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nóng)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我的外婆是“阿慶嫂”
我的外婆是“阿慶嫂”
作者:金耀良 曹培根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6-11 瀏覽次數(shù):7830
“外婆范惠琴的照片陳列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里,照片說明稱她是阿慶嫂原型人物之一。”為了傳承外婆當年的責任與精神,金耀良在琴湖新村公交車站旁開了個沙家浜阿慶嫂的“春來茶莊”,店內張貼著《沙家浜》的老版劇照,茶幾上擺放著原汁原味的七星灶銅壺。
范惠琴
“外婆范惠琴的照片陳列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里,照片說明稱她是阿慶嫂原型人物之一。”
說到外婆范惠琴,金耀良滿含深情:“外婆是土生土長的沙家浜人,那時候叫橫涇,外婆家是大戶人家,房子有三進多。或許正是因為家里有地方,才吸引了不少革命干部到家里來。”1930 年,年方18 歲的范惠琴與上海交大畢業(yè)的高材生蔣志華結婚。婚后不久在南京、上海、青島等地生活。抗戰(zhàn)爆發(fā),其夫奉命前去搶修鐵路,范惠琴帶著年幼的女兒回到闊別多年龔家浜北泗涇村照顧年邁的公公婆婆。
有一天,村上來了兩位教書先生,在村里辦起了夜校。范惠琴想多識些字,就參加了夜校。教書先生分別為李正廉和周朗。他們明著是教書,暗地里宣傳抗日救國。范惠琴正是在地下黨員李正廉和周朗的影響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范惠琴對抗日活動很是熱心,把房子拿出來給地下人員住;傷員缺藥棉,她把全新的棉花胎貢獻出來;她最大的貢獻是幫著新四軍戰(zhàn)士做鞋子和洗衣服,帶動了一大批婦女加入進來。漸漸地,她成了夜校的骨干,她的家也成了新四軍的地下交通站、聯(lián)絡站,蘇州縣臨時抗日政府辦公地。
范惠琴得知周朗在與日軍的戰(zhàn)斗中,為了搶奪一挺機槍不幸中彈犧牲后,大哭。當時的民運干部李敏開導她:“人死不能復生,周朗是為抗日和革命而死,我們活著的人必須積極戰(zhàn)斗,才能告慰他。”從此,范惠琴知道革命是需要犧牲精神的,她變得堅強起來。不久,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任鄉(xiāng)婦協(xié)主任,區(qū)、縣婦女協(xié)會的組織委員等職。工作中,范惠琴認識了林俊(譚震林)、夏光(郭建光原型人物之一)、楊浩廬、任天石等人。當時有不少傷病員被轉移到了沙家浜蘆葦蕩里,日偽軍盯得很緊,眼看著傷病員沒有東西吃,范惠琴打扮成割野草的樣子,冒著生命危險,搖著小船,給傷病員送干糧。有一次,范惠琴還送了紅燒肉、橫涇老街四妹燠雞、潤得三角粽子和茶葉蛋,把她丈夫的幾件衣服也送給了傷病員。新四軍將士很是感動。范惠琴又介紹她的表弟金炳輝、錢江、朱根生、朱坤元等青年參加了新四軍。后來,4 人在人民軍隊中均擔任要職。
新“江抗”成立后,為了適應地下斗爭需要,范惠琴將家里的地板進行了改造,底板下層加高,可以容納一個人的藏身,沿河還開了小門,便于轉移。有一次,家里來了位懷孕的干部家屬,行動不便,范惠琴對那個干部說:你放心好了,交給我沒有問題。沒幾天,一群日軍就上門了,在漢奸帶領下到處抓捕陌生人。范惠琴就把這位孕婦隱藏到了地板下面,日軍來時,她面不改色,又是遞煙,又是泡茶,口才也很好,說得那幫家伙哈哈大笑。日軍走后,那位孕婦夸她是臨危不亂的女中豪杰。這點與戲里的阿慶嫂頗有幾分神似。在抗日最艱難的歲月里,范惠琴接待和掩護過不少新四軍首長和傷病員。后來在《人民日報》任職的李正廉稱贊:“小范同志冒著生命危險遞送情報,在敵人面前,臨危不懼,你對革命的貢獻,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
范惠琴機智、勇敢,化解了一次次危機。當時部隊要印刷抗日報紙《大眾報》,為了送報紙,范惠琴和幾位婦女扮作辦喪事的,把棺材放在船上,報紙放進棺材里。偽軍檢查,她氣定神閑地說,死者是傳染病死的,你們要等我們離開才能打開,結果把敵人嚇得揮手趕他們走。
在反清鄉(xiāng)斗爭中,地方黨組織遭到了嚴重破壞,許多同志被捕犧牲,范惠琴也被駐橫涇鎮(zhèn)日偽軍抓走,敵人要綁她,她說,不用綁,我可以和你們走。范惠琴和村里另外一個女干部金阿秀被關在一起,幾個日軍把她們踢倒在地,用沾水的皮鞭狠命地抽打她們。日軍還叫她們跪在硬樹枝上,然后用刀背和皮鞭輪流打,叫她們說出新四軍傷病員在哪里。她倆就是不開口,日偽軍無計可施,最后把她們倒著在鋪滿石子的路上拖,范惠琴幾次昏死過去。
天黑了,日軍見兩女子奄奄一息,就把她們扔在街上。兩人清醒后,往家里爬。范惠琴整整休養(yǎng)了一個多月才能下地走路。新四軍方面盛贊她們的勇敢和堅強,沒有出賣一個同志。
新中國成立后,組織上動員范惠琴去南京工作,她說要帶幾個孩子,而且身體有疾病,“不能給組織添麻煩”。1954 年,范惠琴與丈夫在蘇州閶門定居。丈夫曾在國民黨部隊參加抗日,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在南京水泥廠、廣西柳州水泥廠、蘇州市人防工程等地擔任高級工程師,全家收入都來自于他的工資。
后來人們在一個革命紀念館里發(fā)現(xiàn)了一份當年新四軍印刷的《大眾報》,報載:范惠琴在1940 年12 月26 日上午召開的蘇州縣婦女協(xié)會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縣婦協(xié)執(zhí)行委員。2001 年那年,媒體開始關注范惠琴的事跡,但她從不把自己當作阿慶嫂,她覺得那個時代參加革命的婦女個個都是阿慶嫂。2003 年11 月2日,范惠琴走完了她93 歲人生。
為了傳承外婆當年的責任與精神,金耀良在琴湖新村公交車站旁開了個沙家浜阿慶嫂的“春來茶莊”,店內張貼著《沙家浜》的老版劇照,茶幾上擺放著原汁原味的七星灶銅壺。銅壺是民國時用的那種,古玩市場淘來的。金耀良說:“這是我對外婆的一個承諾,擔起了沙家浜阿慶嫂傳人,做老本行,開春來茶莊、茶館,經(jīng)營沙家浜春來茶葉和土特產(chǎn)。”
金耀良(口述) 曹培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