事的村莊
白鶴村:一個有故事的村莊
作者:龐瑞垠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05-15 瀏覽次數:7865
白鶴村,一個有故事的村莊,湯濂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
提到這美麗的名字,不由得想起劉禹錫的詩句:“晴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上碧霄。”引發無限的遐想。
這是一座依山傍水、風光秀麗的古老村莊,西臨湯山,東毗索墅,南近土橋,視野之內,遠山蒼翠如屏,煙靄蔥蘢,近水潛魚躍波,飛禽翔集,委實是嵐影波馨,淡人塵慮。
然而,長期以來,她卻一直默默無聞,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因此,筆者在作了一番調研之后,覺得有話要說。
關于白鶴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據說吳王孫權授命大都督周督在離白鶴村十多里處的周郎橋邊訓練水陸部隊,其間,經常受到附近青龍山地區流寇襲擾,為保障安全,周瑜親率部屬在青龍山水系上游北堠設立烽火臺,駐軍觀察守衛,遂有了北堠村之謂,接著,又在北堠村南七華里處設立南堠烽火臺,取名南堠村,二村遙相呼應、拱衛吳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人曾在北堠村立岡山挖出過三國埋藏的土城墻磚和殘損兵器,可作佐證。
從東漢到晉,再延續到唐、宋、元、明、清,風雨幾千年,盡管立岡山上的烽火臺早已蕩然無存,而北堠村村名卻一直延用至清乾隆年間。遺憾的是無論是文字資料抑或是文物遺存,皆已失傳,惟一存世的只有一部《湯氏家譜》,從中透露出一些信息。據《湯氏族譜》記載,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欽二帝北去后,徽宗第九子趙構于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史稱宋高宗,為南宋開國皇帝。不久,高宗放棄中原,從商丘逃到揚州,隨行的戶部尚書南山公棄職渡江來到金陵,隱居于句容,其第五代孫成乙遷居白鶴村,為白鶴村湯氏始遷祖,在此繁衍后代,至湯濂,已是成乙第十七代孫,倘按25年為一代計算,湯氏子孫在白鶴村已生活了四百多年。
村上,自古有一民謠“先有江王,后有湯龐”一直流傳至今,白鶴村有三百多戶人家,湯龐二姓為大姓,雜以他姓,既然湯龐之前已有江王二姓,可以說,白鶴村早已存在了,不過,那時叫北堠村,到湯濂出生前后,已易名白鶴村。更改村名,這是一件大事,究其緣由,來聽一聽歷代口口相傳的一個傳說:清乾隆皇帝沿襲祖父康熙皇帝的做派六下江南,每次必經南京,其中有一次,時在乾隆十六年早春(1751年2月8日),拜謁東郊明太祖孝陵后轉往鎮江焦山,路經清化鄉(今江寧區淳化)北堠村,附近村民聞訊聚眾于官道兩旁敬香朝拜,神奇的是與此同時,成群的白鶴自遠方飛來,棲息在北堠村西邊橋河灘和村邊的立岡山一帶,那高亢的鳴叫和優美的舞姿,引得村民爭相觀賞,一派歡樂祥和景象,斯時,湯氏族長湯行譽見此吉兆便與龐氏族長相商,并征求村民意見,決定將北堠村改名為白鶴村。那么,湯濂記憶中的白鶴村是什么樣子呢?請看他的《跋自作消夏詞》:
十圍古樹正當門,北堠今名白鶴村。欲問主認先問鶴,鶴能引客到桃源。
校仇萬卷眼昏花,驀地逢源又失源。伐盡性靈書誤我,但將園圃課兒孫。
盈盈池沼好芙蕖,惜少千霄玉竹麤。他日后湖親選去,三年成就納涼圖。
筑堤圍住水村孤,十柳三桃種百析。垂釣即從家中坐,放舟好似入西湖。
茅亭竹徑水邊開,亭外波光竹外梅。梅竹梢頭樓四面,卷簾隨意放山來。
胸中丘壑如云起,眼底山村筆底波。人弗黃金予弗墨,不知是貝是多才。
斯詩,清晰地呈現了才氣磊落、清幽風雅的詩人本色和煙水蒼茫、恬淡祥和的田園風光,從中可窺彼時的白鶴村,四圍池沼環繞,修竹筑徑,果樹成林,綠蔭籠罩,樓房聳立,卷簾倚窗眺望,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端的是一派詩情畫意。
