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轉移:悲壯之歌——新四軍女兵常皆春的抗戰故事
轉移:悲壯之歌——新四軍女兵常皆春的抗戰故事
作者:陳醒 黃朱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10-18 瀏覽次數:7834
常皆春,江蘇泰興人。離休前,任常州市婦幼保健所所長。早年,小學畢業讀師范,卷入抗日洪流,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抗戰日子里,常皆春最忘不掉的,是轉移。
常皆春回憶說,轉移是和敵人賽跑,領導交待,要跑,假如跑倒下了就算,沒倒下就要拼命跑,別讓日軍打死或抓去。受中共地下組織委派,一開始從事情報工作,當她身份隨時會被告密的危險時刻,組織上指示趕快撤出。她和另一名情報員搭船,轉移離開蘇中地區的泰興,上了岸火速直奔海安方向,星夜兼程,腳上鼓起血泡還是死命跑,尋找到分區教導隊,參加了新四軍。在教導大隊學習醫護技能,結了業,她成為新四軍醫護人員。
常皆春,江蘇泰興人。離休前,任常州市婦幼保健所所長。早年,小學畢業讀師范,卷入抗日洪流,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新四軍開展敵后游擊戰,醫療救護時常需要轉移。敵人要來了,就得馬上撤出原來地方。常皆春說,轉移傷員采取三個辦法:能走的輕傷員,跟隨醫護人員徒步行動;不能走能坐的傷病員,坐上老百姓獨輪車,由民夫推著撤離;傷及頭腦、心臟的危重傷員,迅速轉送到群眾的家里,給他們留兩枚手榴彈,或備一把菜刀、鋤頭,若遇上險情自衛對付敵人,負責巡診的護理員,隱蔽的場所距離重傷員居點,必須在3里路之內,便于上門巡查護理。抗戰后期,面對日偽軍殘酷的“清鄉”行動,就把重傷員轉移到海邊的茅草叢中,蜿蜒的茅草比人高,重傷員隱藏在里面,醫護人員夜間陪護傷員,白天為了躲避日軍巡邏追擊,一早起來坐船往遠海漂泊,直到天黑再返回海邊。大海上避險,船上一整天喝不上一口水,從群眾家里弄來少量飲水,是留給傷員喝的。常皆春含淚回憶,傷員們看到我們干渴嘴裂,非叫我們喝水,推來推去,像抗美援朝戰場“上甘嶺”情景,這是革命的階級感情啊。
當年,由于敵人的封鎖,新四軍醫療器具、藥物奇缺,又因轉移頻繁受到條件限制,傷病員的治療變得十分艱難。常皆春清楚記得,有一個新四軍傷員從戰場上送來,整個臀部布滿大大小小31個傷口,他是被敵人的炮彈碎片炸傷的,面對馬蜂窩似的傷口,在沒有病床的情況下,常皆春跪在地上,為這位傷員清洗傷口、換藥,連續幾個小時,時值夏季,她大汗淋漓,衣服濕透,猶如從河里上來一般。常皆春還護理過一個排長,至今想起來,還非常難過。排長不滿30歲,多次轉移,戰傷的傷口不慎染上“破傷風”桿菌,張口困難,牙關緊閉,面部表情肌群出現陣發性痙攣,腰部前凸,頭、足后屈,形成“角弓反張”狀。當時沒什么有效藥物,只能打一針鎮靜劑,根本不管用,后來引起肺部感染、循環衰竭等并發癥,沒有搶救過來。當時,常皆春想到他的家人沒法來為他送行奉祭,便鼓起勇氣,上去緊緊抱住排長彎曲的尸體,讓同伴使勁朝相反方向扳,為他穿上入殮衣服,她眼睜睜望著被抬走的這位排長,心如刀絞……
轉移,磨煉意志,考驗革命信念。艱難歲月,常皆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今年93歲,居住在養老院,耳很背,聽力衰退。然而,共產黨人初心,老人刻骨銘心。
常皆春說過,只要活著,就要把新四軍故事說給后人聽。