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山間鈴響春色來——記泗縣瓦坊鄉萇圩村總支書記陳春玲
山間鈴響春色來——記泗縣瓦坊鄉萇圩村總支書記陳春玲
作者:董萬澤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5-22 瀏覽次數:7844
泗縣,古稱泗州,這座歷史悠久的皖東北小城,曾是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歷史的天空斗轉星移,如今的萇圩村在村總支書記、村主任陳春玲的帶領下,在脫貧攻堅戰中,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泗縣,古稱泗州,這座歷史悠久的皖東北小城,曾是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
1943 年9 月24 日,原淮北挺進支隊司令員兼政委鐃子健同志,在萇圩村萇郭莊日偽據點攻堅戰中,第一次采用地道爆破戰術取得勝利。泗靈濉縣縣長萇宗商在此開辟了濉南片抗日民主根據地,皖北中共地下黨領導人許步倫曾在這里指揮過戰斗。歷史的天空斗轉星移,如今的萇圩村在村總支書記、村主任陳春玲的帶領下,在脫貧攻堅戰中,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陳春玲,1977 年2 月16 日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萇圩人,可以說她是聽著父輩們革命斗爭故事長大的。她,在這塊英雄輩出的紅色土地上成長,從小就萌發了扎根鄉村、建設家鄉的念頭。
1998 年高中畢業后,她和許多青年人一樣,踏上了進城創業之路,來到了上海玉燦鞋業有限公司,憑著她的睿智和刻苦鉆研的精神,通過一番打拼,于2005 年任“針車車間主任”,成為這家民營企業的高管,并先后被派往緬甸,越南等國外分廠作技術指導。不久,她在家鄉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上海翕和鞋業有限公司,為村民就業提供了30 多個崗位,月工資都在2000 元以上,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戴。
時間來到了2016 年9 月,瓦坊鄉黨委政府招賢納士,吸引外出人員回鄉創業,陳春玲毅然放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回到了萇圩村,任村支部副書記,主持村兩委工作,2018年換屆選舉,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并掛職鄉黨委委員,開啟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新征程。
5 年來,她一心撲在萇圩村脫貧奔小康的事業上,用腳丈量過萇圩村的每一寸土地、跑遍萇圩村11 個自然莊每一戶人家,用心去辦好脫貧致富的每一件事。她深入調研,摸清低收入、五保和貧困戶的底數,并梳理情況,分類歸檔,為實施精準扶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她決心引進高效農業,在鄉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從江蘇江陰引進了荷蘭豆,當年萇圩村23 戶村民(其中貧困戶6 戶)種植荷蘭豆150 畝,第二年春天,就喜獲豐收,畝產2000 斤以上,每畝純收入8000 元,比傳統農作物增加了兩倍以上。這是陳春玲幫助村民們收獲的“第一桶金”。
緊接著,在收割完荷蘭豆之后,她又從上海閔行區辛莊鎮,及時引進了菜毛豆,村民們有了“第一桶金”的收獲,就有了試種菜毛豆的熱情,30多戶村民又播下了200 畝菜毛豆,平均畝產都在3000 斤左右,每畝純收入在5000 元以上。大家又嘗到了甜頭,第二年萇圩村大面積種植菜毛豆,2020 年該村菜毛豆種植面積已突破2000 畝,占全村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1/4 以上,帶動當地農戶加快了脫貧奔小康的步伐,同時還拉動了更多的群眾就業。就連鄰近的張樓村居民也被吸納到采摘、搬運中來,他們的每天收入都在100 元以上。菜毛豆的秸稈曬干后,可作為飼料的原材料,每斤都在2 毛錢以上,這對村民來說,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菜毛豆的種植既富了村民,又免于禁燒對保護環境和改良土壤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在脫貧攻堅戰中,最使陳春玲惦念的是肖莊的一戶人家,母親是外地人,在生下第二個孩子不久,就狠心地離家出走了,至今下落不明,父親于2018 年9 月病逝,留下了2 個孤兒與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陳書記針對這種情況,找到郭集村一位郭先生,與他一起分別承擔起這兩個孩子的包保任務。姐姐由郭先生撫養,現就讀于泗縣三中,妹妹由陳書記撫養,現在本村小學讀6 年級。我們還了解到,陳書記經常利用休息日和節假日帶孩子到泗縣、睢寧、屏山等地游玩,讓孩子開闊眼界,從小就受到良好的社會教育。包保一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畢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對陳書記和那位郭先生的義舉和勇氣,感到由衷的敬佩。
