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聞動態 > 身殘志不殘 意志如昨堅--記一級革命傷殘軍人張克威的故事
身殘志不殘 意志如昨堅--記一級革命傷殘軍人張克威的故事
作者:蔡立榮 責任編輯:姚云炤 孫加永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07-12 瀏覽次數:7842
張克威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張克威,1916年生,江蘇省丹陽縣人。1935年畢業于江蘇省立丹陽師范學校,因書法、繪畫課優勝而深得呂鳳子先生賞識。1938年6月,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率部進入蘇南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創建茅山抗日根據地。8月,張克威投筆從戎參加新四軍,1940年任新四軍挺進縱隊新4團2營政治教導員。1941年10月,在黃橋戰役中受重傷,轉運到阜寧縣東溝東北大東莊(時屬碩集區)八路軍五縱隊休養所截去一條右腿,24歲成為一位一級革命傷殘軍人。
八路軍五縱隊衛生部在東溝大東莊的“民船醫院”
1940年10月7日,黃克誠率領八路軍五縱隊縱隊部和衛生部進駐阜寧縣東溝東北大東莊(時屬碩集區)。時任縱隊部參謀程國璠回憶,縱隊部和衛生部分開駐,衛生部駐大東莊南約500米一條河旁幾戶人家。第二天,衛生部部長張化一約他上東溝街,在街上買一把木匠用的鋸子,在鐵匠鋪買幾把小刀,到商店里又買幾瓶燒酒。程參謀問張部長,買這些干什么?張部長告訴他,前方打仗,有傷員要送來,傷員做手術用。衛生部部長張化一回憶,衛生部只有兩個人,衛生部就是一個收容傷員的治療單位。由于日偽軍和頑韓國民黨江蘇省政府嚴密封鎖,藥材和醫療器械嚴重缺乏,連最起碼的麻醉藥品、碘酒、鹽水、酒精都很難買到,消炎類治傷藥,更是禁止銷售藥品,藥店買不到。當時,沒有藥品,需要時到東溝、益林街上買,沒有醫生和護理人員,需要時臨時在周邊聘請人來幫忙。醫療設備什么都沒有。在淮安縣車橋戰斗中送來的傷員都安置在租借的幾十條小民船上,工作人員也住在船上,一切治療都在船上進行。以防止一有敵情,能隨時快速安全轉移。所以,休養所人稱“民船醫院”,這就是八路軍五縱隊在鹽阜地區建的第一所正規醫院。傷病員在治療過程中要忍受極大的痛苦。盡管條件艱苦,但“民船醫院”仍救治了不少紅軍戰士和傷病員,為保障戰斗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阜寧縣羊寨街羊克禮接受采訪時講:“我于1926年出生在阜寧縣羊寨街一個貧寒家庭里,10歲左右父母雙亡。1940年10月,八路軍五縱隊(后來稱新四軍3師)在本縣碩集地區建一所后方醫院(時大東莊屬碩集區,后方醫院指大東莊的“民船醫院”),需招一批“小鬼”給傷員喂飯喂藥。當時我才15歲,便去報名參了軍,在后方醫院當看護員。11月,曹甸戰役開始,五縱隊休養所遷至湖垛街,因我年齡小個子不高,還沒摸過槍,又被安排回家,后參加地方民兵打游擊。1945年,我被編入阜寧縣獨立團,后又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特務第3團,跟隨黃克誠師長赴東北戰場。”張克威,1940年10初在黃橋戰役中受重傷,右腿粉碎性骨折,從400多里外的泰興縣黃橋送到大東莊時,傷口己化膿生蛆,蛆往外爬,必須立即做截肢手術。張部長回憶,木匠鋸子不好用,他在東溝一家油坊借來鋼鋸條,經過磨洗油跡、消毒后當骨鋸用,用殺豬刀代替離斷刀,用拉肌布代替拉鉤,沒有燈光(無影燈),只好將民船上面船蓬子拆掉,在敞蓬露天的船上動手術。他主刀,醫務主任(內科醫生)王成旭當助手。本來想能盡量把右腿保留住,但前4次手術后都感染,第5次高位截肢手術才保住張克威一條性命,他24歲時成終身殘廢。陳毅軍長多次前來探望,并委托黃克誠司令員與上海地下黨聯系為他定做一副假肢。
那時,許多將士在前方英勇殺敵,不是犧牲在戰場上,而是轉移到地方老百姓家里養傷,送來時都是能行能走的,能到外面曬太陽,都因在無醫院、無醫生、無藥治療的情況下,得不到應有的治療而犧牲,許多人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留下來。我曾采訪到,在阜寧戰役中受傷的張連長和警衛員,2人安置在阜寧縣城東北10余里黃浦村徐姓家(徐家3代人為他們守墓),在益林戰役中幾位也不知姓名的傷員,安置在陳良陶灘王姓家,都是這樣無聲無息的犧牲。他們沒有享受到到醫院治療的待遇,許多人不知道也沒有見過醫院是個什么樣子。因為,那時候縣城就沒有醫院。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阜寧縣人民醫院從東溝搬至阜寧縣城,藥品、醫療設備等總共就是一付擔子挑到阜城的,<<阜寧縣人民醫院志>>稱“一擔挑醫院”。
重溫歷史,才知中國的滄桑巨變來之不易,
回首往昔,方懂今日的美好生活彌足珍貴。
身殘志堅與初心不改的張克威
