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將星追蹤 > 長者戰將張云逸
長者戰將張云逸
作者:歐陽青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10期 日期:2014-02-10 瀏覽次數:7839
從年齡和資歷上來看,張云逸是開國將帥中的“長者”。在革命歷程中,張云逸有著卓越的四大貢獻。與此同時,他還打了許多惡仗、硬仗,令敵人聞風喪膽,為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云逸
四大貢獻為革命
在共和國的開國十大將中,張云逸年齡最大,他比徐海東大8歲,比其他大將大10余歲。張云逸加入中國共產黨前的資歷,與朱德、劉伯承、賀龍等共和國元帥類似。1909年,張云逸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11年4月,他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黃花崗起義。10月,辛亥革命爆發時,他擔當革命軍炸彈隊隊長,并參加了攻打兩廣總督府。1914年,他參加討袁護國戰爭。1925年,張云逸任旅長時,先后兩次參加國民革命軍討伐陳炯明的東征作戰,屢立戰功。1926年7月,他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參謀長、第二方面軍參謀處長,在北伐戰爭中,先后參加過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河南等戰役戰斗。張云逸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正式進入紅軍的行列后,除創建紅七軍外,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基本上都在紅軍總部擔任副總參謀長兼作戰部長,先后給劉伯承和葉劍英當副手。
抗日戰爭時期,張云逸在新四軍成立時擔任參謀長,是新四軍中僅次于葉挺、項英的第三號人物,同時還在軍部下轄的支隊兼任職務,是新四軍著名的五大支隊司令員之一。其他支隊司令員分別是陳毅、張鼎丞、高敬亭和彭雪楓,粟裕和譚震林是支隊副司令員。
1939年冬,新四軍下設江南、江北指揮部時,陳毅和張云逸又分任這兩個指揮部的指揮。粟裕和徐海東、羅炳輝是副指揮。
1941年皖南事變后重建新四軍軍部時,陳毅擔任代軍長,劉少奇擔任政治委員,張云逸擔任副軍長,仍是第三號人物,繼續在新組建的7個師中兼任其中一個師的師長。其他師長是粟裕、黃克誠、彭雪楓、李先念、譚震林、張鼎丞。
1943年秋,代軍長陳毅去延安后,張云逸則代理主持新四軍的軍事工作,直到抗戰勝利。解放戰爭時期,他一直作為陳毅的副手,擔任山東軍區和華東軍區副司令員。在整個新四軍和華東軍區時期的軍事領導人中,張云逸的資歷與職務與陳毅旗鼓相當。
在中國革命戰爭進程中,張云逸有四大重要貢獻。
張云逸的第一個重要貢獻:于1929年12月11日與鄧小平一起領導了百色起義,并創建了右江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擔任軍長職務。從此,廣西革命斗爭的新局面打開了。
1984年12月11日,為了紀念百色起義、緬懷革命烈士,烈士紀念碑在廣西百色地區城東后面的龍山落成。紀念碑前臨右江、俯視鵝城,后擁群山,青松翠柏相隨,碑高23.9米,外形似一面迎風飄揚的紅旗,又似一桿直指天宇的紅纓槍。正面鐫刻著鄧小平親筆題寫的“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是百色起義的紀事碑文,兩側是關于鄧小平、張云逸率領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到百色韋拔群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內容的浮雕,碑頂凸起的“1929”字樣標明了百色起義的時間。
1931年2月初,在鄧小平離隊赴中央匯報工作后,張云逸率紅七軍轉向湘粵邊開展游擊戰爭,適時向中央蘇區轉移。經過半年艱苦轉戰,紅七軍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作戰。7月22日,紅七軍在江西于都縣橋頭圩與中央紅軍會師,從此成為中央紅軍的組成部分。紅七軍的這次長途轉戰,也被稱作“小長征”。毛澤東、朱德高度評價了紅七軍的戰績,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特授予“轉戰千里”的錦旗。