與江南一些古村落相仿,白鶴村的建筑近似徽派風格,整體布局分為村前、村中、村后三部分,有民居、宗祠、孝節坊、廟宇、塾館、戲臺、店鋪。此外還有磨坊(加工稻麥)、槽坊(釀酒)、宰坊(屠宰牲畜)等,全村有縱橫四條巷子相連。民居大都是青磚灰瓦風火墻,高低參差、錯落有致,登上村西的立岡山俯瞰整個村子,令人賞心悅目。
這里,想著重介紹一下湯氏三兄弟的宅第,那是白鶴村的建筑精華所在。從《小隱園全集》和湯氏子孫的回憶得知,當年,湯濂、湯治、湯澄同胞兄弟各有自己的別業,號稱東、中、西三座大宅門,其中以湯濂屬下的東大宅門為大,傳說有九十九間走馬樓,另有小匡廬、望野亭、半瓢居、涵光池等景點,彌漫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在金陵南鄉并不多見。
三大門,相距各約百米,一律的青石板路面,有寬敞的過街樓相通,風雨無阻。東西兩頭建有拱形券門,氣勢不凡。小隱園亭臺樓閣,雕梁畫棟。中、西大宅較小隱園稍次,卻也是蕭墻粉壁、髹漆雕繪,廳堂擺設也都是紅木家具,書畫懸壁。湯氏祖業蔭及子孫,然而,只是歷史的一段場景。歲月遞嬗,滄海桑田,歷經紅羊之劫、日寇侵華,三座大宅門破壞嚴重,墻倒屋塌。時間推延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殘壁斷垣已處處可見,較為完整的房屋只剩數間,但從所剩屋基,建筑框架上仍能想象當年宏敞、堂皇的盛況。
以東大宅門為例,頭進左側尚存廂房兩間,客室、廚房、天井各一,樓板盡失。右側,除“影仙樓”尚存一樓一底半間,余皆不見樓面。二進左側為瓦礫堆,旁有半間平房,右側成了牛舍。三進大門較為完整,門楣上嵌長方形青石,鐫刻著“忠厚貽謀”四字,筆力渾厚挺拔,開闊雄勁,非一般人所為。門楣下方正反兩面是通體鏤空的磚雕,內容為諸葛設壇、草船借箭、岳母刺字、西廂待月,另有飛禽走獸、奇花嘉木,看上去工藝精巧、栩栩如生,于此可以一窺書香門第的藝術品位和追求。四進左側是翻建之平房,右側有一樓一底。五進左側樓上下各有兩間房,樓下居家臥室。樓上兩間乃是書房,一間藏有書畫、信札、文稿和線裝古籍,另一間則堆滿了大小不一的雕板(即在木板上雕刻圖文,作為印刷之底版)。時值土改,筆者正讀小學四年級,“貧農團”進去查抄,筆者好奇跟進去,撿得《唐文粹選》《唐宋詩醇》和若干花箋。可惜的是所有藏品都被湯濂后人作為廢紙賣了或作柴禾之用。但從這些藏品中能清晰地看到湯氏家族乃至白鶴村深厚的文化積淀。五進右側一間樓房,里面設神龕,有底座,上置龕,湯氏列祖列宗分臺階依輩份自上而下設牌位,供后輩四時八節祭拜。再有,樓下屋前有一方形天井,植有枇杷一株,依然是青枝綠葉,正在掛果。第五進西邊是后院,面積有兩畝左右,入內一片荒蕪,雜草叢中,生長著冬青,菊花、芭蕉之類的花木,無人打理,自生自滅。令人矚目的是一棵聳入云天、虬枝堅挺的銀杏樹,樹干高達數十米,樹身4個大人合臂都抱不過來,老輩人說,是明代傳下來的。每當秋天,滿樹果實累累,金黃可掬,給以峻峭雄奇、華貴高雅之感,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王維的詩句:“文杏栽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里云,當作人間雨。”從這棵“銀杏王”身上,自可以想象白鶴村悠久的歷史。
相較東大宅門,中、西大宅門遭致的破壞則更為慘重。在筆者記憶中,中大宅門,土改時只剩兩進,其中二進敞廳,設有條案和八仙桌,正面墻上掛有中堂、楹聯,也已老舊。二進、四進已破敗不堪。后花園有水池一方,半枯狀態??上驳氖敲磕昵镲L乍起,滿園桂花飄香,左鄰右舍的姑娘們便攜床單平鋪地上,輕搖枝葉,金燦燦的桂花如雨灑落,伴著姑娘們清脆的笑聲,滿載而歸。之后,以糖浸泡,做酒馕園子,食之回味無窮。再說西大宅門,僅剩兩進,給人以寥落之感,但后面有一庭院,修竹搖曳,青翠可人,四季皆有鳥雀昆蟲在此筑巢安窩,翔集嬉戲,兒時,筆者與小伙伴們曾多次進去捕捉畫眉、金鈴子、蟋蟀等攜回蓄養,其樂融融。
白鶴村地處城市遠郊,但并不蔽塞,清末明初有兩條路徑通往南京:北邊,經王陵崗、小前村、上峰、墳頭,翻紫金山入中山門進城;南邊,經土橋,騎驢或坐土車入通濟門進城。加之,村上有人在南京、漢口經商,城市文明的信息也不時傳來。
因為受到傳統文化的滋潤,村民崇尚急公好義、樂善好施、濟困救難,道光年間,村上出了一位慈善家湯裕昭,《江寧鄉土志》有如下記載:
湯裕昭,字君藩,上元東鄉北堠人,慷慨好施,見義必為。清道光二十二年江水泛濫,民田淹沒數千畝,裕昭田僅十余畝,依然擔責,嘆曰:此吾責也。隨其父可杰(字志英)相地勢以西邊橋河道狹而淤,非浚不可,獨建橋,增三雍為七雍,費千金。咸豐三年楊洪之亂,向忠武軍餉缺乏,裕昭捐餉萬金。凡省中避亂主衣食、資斧頭皆用之。人皆感其義,途中遇匪與胞弟繼均同時遇害。(時年三十四歲)
這位義士,按《湯氏族譜》屬繼字輩,名繼錕,與湯濂生活在同一時代,長濂一輩,其義舉載入史冊,乃是白鶴村人的光榮。
白鶴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歷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世事無常,變幻莫測。村子數度經歷戰爭匪患,紅羊之劫,不再贅言。日寇侵華南京淪陷,白鶴村在劫難逃,暗無天日,深陷水火之中。1938年春夏之交,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挺進茅山,白鶴村很快成為抗日民主根據地。這里的人民崇尚氣節,守護尊嚴,不愿屈辱偷生,在中共地下組織的發動領導下,利用其丘陵地帶的地理環境,以不同方式奮起反抗,開展了一場持久的可歌可泣的斗爭。筆者兒時聽過許多讓人感奮的傳說,近年又作了走訪調研、查找資料,現將幾件重要史料和英雄人物作一披露。
新四軍扎根茅山這一戰略要地之后,立即著手恢復和發展茅山地委和周邊各個縣委,開辦了干部培訓班,白鶴村的湯世康成了第一期培訓班學員,并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村里第一個黨員,世康面善隨和,人緣忒好,以此作掩護,積極從事地下工作。時抗日政府青龍區區委書記兼區長徐步云(徐矮子)和青龍區副區長兼鶴齡地區黨支部書記張荃(張姐)經常吃住在他家,組織發動抗日斗爭。其間,世康在保守黨的秘密,傳遞抗日信息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他還影響和帶動了湯世澤、房金紅、江文金、龐祥林等積極投身到抗日斗爭的偉大洪流中去。其中,每當地下黨縣、區首長來,都由世澤負責保衛,從無閃失。
除了在村里開展工作,也有在外面抗日前線奮戰的,龐聲金便是其中之一,此人魁梧剽悍,外號“聲金大炮”,地下縣委組建不久,他即加入了縣抗日民主政府短槍班(警衛班),曾多次深入日軍駐地偵察、搜集情報。雨夜奇襲,活捉日寇哨兵一人,被稱為“孤膽英雄”。
此外,也有自發與敵斗爭的,這要說到龐聲濤,他是聲金的堂兄弟,開設有一家肉鋪,出售豬肉,為人和善,公平交易,大約在1939年秋天,一名日本兵闖入其肉鋪不由分說,上前搶掠案上的半片豬肉,聲濤與之爭奪,日兵隨手操起軍刀就砍,千鈞一發之際,聲濤左手按住日寇刀柄,右手舉起剁肉刀猛然向日寇頭顱劈去,致其斃命。村人聞之,無不欽佩,極大地鼓舞了眾人的抗日士氣。次日,日軍下鄉報復,聲濤則早已遁往他處,日軍四處搜查一無所獲,窮兇極惡,一把火將這座千年古村化為灰燼、燒毀房屋四百余間,又濫殺了數十名無辜老百姓。稍后,土北區游擊隊成立,與敵周旋,日軍龜縮于炮樓,很少竄村騷擾,聲濤遂回村重操舊業。
說到土北區游擊隊,龐聲虎此人不能不說,他也是白鶴村人,長得矮小精干,膽大心細,智勇雙全。他不是共產黨員,倒像個綠林好漢,出于民族大義,對敵仇恨,1938年下半年,他拉起了一支隊伍,約數十人,晝伏夜出,不僅要對付日寇,還要對付二鬼子(汪偽軍人)和土匪,由于這支游擊隊驍勇善戰,神出鬼沒,在方圓數十里名聲很響。最初,湯山炮樓的日寇常下鄉掃蕩,游擊隊避其鋒芒,不正面交鋒,而到了夜晚,聲虎親率隊員奔襲炮樓,予敵以不同程度的傷亡,一連數次,致敵軍心動搖,最后,干脆龜縮在炮樓里不下來了。與此同時,聲虎還處決了與日寇通風報信的漢奸,重創了與日寇勾結的土匪。正是在這前后,江寧縣委任命他為土北區區長。所謂土北區,地轄土橋鎮以北,直至青龍山孟墓、插花廟一帶,范圍比后來的鶴齡鄉要大。1945年10月新四軍奉命北撤,上級任命聲虎為南京東郊辦事處副主任,堅持原地斗爭,迎接南京解放。此時,他的部隊已有二三百人之眾??墒?,就在南京解放的當天發生了一件蹊蹺的事。占領總統府后,解放軍一支先遣隊沿京杭國道向東郊推進。過了湯山,在黃梅塘附近與聲虎的部隊相遇,未料情報失實,聲虎誤認為面前這支數十人的小部隊系國軍偽裝,遂發生沖突,并將這支部隊繳械,但很快真相大白,聲虎被當作反革命分子逮捕。從此,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歲月里,在歷次運動中,這位英勇抗日、有貢獻于國家的革命者遭受了太多的磨難。直到八十年代初,經陸綱(抗戰期間的江寧縣委書記)、王一凡(江寧縣長)出面為其辯誣,方才予以平反,恢復名譽,享受離休干部待遇,逝世后備極哀榮。
