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八十二勇士壯烈殉國記
八十二勇士壯烈殉國記
作者:羅援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7-04 瀏覽次數:7849
蘇北淮安,有個叫做劉老莊的地方,一座靜謐肅穆的烈士陵園里,安息著82 位新四軍指戰員的英靈,他們來自同一個連隊。在78 年前那場與日本侵略軍的殊死戰斗中,為掩護地方黨政機關和主力部隊安全轉移,他們頑強堅守到最后一個人、最后一粒子彈,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殉國!
陵園紀念館的門柱上,赫然篆刻著26 個大字,那是當年蘇皖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手書之挽聯,精準再現這支隊伍的發展歷程與那場血戰的慘烈:“由陜北到蘇北,敵后英名傳八路;從拂曉到黃昏,全連苦戰殉劉莊”。烈士陵園的紀念館內,一支在戰火焚燒中扭曲成弓形的步槍,似乎還在向人們默默述說當年那場令山河失色的悲壯故事。伴隨著講解員含淚的解說,那個硝煙彌漫的血色黃昏重現在人們的視線里……
1943 年3 月17 日深夜,駐扎淮安的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團部氣氛緊張。通訊員小胡被從夢中叫醒,見團長胡炳云一臉嚴肅,便知情況緊急!胡炳云交代:“這封信,火速送到古寨南邊劉老莊的四連。鬼子正在進行梳篦‘掃蕩’,叫他們趕快‘跳出圈子’!”小胡臨出發時,他不放心地再次叮囑:“信一定要送到,否則,殺你的頭!”小胡深知責任重大,一個立正敬禮,疾速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天朦朦亮,小胡才找到四連連部。連長白思才、指導員李云鵬已經起身,見信后快速瀏覽一遍,簽上了“知”字。小胡剛轉身離開四連,便聞有槍響,在返回團部路上,身后槍聲已一陣緊似一陣。
團部臨近的河灘上,胡炳云急得滿頭是汗,正眼巴巴地等著回信。遠遠見到小胡身影,大步迎了上去。當看到信上的“知”字后,依然不放心地嘟嚷著:“槍打得這么緊,四連能不能‘跳出來’?”
胡炳云的擔心不無道理,四連最終未能“跳出來”。除了炊事班、傷員先行一步外,其余82 名指戰員全部陷入日軍重圍。戰斗打了一整天,四連終因寡不敵眾,血灑疆場,無一生還。
陵園紀念碑上,李一氓撰寫的碑文連同后人從不同角度的研究和補遺,為我們全景式立體化的勾勒出這場殊死血戰的輪廓——
這是何等罕見的惡戰??!3 月18 日拂曉,日軍十七師團3 個步兵大隊、1 個騎兵大隊及偽軍從淮陰城開出,配備野戰炮、重機槍,過了老黃河、鹽河,梳子般向劉老莊“掃蕩”過來。駐劉老莊的四連發現敵人后,在沒有友鄰部隊配合的情況下,僅僅憑借村前交通溝,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保證了地方黨政機關和主力部隊安全轉移。最后時刻,身負重傷的連長白思才、指導員李云鵬組織全連僅剩的20 多人,掩埋好烈士遺體,燒毀地圖、文件,砸壞多余槍支,端起刺刀,一起撲向敵群……
當戰場完全寂靜下來,心有余悸的日軍官兵,才小心翼翼地走近那條支離破碎的交通溝。只見中國勇士血灑疆場,手中的步槍、機槍,全部被砸斷、炸碎,彈藥射盡,手榴彈擲光……讓本想撈點“戰利品”的日軍士兵一無所獲,目瞪口呆。這就是英勇的四連官兵:生前,令日軍膽寒;死后,仍令日軍震撼!