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全軍授銜時,張云逸麾下的紅七軍將領中有上將1人,中將4人,少將12人。
張云逸的第二個重要貢獻:在紅軍主要時期和新四軍初期,參與司令部參謀工作建設,尤其在擔任作戰局長、作戰部長期間,做了大量具體的實際工作。作戰部長一職非常重要,可以說是總參謀長的頭號得力助手。
1931年冬,張云逸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參與組建軍委機關和領導紅軍的參謀工作建設。1933年,他任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研究和總結紅軍的戰略戰術和參謀工作,在《紅星報》上發表《戰斗指揮研究事項》等指導性文章。1934年10月,他參加長征,任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協助軍委領導組織偵察、開路設營、部署軍事行動。到陜北后,他兼紅一方面軍副參謀長。西北軍委成立后方辦事處時,張云逸任參謀長,協助周恩來主持后方工作。1936年4月,他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副參謀長兼渡河司令員,為部隊東征與回師做了許多工作。
抗日戰爭初期,張云逸參與領導新四軍的組建、整編等工作。1938年春,他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在參謀會議上作了題為《參謀工作建設》的報告。后來,他參與組建江北游擊縱隊,開辟皖東抗日根據地。1939年5月,張云逸參與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任指揮和中共前委書記。皖南事變后,他參與新四軍軍部的重建工作,并任副軍長。
張云逸的第三個重要貢獻:在紅軍時期和抗日戰爭前后,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努力做好統一戰線工作。
1933年11月,他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同中華人民革命政府閩西善后處代表談判,簽訂了閩西邊界及交通條約的具體規定,推動了第十九路軍與紅軍共同抗日反蔣,又奉命去福州對李濟深、蔡廷鍇等開展統戰工作。
1936年兩廣事變后,受中共中央派遣,他往來于廣州、香港、南京、武漢、福州、桂林等地,在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中做抗日統戰工作,并在廣州、福州等地建立八路軍辦事機構。同時,他到閩、浙等省傳達中央指示,為新四軍的整編做了大量工作。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部隊整編為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1941年2月,原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及其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張云逸副軍長兼任師長,鄭位三任政治委員。
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全軍授銜時,張云逸麾下的新四軍第二師將領中有中將7人,少將28人。
張云逸的第四個重要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在陳毅隨野戰軍行動時主持華東軍區的日常工作,領導華東地區的土改、支前、整風和地方武裝、民兵建設等工作,為華東野戰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貢獻。因此時張云逸的年齡已不適合直接帶兵打仗,上級為了他的健康和安全,便讓他負責后方工作。
1939年夏,張云逸(右)與賴傳珠在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身經百戰克敵頑
