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我的姑爺爺張應平
我的姑爺爺張應平
作者:陳加勝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6-14 瀏覽次數:7833
我同姑爺爺、姑奶奶從沒有見過面,我是聽爺爺、奶奶、爸爸和村里一些老人敘述的情況,并根據一份《張應平同志簡歷表》,才得以理清了姑爺爺張應平的平生經歷。
參加紅軍長征到陜北
張應平1902 年出生于廣西梧州,原名蘇木榕。1930 年2 月參加紅軍,在朱德、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三縱隊。從第一到第五次反圍剿戰斗,姑爺爺都參加了。他開始在三縱隊林彪手下負責通信工作,1932 年9 月調到紅十二軍電話排,1934 年5月調到紅一軍團司令部通信科。
當年,中央紅軍在蔣介石重兵圍剿中不僅沒被消滅,反而在歷次反圍剿戰斗中發展壯大,一度發展到30 多萬兵力,并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人民政府。但由于王明“左”傾路線的影響,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 年10 月中央紅軍主力被迫撤離中央蘇區,開始了兩萬五千里長征。中央紅軍主力8.6 萬人在撤離中央蘇區、突破湘江封鎖線后銳減至3 萬人,1935 年10 月到達陜北只剩6000 人。張應平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到陜北后,1936年2 月調到中央軍委三局機務科工作。
赴新四軍軍部與我姑奶奶成婚
1937 年7 月全面抗戰爆發后,南方8 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1938 年8 月,新四軍軍部進駐皖南時,急需無線電人才,我姑爺爺奉命從陜北中央軍委帶領另外兩名懂無線電的紅軍戰士來到新四軍軍部,安排在軍部通信科,姑爺爺擔任機務室主任。
我爺爺奶奶家在云嶺羅里村,有7 間房屋。新四軍軍部有幾部電臺就設在我爺爺家。1939 年7 月1日,日軍飛機轟炸云嶺新四軍軍部時,爺爺家7 間房屋全被炸成一堆瓦礫。項英等軍部領導還專門來到我家看望,項英說,日軍飛機炸毀了你們家的房屋,你們對革命做出了貢獻。目前還沒能把日軍趕出中國,抗戰形勢嚴峻,我們也很困難,暫時拿不出錢給你們重建房屋,這是國難。但請你們相信,抗戰一定會勝利的,共產黨不會忘記你們的,到時候國家會拿錢資助你們重建房屋的……除了我家,村里陳應匡家房屋也被炸得什么都沒有了,全村絕大多數人家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還有云嶺老村、新村和中村董家村的老百姓房屋都遭到了轟炸。新四軍軍部是不可能有那么多錢去幫助修建的。所以廣大民眾都自認“對革命做貢獻”了!
隨后,爺爺就挨著太公房屋蓋了兩間土墻茅草屋,軍部有兩部電臺就設到這兩間茅草屋里。爸爸多次告訴我說,他經??吹綇垜皆谖姨覐d堂里搗鼓著電臺和發電機,有時修理工具不得手時就搬到軍部修械所解決。
新四軍軍部在我們羅里村的近三年中,張應平有時也去各地作戰部隊檢查指導電臺設備使用和故障排除等技術上的問題,所以有關支隊司令員等都熟悉他,像第三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還成了我姑爺爺的好朋友。
張應平平時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軍部電臺,也就是在我家,從而結識了我爺爺的大妹妹陳清香,后來就成了我的姑爺爺。
我姑奶奶陳清香是1909 年4 月23 日出生的,17歲就嫁人了,婆家就在附近村的崗上肖家,丈夫叫肖青松,兩人生一女兒叫肖爐宜。后肖青松被國民黨抽壯丁死在了戰場上,姑奶奶和女兒成了“孤兒寡母”。此后她就常回娘家住著,天天都能接觸到在我家搗鼓電臺的張應平。張應平比她大7 歲,時間長了,兩人相互都有了一些了解,1940 年底兩人正式確立婚姻關系。1941 年初新四軍軍部向北轉移時,遭8 萬重兵的國民黨軍的阻擊,激戰七天七夜、彈盡糧絕后分散突圍,姑爺爺張應平就突圍回到了我家。
隱居羅里尋找黨組織
張應平突圍到我家后,我奶奶的主要任務是望風。一旦有頑軍或軍警特務一類的生人出現,就把他藏到閣樓上柴火堆下,或者轉移到屋后的山上去。