這是何等驚天地、泣鬼神的頑強抵抗啊!一馬平川的平原,沒有像樣的工事,甚至沒有樹木、沒有墳堆,四連官兵只能跳進交通溝掩身,偏又遭遇交通溝“斷頭”,這就意味著突圍的路被堵死了!面對20 倍于己且裝備精良的敵軍,沒有友鄰相援,只能僅靠一己之力孤軍作戰。
從拂曉到黃昏,日軍連續5 次沖鋒未果后惱羞成怒,改變戰術,集中所有的山炮、92 步兵炮、迫擊炮、擲彈筒……發瘋似地向四連陣地傾瀉彈藥,繼而,又發起了騎兵沖擊。一時間,彈如雨下,鐵蹄踐踏,煙塵滾滾,大地顫抖,血流成河。
這是何等視死如歸、氣壯山河的軍隊?。∶髅髦?/span>道沒有勝算,明明知道只能“絕望地犧牲下去,亦英勇地犧牲下去”,沒有一個臨陣退縮,沒有一人貪生怕死。抵抗,抵抗,頑強抵抗到最后一個人,最后一口氣。戰斗結束后,烈士的遺容、身姿仍然讓敵人膽顫心驚:82 勇士“有的怒目圓睜,栩栩如生的俯臥在戰壕邊;有的緊握槍刺弓著前腿靠在大樹旁;有的雙手狠狠掐住敵人的脖子;有的緊緊咬住敵人的耳朵……依然保持著生前搏斗的勃勃英姿”。
這是何等奮不顧身、顧全大局的犧牲精神??!敵人撤走后,硝煙未散,寒星慘淡,劉老莊的百姓立即前往施救。突然,死人堆里傳來微弱的呻吟聲,人們從血泊里扒出一位身負重傷的小戰士,他胸前3 個槍眼,鮮血汩汩流淌,身下土地都被染紅了。從他斷斷續續的敘述中人們得知:四連本是有機會突圍的,但為了爭取時間,讓黨政機關和主力部隊安全轉移,他們放棄了突圍機會,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頑強擋住了用現代化裝備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最終,這位傳遞信息的小戰士也因傷勢過重、流血過多,只比戰友們晚走了幾個小時。
這是何等痛徹骨髓、難以忘懷的悲慟啊!戰后,從四面八方涌來的鄉親們,流著淚收斂了烈士遺骸。沒有裹尸布,他們拿出了家里的被子和土布。每埋一名,就在小碗里放一顆玉米粒,最后碗滿了,共有82粒。泣不成聲的鄉親們掩埋了子弟兵的遺體,筑起了三丈高的烈士墓。遺憾的是,因連隊文件被銷毀,至今能查到姓名的烈士只有17 人,他們是:連長白思才,指導員李云鵬,文化教員孫尊明,副連長石學富,排長尉慶忠、蔣元連、劉登甫、王世祥、李道合、馬漢良,班長劉忠勝、王洪遠、王中良,文書羅橋,衛生員楊林彪,戰士王步珠、田執信。余下的65 人,皆為無名英雄。“劉老莊連”有名及無名的勇士們,用他們的血性、膽魄和精神,為中華民族澆鑄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朱德總司令在《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一文中寫道:“我們部隊仍然創造了許多史無前例的英雄業績,涌現出許多出類拔萃的新的英雄們……全連82人全部殉國的淮北劉老莊戰斗……無一不是我軍指戰員的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毙滤能姶婇L陳毅盛贊82 烈士浴血劉老莊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并于《新四軍在華中》一文中表彰:“烈士們殉國犧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示范而勵來茲?!睍r任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為82 烈士題詞:“英勇戰斗,壯烈犧牲,軍人模范,民族光榮?!比龓煾睅熼L張愛萍將軍也為82烈士墓揮毫潑墨:“八二烈士,抗敵三千,以少勝多,美名萬古傳。”就連偽軍中也驚嘆傳出消息:日軍被“劉老莊連”壯烈殉國所震懾,以致對新四軍的犧牲精神深感敬佩。
英雄連隊的出現,雖與這次偶然的戰斗相關,卻有其更為深刻的必然。時任團長的胡炳云將軍在《哭老戰友——紀念劉老莊八十二烈士殉國50 周年》一文中,讓我們見證了這支英雄連隊“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精神根脈。