張云逸作為一名身經百戰的大將,打了許多大仗、惡仗和勝仗。隆安馳援戰。1930年2月4日,桂系軍閥首領李宗仁妄圖把新生的紅七軍扼殺在搖籃里,以5個團的兵力向右江根據地前線城鎮隆安進攻。因為當地兵力不多,只有紅七軍第一縱隊部和一個營,情勢危如累卵。張云逸得知后,立即帶領紅七軍主力,從百色、果化等地日夜兼程南下趕赴前線。6日,張云逸率主力馳援到達隆安城外,立即投入戰斗,終于使紅軍守城部隊從敵人的重圍中沖出,并轉移到城外。接著,張云逸又率部先在馬鞍山、亭泗戰斗中予敵重創,又占領了懷遠鎮。
榕江攻堅戰。4月30日,張云逸率部像游龍一樣,北上到達黔東南的榕江城外,突然襲擊這座貴州軍閥囤積軍需糧草的后方基地。攻城戰斗打響以后,紅軍攻勢如潮,跨壕溝,架云梯,直沖城下。但黔軍憑借優良的武器和堅固的城墻進行頑抗,戰斗進入白熱化,張云逸親臨前線指揮,紅七軍軍部也提出了“攻下榕江,紀念五一節”的戰斗口號。最后總攻時,紅軍士氣高昂,經反復猛烈沖擊,終于在當天下午攻克榕江。
再攻百色。百色重鎮在張云逸率領紅七軍馳援隆安時,于2月上旬被桂軍乘虛占領。6月初,張云逸率領紅軍再次攻打百色,以奪回這座紅色城池。攻擊開始后,張云逸先以山炮、迫擊炮轟擊城外桂軍的碉堡和炮臺。爾后,紅七軍第一、第二兩個縱隊齊頭并進,向敵人穿插迂回,摧毀了百色城外的桂軍據點和許多小碉堡。但是,桂軍依仗城北山上的一個大碉堡進行頑抗,戰斗直到第二天下午仍未結束。張云逸等親自到前沿觀察敵情,研究新的作戰方案,命令把山炮拉到離敵人只有500米遠的山頂上進行平射,同時命令一個排在距碉堡200米遠的死角處埋伏待命。連續兩炮之后,碉堡被打中,埋伏的紅軍突擊隊立即發起進攻,消滅了碉堡里的敵人,各部隊分路沖進了城。這次戰斗消滅桂軍300余人,繳槍300多支,紅七軍終于收復百色。張云逸等又率部乘勝前進,連克右江沿岸的恩隆、思林、奉議等縣。
巧渡樂昌河。1931年1月上旬,張云逸率紅七軍從桂北全州縣城出發,沿湘桂粵邊界前進,到中央蘇區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中央紅軍匯合。紅七軍先經湖南的道州南下至江華,到達湘桂邊界的桂嶺,再折轉向東,翻越九嶷山,進入粵北連州。2月初,在粵北樂昌附近渡楊溪河時,紅七軍突遭粵軍從樂昌和韶關分路而至的南北夾擊。鄧小平等率領第五十五團和第五十八團一部分人員渡過了樂昌河,并同粵軍展開激戰。而張云逸帶領的第五十八團一部和衛生隊、休養連、供給處及傷病員等七八百人未能過河。此時紅軍被截為兩部分,而敵軍又不斷增兵。面對岌岌可危的處境,鄧小平和張云逸臨危不懼,決定各自行動。張云逸沒有強行渡河,而是立即率部向樂昌河上游運動,經過幾天的急行軍,終于擺脫敵人,抵達樂昌和坪石之間較為狹窄的河段。部隊聯絡到地方黨組織,在群眾密切配合下,順利地渡過了樂昌河。
轉戰湘贛邊。1931年2月中旬,張云逸部到達湖南酃縣的黃泥潭,這里是紅色游擊區。在黃泥潭休整10多天后,張云逸率領第五十八團繼續前進,2月底,他們在水口鎮與王震領導的湘贛紅軍獨立第一師第三團會合,一起向湘贛邊區的永新前進。5月中旬,紅七軍、紅二十軍和獨立第三師在張云逸、李明瑞的領導下,攻打安福縣,取得了消滅國民黨軍一個團,活捉敵人800名,繳獲槍支近千的重大勝利。接著,紅七軍又與兄弟部隊緊密配合,連克茶陵、安仁、酃縣、遂川等縣。紅七軍在湘贛邊區的作戰,保衛和發展了湘贛邊區革命根據地,有力地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據地軍民粉碎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
強渡烏江。1934年底,時任紅軍副總參謀長的張云逸隨同總參謀長劉伯承趕到烏江邊,經過實地偵察,決定佯攻大渡口,主攻上游500米處小道,并利用時機,抓緊架橋。但紅軍的攻擊與偷渡均未成功。1935年1月2日凌晨,張云逸帶領紅軍工兵營來到第二師第四團,加強架橋力量,一方面布置任務,一方面說明當前的危急形勢。他一再強調,如果不能渡江,勢必只有背水一戰,這對紅軍非常不利。第四團聽了張云逸傳達的中央軍委要求后,決心不畏最大犧牲,堅決渡過江去,確保中共中央和紅軍主力安全渡江。拂曉時,第二師第四團在團長耿飆、政治委員楊成武的帶領下,以60多個竹筏強渡,在頭晚先行偷渡過江的幾個戰友的配合下強渡成功,控制了烏江渡口。