羅里村有一條一直延伸到村莊中間的山崗,山崗的北頭連接著黃山余脈的大山。這條山崗雖然不高,但長滿了大樹,恰似一片原始森林。當年奶奶掩護過好幾批從茂林突圍出來的新四軍。每次都是先匆匆忙忙地做點飯讓他們吃飽,并帶上一些鍋巴作干糧,然后迅速隱藏到這條山崗的樹林中,再往北進入大山中去。張應平隱藏到我家后,一直想找中共組織,因他也是個老黨員了。可當時云嶺地區中共黨組織都隱蔽轉移,個別黨組織已轉入地下、停止了活動。況且他隱藏到我家村里人都是不知道的。為了安全,家人也不敢去四處打聽。
時間長了,國民黨頑軍還是懷疑到我家。先后把我爺爺、奶奶抓去了,但他倆都寧死不說。爺爺被打得頭破血流,奶奶也被打得遍體鱗傷。新中國成立后,我家因此被定為“堡壘戶”,奶奶還享受了政府補助。
喪心病狂的國民黨頑軍,為搜捕突圍的新四軍,把村里這條山崗上的樹木都砍光了。家中和山崗是無法隱藏了,我爺爺就幫助他倆在王家崗田野里的一塊較凹的平地上蓋了三間草屋。張應平和我姑奶奶就隱居在那里。
這里地形很好,地勢凹,外面人不走到跟前都看不到,而他倆只要往高處一站,就可以看到村莊,看到很遠的地方。這塊凹地連著山崗,山崗樹木柴草茂盛,直連著大山,便于撤離。他倆一邊以種田為生,一邊秘密尋找黨組織。
1944 年4 月30 日,張應平第二個兒子張武子出世了。1945年姑爺爺終于聯系上了中共涇旌太中心縣委書記兼新四軍皖南游擊支隊司令的洪林,于是夫婦就帶著兩個孩子去了新四軍皖南游擊支隊,隨后去了新四軍沿江支隊。1946 年2 月中共皖南地委成立,同年5月,姑爺爺被調到皖南地委負責電臺工作。1951 年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曾希圣為主席。皖南、皖北軍區合并成立安徽軍區(后改名安徽省軍區),隸屬華東軍區,劉飛任司令員,曾希圣任政委,辦公地點在合肥。我姑爺爺張應平調到安徽軍區擔任機務室主任,一家四口總算過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
轉業廣西從事廣播電臺工作
1950 年5月1日,廣西人民廣播電臺成立。張應平是廣西梧州人,從1930 年2 月到江西參加紅軍,離開家鄉已經有20 年了,經常想念家鄉。那年他已經48 歲了,得知家鄉建立廣播電臺的消息時,結合自己一直從事無線電通信工作的專長,萌發了回家鄉的念頭。于是他向省軍區司令員劉飛提出轉業回廣西的要求。
1953 年,安徽省軍區領導終于批準了他的要求,那年,張應平51 歲,他立即辦理轉業手續,回到闊別20 多年的廣西梧州老家,隨即就到了南寧,參加籌建廣播電臺的工作。因為急于帶著妻兒回廣西老家,妻兒三人的戶口遷移手續沒有辦理,仍在安徽。沒有戶籍,就沒有糧油供應。那時糧食等生活用品都憑戶口本,戶籍管理較嚴,手續比較麻煩。為了把我姑奶奶和兩個孩子的戶口遷移到廣西南寧,他準備找皖南時期的軍部領導,可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等都已犧牲,葉挺也已遇難,就想起當年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他與譚震林較熟,還同歲。此時主持華東局工作的譚震林已調中央工作了,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應平提筆給譚震林寫了封信,報告自己從皖南事變中突圍后的情況,要求將兩個孩子和家屬戶口隨他遷到廣西南寧。后在譚震林的親自過問下如愿以償。
1966 年8 月,64 歲的姑爺爺張應平離休了。但離休也沒能躲過那場劫難!造反派抓住他從皖南事變突圍出來后的“脫黨”問題,大做文章批他,斗他。姑爺爺就給安徽省軍區和從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新四軍戰友寫信,要求他們出來作證,可這時他們的日子都不好過。他想找譚震林,可譚震林也被打倒了。
姑爺爺被整病倒了,住進了醫院。醫院里的醫生、護士也不敢理睬他,甚至不給他治療,趕他出院。姑爺爺幾乎絕望了,這時他想到了林彪。因為他剛參加中央紅軍時,就在林彪領導的部隊,因姑爺爺是搞無線電通信工作的,與林彪這樣的領導經常接觸,相互認識,且印象較深。這時的林彪已經是僅次于毛澤東主席的二號人物,于是就給林彪寫信了。
在林彪的過問下,廣西方面立即重視起來,使張應平得到了較好的治療,恢復了健康,造反派也不糾纏他了,使他又平安幸福地生活了8 年,1974 年6 月21日午時在廣西南寧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