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新四軍第一師在抗戰中的貢獻
新四軍第一師在抗戰中的貢獻
作者:陳國華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8-14 瀏覽次數:7840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和新四軍第一師成立80 周年的重要時刻,讓我們回憶新四軍第一師在抗日烽火中的光輝歷程。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和新四軍第一師成立80 周年的重要時刻,讓我們回憶新四軍第一師在抗日烽火中的光輝歷程。
堅持原地斗爭,創建穩固的抗日根據地
1940 年10 月黃橋決戰勝利以后,新四軍蘇北部隊乘勝追擊,直取海安、東臺,又占鹽城,使蘇北抗日根據地西接皖中,北連山東,成了華中抗戰的中堅陣地。但是,隨著皖南事變的發生,新四軍不僅軍部受到重創,而且皖南、蘇南等抗日根據地也相繼遭受破壞,從而對整個華中抗日帶來了影響。為了實現中央的戰略目標和新四軍軍部關于建立穩固的南大門的指示精神,新四軍第一師自1941 年3 月組建之后,便把創建鞏固的蘇中抗日根據地作為首要任務。在此之前,陳毅和粟裕已派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三縱(后改為第一師三旅)陶勇、劉先勝率領部隊挺進通如海啟地區,擴大了蘇中根據地范圍,打開了與上海等地連接的東南大門。4 月,第一師二旅王必成部打退國民黨頑固派張星炳的保三旅,進入興化、泰縣地區活動,開辟了蘇中西北部新區。9 月,粟裕又命一旅二團參謀長張藩和二團廖政國以“挺進支隊”名義進入高郵、寶應地區,攻克澄子河以北、子嬰河以南地區。10 月,粟裕指派二旅參謀長杜屏率六團以“淮寶支隊”名義進入高郵、寶應交界的臨澤地區活動,使蘇中抗日根據地西進北拓近百公里。同月,新四軍六師奉命由江南轉戰江北,其十八旅在旅長江渭清和政委溫玉成率領下進入江都地區,打通了與揚州、江都地區的連接。至此,蘇中根據地南至長江,西臨運河,北接鹽阜,東至黃海,全由新四軍一師掌控,成了蘇北抗戰的穩固基地。由于蘇中地區屬水網平原,無山可依,無險可據,為了防止敵偽的“掃蕩”“圍剿”和“清鄉”,新四軍第一師在粟裕的指揮下,又把蘇中根據地分為中心區、基本區和拓展區三個層次。以中心區為基點,作為黨政軍的核心活動區域加強保障。以基本區為回旋,作為部隊與敵人周旋的空間加以鞏固。以拓展區為跳板,作為部隊、地方武裝和民兵打擊敵人的前哨陣地,從而做到進而有據,退而有依,守而有地,為黨政軍堅持原地斗爭奠定堅實基礎。從1941 年初至1944 年底近4 年的時間內,日偽軍出動兵力近萬人,組織數十次大規模掃蕩和圍剿,但蘇中抗日根據地卻始終堅如磐石,成了華中抗戰的“鋼鐵長城”。
粉碎清鄉絞殺,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
在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第一師除配合軍部開展反掃蕩,反圍剿斗爭之外,最為艱苦卓絕就是1943 年3月至1944 年10 月歷時1 年零7 個月的粉碎日偽軍1 萬多人對四分區的清鄉絞殺行動。他們不懼傷亡、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其戰斗之激烈,時間之長久,環境之艱苦是新四軍一師抗戰史上空前絕后的。
蘇中四分區東瀕黃海,南面長江,北西兩面與蘇中二三分區接壤,呈犄角形,扼長江下游要沖。日偽軍認為只要封鎖住四分區的北面、西面,當地的新四軍就成了“甕中之鱉”,繼而就可以摧毀蘇中抗戰陣地。因此,日偽軍采用“軍事清鄉”和“政治清鄉”相結合的毒辣手段,集中蘇南、揚中地區優勢兵力對四分區實行“掃蕩”、圍剿,以消滅一師主力和地方武裝,達到絞殺根據地軍民的目的。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新四軍一師和蘇中區黨委將主力部隊化整為零,并抽出大批骨干,充實地方武裝,組織短小精干的政治護衛隊和鋤奸隊,分散在“清鄉”圈內打游擊,打破日偽軍尋找新四軍主力決戰的陰謀。同時,又把四分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轉移到日偽“清鄉”圈的外圍策應,大力破壞敵人的后方補給,牽制“清鄉”圈外敵人的增援,使日偽軍首尾難顧。特別是“清鄉”區內的武工隊、短槍隊和鋤奸隊,神出鬼沒地出入在敵人的據點和家屬區,隨時隨地處決和策反敵偽人員,使他們不敢與新四軍為敵、不敢傷害區鄉干部、不敢公開開展偽化宣傳,讓日偽軍的清鄉保甲制、連坐法難以實施。敵人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在四分區與三分區之間構筑300 多里長的竹籬笆墻,企圖封鎖“清鄉”區軍民與外界的聯系,以困死新四軍。