張克威傷愈,但他并沒有因失去一條腿而喪失革命意志,他不能回到老部隊上前方去殺敵打鬼子,但他也不愿意復員回鄉到老家。他告別軍旅生涯轉換戰場,留在“紅色阜寧”大地,到新四軍三師休養所,滿懷熱情地擔任休養所傷病員和休養所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務。
1941年3月,新四軍三師休養所從鹽城縣湖垛(今建湖縣)轉轉到阜寧縣碩集東南陸樓子,5月份轉移到王橋口,8月份移駐郭墅許莊。在許莊,三師衛生部建立三師后方醫院(軍衛生部叉調來兩個休養所),張克威任三師后方醫院副院長,后任三師衛生部協理員兼黨總支書記。1942年11月,日偽軍將要開始對鹽阜區進行第二大掃蕩,三師貫徹“精兵簡政”方針,精簡機構和人員。三師衛生部和后方醫院撤銷,一部分醫務人員調回軍衛生部,一部分醫務人員調到戰斗部隊,一部分醫務人員調到三師各旅休養所,收治所在縣地方武裝部隊和在該縣作戰的三師主力部隊的傷病員。張克威轉移至阜東縣(今濱海縣)黃海邊隱蔽打埋伏。
1943年4月,鹽阜區軍民笫二次反“掃蕩”結束后,三師政治部印刷廠駐在阜東縣(原屬阜寧縣)小王莊(濱海縣振東鄉合興村4組),張克威任印刷廠廠長。敵人封鎖,油墨、紙張、鑄字緊缺,他想方設法采購,保證印刷廠正常生產。是年秋,印刷廠在小王莊分水、陸兩條路往阜寧縣境內搬遷,張克威主動負責走陸路搬遷的任務。和三師政治部宣傳科長李恩求一起從小王莊出發,繞道淤尖走黃河故道,擔挑、車推200多里的陸路,衣不解體,車不卸貨,日宿夜行,途中要避開日偽軍據點炮樓,要防止土匪搶劫,還要擔任運輸隊的后勤工作和做運輸隊員的思想工作,一路上,人員沒有掉隊,沒有傷亡,機器設備和印刷材料完好無損,終于到達阜寧縣西鄉地區,園滿的完成陸路搬遷的繁重任務,最后到達益林西南鄉繼續生產。現在我們要完成這一項任務,也是十分艱巨的,但是,張克威園滿的完成了。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抗日戰爭勝利,新四軍三師部隊挺進淮南和東北,張克威留在蘇北華中野戰軍部隊。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區第六后方醫院副院長。他與阜寧人民結下深厚的魚水深情、生死相依的真實場景歷歷在目,我們難以忘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先后任上海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政委、華東軍區衛生部軍藥處政委。1952年任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1956年任江蘇省衛生廳副廳長,負責發展江蘇中醫隊伍,其間與數名宮廷御醫后人有親密交往,1959年任南京中醫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1976年“文革”結束后先后任江蘇新醫學院(南京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南京市第二衛校合併,1978年又分開,南京中醫學院更名為南京中醫藥大學)革委會副主任、南京藥科大學黨委書記。為江蘇省中醫藥事業的長足發展奉獻了畢生的心血。
他在南京藥科大學離休后,擔任南京藥科大學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老年和關工委主任,1993年1月在南京病世。
張克威正如他在<<七十感懷>>一首詩中所言,是一位“......余雖平凡人,卻走不凡路:身殘志不殘,意志如昨堅”的一級革命傷殘軍人。他是我國數以萬計的革命傷殘軍人中的普通一員。
當時,送來大東莊的還有一位叫侯智峰的軍人,他在淮安縣車橋戰斗中負重傷,也在民船上動手術鋸掉了一條左腿,3師后方醫院駐許莊時,他任第2醫療隊(休養所駐馮莊)休養連連長,“文革”期間任駐在安徽省肥西縣一軍醫院院長。我國1955年在授軍銜的將軍中,就有10位獨腿將軍和10位獨臂將軍。他們都是身殘志堅、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緊跟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干一輩子革命。
革命前輩的信仰是我們的傳家寶,我們要永遠繼承,發揚他們初心不改的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老區精神,堅決維護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立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要“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
(作者:鹽城市阜寧縣烈士陵園管理所 蔡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