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喜看新縣展新姿
喜看新縣展新姿
作者:趙建峰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2-04 瀏覽次數:7838
新縣風貌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北靠華北平原,南瞰江漢平原,東距合肥240公里,南到武漢160公里,京九鐵路、大廣高速、106國道縱貫全境,素有“三省通衢”和“中原南門”之稱。
新縣是著名的黃麻起義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徐海東、陳賡等都曾在這里戰斗過。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新四軍第四支隊和中原野戰軍等英雄部隊,培育出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43位共和國將軍和50多位省部級干部。
鄂豫皖蘇區第塊根據地“柴山堡”在這里開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架飛機“列寧”號從這里飛上藍天,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屆體育運動會在這里舉辦……不足10萬人的山區小縣,就有吳煥先、高敬亭、葉成煥、楊超等5.5萬熱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可謂是“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
滿懷朝圣者的心情,記者走進了這座深深地烙著紅色印記的錦繡山城!
新四軍在新縣
1932年10月,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為了便于管理地形復雜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區,對付革命力量,以當時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之字“經扶”為縣名,以新集為縣治,設立經扶縣,將光山縣南部和湖北省北部部分地區劃歸經扶縣管轄。1947年8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28日新集重獲解放。12月,在縣城西南王灣召開經扶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與會代表500多人一致通過決議,將經扶縣更名為“新縣”,距今僅有60多年。
這是一座典型的深山區縣,記者從南京出發,輾轉十多個小時才抵達新縣。剛出站,山清水秀的美景立刻吸引了我。還沒等我看過癮,站前從事旅游攬客工作的人就湊了過來:“小伙子,到哪里旅游???”我定睛一看,嚯!他們舉著的廣告牌上密密麻麻,寫著這么多景點!金蘭山、香山湖、天臺山、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許世友故居等等,大大小小的紅色、綠色旅游景點不勝枚舉。我微笑著擺了擺手,表示已有安排??觳匠稣?,按照既定的路線,我開始了新縣之旅。
高敬亭故居
在新縣縣城西南方向30多公里路程的郭家河鄉蓮花村,有一處叫做“月兒灣”的地方,新四軍第四支隊留守處舊址就在那里。高敬亭率領的紅二十八軍,是主力紅軍長征后南方八省唯一成建制堅持斗爭的紅軍部隊,抗日戰爭爆發后,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1938年3月,新四軍第四支隊在司令員高敬亭、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等率領下東進抗日后,在七里坪成立了留守處,同年秋天遷到月兒灣。留守處駐此期間,多次召開過地方黨和抗日游擊隊干部會議,與國民黨進行過多次談判斗爭,貫徹執行了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方針,為鄂豫邊抗日游擊武裝的壯大和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建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留守處舊址坐北朝南,三棟兩進院,共有房屋七間,正面為門樓,門前有五級石臺階。由門樓穿過小院進入第二棟房屋,此房共兩間,一間是過道,另一間是留守處警衛班住室。第三棟有正屋三間,門前一小院,院東側有間耳房。正屋一明兩暗,中間是領導人辦公室,東間和耳房是劉名榜、鄭維孝等領導人住室,西間是留守處主任、光麻經中心縣委書記田東的住室。整個舊址除大門樓為磚墻灰瓦外,其余均為土墻灰瓦房。留守處所轄警衛排、接待處及伙房等也在村里。1979年,留守處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縣境內另一處與新四軍密切相關的紀念地就是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的故居。故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新縣新集鎮董店村南半山坡上,坐西向東,原有房屋15間,前后兩層,每層四間與南北各兩間橫屋圍成一個天井院,院外北面另有三間同方位的房子。故居建于1860年,1927年被反動地主民團燒毀。1982年經上級批準,縣文管會對故居進行了整修,整修后的故居占地70平方米,為三間青磚瓦房,內有高敬亭遺像和經后人搜集的幾張戰場照片。2005年,縣文物局再次對故居進行了整修,建成故居正屋六間,包括高敬亭生平事跡簡介陳列室、圖片展廳、將軍雕像室、院墻及門樓。多年來,高敬亭故居紀念館以優美的環境,良好的設施,高水平的陳展,嚴格的管理,優質的服務,贏得了社會的好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來此參觀的人員絡繹不絕。