為此,1944 年7 月1 日,蘇中區黨委和一師機關動員數萬民眾,分成幾十路聲勢浩大的突擊大軍,在東起南坎,西至岔河,北起丁堰,南至平湖鎮的300 多里長的封鎖線上鋸電桿,割電線,挖公路,燒籬笆,火趁風勢,風助火威,不到一夜的功夫,就把敵人苦心經營3 個多月花了100 多萬根木竹筑成的籬笆燒成灰燼,敵人“清鄉”計劃破產。蘇中區黨委和一師師部號召軍民乘勢打擊,先后組織了曹家埠、三陽鎮、悅來鎮和如西等反“掃蕩”戰斗,使日偽軍在蘇中地區的“清鄉”“圍剿”計劃全面破滅。根據史料記載,僅1943 年一年,新四軍第一師主力和地方武裝共殲敵偽軍15054 人,生俘日偽軍11949 人,繳獲步馬槍30914 支,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立足軍民所需,千方百計發展經濟
蘇中地區雖然是糧油棉主產區,但由于日偽軍的破壞,生產和經濟發展受阻。為了使蘇中黨政軍民有足夠的財政來源和生產自給,蘇中根據地在與日偽軍斗爭的同時,還發動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以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新四軍第一師和蘇中區黨委自覺主動地遵照黨中央和毛澤東關于戰斗、生產、教育為敵后各抗日根據地三大重要任務的指示,認真抓好生產建設,自覺把群眾的自發生產要求轉變為有組織有領導的群眾運動。1942 年底,蘇中區黨委和一師師部聯合發出《關于開展根據地生產建設運動的指示》,1943 年7 月,蘇中區行政公署又在東臺召開第二次行政擴大會議,專門部署生產建設工作,要求“用大力來領導和幫助人民發展農業和工業生產,進行貿易、管理和糧食調劑,并解決土地、資金、農具、肥料、勞動力等問題,以促進生產任務的完成”。1944年初,新四軍第一師和蘇中行署從實際出發,號召部隊和人民群眾大力開墾荒地,增加生產面積,提高糧油總量,一年時間就新增耕地3700多畝。4 月,又專門召開現場會,積極推廣興化縣廉貽合作社的經驗,在全區掀起互助合作生產運動,并制訂自愿互利、等價交換的工作細則,使生產合作社在調劑糧食、制造農具、使用耕牛、購銷肥料、組織勞力等方面發揮作用,以推動生產建設。在此基礎上,一師師部和行政公署還通過發放農業貸款、降低稅費、賒賬生產資料、加強貿易交流等辦法鼓勵農民和手工業者大力發展生產,以保障基本供給。經過3 年努力,蘇中區各業生產得到大力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全區新開墾荒地31.94 萬余畝,開挖溝渠52 公里,發放農業貸款489 多萬元(法幣),開挖水塘3000余個,合作社入股農戶10.2萬多戶,糧食生產增加540 萬擔。僅1944 年一年就達到財政收入2000 多萬元(法帀),使蘇中抗日根據地成為最富裕的根據地。
團結共御外侮,發揮抗日統戰威力
1943 年,為爭取和瓦解日偽軍,新四軍第一師針對日軍與偽軍彼此間的矛盾,專門成立了日偽軍工作部,縣、區、鄉組建敵工委員會,利用日偽間、偽偽間的明暗斗爭,積極開展分化、瓦解、爭取工作,有力地削弱了日偽之間的協同,策應了反“掃蕩”、反“圍剿”、反“清鄉”工作,使敵人遭受軍政雙重打擊。1943 年至1945 年間,共勸降偽軍7000 多人,瓦解偽軍數十個團營。另外還通過印發文宣品,張貼傳單,播放日本歌曲,戰場日語喊話等方式,瓦解日軍斗志,改變敵對態度,組織反戰同盟,使日軍紛紛棄戰反戰,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士氣。同時,蘇中區黨委和新四軍第一師還針對國民黨軍的不同抗日立場和態度,分別在中間勢力中開展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最大限度地爭取中間力量,孤立打擊反共頑固派。1943 年初,新四軍第一師針對國民黨駐淮寶地區的韓德勤、東臺地區的張星炳等反共頑固派,對他們采取堅決斗爭的策略,嚴厲打擊他們助敵反共的行為。而對興東地區的陳泰運和姜堰以北地區的李明揚等中間勢力,則既與他們友好相處,又在困難之時施以援手,盡最大可能團結他們成為抗日同盟軍,進而壯大了蘇中地區的抗戰陣營和力量。此外,新四軍一師還廣泛團結和發動社會名流為抗戰出力,讓他們參政議政,宣傳民眾,發揮作用。如海安的韓紫石、泰興的朱履先、泰州的陸小波、姜堰的王慎夫、東臺的夏寅官和國民黨左派季凱等,都在抗戰中出力流汗,有的還成了共產黨的摯友,不少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堅定的革命者。
新四軍第一師在蘇中抗戰中的這些貢獻,不僅在華中地區成了典范,乃至在全國也值得稱頌,受到了中央的贊揚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