半塔集保衛戰。1940年1月起,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桂系骨干李品仙,以萬余兵力進攻新四軍第五支隊后方機關所在地半塔集。江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鄧子恢與第五支隊政治委員郭述申指揮新四軍3000余人堅守。經過7晝夜激戰,半塔集守軍終于等到了張云逸與第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率五支隊主力、蘇皖支隊和挺進縱隊回援。作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的張云逸,面對敵強我弱的不利態勢,沉著鎮定,與鄧子恢等內外配合,堅決抗敵。張云逸指揮若定,向進攻半塔集的頑軍大舉反攻。頑軍在新四軍兩面夾擊下,全線動搖,倉皇撤逃。半塔集保衛戰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范例,是華中反磨擦的首戰勝利,新四軍還在定遠建立了華中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陳毅曾高度評價半塔集保衛戰:在華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黃橋。
進擊豫皖蘇。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下達了向河南敵后進軍的部署,時任新四軍代軍長的張云逸,以彭雪楓第四師主力5個團執行西進任務,2個團配合地方武裝和民兵堅持淮北路東根據地,并調黃克誠第三師第七旅到淮北地區作為機動力量,以羅炳輝第二師、譚希林第七師鉗制桂頑,策應第四師西進。8月15日,彭雪楓率領第四師主力西進,沿途掃除了頑軍的阻撓,粉碎了日偽軍的跟蹤,連克黃莊等據點,恢復了豫皖邊的蕭(縣)、永(城)、宿(縣)抗日根據地。這時,頑軍乘新四軍立足未穩,分別從東、南、西、北四面夾擊西進部隊。據此,張云逸等擬即集中路東主力配合路西,首先打擊殲滅由東向西之段海州、苗秀霖等部,然后集中主力對付由渦河北上之王毓文頑軍;并建議八路軍繼續向隴海路北之耿繼勛、劉瑞岐等部推進,以策應第四師作戰。此計劃得到中共中央批準同意。9月10月間,張云逸即指揮部隊先迎頭痛擊段、苗部的進攻,擴大了西進主力作戰的回旋余地,確保了前后方的交通;接著剿滅了隴海路以北的耿、劉殘部,控制了豐、沛、銅、碭之間的廣大地區;以后又粉碎了王毓文勾結日偽軍由渦、蒙向永城抗日根據地的進犯。在張云逸的統一指揮下,經過4個月的戰斗,第四師主力與兄弟部隊密切配合,殲滅日偽軍和頑軍共計1.3萬余人,拔除據點36處,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和頑軍的進攻,控制了東起津浦路,西至商亳公路,北至隴海路,南迄渦河的廣大地區,使淮北抗日根據地擴大了將近一倍。
縱橫蘇皖邊。抗戰勝利后,自1945年9月至年底,時任新四軍代軍長的張云逸,根據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指示,部署新四軍各主力師進行有效作戰與戰略調防,形成新的防御態勢。9月上旬和下旬,張云逸即令第三師黃克誠部主力分別攻占淮陰、淮安。戰后,新四軍殲滅偽軍1.3萬余人,控制了蘇中、蘇北、淮南的樞紐。隨后,第三師又攻占新安鎮、陳家港等重要市鎮,解放了蘇北鹽場。與此同時,張云逸等又組織領導第二師羅炳輝部、第四師張愛萍部主力和地方部隊民兵徹底破壞了津浦路徐宿段和浦滁段,攻占了曹村、夾溝、符離集、烏衣等9個車站,有效地阻止了國民黨軍沿津浦路北上。蘇中新四軍部隊也根據張云逸的部署,先后攻克泰興、如皋、海安、安豐等城鎮,之后又轉兵北上,于11月中旬解放了鹽城,殲滅偽軍萬余人。張云逸還部署粟裕的第一師、蘇浙軍區部隊和地方干部北撤至長江以北。新四軍占領淮陰后不久,張云逸即率軍部遷到淮陰。
策應萊蕪戰役。1947年初,時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的張云逸,為配合華東野戰軍主力北上萊蕪殲滅李仙洲集團,指揮華東軍區各地方武裝積極策應主力作戰。在膠濟線展開的破襲戰,一夜之間將坊子至蘭村200余里的鐵路完全破壞。萊蕪縣委組織了10萬余民兵,連續7夜對鐵路進行大破襲,完全切斷了國民黨軍的交通,為主力部隊分割殲敵創造了條件。萊蕪戰役正式打響后,各地組織100多個子弟兵團,村村布雷,日夜襲擊國民黨軍。魯中警衛第五團在配合殲擊國民黨軍第七十三軍第三十七師戰斗中,擊斃該師師長,俘敵及繳獲眾多。其他地方武裝在配合主力作戰中也取得很大勝利。
1941年11月,張云逸(右三)與陳毅(右五)、彭雪楓(左四)等在淮北泗陽縣
縱觀張云逸一生,將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生命不止,奮斗不息。正如毛澤東所贊譽的那樣:“老成持重,威望頗高”,“是模范的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