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
到了新縣,人們都說,一定要到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參觀,才不虛此行,因為它是這座紅色山城的象征。博物館坐落在新縣城東南風景秀麗的鳳凰山、英雄山腳下,小潢河、金水河環繞其間,依山傍水,氣勢宏偉,古樸莊嚴。該館由河南省委、省政府于1984年投資興建,全館占地面積120畝,建筑面積9589平方米,李先念為該館題寫了館名。
博物館由英雄廣場、“紅旗飄飄”主題雕塑、兵器園、主展館、將帥館五部分組成。
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
書寫在墻壁上的《中國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土地法令草案》
“列寧”號飛機
英雄廣場是新縣縣委、縣政府于2001年至2002年投資800多萬元建成的綜合性娛樂廣場,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這里,先后舉行過“八月桂花遍地開”大型文藝演出,中央電視臺“重訪大別山,建設新農村”專題報道,“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60周年”紀念等大型活動,成為新縣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
英雄山“紅旗飄飄”主題雕塑高21米,喻示著自1926年新縣第一個黨小組誕生至1947年成立新縣人民政府,這21年間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斗爭連綿不斷,火種不滅,紅旗不倒。
兵器園位于英雄廣場北側,主要陳展有飛機、坦克、火炮等兵器。
主展館有八個展廳,包括基本陳列《風云大別山》和專題陳列《將軍搖籃》《千里躍進大別山》《今日新縣》等,反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經歷創建與統一、鞏固與發展、堅持與保衛等幾個階段,一直到迎來全國革命勝利的歷史。展廳內部陳列采用聲光電先進技術手段,陳列水平已達到全國縣級博物館一流水平。館內還陳列有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架飛機“列寧”號,全國唯一保存下來的當年書寫在青磚墻上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土地法令草案》等珍貴文物。
將帥館建筑面積5440平方米,由新縣縣委、縣政府規劃興建,將陳展在鄂豫皖蘇區工作和戰斗過的349位開國將帥的生平事跡。目前,主體工程已竣工,正在進行陳列布展。
館內收藏和陳列極其完整,它以無聲的語言,把一幅歷史長卷呈現在人們眼前。相比今天的和平幸福,革命年代的浴血奮戰,更為直擊人心,抵達靈魂深處。當參觀者屏氣凝神站在真人版大小的身著灰綠紅軍裝的戰士面前,無不為戰士那種全神貫注、同仇敵愾的大無畏精神而感動。閃閃的紅星鑲嵌在軍帽上,照耀著莊嚴的展廳,照耀著歷史,更照耀著人心。
如今,博物館已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河南省委宣傳部、中國農業銀行信陽分行等70多個單位掛牌命名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幾十萬人到這里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星移斗轉,磨不滅心底的記憶;日月輪回,剪不斷后人的緬懷。
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
與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相對而立的,是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它是新中國批建的第一批縣級烈士陵園,始建于1957年,占地22公頃。整個陵園由大門、《燎原》浮雕墻、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堂、烈士事跡陳列室、英烈廣場、流芳園、吳煥先半身塑像、紅星亭、大別山魂——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等部分組成。
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
烈士紀念塔