首先,“劉老莊連”出身不一般。它曾隸屬于南昌起義時的教導團、紅軍時期的一軍團二師突擊四團、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五師六八五團和三師七旅十九團。作為一支參加過南昌起義、萬里長征、歷經無數次戰斗洗禮的革命老部隊,已鍛造成一支信仰堅定、訓練有素、經驗豐富、敢打硬仗的鐵軍。
其次,“劉老莊連”指揮員個個千錘百煉。24 歲江西籍連長白思才16 歲參加紅軍,屢建戰功,先后任班長、排長、團部作戰參謀,為了加強連隊領導,被派到四連任連長,打過很多漂亮仗,其中,不乏以少勝多的戰例。指導員李云鵬當過農村小學教員,有知識,有文化,有堅定信仰。1938 年,18 歲的李云鵬抱著一顆赤誠的救國之心,投身抗日救國斗爭,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過宣傳員、文化教員、團政治處干事、連副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等職,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文武雙全的政治工作者。戰斗白熱化時,炮彈炸傷了連長白思才的右手,指導員李云鵬也幾處負傷,滿身血跡,但他們蘇醒后,立刻穿梭于戰壕內,鼓舞士氣,指揮戰斗。在最后關頭,白思才和李云鵬還在向營首長起草戰斗報告,真實生動地敘述全連戰斗過程;還在請求批準火線接納新黨員,并在報告上莊重簽上自己的名字。
忠誠于黨,忠誠于祖國,忠誠于人民,忠誠于正義,是“劉老莊連”不屈、不撓、不止抵抗力量的源泉,也是我們今天所要傳承的軍隊精神和民族精神之根本。而忠誠來自于信仰。“劉老莊連”全連殉國的英雄壯舉告訴我們:正是憑著“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為著解放人民的”這一崇高信仰,正是憑著“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這種不怕死的精神,正是憑著正義戰爭必勝的信念,我們軍隊的指戰員才能做到寧可前進一步死,絕不后退半步生,直至徹底戰勝兇惡的日軍。正如當時一篇報紙社評所言:“今天南北戰場上,是爭著死,搶著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并且確有把握,一定達到。”
人民軍隊英雄輩出,“劉老莊連”后繼有人!就在劉老莊惡戰的十幾天后,新四軍三師七旅就重建四連,并將其命名為“劉老莊連”,司令部政治部還專門從淮漣地方部隊中抽調82 名同志補入該連,讓以“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為連魂的“劉老莊連”浴火重生。此后,該連每年都要從劉老莊(后擴展到整個淮安地區)征兵,讓英雄土地上的英雄精神代代相傳,永遠賡續。新中國成立前后,劉老莊連參加了無數次戰斗,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參加了搶險救災,參加了涉外演習、聯合軍演和蘇丹維和……都始終不辱使命,保持英雄本色,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英雄不死,英雄連隊不死,英雄精神不死!“劉老莊連”承載了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是人民軍隊指戰員革命英雄主義的集中表現!
尾聲:光陰荏苒,斗轉星移。身為當年“劉老莊連”的團長,胡炳云將軍一直無法忘懷那段烽火連天的戰斗歲月,無法忘懷與他朝夕相處的生死戰友。60 余年來,那82 條鮮活的生命時時閃現在眼前。1996 年,胡老將軍病逝前留下遺囑:一不回家鄉,二不去八寶山,一定要把遺骨葬在淮安烈士陵園,與四連全體戰友共枕長眠。如今,胡將軍夙愿以償,將軍墓就在82 烈士墓的左前方。每日清晨,旭日東升,人們都仿佛能聽到在另一個世界里吹響的陣陣集結號……
(作者為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