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聞動態 > 黨群心連心 永遠不分“梨” 大豐草廟鎮圩東村探索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新模式
黨群心連心 永遠不分“梨” 大豐草廟鎮圩東村探索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新模式
作者:李建霞 吳耀庭 駱韶春 孫加永 責任編輯:姚云炤 孫加永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08-05 瀏覽次數:7837
8月3日,坦蕩如礪的圩東大地進入蒸煮時節。這天上午,江蘇省作協會員、鹽城市網絡作家協會主席管國頌,在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文化交流傳播中心主任暨江蘇荷蘭花海文學總社社長韋江荷的陪同下,組織20多人的作家、詩人、文學愛好者的采風隊伍,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草廟鎮圩東村的千畝梨園、秸稈綜合利用基地、現代農業農技農機綜合服務公司以及該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感受該村是如何探索黨建引領、凝心聚力,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文化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新模式的?
發展梨子產業 壯大集體經濟 增加農民收入
作家采風團成員們首先驅車數里來到一處梨園,郁郁蔥蔥的梨園里,這里有許多電動自行車停在梨園中的水泥路邊,還有許多的農民正在忙忙碌碌地從事著各種勞作,一副繁忙的樣子。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唐麗代表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偉明向大家介紹道:全村共有整片梨園702畝,由兩個承包人負責經營,作家們來到的是其中的一家。
在這片蒼翠連綿、蔥蔥郁郁的梨果園中,作家朋友們目睹了在一個直播間里,裝滿梨子的筐中,梨子是那么的大,大家接過村里前來服務同志將去皮的梨子,吃到嘴里,是那么的脆、那么的甜、那么多的水份,一個個是那么的贊不絕口,連夸好吃。唐麗抓住契機告訴大家,他們村種植的梨子按時間遞進,分為三個品種,7月份上市的名叫“蘇翠一號”,8月份上市的,也就是大家今天品嘗的梨子名叫“翠冠”,9月份以后上市的名叫“秋月”,該村的主栽品種“蘇翠一號”“秋月”先后獲得了江蘇省早熟梨評比大賽“金獎”“全國中華好梨”稱號。該村的梨果,除大戶銷售、村干部銷售、外地客戶上門取貨外,還部分采用“網上直播”方式,通過網上直播后,客戶領取銷售票后直接上門提貨等模式,產品供不應求。
對于這些林果,村委會副主任殷長忠告訴大家,這兩個大戶承包的梨園,前期移栽前的準備工作皆由村里負責運作,土地流轉、道路修建、梨果引進等,村里前期投入超600萬元之多。而該村與兩名承包者有個約定, 除付給村民土地流轉費外,種植一至二年內,承包者每年每畝向村繳納200元;種植三至四年,每年每畝向村繳納400元; 種植五至六年以后,每年每畝向村繳納600元,直至一輪承包結束;到第二輪承包時,再行議價。此外,這里家家戶戶都種梨樹,在村干部的動員下,圩東村農戶有的種幾十棵,有的種幾棵;這也算是近期上級推廣庭院經濟的一個小小成果。而有農閑時間,村民們則在兩處梨園打工,他們平均每天有四十多人,每天平均110元,工資日結日清,積極性倍增。
秸稈綜合利用 一舉多得
接著,作家采風團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又驅車從南草線向東一個草場。初見草場,并未感覺不同,只是覺得這里的草卷擺放得整整齊齊,只是數量略多而已。豈知一聽介紹,頓感這里卻別有洞天。該村監委會主任何薇告訴大家,草廟鎮有十多萬畝農田,他自己家也承包了1000畝土地,從事稻麥兩茬種植,秸稈是個大資源。根據以往的經驗,其他鄉鎮也有秸稈打捆的情況,只是堆在庫中,用途只有送往火力發電廠作為原料使用。運輸路途遠,運輸成本大,收回效益低。而為了節省開支,一些地方往往選擇挖坑深埋或堆在場中。而圩東村的秸稈,卻有三個用途,物盡其用,是個綜合運用的典范。圩東村秸稈的第一個用途是作飼料,該村與上海光明乳業集團簽訂協議,每年有2萬噸干燥鮮好的秸稈供應牛奶食用。對部分被水浸濕的秸稈,通過一定技術深埋地下達33厘米,然后撒上水和菌種,生產一種食用菌菇,并引進烘干生產線,把這種菌菇烘干制成“赤松茸”菌菇成品,用包裝盒包裝,經此一包裝身價倍增,每盒售價100元,種植菌菇的人家每畝凈收益可達1.2萬元,委實是個富民增收的項目。據介紹,圩東村種植菌菇,每畝需要干草6噸,舊時用棉籽殼子,現在全用秸稈,在田中鋪上33厘米的秸稈,上水后,人工穿上靴子,踏實至20厘米,然后上菌種,最后再上6厘米左右的秸稈。這樣用量較大,除本村使用外,這樣的帶水二類秸稈還遠售安徽等地,銷售價600元/噸。對加工飼料和用作生長菌菇后剩余的最次碎秸稈,用滾筒篩選出后,與養雞大戶的雞糞混合,發酵后用作肥料。此三件綜合利用秸稈事項,每年消化秸稈達六七萬畝之多,僅此一項創新的舉措每年還為村增收二三十萬元之多。
黨建引領 壁畫美好藍圖
圩東村,顧名思義,地處一條圩堤以東,南草線(江蘇豐山集團)東側,雙草線(省道351公路)北側。百余年前,由百余戶漁民上岸居住形成,俗稱“百家村”。后來該村改成燈塔村。而圩東村這片土地,則是大自然千百年來的饋贈。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偉明觸景深情地向大家介紹,圩東村現有土地面積4200畝,已流轉3700畝,總人口1200余人。而這樣一個不大的村子,數年前村里基本上無什么產業致富項目,經濟發展舉步維艱。而該村黨總支、村委會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一二三屆全會精神,堅定改革、創新、發展、強村富民的信念不動搖,帶領全村干部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2023年村營收入達到了103萬元。其中除上述的秸稈三用收益二三十萬元之外,該村的土流轉流轉滲溢收入達15萬元,梨田收益達42萬元,可見其在鄉村振興中初見成效。
圩東村給作家采風團成員每人都發了圩東梨園簡介,還發了圩東村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簡介,里面有許多詳盡的介紹和名目,許多做法說法甚是新穎別致,限于篇幅,這里不一一贅述。引用圩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偉明說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結尾,似乎恰到好處:“文化賦能,圩東村鄉村振興將增添新活力!”
祝福圩東的未來更美好!
(攝像: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