大門為“八一”型現代建筑風格,莊嚴典雅,軒昂壯麗。門上鑲嵌著李先念親筆題寫的“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十一個耀眼奪目的金色大字。進門后,映入眼簾的是巍巍壯觀的花崗巖浮雕墻,其名《燎原》。它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內涵,藝術地再現了鄂豫皖蘇區血與火的革命斗爭歷程,生動反映了鄂豫皖蘇區三支主力紅軍誕生、農民武裝斗爭和蘇維埃政權及黨組織建立的宏偉歷史場面。
烈士紀念塔塔身呈五邊形結構,高13.1米,這個特別數字象征和紀念著鄂豫皖蘇區為革命獻身的13萬多名優秀兒女。塔的正北側是朱德的親筆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其余四面為許世友、吳芝圃、劉名榜等領導同志的題詞。
烈士紀念堂由悼念大廳、序廳組成。悼念大廳正面由紅色花崗巖裝飾的三面紅旗上,鑲嵌著毛澤東親筆題詞“死難烈士萬歲”六個鎏金大字。正下方是由橄欖枝、菊花、綬帶編織而成的漢白玉花環,兩側八個陳列柜里擺放著各個時期的《革命烈士英名錄》。大廳穹頂垂掛的紅五星組合和墻上巍巍大別山的背景,夕陽血色的主色調,營造了凝重、肅穆、莊嚴的氛圍。序廳集中簡明地介紹了鄂豫皖蘇區產生、發展、壯大的歷程。
松柏掩映,碑碣林立,環境幽靜。流芳園內一排排整齊的水泥墓冢中,長眠著百余位革命先烈、老紅軍和紅軍將領的英靈。座座荒冢埋忠骨,面面碑碣祭英靈。
整個烈士陵園的制高點是白毛尖,海拔235米。陵園的主體建筑大別山魂——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就高聳在這藍天白云之上。碑高21.7米,由兩把鋼刀和一支梭標組成,挺拔的造型酷似漢字“山”的形象,既表現了蘇區群峰綿亙的特點,又蘊含著革命烈士與挺拔的大別山同在的浩然正氣。
在尋訪過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與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之后,記者又陸續參觀了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等地。只嘆新縣的紅色景點太多太多,非短短數日能夠看全。英雄的大別山,山山嶺嶺都留有英雄的足跡,溝溝壑壑都有英雄豪邁的笑聲,杜鵑花開是英雄憨厚的笑臉,綠葉青枝陪伴著英雄安眠。好一座紅色的大別山!
特色經濟譜新篇
巍巍大別山,奔涌著時代的浪潮。滔滔潢河水,流淌著火熱的激情。位于大別山懷抱、淮水之源的新縣,36萬老區人民正以昂揚的斗志、火熱的激情投身改革,在“河南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大潮中,勇立潮頭唱大風,高揚風帆譜新篇。老區大地,水生潮起千帆競,東風勁吹滿園春。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
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
新縣生態
由于戰爭創傷和多種因素的影響,國家開展扶貧開發活動前的1983年,新縣最明顯的特點是“三不過一”,即國內生產總值不到1億元(7700萬元),財政收入不到100萬元(98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86元),全縣82%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是國家重點貧困縣。
扶貧開發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新縣高舉科學發展大旗,大力發展“四大”經濟,綜合實力穩步上升,譜寫了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篇章。
工業經濟——實施“興工強縣”戰略,高標準建設了羚銳、方灣、康畈和九龍嶺等工業園區,壯大了河南羚銳集團、安太山野菜公司、新林茶業公司、巨力民爆器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業,福建福新特鋼、深圳新豐科技、河南賓利皮業、香港歐洲灣服飾等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紛紛落戶新縣,初步形成了醫藥、食品飲料、化工、礦產開發等具有新縣特色的工業體系。2010年,新縣簽約項目31個,總投資25.27億元;落地項目25個,總投資22.49億元,到位資金8.27億元,其中,投資額在億元以上的項目8個,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62家,實現增加值12.5億元,同比增長20.4%,創下新縣歷史之最。
勞務經濟——大力發展涉外勞務,新縣高標準建設河南涉外勞務職業技術學院,成為全國四家韓國雇傭制員工公共派遣機構之一,涉外勞務人員遍布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務工人數常年保持在5200人以上,年創外匯近6000萬美元。2010年,新縣以“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為契機,依托外派勞務培訓中心,培訓農村勞動力1萬多人次,外派勞務680人,引導回國勞務人員累計投資5億多元,創辦經濟實體3270個。涉外勞務已成為新縣不冒煙的“大工廠”、強縣富民的“大產業”,先后受到賈慶林、賀國強、錢運錄、徐光春、盧展工等各級領導稱贊。