白鶴村抗戰期間還有一件值得寫也應該寫的事。眾所周知,國民政府為鞏固統治,在農村實行了保甲制度,汪精衛建立偽政權后,延續了這一制度,白鶴村焉能例外?于是,湯濂的曾孫湯世源被委任為保長,維持地方治安。世源乃一開明士紳,卻是“白皮紅心”,俗稱兩面派保長,對偽政權上級表面上應付順從,暗地里替新四軍辦事,他居家村中湯氏大宅門,陸綱和王一凡來白鶴村一帶開展工作,總是在他家里開會議事,家中還收養過新四軍傷病員。為支持新四軍,地方上籌集的錢糧也都存放他家里,他還利用自己的身份將從日偽方面獲得的情報隨時傳遞給新四軍方面,為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
最后,要說一說大刀會。史載,大刀會原為清代民間武術團體,其興起與地方政府橫征暴斂,農民負擔沉重有關。從最初的秘密結社到公開活動,雖有畫符念咒之封建幫會色彩,卻也有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的積極一面。白鶴村有大刀會,面對國破家亡,抗戰開始不久,便私下串連謀劃抗日之舉,會眾最多時達二三百人(筆者長兄也參與其中),1938年夏天,日寇一支下鄉掃蕩,在一處叫吊死娘娘墩的地方,與大刀會相遇,雙方激戰,大刀會眾赤膊上陣,口念符咒,手舞大刀與日寇展開殊死搏斗,戰況十分慘烈,大刀會死傷數十,日寇也死傷十余人,正在這危急關頭,四鄰眾多村民聞訊趕來,上千人將日寇圍困,寡不敵眾的日寇殺開一條血路,奪命而逃。這場群體性的自發斗爭驚天地、泣鬼神。
上述抗戰史上的人與事,筆者可以負責的說,都是真實的,大刀會的往事,是聽吾兄親口所述的。而文中提到的幾位英雄人物,筆者跟他們都很熟悉,同一村子,且有過多次接觸。事情很清楚。抗戰期間,除老弱病殘者外,白鶴村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投入了這場神圣的戰爭,沒有一個告密者,沒有一個怕死鬼。而這一切很少為人所知,即使是白鶴村的青少年乃至中年一代也知之甚少,筆者有恐這些事跡會像湯濂一樣被湮沒,懷著“挽救遺產”的急迫感,這才訴諸筆墨,記錄下來。
這些年,國內熱衷于評比什么名城、名鎮、名村,固然有相當一批是名副其實的,但不可否認,其中也有為了增加旅游收入,追求GDP而編造歷史、欺世惑眾;不少古村落雖有古民居,卻缺乏人文內容,人們除了欣賞古代建筑,卻難有其他收益。而白鶴村,既有以湯濂、湯裕昭為代表所體現出來的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有龐聲虎等一眾英雄人物,這不僅在江寧,放眼江蘇,也不多見。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采取必要舉措,將其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昂揚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傳諸后世。
今年清明為父母掃墓,我回了一趟故鄉,見正在進行新農村改造升級,一幢幢村民新居,一輛輛各式轎車,道路整治,遍植林木,村史館,村民活動中心、超市……或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父老鄉親的精神面貌淳厚中透著歡樂。“美麗鄉村”已不再是空想,正一步步展現在面前。變化之大,令人倍感欣慰。啊,白鶴村,悠悠千載,由古老煥發青春,贊美你,我的故鄉,我的衣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