陳春玲引領大家脫貧致富,贏得了廣大村民的一片贊譽,也增強了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她的倡導下,萇圩村成立了“扶貧志愿者團隊”,陳書記任隊長,團隊由“鄉賢五老”組成,老黨員、離任老干部、退休老教師、老復員退伍軍人和老模范代表。團隊起初只有16 人,現在已發展到37 人,團隊的主任務是:助力村兩委扶貧攻堅,參與環境整治,宣傳鄉風文明,化解鄰里糾葛,美化鄉村建設,既是村兩委實施“精準施策”的得力助手和脫貧攻堅的參謀,也是密切聯系群眾,拉近群眾距離的橋梁和紐帶。
由于群眾反映村里的楊樹居多,每年從4 到6 月,楊樹花絮鋪天蓋地,污染環境特別厲害,還存在嚴重的火災隱患,陳書記親自率領志愿者團隊,依照法律程序,不要任何報酬,經過兩年時間,為全村砍伐大小楊樹118561 棵,并義務為村民房前屋后栽種果木樹和風景樹,如今薄殼核桃、黃桃、石榴、櫻花、高桿女貞和欒樹已經成林,村居環境面貌一新。
陳春玲通過多方協調,統籌資金1573 萬元,實現了全村硬化道路全覆蓋,種植綠化樹木49000 多棵,安裝太陽能路燈300 盞,實施了萇圩村“三大革命”,告別了臟亂差,落實了種養補助106 戶22.94 萬元,貧困戶補助資金58.8 萬元,智力扶貧616 人次23.1 萬元,享受雨露計劃31 人次,補助資金9.3 萬元。用足用活黨的惠民政策,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如污水管網建設,自來水廠建設,農田水利建設,電網改造等。并通過秸稈利用、光伏發電和倉儲租賃等渠道,盤活集體經濟,提高村民的福祉,2020 年村集體收入突破了30 萬元,萇圩村人均收入達11000 多元,創歷史新高。
萇圩村黨總支在爭創“五面紅旗”和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17—2019年萇圩村連續三年被瓦坊鄉評為“五面紅旗村”,2020 年萇圩村被列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陳春玲連續三年被瓦坊鄉評為五星級書記,2017 年當選為縣、鄉兩級人大代表,2019 年被評為縣級優秀人大代表,2020 年10 月在縣委組織部舉行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擂臺賽講演中,榮獲第二名。
然而,陳春玲并不滿足于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而是把目光瞄準了即將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如何進一步開展產業幫扶的新的探索。
2020 年3 月疫情剛解封,陳春玲就駕車到蕭縣馬井鎮,“安徽省永富(綠蘆筍)農業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考察,爾后,又于4 月25 日,帶領村民32 人乘坐中巴車再次到蕭縣考察,并聽了專家的講解和培訓,了解到種植綠蘆筍管理、銷售都有保障,畝產2000 公斤左右,成本在150 元左右,每畝純收入在1-1.5 萬元。有的村民當即表示愿意栽培試種。目前,村里8 戶農民試種50 畝,并與“北京中農天騰種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回收合同,合同為期10 年,村里作了擔保,并預備流轉土地200 畝,實行股份合作制,作進一步推廣。
2020 年9 月份,陳春玲又主動與肖莊村民肖存款取得聯系,并通過肖存款生意伙伴北京市朝陽區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聯盟綠色產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副秘書長逄程程,引進“救心菜”種植。“救心菜”是一種藥食同源的菜,是中國農科院通過改良野菜而成的保健品,一年種植,可連續收獲20 年,救心菜根系發達,耐寒,極易生長,畝產達2 萬斤,每畝純收入在1.5 萬元左右,經濟效益十分可觀。10 月份,由山東濟寧市育苗基地免費提供秧苗,在村干部牛元奎帶頭試種下,全村共栽植72 畝,成活率100%,陳春玲指著眼前的320 畝土地很有信心地對我們說:“我們明年將大面種流轉土地種植救心菜”。
陳書記的大膽想法和做法,使我們看到萇圩村生機勃勃的未來。
當我們問陳書記,“這幾年你放棄年薪上百萬元的工作,來到萇圩村任書記,你后悔嗎?”陳春玲微笑著說,“我是萇圩村土生土長的人,我深愛這片紅色的土地,能在村書記崗位上為父老鄉親服務,是我一生的榮幸”。
(董萬澤 安徽泗縣新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