旅游經濟——利用境內紅、綠資源,搶抓國家“1231”紅色旅游工程機遇,新縣牢固確立“讓將軍之光永遠輝煌新縣”理念,以紅帶綠、以綠托紅,累計投資40多億元,全力打造“鄂豫皖紅色勝地·大別山休憩家園”?!凹t色首府、將軍故里、綠海新縣”成為新縣旅游主打品牌,將軍故里游、生態休閑游、農家樂體驗游紅紅火火。2010年,新縣共接待游客132萬人次,相關收入3.96億元,比2009年同比增長23.5%。
生態經濟——新縣屬南北氣候過渡帶,這里河流縱橫,層巒疊嶂,石怪洞幽,廟古松奇,林木覆蓋率74.4%,植被覆蓋率達95%,有“天然氧吧”之稱。這里是全國著名的銀杏之鄉、板栗之鄉、茶葉之鄉。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新縣努力打造生態優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大力實施封山育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工程,全面推廣超級雜交稻、花生等優質品種,茶葉、山野菜、中藥材、大棚蔬菜等特色種植初具規模,淮南豬、土雞等生態養殖蓬勃發展。全縣林業總產值達13.9億元;糧、油產量分別達1.2億公斤、2649萬公斤;規模養殖戶達387家,新建蔬菜大棚620畝、茶葉基地3.3萬畝,有5個品牌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15個品牌獲得市級以上名優品牌。新縣被評為全國生態環境示范區、河南省林業生態縣。
2010年,新縣完成GDP55.7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79元。
昔日老區換新顏
“風香雨甜果滿枝,山清水秀花溢紅?!比缃竦男驴h,一條條馬路整潔干凈,一個個公園綠草如茵,一處處景觀如詩如畫……折射出新縣城市建設的的無窮魅力。
金蘭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城市風光
城市環境不斷優化。新縣圍繞“靚麗紅城、生態綠城、山水新城、歷史名城”定位,遵循高品位、上規模、建精品原則,實施圍墻透綠、見縫插綠、拆遷增綠等工程,先后投資1.5億多元,對城區22條主次干道進行綠化,新建、擴建道路綠化帶12萬平方米,種植草坪8萬平方米,道路綠化普及率達96%;投入1800多萬元,對沿河公園、建筑及景觀綠化工程進行亮化包裝,安裝、更換路燈等節能燈具1000余盞套,縣城道路照明裝置率和亮燈率達100%,初步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大生態、大綠化格局。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新縣先后建成了新縣廣場、清茶園等20余處公園廣場和占地90畝的體育館;投資8000多萬元改擴建了首府舊址和英雄廣場等;投資1.5億元,在小潢河上建成四道攔水壩和兩道橡膠壩,改造了解放橋、虹橋、四橋等一批重點工程;污水處理場和垃圾處理場已投入使用;建成小潢河兩岸4800米的漢白玉護欄;全面實施艾洼區域開發建設,完成東城花園、金水區綜合整治和京九路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面啟動方灣、康畈等區域拆遷安置工作。
城市管理成效顯著。該縣以“六城聯創”活動為契機,出臺了新的《新縣城市管理辦法》,建立精細化管理長效機制,積極探索園林、環衛管理等市場化運作模式。新縣規范河道管理;綜合整治城鄉結合部,集中治理城區“臟、亂、差”等現象,嚴格實行路長負責制和門前“五包”責任制;硬化美化背街小巷27條;規范農貿市場管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新縣榮獲了“國家園林縣城”稱號和“全國文明縣城”稱號。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新縣大力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在全省貧困地區率先實現“普九”目標,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扎實開展計劃生育綜合管理和優質服務活動,計劃生育政策深入人心;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5%;深入開展省級文化建設先進縣創建活動,獲得“全省文化建設先進縣”榮譽稱號。全縣政治安定、社會穩定,多次被評為省、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治安模范縣。新縣先后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經濟林建設先進縣、水土保持先進縣、全國老區旅游扶貧百佳縣、全國扶貧開發工作先進縣、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縣、全國信訪工作先進集體、全省治安模范縣等榮譽稱號。
新縣是一首詩,一首回味悠長的詩;新縣是一幅畫,一幅風光無限令人流連忘返的畫。筆者走這么遠的路,來到這里,又匆匆離去,似乎只是為了一次“穿越”,穿越時空,進入那戰火紛飛的時代,和那些將軍戰士共同經歷那段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歸去時,筆者依然還沉浸在那情境里欲罷不能,仿佛感覺內心承受了一番洗禮。新縣,是個紅到骨子里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