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三十二女火線架人橋
三十二女火線架人橋
作者:亦兵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5-27 瀏覽次數:7828
故事發生在1947 年5 月,著名的孟良崮戰役打響前夕。12 日那個晚上,山東沂南縣馬牧池村婦救會長李桂芳接到一道緊急命令:5 個小時內在崔家莊與萬糧莊之間的汶河上搭建一座橋,以便華東野戰軍某團過河作戰。
多年從事黨史軍史編研工作,接觸最多的就是歷史檔案,也常常會被其中充滿正能量的內容所感動。在我心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令我感慨萬千,難以忘懷。
故事發生在1947 年5 月,著名的孟良崮戰役打響前夕。12 日那個晚上,山東沂南縣馬牧池村婦救會長李桂芳接到一道緊急命令:5 個小時內在崔家莊與萬糧莊之間的汶河上搭建一座橋,以便華東野戰軍某團過河作戰。命令來得突然,時間只有5 個小時,李桂芳焦急起來,村里的青壯年都支前參戰去了,留下的“半邊天”從未架過橋,即使會架橋,倉促之間也沒有那些材料。但如果沒有這座橋,貽誤了戰機,那是天大的事啊。李桂芳自語:“困難再大也得把橋架起來,決不能誤了部隊的軍事行動!”22 歲的李桂芳摸黑出門了,她找到姐妹們,傳達了緊急任務。姐妹們你一言我一語,大伙獻計獻策,在很短的時間里,她們想出了一個“絕招”:摘下各自家中的門板當橋板,用自己的身體當橋墩,搭人橋!辦法想出來了,她們分頭通知。“命令”一出,32 名姑娘大嫂齊聚在一起,4 人一組,分成8 組,她們抬著自家的門板直奔汶河。
5 月的河水還很涼,這些姑娘大嫂有的正值生理期,有的身懷有孕。緊急情況,她們全然不顧,一個個跳進一米多深的河中,用她們瘦弱的身體筑成了32 個堅固的橋墩,用她們嬌柔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門板,寬闊的河面上立時出現了一座特殊的橋。當過河的指戰員們到達河邊時,被眼前的情景驚住了,大家誰也不忍心過這座橋。李桂芳對著河岸上的軍人大喊:“你們為俺老百姓流血犧牲,俺們受這一點累算個啥,為了勝利,快上橋!”就這樣,這座32 名普通婦女組成的人橋,使一個團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通過了。
孟良崮戰役最終勝利了,而32 名搭建人橋的普通婦女,有的因長時間浸泡在冰涼的河水中落下殘疾,19 歲的劉姑娘一病不起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這個故事散見于史料中,偶爾見諸報端,似乎沒有明確的題目,我在心中給其取了這樣一個題目:《三十二女火線架人橋》。
故事感人至深,但絕對不是個例,就拿“架人橋”故事的發生地沂蒙山區來說,革命戰爭年代類似舍命擁軍支前的事跡數不勝數,這塊紅色熱土先后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21 萬多人參軍參戰,10 多萬人英勇犧牲,涌現出沂蒙六姐妹、沂蒙紅嫂、沂蒙母親等一大批支前模范。
放眼全國,更有太多這樣可歌可泣的故事:“當代佘太君”鄧玉芬,為了抗日勝利失去丈夫和7 個兒子;英雄母親白文冠,舍生取義留下千古絕唱;送子參軍模范李改花,“當代岳母”英名傳遍四方;“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數不清有多少傷員喊她“戎媽媽”…… 淮海戰役中,543 萬支前民工推著獨輪車,以“最后一把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的博大胸懷,全力以赴支援前線。正是由于人民群眾踴躍支前,60 萬裝備落后的人民解放軍戰勝了80 萬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被斯大林稱贊為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跡。陳毅元帥曾經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人體橋、沂蒙六姐妹,淮海戰場上的獨輪車,一個個感天動地的故事告訴我們,當年人民群眾之所以毫無保留地愛黨擁軍,根本原因在于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求解放,始終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聯系。
數十年過去,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和平建設的年代里,仍然需要黨和人民水乳交融,否則一旦失去人民的支持,黨的事業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